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见证:文化40年”跨年直播公开课 全文(下)发布!(后附视频)
今日看点
从40年前的首届高考、凭票购物到今天的万物互联,从匮乏、单一、模仿到丰裕、多样、创新,我们都是文化发展的见证者。2018年12月31日,范周教授用4个小时的时间带我们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的文化发展之路,近30家网络媒体参与直播。截止到2019年1月14日中午12点,网络直播观看人数达到2200万,目前新浪微博话题#见证文化40年#阅读量达3804.3万,网络总传播量达6037万。今天,“言之有范”的小编将4个小时的公开课全文(下)整理发布,欢迎大家转发、留言。
1998-2007 互联开启,全民狂欢
从第三个十年开始,最大的变化就是互联网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香港回归之后,1998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亚洲金融风暴。面对金融狙击,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香港平稳地度过了这次金融危机。那一年,国内GDP增速由1997年9.2%下降到了7.8%。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我们实行了宽松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刺激增长,成了之后十年中国关键增长期的主要动力。这一时期,中国还出现了商品房,制造业也迎来了春天,老百姓的收入已经达到5400多元,对耐用品的需求也逐渐得到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在不断上升。1998年,对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居民都拥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而且用于文化娱乐教育消费的支出达到了500元。
1
黄金周来了,有钱没钱出去走走
1999年,为了提振内需,国务院做了重大决定,修订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因为这个文件的出台,出现了一个新词叫“黄金周”,也就是“国庆”“春节”“五一”。有了黄金周后,国内旅游市场开始火爆,最明显的就是那些热点旅游线路。香港刚回归,就成为人们旅游热衷的地方。1999年的国庆节,由于出入香港人流量太大,入境处工作人员不得不打开54条通道疏导,平均每小时近万人过关,当天184个旅行团入港。在场所有人并没意识到,随后的6天,这一数字将翻3倍。
黄金周来了,多数人还处于适应期,人们很难想象,七天长假将带来多大财富。据统计,1999年国庆7天全国的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人次,实现了141亿元的收入。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放在现在就不稀奇了。201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90.8亿元,体量上已经翻越了几个数量级。前两天我在文化和旅游部开会,根据旅游研究院预计,今年中国的旅游总产值还会居高不下,在50亿以上,出境游和入境游人次都超过一亿,旅游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旅游中有一个不得不说的现象就是实景演出。都说传统的舞台演出是人的杰作,唯有山水实景演出才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杰作。《印象刘三姐》是这方面最早的作品之一,杭州有《宋城千古情》,西安有《长恨歌》,这些旅游产品成为了现在旅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这也带来了“逢节必堵”的状况,但总的来说,人们对黄金周的热情不改。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说我,每逢黄金周我最愿意蜗居在家,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听听音乐,读一本好书。现在有一个词叫“佛系”,相信像我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2
全民沉浸,国民娱乐风潮正盛
(一)电视文化的高光时刻
如果说黄金周让人们开始迈出家门,领略大好河山的精彩,那么1998到2007这十年,电视剧的繁荣则让人们足不出户,也能看遍天南地北的故事。
1998年,《还珠格格》红遍大江南北,很多小孩都非常感兴趣。国产电视剧的生产制作数量为682部9780集,而这个数字到2007年变成了529部14670集,剧集数量翻了一倍。当时的国内电视有2000多个频道,90%以上都在播放电视剧。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言情剧《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流星花园》,还有历史剧《雍正王朝》,武侠剧《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红色革命剧《长征》,生活剧《金婚》等等各种类型的电视剧在这一时期百花齐放。我都想出一道考试题,让大家讲一讲最近40年来让你最难忘的40部电视剧。当然这不可能有固定答案,因为每个人的这十年都有自己难忘的回忆。
1998年是香港回归第二年。春晚上有一首歌是那英、王菲唱的,叫《相约九八》,格调清新。导演孟欣回忆起歌曲的制作,说一台晚会几十个节目,却独独在一首歌曲上下血本,什么样的歌曲才能将香港回归的喜悦融入到老百姓的心中?太洋的不行,太土的也不行,歌还得好听,反反复复几十天,终于将《相约九八》呈现在了观众眼前。这让我们知道,在社会生活和政治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也可以用另外一种艺术形式来呈现。这些都是标志性、转折性的东西。
还有一首歌也非常流行,让人们把视线从国际收回到百姓家中,叫《常回家看看》。
(小编注:《常回家看看》音乐响起,此时范老师走下舞台,来到观众席,与观众互动和唱)
找点空闲 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 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 带上祝福 陪同爱人 常回家看看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
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常回家看看 回家看看
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常回家看看 回家看看
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
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
在座的同学们听了这堂课,下课以后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其实老人不需要你们拿多少东西,也不需要你成为什么大英雄,主要想听听你的日常生活、身体怎么样、学校学习怎么样,最近还有什么打算?当然老人肯定要问一个事,你知道的。你就如实招来,眼前解决不了的,重点谈畅想,说2019准备怎么办,多给老人希望。
讲到这,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歌词越来越平实了,就像唠家常一样,没有那么多很拗口的词。感情、态度、表达形式的平民化,是这十年电视发展一个最大的亮点。《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炊事班的故事》《东北一家人》《武林外传》等等这类平民风的喜剧越来越得到观众的认可。
1999年11月19日,《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有位记者报道了韩剧在中国广受欢迎的现象,首次使用了“韩流”一词。2002年前后引进的《冬季恋歌》和《蓝色生死恋》里,都说韩剧有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灰姑娘”总会面对一个思想传统的未来婆婆,这其中便大量地注入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观众不知不觉地被这些韩国演员的服饰、化妆品甚至是故事发生地所深深地吸引了。但是到电视剧的发生地一看,其实什么都没有。我去美国出差的时候也曾经去过《廊桥遗梦》的拍摄地,也是什么都没看到,但是人们依然还是流连忘返,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文化产品可以穿越物理空间来实现心灵的碰撞。中国人常说“看景不如听景”,就像去庐山的人一定要伴随着《庐山恋》看才有味道,好的旅游景区加上文化表现,才能真正“有感觉”。
(二)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大片”还有多远?
