【自然资源信息化系列】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信息化总体解决方案(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空间发展和空间治理进入了生态文明新时代,随着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明确,以及各省市县机构改革完成,为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用途管制,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也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进入了落地实施的新时期。
2019年5月,中央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号),围绕形成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出了建立“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框架,制定了目标要求,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及制度保障措施,并要求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按照自上而下、上下联动和压茬推进的原则,抓紧启动编制全国、省级、市县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期至2035年,展望至2050年),尽快形成规划成果。
为落实中央部委上述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各地方正在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政策背景
响应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开展全信息化手段的国土空间规化编制、审查(批)和实施管理工作。其中,编制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多规合一”的“智慧规划”或智慧型“生态规划”。
业务要求
运用信息化手段,对规划全业务链“规划编制-审查(批)-实施-监督”开展服务设计。
成果体系
规划全业务链形成“四个1”成果,即“一底图、一蓝图、一平台、一系统”。其中,规划编制成果核心是形成规划“一张蓝图”,具体包括文本、文本说明、图集、规划数据库和若干专题研究等成果。
规划编制产品体系
公司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查-实施-监督”全业务链,提供全流程信息化解决方案。其中,重点围绕规划编制环节,提供市县、乡镇级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专项规划等系列规划编制解决方案,融入信息化手段,更科学、高效的服务于地方规划编制需求。
依据国家、自然资源部总体规划编制要求,结合市县地方保护开发要求,融入公司信息化手段优势,提出“划定底图—落实用途—严格监管—强化保障”工作组织流程。具体技术层面,以“三调”为基础,开展基数转换,形成现状一张工作底图。同时,结合专题研究,划定“三区三线”,框定空间保护开发格局,实现要素配置,形成一张规划蓝图。最后,将空间数据录入基础平台,开展应用系统开发,实现市县规划精准管控。
参考北京市、河北省、湖南省、山东省等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导的工作流程,并结合地方实际要求,在市县“双评价”、区线划定基础上,结合地方需求,开展适宜性分析,落实“三区三线”,建立规划管控格局,强化规划用途管制,形成可实施的规划成果。技术流程大致可总结为“准备工作—评估分析—统筹布局—成果编制—公众参与”五个阶段。
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指导,深入研究城镇土地使用和环境容量、配套设施以及规划管理等,细化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工作组织流程包括开展现状详细调查、区域综合研判、确定目标定位,开展详细规划设计,最后形成地块可开发的规划成果体系。
对村庄用地、住宅布局及建筑形式进行优化,并布置产业发展用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村庄经济发展,为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的规划。
围绕特定区域(流域)或某一领域的发展和建设需求,针对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或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从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资源统筹布局等方面,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相应要求进行展开、深化、细化和具体化的研究和规划。
—— 往期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