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知识年已经开启,文化产业必读书单请您收好
亲爱的朋友,这是我们一起度过的第四个春节啦!新的一年已经开启,言之有范的小编们依旧忙碌在工作岗位上,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推送。新春佳节,我们沉浸在与家人的团聚之中,少不了美酒美食相伴。大年初二,言之有范决定送您一份不一样的“佳肴”。2019年,让知识陪伴大家一整年。
本书单由言之有范编辑部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经过各位教授与老师的推荐,精选出30余本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必读书目,推荐给言之有范的读者们。
《创意阶层的崛起》
[美] 理查德·佛罗里达 | 著
中信出版社 2010年9月
人类的创意是最根本的经济资源。工业社会之后,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书中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了人们在个人选择和态度方面的重大变化,不仅阐述了正在发生着的变化,也说明了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经济原因,为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一个新的经济阶层将如何主导我们未来的经济。创意阶层包括哪些人?创意阶层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创意人在意自己工作中的哪些方面?创意阶层主要分为哪几个类型?什么是人才的横向流动?在横向劳动力市场下创意阶层的生活有哪些新特征?新式办公场所有哪些特点?创意能力要如何管理?如何衡量创意能力?什么叫“创意指数”?创意资本理论是什么?3T理论是什么?创意将走向何方……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中找到。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更新》
唐燕 [德] 克劳斯·昆兹曼 等 |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年12月
本书的各个章节研究了很多案例,以解释文化创意行动是如何在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及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的,这些案例为激发中国在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城市更新等方面的灵感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些案例研究或许并不能为中国城市的创意转型提供路线或是范本,但它们无疑可以启发那些希望改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城市规划者,为地方政府、规划技术人员和政策建议者提供不同的应对发展挑战的思考视角。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
[加] 丹尼尔•亚伦•西尔 [美] 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 |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1月
场景,是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所介绍的“场景理论”,由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创立,是国际上首个分析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从经济增长到居住地选择,再到选举和新社会运动,场景理论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场景理论不仅把消费当作消费活动本身去研究,而且还着重研究消费的社会组织形态。场景理论不仅把消费当作消费活动本身去研究,而且还着重研究消费的社会组织形态,用场景来把消费组织成有意义的社会形式。对于中国城市发展来说,场景理论也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示范作用。
《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
[英] 查尔斯•兰德利 |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
《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通过阐述策略性的城市规划法,探讨如何运用人的想象力与才华,使城市变得更适合居住。作者认为城市要继续成长,唯有靠充满活力的经济、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共同创造出转变的典范,对可行的创意方案充满信心,同时提供沟通、创造财富与创意的平台,才有可能让城市脱胎换骨。书中不但给出了打造创意城市的思维方法、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也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具有很强的开阔思维、方法指导的意义。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6月
中国不是阶级社会,而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而且是一种消极统治,国家融化在社会中。本书具有颇有见地的论断,唯社会学方面限于当时背景,未能深究,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认,足以补社会学之缺。作者认为中国是一“理性早启”、“文化早熟”的国家,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失之温柔敦厚,但胜有古典文化底子,有文化自信,高当时的社会学家一筹。中国人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理性早启造成了文化早熟,中国一直处于一种缓和的秩序中,失去了产生新社会的动力,一直处于盘旋中,乃至僵化。作者于民国时期已将传统中国认识得相当透彻,将这样的判断对照中国后六十年的社会变迁来看,更让人感慨。
《文化帝国主义》
[英] 约翰·汤林森 |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01月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把文化作为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掠夺经济利益和资本利润的手段或工具。全球化中经济的零散化、跨国公司资本流动的超越国界与民族性,使跨国公司对于文化的需求再也不是满足于过去的文化地方主义了,它们表面上打着文化多元主义的旗号,实际上隐蔽的目的是为了给它们的商品找到更多的市场,这样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合理性。汤林森的《文化帝国主义》并未消解了文化帝国主义,实际上他是以消解文化帝国主义话语谈论的方式顺应了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经济学与文化》
