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灯光首秀热潮退去,故宫还有这些方面值得关注
今日看点
2月17日,故宫宣布94年来首次开放夜场参观,从民众热捧、一票难求到赞扬与争议声此起彼伏。但瑕不掩瑜,故宫IP的开发,只有在试错中不断前行才能在未来的进阶之路上越走越稳。这不禁引起我们思考:故宫究竟如何把握分寸才不会“过火”?
一、从故宫灯光秀说起
曾几何时,我们醉心于故宫所散发的王者气度。如今,我们更欣赏它的“返老还童”、逆龄生长。最近一次故宫的刷屏应该是“紫禁城上元之夜”,这次活动连刷三个“首次”,建院以来首次举办“灯会”,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晚间较大规模被点亮,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公众开放。故宫的上元之夜毫无意外地引发国民追捧,无不期待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然而,网络上故宫灯光秀的视频、照片一经流出,就引来不少质疑。很多民众对故宫灯光秀“深感痛心”,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表示:射灯乱舞,与古朴婉约的建筑风格毫不搭调。亦有人担心“紫禁城上元之夜”的活动即使采用了高科技环保照明设计,但抢眼的高强度灯光是否仍然会对故宫600多年的古建筑群体产生损害,对周边造成光污染。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故宫在客观时间和自身条件的严格限制下首次尝试灯光秀,实属不易,应该给予理解。大多数群众感慨道:创新开发虽好,也不能“贪杯”,否则就是在消耗、透支故宫的文化符号。
二、国际上文物、古建筑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
故宫在上元之夜举办的灯光秀,引发了业界和民众对于商业化活动与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两者关系的讨论,究竟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适不适合举办规模较大的商业化活动,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好文物、古建筑保护与商业化开发的关系?
我国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2017年修订通过的《文物保护法》提出,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收藏文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
在国外,很多古都、古建筑都有类似的灯光秀、灯会活动,在法律政策的保障与政府、社会、组织及公众等多方的作用下,古建筑、古迹既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商业活动也得以有序开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
英国:在“保护区”进行全面管制
早在1882年,英国便颁布了《历史文物保护法》,建立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在长达100多年的实践中,英国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且符合英国国情的文物保护体系。《历史文物保护法》规定:“英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如国家资产服务管理局被赋予古建筑或历史文物的法人资格,并可使用国家资金修缮受损的文物。”
而英国对建筑遗产的特殊保护从1933年颁布的《城市环境法》开始。该法将法定保护范围扩大到古迹以外的独特建筑,规定“地方政府可以对具有特殊建筑或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发出保护令,任何人未经同意不得对该建筑物开展拆卸工作。”此后,英国加大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历史建筑的区域性保护法案,如《城乡规划法》《古建筑及古迹法》《地方政府古建筑法》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英国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保护区”的概念,规定“地方政府须指定值得保留或改善的‘具有特别的建筑或历史价值的地区’,并对于相关地区进行更为全面的管制。”英国政府对古建筑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修缮的层面上,更在于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创新性的改造升级以适应现代社会。建成于1846年的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是该地区最大的码头,码头区的历史建筑群是英国一级保护建筑,在之后的英国城市复兴运动中,一些码头仓库被改建为海洋博物馆、现代美术馆、酒吧、手工艺作坊和办公楼等。通过建筑遗产再利用,建筑群得到了整体的更新升级,阿尔伯特码头摇身一变成为了旅游胜地。
2
法国:公民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法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则更加完善。法国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性建筑法案》颁布于1840年,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此后,1887年法国又颁布了历史文物建筑保护法《纪念物保护法》,重申了法国传统建筑遗产的保护范围与标准,并组建了一个由建筑师组成的古建管理委员会,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选定及保护工作。现行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主要遵循的是1913年颁布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和1930年的《景观保护法》。前者对文物所有者的权利,作出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准许国家直接对已经列入遗产名录的古建文物进行修缮。后者在修改后明确重申:景观所在地的公民除日常农耕或房屋修缮外,在进行其他大型作业时,应在开工前四个月,向有关部门提请申报,获得批准后方得动工。