在电视剧回归大众的同时,一艘巨轮正要驶入中国电影市场。这艘巨轮的名字叫《泰坦尼克号》,它的主题歌曲、经典台词都风靡全国。
当时这部电影多少钱一张票呢?20块钱。而且这部电影在中国票房是3.6亿,什么概念呢?是中国当年票房的1/3。有观众还要求电影院出售站票,200块钱的黄牛票也不愁销路,连影院门口的自行车保管员、卖零食的、卖汽水的、卖纸巾的都赚翻了。
2001年中国“入世”,之前有人高呼“狼来了”,担心中国电影垮掉,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实际上没有,从2003年到2005年,中国电影票房从10亿涨到了20亿。2002年“院线制”改革,中国电影市场开始更加彻底地面向市场经济,张艺谋拍摄的电影《英雄》在这一年拿到了2.5亿元票房的成绩。什么概念呢?占据了当年总票房的四分之一,这个记录维持了整整四年。之后很多电影像《功夫》《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画皮》等,都是采用这个套路,中国电影人频频出现国际各大颁奖台上,但也饱受争议。不管怎样,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许多第五代导演的作品都让中国的电影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秀”时代到来,全民造星开启
那时候湖南卫视搞了一档节目《超级女声》,把被动看节目变成自己参与造星,而这个权利在老百姓的手上。因为“不拘年龄、不拘长相、不拘唱法”,听说当时《超级女声》最火爆的时候,有上万人到现场,连卫生间里都是练声的人。四川有一个市给教育部发明传电报,要求《超级女声》必须停止,因为学校里面很多学生都不上课了,都去参加海选了。此外很多人都对它有非议,包括一些主管文化的主要领导,写了七八篇文章对它进行讨伐。中央电视台一个特别有名的栏目还专门不点名地批评了《超级女声》。但是2005年《超级女声》的总决赛如期举行,那期总决赛请了很多老艺术家,他们谆谆教诲获奖的孩子,一定不要忘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要忘了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我们的孩子特别乖,获奖之后还要唱一些红色歌曲,以表达对老一代的致敬。可以看出,当一个时代变革的时候,我们的政府和社会管理机构的态度是越来越包容的。
所以我就想起了几句话:
大多数我出生时已经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陈旧老土、不值一提的。
你们想想当年的样板戏、歌曲、舞蹈,可能觉得这些太落后了。
大多数在我10-30岁之间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
为什么?因为我参与了,我印象最深,我都会唱。发现没有?我在前两个阶段之后,就再不唱歌了,因为这阶段有的歌词我都听不清楚了。
大多数在我30岁之后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肤浅,幼稚可笑的。
在座有点年纪的同志一定要学会包容:像以前跳交际舞不行,后来可以了;以前流行歌曲不能三个人以上唱,现在可以一百个人唱。所以面对各种各样的文艺现象,大家一定要以非常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要有“我熟悉了就是最好的”“我不熟悉了就是差的”的想法。我们经常吐槽说你们这也叫艺术吗,还有很多人对上一代不太尊敬。可以试想,若干年后你的后代也可能对你不尊敬、不理解,这是一样的。我上课时经常开一句玩笑,你们都会说这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我又加上了两句“后浪终究变前浪,早死晚死都一样。”在座的工作十年、二十年的都是前浪,已经离沙滩很近了,90后和千禧宝贝们都是后浪,今后你们也会变成中浪、前浪。每个时段大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是一样的,不过现在各领风骚的时间确实越来越短。“江山代有人才出”后面一定要跟上一句“自古英雄出少年”,后浪终会成为前浪,年轻人成长起来是好事,是希望。
3
打开互联网世界的大门,才是真正的开放
(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
1969年第一代互联网阿帕网在美国诞生,1987年我国才叩开了通往互联网的世界的大门。9月20日20点55分,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中国一旦赶上了互联网大潮,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1998年,微软在海外静悄悄地发布了Windows 98。我们被一只“猫”改变了。那个时候需要用“猫”和电话线拨号上网,网速是56k每秒,时常会掉线,而且当时的大陆,每1000人中只有9个人拥有个人电脑。
我们在搜索资料的时候发现有这样一张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前方向北1500米,就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的网络科教馆。其实这是一个广告牌,而不是我们还有1500米就赶上了。不难发现,互联网对当时人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信息”。
网络论坛“瀛海威时空”有一位用户这样描写第一次进行网络聊天的心情:
“第一次接触的网络是‘瀛海威时空’,当我成功地进入瀛海威时空后,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城市风景,潺潺的小河,太阳伞下的咖啡桌,广场中心的雕塑……正当我准备看个仔细时,屏幕上突然跳出一个对话框:××正在呼叫你,真是太令人激动了,尽管呼叫的内容只是一个HELLO,但这表示有人在注意我,第一次上网就有人呼叫我,可我并不知道他是谁呀?其实这正是在线呼叫的魅力所在,这种陌生人之间的毫无拘束的交谈方式使交流变得既神秘又刺激。这几天上网几乎成了唯一可以吸引我的事……”
这个心情,是一个上网人最初的心情。