[澳] 戴维·索罗斯比 |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年11月
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经济驱动力和文化驱动力可以被视为影响人类行为的两种重要力量。经济学强调个体,自我利益至上,文化强调群体,通过共同价值观与合作行为发挥作用。而价值(以不同类型存在的)作为两个领域中的普遍概念,将经济系统与文化系统放在了一个共同的框架内进行分析。本书分别从学术话语领域和社会组织系统两个层面思考了经济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发展了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两个概念,以此作为融合两部分内容的基本原则。书中讨论了文化资本与可持续性的思想,该思想特别适用于分析文化遗产的具体问题,以及在艺术商品与艺术服务生产过程中的创意经济学,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文化产业与文化政策。
《文化经济学》
[英] 露丝·陶斯 | 著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
经济学与文化就像南半球和北半球,它们是人类社会里最关心的两件事,但长久以来却像“井水不犯河水”般存在于人类社会。本书对文化采取较宽广的定义,从学术领域到社会组织的系统,探索文化的经济面,以及经济学的文化脉络。全书以价值理论为基础,从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两种概念出发,将双方整合起来。书中讨论文化资本与文化的永续性,尤其在分析文化遗产问题时,采取生态经济学处理自然资本的方式。此外,本书还探讨文化商品与服务生产过程里的创意经济学、经济发展下的文化处境、文化产业及文化政策。
《文化发展的理论与政策》
贾旭东 |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8月
在文化竞争时代,文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其中最核心的是如何全面提升文化竞争力。要全面提升文化竞争力,就要深刻认识文化在当今世界发展中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其巨大的当代价值;要搞清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价值的实现方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文化必须面向市场,人民群众已成为发展文化的真正主体;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是基础,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干预作用,特别应致力于打造适宜文化竞争力全面提升的良好环境。本书从文化的当代价值、国家文化发展政策、地方文化发展实践、国外公共文化机构改革与发展动态四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文化发展的理论源泉与政策表现。
《文化产业论纲》
范周 |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5月
本书打破了传统观念,增强了文化认知的融合思维,立足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进程,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深水区"为时代背景,以创新为着眼点,对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梳理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和时代机遇,洞悉国际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与走向;通过分析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思路,直面中国文化复兴自强的时代担当;通过解析文化产业与文化改革创新、文化产业与公共服务,为国家文化发展提供理性创新的强劲动力;通过探讨文化产业的经济带战略、文化产业的区域实践、文化产业集群与园区的发展策略,提出未来文化产业变革的着力点;通过回顾与展望文化产业的历史和未来,提出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未来判断。
《世界文化产业研究》
熊澄宇 | 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3月
信息、传媒和文化,因其拥有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资源、沟通和人文三大要素,成为21世纪战略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而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定位不尽相同,在政府引导、支撑政策、产业特色和发展走向上各具特色。《世界文化产业研究》整合了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局视角和各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视角,深入分析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多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书中的许多重要结论具有鲜明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美国的文化——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
[法] 弗雷德里克·马特尔 | 著
商务印书馆 2013年1月
本书法文原著一经出版便引起法国乃至欧洲学术界和文化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版后更是在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作者历时4年走遍美国35个州110个城市,进行了700多次的访谈,采访了几乎所有的博物馆、大剧院、交响乐团、大学艺术中心、大学出版社、慈善基金会、非营利机构、社区等与文化相关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主要负责人,查阅了无数的档案资料,才获得大量真实而精确的第一手资料。本书涵盖美国文化的各个侧面,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以国家直接补贴为主的文化政策,看到美国文化领域中并非“公权力”缺席,而是“公权力”以间接方式介入,这源于美国的“联邦主义”传统,美国民众向来对于公权的介入持怀疑的态度。
《日本文化法治》