1962年的《马尔罗法》和1973年的《城市规划法》则更明确了对已被确认为文化遗产的古代建筑不得随意改造,如因未能及时修缮或其他情况出现损毁,国家有权命令遗产所有者实施修复并提供所需费用50%的资金支持。总体来说,在具体保护过程中,法国的做法是:对保护点只做维修,不做大的改动,最大可能地维持原状,同时进行改造,使其产生活力。
1958年法国第五共和国成立文化部之后,历届政府均采取积极措施,保证公民有机会接触和感受本国历史文化遗产。法国政府认为:保护的目的在于让更多公民了解自己的历史、自然与文化。因此,在保护的同时,法国政府也非常擅长利用这些遗产,举办各种新颖的主题活动、展览和演出,展现并振兴法国各地区独具魅力的文化,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例如2017年11月,法国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百周年,以巴黎圣母院墙体为背景举办了一场“圣母之心”灯光秀。立体与透视感自然呈现,灯光、音乐和故事融为一体,通过华丽的灯光秀展示,人们观赏着路易九世、圣路易的荣光事迹,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与文化盛宴。
3
俄罗斯:中央与地方统一协调,共同保护
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以文物修复和整体性保护为主要思想,以“国家保护”和“整体保护”为基本原则,中央与地方以及社会统一协调、共同保护,政府主要起指导和监管作用。1976年苏联的《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法》以及2005年公布的《圣彼得堡文化遗产保护战略》都非常强调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保护和更高层次的开发。
此外,俄罗斯政府也非常注重与社会团体合作,充分运用文化手段吸引观众。俄罗斯很多的博物馆,如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莫斯科综合技术博物馆等场馆都与社会演出和技术团体建立了合作,开展音乐会、戏剧、灯光秀等表演,将教育、文化、娱乐融合为一体,使博物馆的责任和义务有所延伸。正如社会上许多餐厅、商店等场所的“博物馆化”一样,科技馆或博物馆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与社会接轨,为社会服务。
2017年,在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冬宫的广场上就举行了一场史上最大规模的裸眼3D立体灯光秀。这场灯光秀以冬宫建筑群外墙为银幕,通过13分钟的短片生动展现了俄罗斯近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关键人物以及俄罗斯地标性建筑。此后,震撼的3D灯光秀便成为俄罗斯重大节日里的“常客”。
▲图片来源:俄罗斯旅游中文网
4
美国:以所得税抵扣方式鼓励民间投资进行遗产保护
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在关于历史遗迹的保护措施及政策上却是可圈可点。1976年联邦政府制订了“历史更新抵扣税”政策(HRTC),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税务局与州历史保护办公室合作管理,使私人用于历史建筑更新的投资可按一定比例以所得税抵扣的方式逐年返还,鼓励民间投资遗产保护。每年,技术保护服务部门批准大约1200个项目,利用近60亿美元私人投资修复全国历史建筑。自1976年以来,它已利用超过899.7亿美元的私人投资,成功保护了43428个历史遗产。
除此之外,美国还出台了《公共建筑合作利用法》(Public Buildings Cooperative Use Act)《历史场所保护法》(The Historic Site Act)等相关法律,来保护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场所、建筑及考古学遗址,鼓励公共建筑用于文化、教育和娱乐活动。在政策的指导和民间组织的支持下,沃伦歌剧院、塞勒姆监狱等一批历史遗迹得到了保护修缮与改造,成为了对外开放的历史建筑场所。
▲美国关于历史遗迹保护的相关法律一览
5
日本:构建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日本对于文化的保护可用三个字来形容:早、快、全。自19世纪起,日本便开始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1871年5月,日本颁布了保护工艺美术品的《古器物保存法》,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后来又陆续颁布了《古社寺保护法》(1897年)、《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法》(1919年)、《国宝保存法》(1929年)、《重要美术片保存法》(1933年)等文化遗产保护法规。
最值得一提的是日本1950年颁布并实施的《文化财产保护法》。该法律历经多次修订,建立了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指定制度,目前已经成为一部十分完善的民族文化保护法典。这部法律使日本成为唯一一个将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法律保护下的国家,其对于无形文化遗产概念的阐释,甚至对其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镜鉴。
日本在古建筑、文化遗产上致力于打造独特的文化景观,古建筑夜间照明上呈现出别有韵味的东方美学风格。日本的灯会并不一味追求金碧辉煌,它更多考虑的是古建筑照明过程中亮与暗的关系、光与影的平衡。情致幽玄,自然美化才是其追求的核心目标。因此,在灯会、灯光秀等夜间亮化工程上,观众不会看到过多五颜六色的杂光,而是更加符合日本审美文化的展现。
▲文化古都奈良的春日大社,每年都会举办“节分万灯笼节”,3000余盏灯笼在夜间被点亮,古朴的建筑与烛光摇曳的灯影交织出庄严而又浪漫的图景
▲除了各国高度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少国际组织对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了特殊的保护要求
三、故宫如何在文物古建保护与商业化开发上并行不悖?