1999年的海口,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邢明用自己在股市中挣到的钱创办了天涯网络论坛,他在这个论坛中招募了一批网络写手,《武林外传》《明朝那些事》等很多畅销作品就是从天涯流出来的。那时候的天涯文化,几乎就等同于网络文化。同时,门户网站也顺势兴起。1998年12月1日新浪网成立。今天我们要向新浪表示感谢,因为今晚以新浪为主体的二十几家媒体一起同时直播,我们的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我自己开通微博的经历也是“鬼使神差”。有一天有人和我说,“范老师,你也开了微博。”我不相信,他说:“我给你念”,我说:“这是我在课堂上讲的话。”后来一问,是我的研究生开的,他们天天模仿我的语气在网上发帖。这群可爱的研究生,他们怎么学也学得不像。我的微博开通时间是7月1号,当时朋友还开玩笑说:“老范,你连上网的时间都很讲政治。”加入微博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网上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我不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发小、同桌的她,还交到了很多新朋友,现在有了27万粉丝。
这个时候,马化腾和他的老同学带着初生的QQ,走上中国社交的封神之路,电商也开始快速发展。1999年年初,《数字化生存》作者尼葛洛庞帝来到了中国,并在中国大饭店发表数字化中国演讲,他预计“到2000年,电子商务市场会有1万亿美元的市场,这个数目比人们估计数目多5倍。”当时他的演讲有一位受益者,那就是马云。马云的照片第二年就出现在了全球权威的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上。随后,阿里巴巴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我真的很希望今天在座有一位听众10年后成为文化界的“牛云”“李云”“杨云”,我们需要这样早早醒来的人们。
回头看看,今天的互联网巨头网易、新浪、腾讯、盛大、搜狐、阿里、百度都在这段时间内成立。但是经过不断地大浪淘沙,早期许多如火如荼的公司也在不断地被淘汰,很多名字已经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了。
(二)与网络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这个过程中,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网恋。我一查资料,有一个人是最早写网络文学的人,他的名字叫蔡智恒,他写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很多网恋见面的人们当做记号,他们兴奋里有期待和紧张,夹杂着一丝不安和恐惧,担心美好幻想破灭。那个年代,网络上称丑女为恐龙,丑男为青蛙。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新闻报道,“昨夜,青蛙去见恐龙,结果见到的是另外一只青蛙。”天涯论坛创始人邢明说“没有网恋过的人没有网感”。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网感,你们的网感是不是和网恋有关系,但是我有一个学生跟我说了实话,他的知心爱人就是通过网恋找到的。从网恋回到现实当中,一种文学现象就此诞生了。蔡智恒写下的这本《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了网络文学的先河。
那个时候很多文学爱好者被一个名为“榕树下”的文学网站所吸引,踊跃注册并贴出了自己第一篇文章。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榕树下满足了文艺青年们的需求,一个属于网络文学的时代就此拉开帷幕。1999年出现了第一代“网红作家”——邢育森、俞白眉、李寻欢和安妮宝贝等。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可能语言不太考究,立意不够深远,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它从有些人“写着玩”变成了现如今一种重要的文学表现形式,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出现。我听说2017年,全国的网络文学读者规模已经突破4亿,网络文学驻站创作者数量已达1400万人。今天的人大多都不知道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却知道唐家三少等知名网络作家。网络文学已经深刻改变了一代人的写作和阅读习惯,中国网络文学真正从边缘文化走到了舞台中央。
网络文学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我们现场问一下,坐在后排的同学,你们看不看网文?以前看过什么?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
女生1:我个人看网文看的比较少。看网文的不都是00后吗?我是90后,我是老同志。(全场笑)
范周:90后不看网络文学吗?
女生1:我身边有很多人看。
范周:你身边有没有人看?
女生1:这位看吧。
男生:我高中的时候看过一些玄幻类的小说,最早是看《诛仙》。
范周:再问问后面的同学,说一说你对网络文学的看法。
女生2:我是2000年的。我初次接触网络文学是初中的时候,当时看了几十部小说很多,包括《诛仙》,还有各种各样的言情类的小说,后来都被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
范周:哪一部被改编了?
女生2:比如《诛仙》,好的东西和原著差了很多,没有达到我们当时的理想,感觉有一点点失落。但是我也从中学到很多,比如描写人物、环境的写作手法。
范周: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女生2:工科自动化。
范周:她的自动化是从《诛仙》开始的。谢谢同学,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在这方面有感慨和体会的?