魏晓阳 等 |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5月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同属亚洲儒家文化圈,但是中国曾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而漫长的封建社会所带给中国的沉重历史包袱使得中国难以短时间内接受西方近代法律文化,因而在文化法治的移植方面也远不如日本彻底和全面。日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的绝大部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动漫游戏等领域更是独树一帜、引领世界潮流,究其原因,相对成熟和完善的法治环境可谓功不可没。本书重点从电影、音乐、广播电视、出版、游戏、广告和互联网七个文化产业领域入手,对日本文化法治历史变迁做了梳理。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在近代史上给中国带来无尽屈辱和伤害的日本,在现在和中国竞争发展空间的日本,绝对是需要我们去了解的国家。
《超级版图》
[美] 帕拉格·康纳 |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5月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作者强调的全球“互通互联”其实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但是,他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供应链”的竞争力,当我们世界开始进入全球基础设施和数字互联时代,其任何需求都会有相应的供给,这就是供应链世界。供应链更加正式的定义是将产品和服务从生产方转移到涉及消费者的组织、人、技术活动、信息和资源系统,包括其产生的附加值的过程。而面对未来全球化以及互联网去中心化以及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影响,历史的发展对于文明的变动和融合会有当下无可预知的发展。而地理的政治版图会逐渐向功能版图过渡,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以及如何将三者有机结合并与全球市场对接。作者在结语说,未来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全球民众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对现代化和互联互通的追求,道德的检验标准就是要充分利用连接来实现功利主义目的:为最大多数人创造最大的幸福,会有一个新的道德规范。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 著
中华书局 2015年8月
《中国哲学简史》原名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英文讲稿。凡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书名虽是中国哲学史,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史,因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那是中国人的根子,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起源于那里,中国几千年来就浸淫其中,那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这本书的最大价值是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哲人,以及儒、道、佛、禅宗。同时,又有非常多的思考和认知,这些观点、思考与认知对当时的年轻人、求知者非常的重要,这是当时的价值;今天读起来依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说明其价值的伟大。
《西方哲学史》(上下卷)
[英] 伯特兰·罗素 | 著
(上卷)商务印书馆 1963年9月
(下卷)商务印书馆 1997年3月
本书的叙述年代从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到现代的逻辑分析哲学。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在读一本哲学史,但你更是在读罗素。罗素认为,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哲学家们是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后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之一。因而,他在本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正如罗素所说:“哲学探索的意义不在于对于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给出最终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使我们生活在不确定性中确定地生活。”
《文明的解析》
[美] 查尔斯·默里 |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6月
《文明的解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将计量法引入历史学著作的巨著,它开创了卓越值可以计算的先河。《文明的解析》统计了上下3000年全世界范围内艺术和科学领域的顶级人物和他们的成就,通过严谨的计量学分析的方式,编制了文学、音乐、艺术、哲学和科学各领域的名人录(共4002人)和重大事件。为什么人类成就如此集中于欧洲?为什么取得成就的主要是男性?为什么创新集中在1400年后?上个世纪中,人类创新的速度在减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查尔斯·默里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考框架,让人们不仅能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的伟大成就是由哪些条件促成的,同时也赞美了人类对真、善、美不间断的孜孜以求,彰显了人类成就的辉煌。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 著
新知三联书店 2011年1月
《中国建筑史》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这绝非一部纯粹的建筑技术史,而是蔓延着中国千年朝代更迭、艺术形态变迁、王室喜好描摹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另一个角度,帮助人们去了解和还原真正的中国古代历史。
《人工智能的未来》
[美] 雷·库兹韦尔 |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月3日
