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分享 | 表面光鲜,背后心酸,消费主义不仅掏空你的钱包,还有你的大脑

张园园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在当前的消费主义语境下,如何更加理智地消费?如何避免消费主义陷阱?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通过探究消费对社会发展及社会阶层划分等方面的影响,为我们思考上述问题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一、作者及内容简介


1

作者简介


让·鲍德里亚是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后现代理论家,被称为"知识的恐怖主义者"。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主要有《消费社会》《物体系》《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冷记忆》《美国》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让·鲍德里亚在早期的著作中,聚焦于消费社会的建构以及它如何提供一个新的价值、意义和活动的世界,并由此扎根于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领域。让·鲍德里亚对于"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性的命运"等方面的研究卓有建树。在被称为“后现代”的20世纪80年代,让·鲍德里亚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作为最先进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一直被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


2

内容简介


《消费社会》 是让·鲍德里亚在1970年发表的一部著作,在此书中作者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他认为,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


《消费社会》一书共有三个章节,第一章是物的形式礼拜仪式,分为丰盛、消费的神奇地位、增长的恶性循环三部分,通过揭示消费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丰盛,进而论述消费在当代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第二章是消费理论,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包括消费的社会逻辑、一种消费理论、个性化或最小的边缘差异三部分;第三章是大众传媒、性与休闲,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包括大众传媒文化、最美的消费品:身体、休闲的悲剧或消磨时光之不可能性、关切的深化、丰盛社会中的混乱五部分,对大众传媒在消费控制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由于消费社会所涉及的学科知识面极为广泛,加之本书作者的写作风格不拘形式等缘故,本书在整体内容组成上并无严密的逻辑结构,而是通过众多观点的串联以及对观点的大致分类而排列的。


二、消费意识形态:

符码操控中的真实之死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让·鲍德里亚断言,“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首先,现代消费控制关系中的暗示意义链。也就是说,当你购买一种高档商品的时候,与这个商品同等档次的商品将会形成一个欲望链条,生成欺骗性的伪欲望场景,不断的诱惑你进行“自愿”消费。其次,符码操控和制造消费。在消费过程中,吸引人们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某种被制造出来的象征性的符码意义。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让·鲍德里亚宣称:“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最后,消费区划阶层。正是在消费中,人们获得某种特定的符号认同。“我能买得起XX商品”则意味着我能进入使用同样商品的这一阶层之中。可见,你的消费过程已经默默无声的为你划分了阶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

从物的消费到符号的消费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符号价值仅仅是商品使用价值的一部分。但是在70年代末,鲍德里亚开始认为,在后工业社会,符号价值超越了其他价值,开始成为所有价值中最重要的决定要素,这很好的描绘了后现代的境况,即符号的统治。符号对于人们消费导向的影响越来越大,符号也更多的成为了各个阶层划分自己等级的标志。在消费社会中,与其说消费者真正消费的是丰盛的物本身,倒不如说是对物的符号价值的消费。


物的丰盛现象使得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当物逐渐失去使用价值,而变成一个又一个的符号时,富裕其实只是幸福的符号的积累。就像狼养的孩子像狼一样,在物品中成长起来的人也变得像物品本身,人对于物质的向往,不再仅仅是人们对物和商品的纯粹的追求,而更多的是用符号价值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2

缓解身份焦虑的灵丹妙药


在让·鲍德里亚看来,正是在消费中,人们获得某种特定的符号认同。一旦人们进行消费,那就绝不是孤立的行动,意味着你可以“共同拥有共同的编码、分享那些使您与另外某个团体有所不同的那些同样的符号”。差异性符号的消费制造出了生存等级。因此,在消费社会中,身份的首要来源不是人们的工作类型,而是人们所消费的符号及意义。


“钱挣得越多越想要,而且是要更好的”——这句话无论是形容个人还是形容所有人都是合适的,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最美妙的享受,正如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跨越当前的阶级,而彰显自己阶级跨越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消费,通过商品品牌的符号意义,让自己进入到一个处于较高社会地位的团体之中。由此可见,消费逐渐成为缓解身份焦虑的灵丹妙药。


作为“人类的活动的产物”,这种由人自己造出来的物不仅不能为人服务,倒“反过来包围人、围困人”。在消费社会中,商品通过光芒四射的橱窗展示对人的深层欲望进行引导和支配,商品的符号价值在消费者心中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对于商品的消费,来彰显自己的阶级身份和地位。消费对于生活的控制达到了顶峰。在符码的操控之下,消费不断的被制造,人们在符号意义的诱惑和驱使之下,不断陷入其中,成为消费的奴隶。



三、消费主义语境下:

你离陷阱只有一步之遥


虽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批判的是西方社会的消费现象和文化现象,但他在此书中所探讨的消费理论、针对大众传媒对消费的控制作用的批判等观点,对于我国当下社会,仍然有一定的适用性。当前,我国社会普通存在消费主义倾向,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且不说双十一、双十二、年货节等电商节庆的火爆程度,单就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心理,就可窥知一二。在消费主义语境下,你真的还能独立思考吗?你真的还能理智消费吗?



1

伪精致:表面光鲜,背后心酸


“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口红两三只不够,要集齐全套;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人民日报曾对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如是总结道。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所谓的精致生活、精致妆容只是“社交软件”裹挟下的虚伪表演,那难免过度虚荣。正如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所说的那样,人们购买物品不止是“当作工具来使用”,同时也是“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更有甚者,为了在社交软件上打造“精致”的人设,不顾自身经济条件,一边在社交软件上上传最新款的iphone手机照片,一边在现实生活中勒紧裤带还分期贷款。这种“伪精致”的消费观,更多的是一种虚荣消费。



2

追求个性已不再“个性”


在让·鲍德里亚看来,在消费社会中,你在追求的个性,其实根本不具有你以为的特质,所谓个性,只是一套强加于你的社会编码。你所认为的个性化消费方式并不会给你贴上独特的标签,相反,它们只是标明了你对某种编码的服从,对某种变幻的价值等级的归并。但让·鲍德里亚也并未提出任何可以摆脱被消费社会控制的方法。毕竟,无论你选择什么商品,这个商品本身都具有编码。


3

自主选择的假象:不由自主的消费


在消费社会中,所有的消费都是生产者先提供给消费者可供选择的消费品,消费者被迫进行选择的一个过程。我们所谓“主动”去购买的商品,都是通过诸如广告、书刊等渠道,将信息传递到我们脑中之后,我们再去选择,而这些渠道则完全掌控在生产者和销售者的手中。换而言之,所谓的消费者“自主选择”只是一个假象,所有的消费者都在生产者的掌控之中。在对消费者的操纵过程中,广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告无意识的诱劝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的伪构境中被控制。


四、结语


让·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研究观点,对身处消费主义社会之中的我们,有一定的观照意义,其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识别消费主义的诸多陷阱,从而更接近于理智消费;与此同时,对于其消费理论的研究,我们也要辩证看待,结合其他社会学家的相关理论研究,一并探析。在管好钱包的同时,不断充盈自己的大脑,也许会更加接近真知。


END


美   编 | 王径舟


推荐阅读

读书分享 | 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美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

读书推荐 | 你我都是“乌合之众”吗?

读书分享 |《中国脐带:大运河城市群叙事》:流淌在城市生命中的运河文化

读书推荐 | 创意带动城市复兴,有多少种可能?

读书分享 | “买买买”之后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