女生3:我是1995年的,在读双学位。我最早读的是《光之子》,唐家三少的,这是他最短的一篇,我读完以后我非常好奇的男主人公的名字,一个叫木子,一个是长弓,我后来找了一下,才知道这是唐家三少以及他夫人的故事。
范周:对,唐家三少也是我们学院聘请的行业导师、客座教授。他是最近五年网络文学作家的版税排行榜全国第一的作家,每年版税收入都过亿,很难得。
网络文学这种表现形式还具备一种前所未有的优势,就是极强的互动性。它打通了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也使他们之间可以改变原来的写作架构,读者不希望主角死,作者就可以改变先前的设定,让角色继续活下去。
4
潘多拉的魔盒打开了
(一)再见,游戏厅,你好,“网吧少年”
如果说偷偷拿着父母手机玩贪吃蛇是90后的童年记忆,那街机厅是最能点燃80后热情的地方。90年代是街机的黄金时代。其实,贪吃蛇我没有玩过,街机也没有玩过。在准备这堂课时,我们有一位老师慷慨陈词讲述了自己当年和游戏的故事。有请我们院的副院长刘京晶老师讲讲她和游戏的渊源。
刘京晶老师:我是80后,我小时候玩过很多的游戏,从刚开始的魂斗罗,到贪吃蛇、到轩辕剑等等,但是我们在策划这次课程的时候提到街机,我当时特别兴奋。我相信80后的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特别羡慕赚钱的哥哥姐姐,能拼命地玩游戏机、换游戏币。当时玩的都是学习不好的人,我作为一个学霸,只能把这个爱玩的心压抑起来。后来我发现商场里面出现很多这样的游戏厅,我在10月份的时候,带着我的老公、我的孩子,玩了整整三个小时,面前堆了几万张彩票,花了一个月的饭钱,进行了一次“报复性消费”。这说明我们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后,这个文化消费是可以被激发的,我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我理解刘老师为什么这样做,人在年轻的时候,最渴望的东西是一辈子忘不了的,这一天一旦到来的时候,他会疯狂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一旦实现了以后,又会很焦虑。
旧事物谢幕,就有新事物的登台,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陈代谢的速度越来越快。1996年5月,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网吧“威盖特”在上海开业,网吧逐渐代替了游戏厅。
中国这十几年的变化,让一家家的网吧诞生,也让千千万万个家长为此纠结。我们知道这些家长很希望孩子好好学习,恰恰很多孩子痴迷游戏,可是谁能想到这些孩子可能就是日后第99个体育项目电竞的后备运动员呢?人民日报曾经做过一个问卷,有70%的家长直到今天为止,还是非常讨厌孩子玩游戏。游戏和电竞经常让我们分辨不清,只有做出成绩,才没人说你离经叛道。如今蓬头垢面的网吧少年终于走入镁光灯下,成为万众瞩目、为国争光的电竞明星,但是大多数人对这一点还要有相当长的认识过程。
(二)网络歌曲的黄金十年是中国唱片产业的黑暗十年
音乐也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发生巨变,网络音乐开始诞生了。雪村和他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还记得吗?《丁香花》《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网络音乐席卷了整个流行音乐界。网络音乐都是免费下载,很少人希望拿钱去买光盘,当时盗版的现象也非常猖獗。下面有请我们学院的朱敏老师,研究音乐演艺领域的专家,谈一谈网络音乐的辉煌十年,是不是唱片产业的黑暗十年?
朱敏老师:网络音乐的十年,让我们的唱片和实体唱片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一个是互联网的整体覆盖,还有手机终端的普及,最重要的就是版权保护的缺失,造成了很多著名的作曲家不再创作作品,很多唱片公司不敢再创作和出版新的唱片,因为唱片刚一出来还没有赚到钱,盗版就已经满世界飞了。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产业的兴起如果不加以规范,就会影响到其他产业。从2005年开始,中国唱片业产值每年萎缩都超过20%,2008年中国唱片业的产值比2007年下降了34%。而在中国近4亿网民中,超过83%的人有过上网听音乐的体验,但曾为正版付费的用户比例不足5%。这一现状不仅伤害了唱片业,更破坏了音乐人所处的环境,并因此伤害到音乐本身。
小结
这十年,经济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8.5万亿元上升到27万亿元,居民可支配收入从5425元增加到15780元。我们的文化消费也从500元增长到了1329元。1998年8月,文化部正式成立了文化产业司,文化的产业化成为一个重要信号。
中国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终于在世纪之末,赶上了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列车。2007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就已经有两个亿。中国逐渐从新技术的追随者,到新技术的贡献者,如今成为了新技术的领跑者。
在这之后我们从2G时代跑步迈入了3G时代。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和想象,渐渐不再局限于“信息高速公路”,文化消费的载体和阵地已经由物理空间开始转移到虚拟世界。
这十年,通俗文化更加鲜活。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大片出现,民众不同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大众文化在序幕开启以后迎来了第一个高潮,这和互联网的出现密不可分。如果说这十年还是一个交替期、更迭期,那么接下来的十年就是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十年,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对最后十年的回顾。
2008-2018 时光折叠,回首来路
在回顾这40年的文化发展的时候,大家会不会觉得最后十年发展得太快了。十年来,我国GDP继续保持了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08年的31.4万亿,到2018年仅前三季度GDP就已达到65万亿,相关机构预测截至年底有望直逼90万亿,十年时间里中国GDP提高了近300%。
在这期间,我们的恩格尔系数也在逐渐下降,下降到只有29.39%,中国第一次进入联合国划分的富足区间。大家知道,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中国的恩格尔系数是“6字头”的,而现在是“2字头”,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用于文化消费的钱也多了,从2008年的1472元增长到去年的2847元,翻了一倍。这个数字告诉我们未来文化消费、教育消费的潜力是难以估量的。
回首这十年,有一个关键词一定少不了,就是“互联网”。2008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大致为2.2亿,到2018年网民已有8.02亿人,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2.9%。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国人的文化消费和教育消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除此之外这十年间还发生了什么?
