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 | 学术素养杂谈——治学之道ABC
今日看点
7月14日,范周教授在易水湖畔举办关于学术素养和读书方法的讲座并在新浪微博和一直播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次达到38万,现将讲座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一、博览群书做学问
1
学历=学问?
梁漱溟在佛经和西方物理发现中互相印证,写出了他的成名作《究元决疑论》。作于22岁的这篇文章,勾画出了梁漱溟此后的人生路线——用自己的方法分析问题,寻找自己的答案。他说,“我不认为自己有学问,我的学问就是有主见”。北大校长蔡元培看到他的文章后,不问他只是中学毕业,决定请他来大学教授印度哲学。做大学问,需要摆脱一切束缚。这里借用梁漱溟提出的读书的八个境界,跟大家讲讲如何做学问。
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在大三完成,民间文学课上老师讲到汉民族没有史诗的观点。这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疑问,为什么黄河养育的中原民族没有史诗?我从《诗经·国风》中找到了20余篇内容,经过梳理和分析后大胆提出了“汉民族有史诗”的观点,并依此完成了四万字的课程作业。
通过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想告诉大家,年轻人首先要对问题有自己的判断,这就是梁漱溟先生提出的读书的第一层境界,即要形成主见。
还有一位国学大师,被誉为“教授的教授”,他就是陈寅恪。1925年,陈寅恪留学归国后就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之一。对于学位和治学的关系,陈寅恪说到“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学者型政治家王沪宁在对读书方面也有他个人的见解。王沪宁把1994年发生的事情记在日记里,写了一本《政治的人生》。日记绝大多数是在深夜写的,他在自序中写道:夜色下来,一切归于宁静,望着窗外闪烁的路灯,可以静静地思考自己和世界,思考在自己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中排不上号的事情。从中找出有意义的东西,做一点小小的思想享受。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清代金缨《格言联璧》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英国)培根
2
阅读经典,夯实基础
博览群书,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系统的读书计划,要把经典代表作作为打好学术基础的重要前提。要读好文史哲、“管艺传”、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书籍。
我在乡下做知青的时候,最喜欢读的就是范文澜、翦伯赞、郭沫若三人著的中国历史的相关书籍。我对历史的偏爱,对我以后学习文学史有很大帮助。读史包括中国当代史、世界当代史、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等。除了历史书,还要学习中外古代哲学、相关宗教伦理方面的书籍。
“管艺传”即管理、艺术和传媒。管理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咨询策划、广告品牌战略、数理统计、管理科学与工程、一般财务知识、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艺术类包括文艺史、艺术史设计学、音乐、影视网络文艺等;传媒类则包括融媒体、新媒体、网络文学等。在学习传媒专业的同时,我们要牢记并践行廖祥忠校长在中国传媒大学2019届毕业典礼上提出的“四个务必”。
一是务必深刻理解传媒正在发生的裂变。
二是务必深刻理解传媒给当今社会带来的巨变。
三是务必深刻理解传媒人的使命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
四是务必牢牢记住新时代中传人的责任与担当,引领传媒发挥知识力、建构力、塑造力,做行业的领头雁。
——廖祥忠校长在中国传媒大学2019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二、强思辨,重批判,倡创新
1954年3月,俞平伯发表了《红楼梦简论》。山东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李希凡和蓝翎,读了俞平伯的《红楼梦简论》不以为然。他们开始着手写文章《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向“新红学”权威俞平伯挑战。江青读了发表在《文史哲》上的这篇文章大为赞赏,就推荐给毛泽东看。毛主席看后认为不错,就建议《人民日报》转载,分管文艺的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提出了反对意见,后由《文艺报》转载,二人后来均进入到人民日报社工作,从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可见强思辨,重批判,倡创新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强思辨。柏拉图说:“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要不断交流,在辩论中人们的新想法会跃然而上。反映到教育问题上,强思辨依然需要被重视,尤其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对标美国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就注重思辨能力的训练,一方面是课堂表述和辩论,另一方面是科学研究方法训练。除此之外在项目实践和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等方面都进行全方位培养。
第二,重批判。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希望出现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学生,学术的发展需要在批判中“螺旋式上升”。目前大家对于批判的概念有所误解,批判不是全面否定,而是有批有判,不要盲信盲从,不要对很多问题不加过滤、背概念。梳理正确的批判观,敢于批判,提出见解。
第三,倡创新。2016年10月30日,在网络直播元年我开始了对于直播的创新型尝试。后来又进行了厦门专题演讲网络直播、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跨年直播盛典、思政公开课直播、秦淮河网络文学论坛网络直播等多次尝试。小会议小活动的大传播就是在这样的传播形式创新中实现的。在互联网时代,事物的发展进程日趋加快,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落后。
三、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温铁军先生所说的“亿万农民三次救中国”,“土地改革”中亿万农民救了高通胀危机之下的财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乡镇企业兴起并快速发展,农民转向了多业态的乡村复兴,带动城市化,同时拉动了当时中国多年来唯一一次内需拉动型的增长;到如今“城镇化”走向“乡村振兴”,乡村被看成国家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载体。土地与人民关系的变化始终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在易水湖畔,我们共同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并在此进行爬山、调研等活动,这就是要我们将阅读到的研究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真正的亲近乡村、了解乡村的变化发展。
