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年中国电影票房观察(下):高票房背后的冷思考

朱鑫峰 言之有范 2021-07-18


还记得几周前的《五年中国电影票房观察上篇》吗?在上篇中,我们总结了2013-2017年高票房电影的共同特点,并在文末发起了“你最喜欢的电影”的投票活动。作为姊妹篇的下篇,我们将首先揭晓投票结果,随后将剖析高票房电影背后的问题。


下图是《五年中国电影票房观察上篇》中“你最喜欢的电影”的投票结果。只列出得票率超过3%的影片名称,低于3%的归为“其他”。


“你最喜欢的电影”投票结果饼状图


在看到这五年中国电影蓬勃发展表象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票房的背后,中国电影产业隐含着很多问题。


从投票结果可以看出,今年火爆的“现象级”影片《战狼2》得票率最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读将宝贵的一票投给了它。其次是去年大热的迪士尼3D动画片《疯狂动物城》,得票率也达到了14%。这与两部电影上映后的实际评论基本一致,他们都是“叫好又叫座”的代表。除了这两部之外,主旋律基调与商业战略完美结合的《湄公河行动》和青春爱情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环太平洋》《私人订制》等影片“零”得票的尴尬处境,它们虽然在票房上表现尚可,但未能得到观众的认可,“赚了观众的钱缺却赚不了观众的心”。


在看到这五年中国电影蓬勃发展表象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票房的背后,中国电影产业仍隐含着很多问题。


伪3D电影层出不穷


为了提高票价,获得更大利益回报,许多以2D制式拍摄的电影都通过后期转制成了3D影片上映。除了片头以及字幕,影片几乎没有为观众提供任何真正意义上的3D体验,而观众却要被迫戴上沉重的3D眼镜,忍受因此变暗的画面。部分海外电影甚至为中国推出了“中国订制版”3D,中国电影市场亟待3D电影的行业标准和准映制度的出现。


电影《谍影重重》


进口影片亟须多元化


中国电影观众可以选择的海外电影并不多,除了极少量的亚洲国家电影,电影配额几乎全被好莱坞霸占了。这一方面导致观众的选择有限,另一方面也使得电影的文化意义被削弱。2017年《看不见的客人》(西班牙)和《天才枪手》(泰国)的引入无疑让人眼前一亮,希望未来有更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带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出现在中国的银幕上。


看不见的客人


天才枪手


赢了票房却输了口碑


凭借12.46亿票房,斩获13年票房冠军的《西游降魔篇》,并没有赢得与其票房相称的口碑。这部周星驰执导的娱乐片,其所获的优异票房成绩,除了“周星驰电影”的票房号召力,还占有春节假期的天时和进口大片“被回避”的地利。作为内地观众最看好的香港电影导演之一,周星驰在斩获全国票房之王的同时,也获得了观众“江郎才尽”的评价。另外,由冯小刚导演、王朔编剧、葛优主演的《私人订制》,本被舆论公认为2013年中国观众最为期待的贺岁档扛鼎之作。但是,该片自首映开始,就遭到专业评论人士和普通观众一边倒的“恶评”。对《私人订制》具有代表性的差评集中于如下两点:第一,这部被片方的宣传标签强调为向冯小刚早期电影《甲方乙方》致敬的“新片”,实际上“不少故事情节设计上在炒《甲方乙方》的冷饭,了无新意”;第二,这部电影创作理念滞后于网络时代的文化生态,展示的是严重落伍的“冯氏幽默 ”——“看这部电影,其实就像听相声,数个短段子,加些易上口的搞笑台词组合在一起”。作为口碑最差的冯小刚电影《私人订制》公映1个月破7亿元,意外成为他导演影片的最高票房纪录。


《西游降魔篇》影评


《私人订制》影评


国产片的堡垒:电影保护月


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电影市场仍然对进口影片进行“限额引进”,以保护国产电影在本土的市场竞争力。在不得不扩大引进片配额的背景下,有关方面开始在内地电影市场推行“国产电影保护月”。从2012年以来,我们看到暑期档和贺岁档,“内地电影院进口大片基本消失”,“国产大片”一色飚红的现象。拿2013年来说,2013年进口的美国票房大片《钢铁侠3》《环太平洋》,全部“避开了”年初的春节档、年中暑期档和年末贺岁档。如果2013年贺岁档期向美国大片开放,会不会重演《阿凡达》在2009年贺岁档独揽13.8亿元票房,让50部国产片分争20亿的战局?


国产电影保护月


2013至2017这五年,是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时期,制作、银幕都大幅度提高,银幕数全球第一,已达到4.9万块,超过美国和加拿大的总和。此外,票房、观影人数、影院数量等数据也都有不同程度增长。


中国电影五年蓬勃发展(数据截至10月16日)


这五年,中国电影也曾走过弯路。前两年,由于各路资本的追捧,票补盛行,许多挂着大制作、大IP、大明星的粗制滥造之作票房很高。这一不正常现象消耗了中国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信心。观众用脚投票,反映在票房上就是2016年中国电影10年来第一次仅有个位数的票房增幅,2017年第一季度票房不增反降,让业内一度怀疑中国电影是不是告别了高速增长阶段。


但事实证明,并不是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拐点,而是电影观众发生了“迭代”。随着观影经验逐渐丰富,我国观众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大明星、大场面、大制作等话题,转移越来越到电影本身有没有好故事、好表演、好呈现上。同时,成熟的观影人群日益壮大,分众化、差异化的电影观众越来越普遍,对电影的创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END


后台编辑 | 陈卓

校       对 | 谭腾飞


推荐阅读

五年中国电影票房观察 ,哪些电影实现“双赢”

历时8年,他用PPT做成一部电影,豆瓣评分9.1,还入围了奥斯卡

非院线电影乘势而起,强强联手看运营新象

《英雄本色》重映获初步认可,老电影重映之路真的是一片坦途吗?

纪录片电影:不止是安静的力量,还有动人的情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