1
请回答2008:时间改变了什么?
时间回到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有些情侣选在奥运这天领证结婚,很多人都希望可以在八月份生出奥运宝宝。那一年,中国传媒大学很多同学一个学期甚至是一整年都在做奥运志愿者。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个举国盛会,我在开幕式的前一天看了彩排,那个震撼的场面我至今记忆犹新。
但是奥运给我们今天留下最深刻影响的不仅是那些体育赛事,还有奥林匹克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大力提倡并深入阐释奥林匹克精神,比如“奥林匹克精神是重在参与、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在全国掀起了一阵全民健身的风潮。
曾经的奥林匹克公园的广场变成了十几种类型的广场舞进行切磋的场地,曾经的鸟巢和五棵松也成为了艺人举办演唱会的标志场馆。除了场馆,北京奥运会带给我们最直观也是最深刻的影响莫过于全民健身的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很多人下班后和礼拜天的业余时间都在干什么?很多人选择去健身。2011年全年只有22场马拉松比赛,到2017年时这一数字就已经增长到了1102场,而且很多像北京马拉松、重庆马拉松等大型赛事因为参与者众多甚至需要“摇号”参加。
过去说奥运拿金牌是唯一目标,但是现在看来这句话已经被推翻了。2016年傅园慧在奥运会上金句频出,“洪荒之力”一下子成为了网络热词。有网友评论说:“国人的体育情怀除了金牌还有运动本身的快乐!”
从最初的“唯金牌论”到现在更加注重赛事背后的精神属性和娱乐属性,我们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理性了。北京奥运会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节点,如今我们又将迎来2022年的冬奥会。相信冬奥会一定会为中国带来新的冬雪经济,并掀起一场冬雪运动的热潮。
2
佛系青年、斜杠青年、空巢青年的背后“网生一代”的文化标签是什么?
伴随北京奥运会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们也叫他们网生一代,他们被贴上了佛系青年、斜杠青年、空巢青年等一系列的标签。“网生一代”已经走到了舞台中央,开始渐渐成为社会的主力,那么这个新兴消费群体背后的文化标签究竟是什么呢?
(一)娱乐文化
相比过去,网生一代更热衷于在网络上发生的文化现象,于是网剧、网综、网络大电影开始出现,受到了大家的追捧。现在一部网络上非常有名的剧一集的价格可能是电视台的5倍到10倍。在这样的过程中,广告的总产值并没有减少,只是逐渐从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转移到了互联网上。2014年我国的网络综艺数量只有47档,而到了2018年仅上半年就上线了194档。
手机也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而是一个新的即时社交和分享工具,这代人每天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各类娱乐和社交网络平台上,所以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新文化,比如社群文化、圈子文化,还有二次元文化和弹幕文化。
(二)分众文化
从《爱情公寓1》首次在2009年江西卫视的暑假档播出,到2018年推出了大电影,在将近十年的时光里,这部剧陪伴了许多网生一代的校园时光,一句“我的青春我做主”甚至成为了很多人的个性签名。
年轻人自我个性的张扬对于他们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常年在高校工作,每天跟学生一起接触,我也会被他们所感染。古人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师不必贤于弟子,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在互联网时代当老师越来越难,因为学生和老师同步掌握知识,尤其像大学生,他们一旦掌握方法论以后,就可以和老师同步学习。所以我自己的微信签名是“走自己的路,叫别人打专车去吧”,以此来告诉自己,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和表达。
从这以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过去都不敢想象的节目,比如近年来的《奇葩说》《中国有嘻哈》《吐槽大会》等完全颠覆传统节目以及表现小众文化的现象级文化产品在青年群体中走红,这些文化的形成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在互联网发展的上半场以大众文化为主流,但是当其进入下半场时,面向年轻人的小众文化和分众文化成为主流,娱乐产品变得越个性越好。
这些娱乐化和个性化的文化产品也引发了一些批判的声音,我非常反对娱乐过度和娱乐至死,但是我也包容和理解这些与我相差两代人的文化表达。同时,文化一定带有时代的烙印,生活在其中的人必然受其影响,其他时代的人需要多一点包容和理解。小时代也是一个时代,我们今天不能盲目地拿点击率、拿票房衡量一部作品的优劣,可能它今天是火爆的,但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它未必就是经典的。
3
有些节日本来不是节日,过的人多了就成了节日
说起年轻人的文化标签,我还想到了很多人对新兴文化现象不理解,包括大家经常说的洋节和传统节日的问题。面对这一现象现在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人认为洋节应该过,觉得既然已经改革开放了,外国的节日为什么不能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就应该过自己的传统节日。现在面对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有没有同学想现场说一说?