传统文化对今天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这样的影响在乡村中更为得见,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给当今乡村乃至整个社会仍然带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给予了中国人独特的品质。乡村经济的发展必定会受到由乡村居民带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因此,过去所想不到的文化、体育、演艺、新媒体、电商与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关系,这些传统农业经济被市场经济影响后的新表现形式,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除了乡村与产业的关系,我们还要思考关于人的问题。随着国家发展,我国的乡村人口占比不断下降,从1949年的89.36%降到了如今的41.48%,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同时,我国农民工总量在不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近半数以上为80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断提升。社会变迁中人是关键,从村民到居民身份的变化也需要我们认真理解与思考。
此次易水湖的活动可以说是带着同学们来“行万里路”,但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还有一种理解方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我们考虑读书与实践的时候,不能“死读书”,也不能“读死书”,我们应该像王阳明所说的,要做到“知行合一”。
四、论文写作之我见
《2018年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研究生教育招生85.8万人,毕业生60.4万人。但是,研究生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的背后,研究生的学术质量问题也随之凸显。今年年初的“翟天临事件”掀起了大众对于学术不端问题的再思考。
论文是研究生学习、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然而当前的现状却是,我国是发文大国,也是撤稿大国。端正学术态度,规范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关于论文写作,一方面,前期一定要有很强的、很厚实的准备,对自己有标准,对问题有指向。另一方面,要志存高远,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第一,确立选题。要选择熟悉、感兴趣的领域,要有科学研究价值,另外,要明晰概念,做论文最开始就要明晰概念的边界,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要做好概念的辨析。
第二,文献综述。要瞄准主流,包括主流学者、主流期刊等;要随时整理,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文献综述做得好,论文也就完成80%了。
第三,理解创新。同学们经常问我什么是创新?我认为,首先是适度提升、融会贯通、形成体系,构建新的表达方式;其次是理论创新和形式创新齐头并进;最后,要能够提出新观点思路,用新角度进行系统表述。
第四,逻辑体系。任何命题的提出一定要有理论作支撑,所谓学术规范,学术理论体系支撑是灵魂。清晰描绘逻辑路线图和技术路线图,随时提出问题,不断向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第五,案例数据。要精挑细选、去伪存真,分类加工,创新表达方式,尤其注意参考文献使用辨析标注。别人的表格拿来就用是大忌,需要做好二次处理,进行数据更新,体现出自己所列案例数据的指向性。
第七,论文框架案例。论文要有数量,也要有质量,论文框架案例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篇论文的成色,其中被引量就是论文质量的一个指标。即便是我自己做学问也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希望大家彼此共勉、一同进步。
五、先做人后做学问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是丰子恺定下的家训,他教导子女要先做人,后方可做学问。
那么如何做人呢?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提倡“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左转》中也说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做生活的有心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老子也说过,“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对于我们来说,要先把基础工作做好,把论文写好。我们学院的师生研究大运河研究了5年,前三年基本上是自己默默无闻在钻研。做了小事,才能做大事。做了小事,才能更上手。
第一,学会守时,做靠谱的人。《资治通鉴》中说:“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我们要说话算数。
第二,学会深思熟虑,先思后说。言行要非常谨慎,直接就说不管好坏、冲出去就做、不管后果是不可取的。
第三,学者和讲究礼仪并不矛盾。袁隆平会拉小提琴,钱学森更是弹了一手好钢琴,为什么搞科学的人就要不修边幅呢?搞科学的人与搞艺术的人并不是矛盾的。人,必须要知礼,谦恭。
第四,学会倾听,谈不同意见反驳别人是一个技巧。很多人反驳他人的时候总是很直白,其实当我们观点不一时,可以这样说:“我们认为,你讲的东西,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其实是异曲同工,目标相似的。”说服别人是一门技巧,我们要善于表达,讲究倾听与说话的艺术。
第五,学会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生活中的有心人是一点一点积累的。
第六,学会包装自己。常言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很多人都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要更加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其实,金玉其外为什么不可以呢?好的东西同样需要张扬与包装。要让大家都知道,你的闪光点是什么。首先,包装要有针对性,要有个性,在不脱离本身价值的基础上,包装的越精美,升值潜力越大。其次,没有人不想在别人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所谓文明礼仪,都是对自己的基本包装。例如,参加不同的社交活动,要有适当的妆容;吃饭前和吃饭后,都要对自己的妆容进行处理,要注重细节,要有素质。再次,过分包装决不可取,因为纸包不住火,早晚露出马脚。最后,精心的包装有利于树立自己的品牌价值。要避其所短,扬其所长。
END
责 编 | 张楚炀 侯雪彤 洪欣言 林一民 邢拓
美 编 | 洪欣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