1
上元之夜点亮故宫,有必要吗?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同时,故宫博物院是收藏中国古代文物数量最多的博物馆,还是目前世界上观众来访数量最多的博物馆,2018年故宫接待游客的数量突破1700万人次,再创新高。基于此,故宫的文物保护、古建筑修复、消防管理等工作的压力可谓巨大。近些年来,故宫积极推进“平安故宫”工程,在安全系统管理、开放区域环境提升、博物馆宣传教育、改善观众参观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因此,故宫上元灯会从筹备到举办的全过程引发了我们对于故宫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首先,上元灯会的主元素——灯光,与传统古建筑的结合,便引来了许多业界人士和网友的担忧。故宫独特的木质建筑群,对于温度、防火性有着严苛的要求。
其次,故宫首次在夜间向公众开放,夜间毕竟不同于白日,在人流量过大的情况下,是否需要配备相应的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并提前筹备临时的应急预案。
第三,有消息称当晚滞留在午门广场便有近万人次,面对巨大的客流量,故宫的安保需要做到相应升级,同时要启动相关的安全防护机制,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
所以故宫日后如何在保持其古朴典雅而又大气磅礴的气质上加入现代元素,应成为各界专家学者、业界精英亟需研究和商榷的问题。
故宫的灯光首秀虽不尽善尽美,但也为打造博物馆景区夜景提供了启示。在构成城市空间四大要素(光、色、声、香)中,光作为龙头,具有突出城市形象、点亮城市夜空的作用,而在文化旅游中,优秀的旅游景观环境设计也带来了诸多红利。夜晚灯光景观设计不仅能够成为城市或地区的独特文化视觉名片,同时也能够留下游客,刺激过夜消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随着照明科技的发展,多元素互动演绎的“灯光秀”以人文历史与文化内涵为内核,以丰富的光、影、音、形联动变化为表现形式,不仅丰富了文旅景观照明的观赏体验,深化了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体验与感受,同时也激发了游客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但我们依旧要强调故宫建筑木质结构的特殊性和其作为文化遗产的特殊身份,对于温度、防火性等多方面都具有极高要求,在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之前仍需要多方评估,谨慎而行。
2
故宫究竟该如何进行商业化开发?
上述的国际案例为故宫的文物、古建筑保护与商业化开发提供了有益镜鉴。当然,故宫在保护文物与建筑所做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如今的故宫微博坐拥超过6000万粉丝,2018年接待游客人数创历史新高,逾1700万。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就已经达到了15亿元。而目前业界与民间共同表现出对故宫上元灯会的高度关注度,更能说明故宫商业化开发在国内的特殊性。故宫本身便是一道不可移动的风景,故宫纯木构建筑群本身和其馆藏文物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拥有博物馆与建筑遗址的双重身份,这也令故宫商业化开发的每一步都引人关注。
作为博物馆界“网红”的故宫,应继续以《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等法规为遵循和底线,为构建“平安故宫”努力。同时,在策划节庆活动、商业活动时,首先要以文物安全为前提。提前展开文物安全的评估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不紊地进行,做到万无一失。在此之前,杭州市博物馆、南京朝天宫分别因承接综艺节目的室内录制、商业推广活动而受到媒体与公众的一致抨击,文物历经千百年的风霜经不起折腾,一旦损坏后果是不可逆的。
▲3月2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首次公开回应“上元”灯会争议
上元之夜举办灯会的初心自然是美好的,仓促的准备时间使得灯会并未来得及经过科学论证和精心策划设计也是客观事实。作为国家传统文化象征性符号,故宫是国家的故宫,是我们每个人的故宫。这次的灯会试水的成功与否暂且不说,但有了这次经验,相信故宫在未来举办大型活动时,一定会在汇聚专家意见、聆听多方声音的基础上,精心策划,为大家呈现出紫禁城的文化气度。
故宫因其自身的特点,灯会不能单单用“炫酷”“明亮”等词语衡量,而且与文化内涵不同的巴黎圣母院也确无可比性。现代灯光秀怎样与古朴庄重的故宫相融相衬,现代设计怎样表达好故宫的历史神韵,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当代命题。只有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与故宫的文化底蕴有机结合,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正如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所强调的那样,“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教育和服务的机构,它不是庙会、集市,也不是娱乐场所,它应该是高尚社会风气展示和引导的场所。”高雅而不深奥,亲和但不媚俗,这应是博物馆坚守底线的基本属性的最好体现。
此刻我们只想上书故宫:陛下,网红之路不易,且行且谨慎!
参考来源:
日本文化厅官网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官网
福桃九分饱,《我们盼了两天的故宫灯光秀居然这么土?》
腾讯科技,《“故宫灯光秀”背后:元宵灯会还是“夜店派对”?》
钛媒体,《故宫首次灯光秀为什么引来一片争议?》
沈海虹,《美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税费激励政策》
END
责 编 | 赵婕 汪晓琳 邢拓
美 编 | 洪欣言
推荐阅读
故宫口红的“嫡庶之争”,超级IP火爆的背后是文博文创市场的激烈角逐
说到创意,博物馆的脑洞开的比谁都大,盘点2018年文博新媒体营销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