(小编注:此时范老师由主讲人变成了辩论的裁判,辩论双方为在读博士和一名本科新生,本科同学认为可以过外国的节日,博士同学认为要坚持过传统节日,两人展开了激烈的现场辩论,以下为二位观点的详细内容。)
本科同学: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中外节日,首先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明晰一下节日的概念,节日是人类为了适应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民俗文化的体现。虽然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很重要,但是适应生产生活需要也很重要。过节的主要心态就是庆贺和放松。外国也有很多这样的节日,比如圣诞节、感恩节、狂欢节,人们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出去吃饭、唱歌、度过美好的时光,这种轻松的氛围和时光是现代人非常缺乏的。所以我觉得只要一种节日能符合紧张社会下人们需要放松心态的需求,同时给平淡的生活增加一些仪式感,就是好的,没有必要分什么中外。
博士同学:首先我们也来区分一下什么是节日、什么是假日。西方过来的节日到了中国以后,更多是成为一种假日,因为很多商家把它塑造成消费的符号,给人们一个借口去消费、去娱乐、去放松。这是一个商业的噱头,后面蕴含的文化内涵或者文化价值,我们都不一定了解,甚至不一定认同。所以它只能称之为假日,而不是节日。但是反观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它首先是一种人文文化,像春节等有着浓郁的人文情怀的节日,以及像清明扫墓纪念先人等具有仪式感的节日。西洋节则不是,我们只是去感受一下节日的氛围。传统节日寄予了我们在骨子里的文化传承。这是节日,而不是假日。所以,我的核心观点是假日可以无国界,我们想过就过,但是节日一定是传统的。
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关系,这个题目我也一直在思考,我觉得她们两个讲得都对,洋节给我们带的仪式感很强烈,但年轻人未必懂得洋节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只是找个借口聚一下、放松一下。
对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我们确实应该很好地挖掘它的内涵,特别是它的仪式感的文化符号。古人创造了十分完整又严格的节俗,而我们却在把它逐步简化,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腊八节吃腊八粥。其实我们并不缺少节日,只是生活需要仪式感。
4
地球变小了,世界变平了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在这十年当中,除了节日以外,电影的发展也引发了我们不断的思考。2008年我国电影总票房43.4亿元,进口片票房是17.4亿元,2018年我国电影总票房突破600亿,进口片共117部,票房占四成左右。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年轻人对外来影视作品产生兴趣,有观看英美剧或日韩剧的习惯,甚至有些青年人自发组成字幕组以便于更多人可以在剧集更新的第一时间进行观看。还有一个很直观的现象是金庸先生去世时70和80后集体缅怀,漫威之父斯坦李的去世却让90和00后感叹一个时代的落幕,不得不说,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两代人热衷的文化符号产生了变化。
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是单向接受而是双向互动,我们的文化产品也在不断走出去。比如从前几年的《甄嬛传》《琅琊榜》等电视剧以及近几年的《白夜追凶》等网剧的出海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甄嬛传》在美国热播的时候,美国一个权威的影视网站给了《甄嬛传》8.5分(满分10分)的评价,而且说是“中国版纸牌屋”,我心想,你还没有看过我们后宫那些更复杂的事呢。
但是玩笑归玩笑,我们自己要很清楚地意识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我自己就遇到过自认为我们的文化已经走出去了,结果却并没有真的走出去的亲身经历。
2009年我50岁,我到联合国拿了一个由潘基文秘书长给我颁发的“全球创意经济顾问”,同时做了40分钟的演讲,演讲结束后的提问环节,有一个来自北美的文化参赞问了我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现在还有多少人梳辫子?他看到很多文艺作品中中国人都是梳辫子的,然后打架之前先把辫子盘起来,这一看就是他武侠片看多了。那一年奥运会才刚刚结束,我们高喊着“世界给我18天,我给世界5000年”的口号,但人家一个国家的文化官员,居然没来过北京,不知道中国的情况。我就跟他开玩笑说,中国还有人梳辫子,这些人是中国的艺术家,他们不但留小辫,还留胡子,还把身上涂很多油彩,这是艺术家的个性。
接着他又问我第二个问题,那你会武术吗?我想算了,简单点回答他。我说会,他很高兴。紧接着问我:“那你会什么门派?”我说:“我会第六套广播体操。”他很费解地问:“这是一个什么门派呢?”我比较幽默地回答他说:“这个门派中国全民都会,我只会第六套。”
外国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心里很难过,这个例子我讲了十年,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的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了。这些年来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不是要搞那些刚性的、人家不理解的文化宣传,我们把中国的故事讲到世界,就是为了让世界人民多了解中国,少一点误解。但是,这些年我们有很多的作品在国内反响很好,但是在国际上的反映却不能令人满意。比如一部电影在国内卖了几十个亿,在国际上发行量不过几百万美元。
所以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需要打造一批像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文化精品,不但在国内广受好评,在国际上也很热销,还有像《我在故宫修文物》《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等,这些文化作品都是我们拥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标志。
5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对面你却在看手机
从1G的出现到5G时代的即将到来,手机所承载的文化功能越来越丰富,尤其是4G和即将到来的5G时代。4G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于3G的图文传播,4G带来了视频、短视频、直播和移动手游的全面崛起,出现了抖音、《王者荣耀》等一系列的现象级的产品。即将到来的5G时代是万物互联时代。而且它带来的变化将是惊人的,不仅仅是速度和带宽,还会带来生活的一个个剧变,包括互联网、无人驾驶,特别是AI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文化底色不能变。无论技术发展有多么快,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创作和思考。那些年我们觉得台北故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不到十年的时间,北京的故宫已经完成了华丽转身,他们在2017年就实现了故宫淘宝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而台北故宫的文创产品销售收入折合成人民币还不到两亿。我们国家大力提倡让文物活起来,让藏在深宫大院里面的文化精品能够更好地回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方面故宫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现在国博、国家图书馆和各个省的博物馆也都在积极作为。
6
知识可以用钱来衡量吗?