作者库兹韦尔认为,2045年的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储存在云端的“仿生大脑新皮质”与人类的大脑新皮质将实现“对接”,世界将开启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奇点”到来!那个时候,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人还能称之为人吗?库兹韦尔把“奇点”当作一个绝佳的“隐喻”:当智能机器的能力跨越这一临界点之后,人类的知识单元、链接数目、思考能力,将旋即步入令人眩晕的加速喷发状态——一切传统的和习以为常的认识、理念、常识,将统统不复存在,所欲的智能装置、新的人机复合体将进入“苏醒”状态。你想知道的人工智能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空间与地方》
[美] 段义孚 |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年2月
本书阐述了场所与空间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的、经验的观点。作者认为,一个地方依赖于空间从一个地方向另外一个地方的移动,而空间依赖于地方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移动。因此,他们是相互依赖的。然后作者加入了时间,描述了地方、空间和时间这三者是如何的相互作用的。书中阐明了无论我们源自哪里,我们的所处的文化是如何的深入地影响着我们对于地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作者试图通过这本书,以空间和地方为切入点,通过引入除大脑和视觉之外,强调身体的其它感官在生产经验中扮演的角色,来阐述更丰富的经验,重新界定经验的范围和复杂性,从而进一步探讨人类存在并理解世界的更多意义。
《城市文化》
[美] 刘易斯·芒福德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8月
城市的基本问题是城市是否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城市的设计是否促进人的步行交通和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城市凝聚了文明与文化,保存了社会遗产,同时,城市的建筑和规划表达着人类文明的各种概念。在芒福德看来,城市规划的问题首先是价值问题。《城市文化》将中世纪城镇、巴洛克城镇、工业城镇、大都会城市的城市发展历史轨迹梳理起来,从一个非美学的全新视角和高度,质疑了城市文明发展的方向以及它所创造的价值理念。
《IDEO,设计改变一切》
[英] 蒂姆·布朗 | 著
万卷出版公司 2011年5月
这是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关于设计思维的书籍,它通过IDEO设计的产品案例,展现如何进行“设计思考”,协助人们将设计思考这种以创意解决难题的做法,带进生活、组织、产品和服务,为社会整体和企业发掘新的替代方案。设计思考的价值不只局限在创意产业,或负责产品设计的工作者。事实上,用设计思考来解决需要多方考虑的抽象问题时,往往能发挥强大的功效,例如提升顾客对旅馆的经验感受,鼓励银行客户存更多钱,或为公益广告铺陈感动人心的叙述。设计思考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以解决各样的议题与关怀,从如何在发展中国家递送干净的饮水,到如何提升机场维安和微额融资的效率等等。
《艺术的故事》
[英] 贡布里希 | 著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年4月
《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关于西方艺术史的经典之作,自1950年出版以来影响了几代艺术爱好者和艺术从业人员,是一部权威的艺术入门指南。作者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为读者们展现从远古洞窟壁画到20世纪实验性美术的艺术史。书中介绍了许多艺术家的生平故事,用鲜活的艺术家形象,将艺术家的作品鲜活的展现出来,再通过大量的图文对比,加上作者对艺术作品清澈而富有洞见的评论,使《艺术的故事》区别于一般“教科书式”的著作,很轻易的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将读者带入艺术的世界,帮助读者认识艺术、学习欣赏艺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 著
学林出版社 1999年1月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论资产阶级社会的类型》是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于1962年出版的重要著作。本书主要论述兴起于十八和十九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公共领域的发展与衰落。哈贝马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自诞生后经历了两次社会结构的转型:第一次是由封建君主专制转向资产阶级自由的公共空间;第二次是由资产阶级的自由公共空间转向现代大众社会下的福利国家。“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范畴,不能把它和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市民社会”的独特发展历史隔离开来,使之成为一种理想类型,随意应用到具有相似形态的历史语境当中。
《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
[意] 埃佐·曼奇尼 | 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年5月
曼奇尼是全球顶尖的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设计专家,他在这本书中清晰地陈述了这样一种现实:当今社会技术体系面临变革,巨大的社会需求和挑战不断涌现,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人人参与设计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无论是设计精英、草根行动派、设计教育家,还是来自政府或企业的决策者,都应当再次思考设计和设计师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新的知识和技能。曼奇尼希望本书能够为所有致力于通过设计手段实现社会创新的实践者们提供一张系统的思维地图,为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有弹性的社会文化和新文明做好准备。
《杜尚访谈录》
[法] 皮埃尔·卡巴纳 |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
谈及杜尚,熟悉现代西方艺术的人通常将其与毕加索相提并论,后者贡献给艺术史的是速度时代风格的裂谷,真实是艺术史永恒的议题之一,立体主义的真实对应着二十世纪初科学革命引导的观看方式的剧变,而杜尚的真实,其实只对其本人负责,至于之后西方艺术史因之而起的波澜壮阔,不过是此种真实背后的三六九等,在本来面目之前,都是同语反复。《杜尚访谈录》讲述的是关于世界和人心的“武器”,只有我们学会认识如何坦然直面世界和自我,从容和力量才能自此生发。
《消费社会》
[法] 鲍德里亚 |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5月