十年来,技术的进步丰富了文化娱乐活动,知识的消费和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手机已经不再是单独的通讯工具,可以理财,可以阅读,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包括在线教育。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用户规模就已经达到1.4亿人左右,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慕课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飞速,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模式翻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更加尊重求知者的个性和选择。下面请卜希霆老师讲一讲他是怎么样用他的慕课迎接新教育的挑战。
卜希霆老师:慕课是受众范围非常广的课程,范老师今天的跨年公开课也可以做成一门幕课。我自己录这样的课程还是比较辛苦的,我之前用了三天的时间从早录到晚,然后又进行了后期制作。课程名字叫做创新教学,未来会在慕课网站上线,希望真的可以通过没有围墙的大学把我们的优质课程传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除了卜老师提到的,其实对于互联网颠覆传统教育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也有着十分深刻的体验,比如我前阵子在我们学校讲了一堂公开课,现场只能容纳四百名同学,但是通过直播的形式在全网总计有近30万人次的关注量。我们现在要求很多老师逐渐从课堂教学向慕课转化,为了讲好今天的课程,我准备了三个月。这些素材是我的学生们搜集、梳理了很长时间才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需要在最短时间里把知识浓缩,用最有效的手法展现出来。以前我们总是把课堂局限在三尺讲台,未来的课堂上,可能班主任就是一个机器人,上课的老师可能未必是本校的老师,教育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
互联网除了可以帮助老师提升课程的传播效果,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2014年,在一次回京的飞机上,我和同事商量着怎样用一个新的模式培养研究生,我突然灵光一闪——办个文化产业的公众号吧,就这样我带着学院的几名同学创办了公众号“言之有范”。四年来,“言之有范”坚持每日原创,共推送文化领域精品文章3000余篇,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社科报、人民网、新华网等权威媒体转载累计1200余篇,转载率达40%。转眼四年,“言之有范”的系列丛书也已经出版了六卷,春节过后第七卷也将和大家见面。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各个年龄的人群在面对互联网时没有原则上的差异”。再过几分钟我就跨入到60岁了,在互联网面前,年龄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的观念。什么观念最重要?就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我们一定要有互联网思维。那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就是要去权威化,要相互交流,而不是单纯的我说你听。在互联网中,没有不变的角色和分工,我们每天在写公众号发布内容,是创作者;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是消费者,创作和消费的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
7
人人都是徐霞客
大家经常说我们的旅游和文化是诗和远方,在互联网新的世界面前,这个远方也在发生变化,今年4月8日,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但是文旅融合绝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旅游的相加,它一定会产生新的业态。据统计,2008年国内旅游人次超过17亿,2017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50亿,十年间增长近3倍,带来了近6倍的旅游收入增长。
在这样的变化当中,我们人人都必须要做好新的准备,年轻一代00后,就坐在你们的身后,90后坐在你们的中间,不管你愿意或者不愿意,这些人都会成为社会的主体,都会成为新的创业的主力,而坐在前面的是80后、70后还有个别的60后,再想一想我这个50后,你们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现在60岁的人叫老年人,但是在互联网世界,我认为老年人一定是对互联网不清楚、不愿意接触、还不想接触的人才是真正的老年人。
全国老龄委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了2.41亿,而当前老年旅游人数已占据旅游总人数20%以上。除了老年旅游产品,银发经济在其他领域也有巨大潜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中国的老年人口有着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老龄化特征,就是空巢老龄化。因此除了医疗,保健,服务等方面的完善,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得到丰富,所以我们还要思考一些新的模式,让老年人能够幸福地度过晚年,这对于企业家来说是一大机遇,把银发经济搞好是未来很重要的蓝海。
小结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化本身。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由原来的快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由原来能源和环境的消耗性增长,进入到了今天以数字创意、新兴服务业等产业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当然,这一切的一切,还仅仅是故事的开始……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赶上这趟列车,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知识准备和各种各样的专业准备,这个发展趋势不是你愿意或是不愿意就可以改变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准备,把自己的未来定位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展 望
新年的钟声一响,我们的课程就到了该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今天是2019年,我在第一刻向你们道一声:新年快乐!我建议大家在新年钟声过去以后,对未来做一个畅想。