消费社会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带着某种丰盛的香气,带着某种全民的福音,普照大地。然而这种丰盛真的只单纯的是社会的进步吗?它能实现因为物资过剩而带来全民的幸福和平等吗?答案在鲍德里亚那里是否定的。因为这种丰盛的实现,首先就是建立在社会资源占用的不平等之上的。我们又如何期待不平等产生的丰盛能消除不平等呢?这种丰盛并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它如同它以前的时代,都是带着负面的效用出现的,只是它的身姿最曼妙,面容最伪善。鲍德里亚畅快而彻底的批判,对当下依然有着立竿见影的现实效果。
《社会研究方法》
[美] 艾尔巴比 | 著
华夏出版社 2005年1月
艾尔巴比说:社会主义是否比资本主义优越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衡量人的尊严和满足感的科学标准。这是一种非常谨慎和实用的思维。架空历史和过去,仅只讨论民主、政治、人权,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本书中,我们能得到的最大的启示就是,必须站在现在,脚踏实地去仰望星空。如果离开实地,星空也变得不那么有魅力和有说服力。我们缺少脚踏实地的仰望星空者,因此在对于社会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应当“把人间问题当作全部灵感的源头”,而这样的观点从这本书里得到了明晰、坚定和科学的支撑。
《Cultural policy》
Mr David Bell & Kate Oakley
Routledge 2015
两位作者研究了文化政策研究中出现的主要矛盾,采用基于空间尺度的方法探索城市、国家和国际文化政策。两位作者借鉴了热门话题和当代研究,以及他们在学术界和咨询界的经验,敦促读者批判性地思考文化政策项目。《Cultural policy》是一本内容全面、可读性强的书,生动地概述了文化政策中的关键辩论,是媒体和文化研究、创意和文化产业以及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理想之选。同时,本书是文化政策相关研究的经典书目,因此也鼓励朋友们阅读英文原版。
《文化社会学》
司马云杰 | 著
华夏出版社 2011年7月
《1987年度中国图书奖:文化社会学(第5版)》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系统地研究文化社会学的专著,不仅较全面地介绍了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运用新的科学方法研究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复杂变量关系与文化生产、储存、分配、应用、传播、增殖、冲突、变迁、调适、管理的社会过程及其发展规律。它涉猎了广泛的人类文化史知识,更着重于人类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研究,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到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作者在书中说,“文化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伟大的文化造就伟大的人格”。《文化社会学》将伴随您进行现代化的文化社会学思考,已成为多所大学的教科书和考研参考书。
《第二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集(2014—2017)》
祁述裕 钱蓉 |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1月
本书是第二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20篇优秀论文的集合。此次评选活动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化创意产业》2014—2017年的转载论文为评选对象,由专家评委依据政策推动程度、产业发展指导程度、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选题难易程度等五个指标,对论文逐项打分,最后经加权统计,按分数多少遴选出20篇作为优秀论文。本书对于梳理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发掘标杆式论文、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激发学术创造力、引领学术研究发展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政策与法规研究》
祁述裕 |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年1月
该书汇集了国内知名文化政策研究专家和法律研究专家对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监管、对外文化贸易、人才队伍建设七大重点领域的政策和法规进行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政策与法规进行系统研究并结集出版,本书可谓第一部,对学习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政策和法规内涵、重点和走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和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资助出版。
《拆下肋骨当火把:顾准全传》
高建国 |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0年
追求思想的独立性、开放性以及坚守个人的尊严与自由,往往比保全自己的肉身和立足之地还要困难和危险得多。在那样的疯狂年代和逆境之中,有多少人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思想阵地?从这本书中你能感受到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品格。你会看到一个站在人类文明史高度,进行全方位探索与思考的中国当代思想家,一个热爱人类的无私无畏的时代斗士,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黄金启示。
《数字人文》
[美] 安妮·伯迪克 等 |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数字人文将人文科学重新诠释为生产性事业:学生和老师在学习和研究中都是在进行生产,不仅生产文本(以分析、评论、叙述、批判的形式),而且生产图像、互动、跨媒介语料库、软件和平台。这中间也有不少人担忧弱化了人文科学的学术性,作者就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回应。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就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多人进行联合创作的产物,作者希望这种创作方式给读者带来更多元的视角。
END
责 编 | 汪晓琳
美 编 | 林一民
推荐阅读
读书分享 | 表面光鲜,背后心酸,消费主义不仅掏空你的钱包,还有你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