今年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到,“2019年,我们都在努力地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对于2018年的总结是“我们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未来一年用一句话来概括:“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他还提到了我们既要“向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大国工匠’致敬”,还要感谢“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这几句话既总结了过往也展望了未来。今天晚上注定让我们终生难忘,我们一起见证了过去的改革开放40年,也即将共同迎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下一段征程。
再过10年,2028年,中国改革开放50年的时候,你多大了?那时候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老龄化现象,我们平均每4个人当中将有1个老人,一对小夫妻要供养4个甚至可能是6个老人,你们要怎样面对?要提前做好准备。
再过20年,2038年的时候,你多大了?那时90后都已经快40岁了,真的是人到中年。到那个时候,人工智能一定会变得非常普遍,我们需要解决的是对科技的认知。也许那个时候还给你们上公开课的是范周老师旗下的一枚最好的智能机器人。
再过30年,2048年的时候,是我们共和国诞生一百年的前夕。假如那时候我还健在,已经是快90岁了,我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够走到天安门广场看共和国一百岁的阅兵式,我也希望今天和我同龄的人可以和我一起走。你们可能比我小10岁、20岁、30岁,但是在时间长河上,这些差距一点都不大,你觉得很漫长,其实就是一瞬间。希望每一个人在新的一年都要爱惜身体,因为它是1,生命的年龄才是0。
我也希望今天在座的和在线的学生,一定要努力让自己多一点生存的本领。我希望你们听完这堂公开课走出教室的时候,能够真的把中国文化的种子洒向四面八方。因为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靠经济,需要靠军事,但是更需要靠文化,只有真正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我们的国家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
祝福的话再讲4个小时也讲不完,所以我想今天的公开课结束之后,邀请那些不在北京居住的同学跟我一起共用晚餐。今天晚上为了听这堂课、跟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迎接2019年,我的老家大连来了二十几位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还有专程从新疆、重庆、河北赶来听课的同学们。我希望我们大家这种对生命、对文化、对知识的认同和追求能够在我们日后的生活当中长久地发扬下去。
谢谢大家,我们明年再见。
(本文根据跨年直播公开课演讲录音整理,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不得用于商业目的)
观众留言精选
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跨年,对于范老师的赞誉就不在此多说,主要说说某些比较引起共鸣的方面。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电竞和网络文学,我是一名90后,准确来说应该是90的头头。拿网络文学来说,我最初接触的是《诛仙》《魔脑传奇》,当时没有智能手机,我们是拿着mp3的小屏幕在看,后来有了mp4,下载好了在被窝里窝着看,再到后来手机可以看,看过的网络小说非常多,从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1.2.3,到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武动乾坤》《大主宰》,再到乱叔的《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全职法师》等等。网络文学已经彻底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每天睡前一定会做的事情。可以说,网络文学陪伴了我的成长同时成为我日常娱乐的一部分。
——文化产业双学位在读学生
改革开放40年的文化发展,是对过去文化发展、文化消费的梳理,每每讲到一些我们熟悉的电视剧、歌曲还有当时的时尚元素,我都心潮彭拜。有时候和我们的小孩聊天,他们根本不相信粮票这种东西居然真的存在过,跨年直播公开课更像一本文化回忆录,让我们知道,文化消费的变迁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我目前在学习文化产业管理,经过了这样一堂课之后,我有这样一种感受,当物质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之后,我们真的离不开文化,离不开有精神内核的东西。经过这样一堂课,让我更加理智,更加有信心地去面对文化产业,面对这个市场。
——相关产业从业者
听着窗外辞旧烟花声,俯瞰灯火阑珊大湾区,在澳门氹仔跨年的喧嚣中却感受着首都思想跨年的震撼力。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纪录诠释,40年文化消费历程历历在目,40年改革创新成就文化底气,40年社会发展创造文化自信,40年经济奇迹丰富文化生活,一堂全家人一起点赞的公开课!
——在澳门旅游时观看直播的年轻教师
感谢范老师及其团队精心策划准备的这一堂公开课,我们跟随范老师一起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四十周年的变迁,收获满满。娓娓道来的一堂超长跨年文化课,让人回味无穷。
——毕业一年的学生
一个学者,不眷恋过去,不墨守传统,不轻言未来,理性分享四十年文化风尚,脚下的路还有万水千山,心底似乎还有万语千言。
——大学教授
参考来源:
新浪新闻,香港回归20周年特别策划·香港20年记事簿.
朱庆芳,1997~1998年:中国人民生活状况的分析与预测,民主与科学,1998(02):12-18.
焦东雨,《孟欣:难忘1998》,南方周末报, 2013.
郭秋利,《来自远方的HELLO》,《电脑爱好者》,1997年第1期.
央视网,《BT网站涉黄盗版成管理死角 网友担忧关闭后灭绝》.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
求是网,《冯骥才谈春节: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
《2008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B2B2C在线教育平台行业研究报告》.
END
责 编 | 胡音音 侯雪彤
美 编 | 张园园
推荐阅读
重磅 | “见证:文化40年”跨年直播公开课 全文(上)发布!(后附视频)
“见证:文化40年”跨年直播公开课金句合集:这个时代选择了我,我也选择了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