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才是根本!
今日看点
2019年7月中旬,范周教授带领27名硕博研究生及部分青年教师来到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安各庄乡易水湖畔的新东古县村,开展了一场为期六天、别开生面的读书学习交流会。读书会过后,研究生们有何感想?本篇选取林一民、郝兰芝、张楚炀、张园园四位同学的体会,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林一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本次“易水湖读书会”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安格庄乡新东古县村举行,历时六天五夜,既紧张又充实,并且让人多有收获。如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写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正是“易水湖读书会”这样一个契机,让我可以和各位老师、师哥、师姐,还有各位同学,在校园之外,共同学习、彼此分享读书体会、学习心得、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一本“行走的书”,每个人也都是虔诚的读者。
大家在范老师的带领下重读了《论语》和《道德经》,以及共同研读《乡土中国》,并且带着自己对书本的理解和体悟,真正走进乡村进行考察和验证。另外,这几天里,大家也一致按照安排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根据规定整理内务,每天早起进行徒步、登山锻炼,以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读书,是学习知识的途径,也是修养性情的过程。通过本次“易水湖读书会”,我也有这样几点感受。一方面是关于个人的学习成长。第一,多读书、读好书。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然而,只有回归完整的书本阅读,才能真正有助于我们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同时,要尽可能多地阅读原著,降低由于转述、引用、翻译等原因所带来的“阅读折扣”,从而更有效地获取书本的文化价值。第二,学习活动策划与执行。“易水湖读书会”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个活动的顺利开展,既有赖于前期的充分策划和准备,也离不开活动进行中的执行和应变。这次读书会由宋立夫师哥担任总统筹的工作,需要考虑到活动多个环节的对接、多个方面的推进,具有丰富的实践性,这种能力是我在日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的。
另一方面,是关于乡村的文化消费。易县原是国家级贫困县,而我们所在的新东古县村,土地贫瘠,耕地分割,不适合传统的农务耕作,不利于农业发展。随着易水湖的开发,依靠文化旅游的发展,这里的农民生活情况才有了一些改善。走在主干道上,可以看到树木成荫、道路两边的村民都经营着农家乐,似乎生活条件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这样的“错觉”,对于单纯到这里游玩的游客来说,更有可能是他们得到的普遍认知。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希望之后我都能够保持读书的热情,品味知识的乐趣。
郝兰芝:没有手机的生活会好吗?
参加易水湖读书会活动,有些体验是第一次,有些体验可能是此生仅此一次。
比如一行人迎着早上六点半的太阳寻山中野径,登高远眺,当你筋疲力竭之时,不用担心,前方总有一双队友温暖的手伸向你;用一晚上的时间通读《论语》《道德经》,不求甚解,试图从前人的智慧中“偷学”一点火光,时常抓耳挠腮又求而不得;行走于新东古县村,走进各家各户老乡真实的生产和生活,重新论证几十年前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在今天变成了什么模样;分享个人读书的体会,那25本书,虽然可能不曾都读过,但总有哪位同学的一两句话和体会会正好触动你的思考,久久回味,受益无穷……这些是我在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活生涯中从未想象过的。但这场读书活动中,感触最深的,还是那天老师规定上交手机的24小时。
易水湖读书会进行到第四天,范老师早起通知所有人上交手机,要求一天安心读书和学习。几乎所有人的第一表现是慌张和不情愿。因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是紧紧和手机捆绑在一起的,交流、查阅、存储信息……手机不仅是我们的生活学习辅助工具,更成为了一种难以戒掉的“瘾”。当时我就在思考,没有手机真的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吗?
科技的出现更好地服务了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我们正贪婪地享受这份便利,支付、交流、导航、提高效率。无法想象,今天如果没有科技发展、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但是,过度的依赖手机甚至成瘾,确实会导致使用个体睡眠质量差、思维碎片化、工作效率低下、日常焦虑等问题。如果科技带来的便利反噬了正常生活和思维,就非常有必要重新思考下,怎么用好科技,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而不是控制我们。那天上交手机环节的设置,其实是老师用一种粗暴的方式对我们人机关系思考的唤醒,让我们从碎片化阅读中抽离片刻,静下心来,回归传统的书香田园。
最后用复旦大学熊浩老师在《为时代发声》演讲中探讨人、科技、阅读、思辨关系的两句话结束这篇随想,也符合易水湖读书会的主题。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在这个碎片化时代,我们必须要重新拾起阅读的习惯,我们必须要重新恢复起那种求学的本质,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的成熟健朗,最后精神成人。”
张楚炀:回归经典,回归乡土
出发之前,觉得这是漫长且艰难的5天。但是,随着充实的日程安排,发现这是近期以来最专注的、思考密度最大的5天,也是生活作息最有规律的5天。在讨论和学习中,感受到思想碰撞,感受到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下,大家思考方式和内容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这种多元化思想碰撞的源头。
1
回归原典,知行合一
在为期五天的读书学习中,以共读的形式完成了《论语》《道德经》《乡土中国》这三本书。前两本让我们回归到传统国学经典原著,逐字逐句地读,反反复复地读,带我们迈入了原典学习、传统国学经典学习的第一步,通读文本。这一小步,确是带领我们迈进了国学经典的一大步。因为在浮躁的、追求速度和结果的当下,能够“慢”下来,回归到这些基础的“慢工”,已经实属不易。此外,在《乡土中国》的阅读和学习中,我们则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费孝通先生“行、访、实、知、觉”的治学之道,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行访于乡村之中……
贯穿了费老学术生命的“行、访、实、知、觉”,这是后来一些学者对费老学术生涯关键词的总结。其中“行”和“访”作为费老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先于“实、知、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实求知”并且带有作为人的本体“自觉”。
2
回归乡土,从实求知
在读书会期间,我们走入了易县新东古县村。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走进乡村调研,便深知了要达到“行中有访,访中有行”的要求之难。我所在的小组,集中走访了新东古县村的三家农家乐,在与这些乡村旅游的实际践行者的攀谈中,我意识到了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很多曾经在外地务工的村民返回家乡创业,办起了农家乐。一方面,对于家庭的稳固来说肯定具有明显效果,特别是对于下一代孩子的成长来说,乡村旅游为契机,使原本可能成为留守儿童的他们,重新获得了完整的家庭。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机会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均等的,这些能够通过借款、贷款等方式建起农家乐的村民,本身都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至少是高于本村其他村民的。因此,农家乐的兴盛一方面改变了部分从村家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易水湖景区开发、乡村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我想,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也会因此而扩大。外出务工可能仍然是大部分人的首要选择。
我们这些所谓的“城里人”总在用自己居高临下地俯视农村,要么带着怜悯和同情,要么带着挑剔的眼光,却很少用一种深入其中、感同身受的平等视角去理解、去体会。当村民还在为今年下滑了近1倍的收入而焦虑时,读书、看报、看电影这些城里人的文化消费常态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作为必需品的存在,甚至是不被需要的。当然,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也使村民的文化生活与城市居民别无二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投放和触达对于新东古县村的村民来说,已经不是最主要的问题。真正的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而这里所说的经济基础远不止“满足温饱”而已,而是在获得一定程度的物质享受基础上才会真正产生的。
张园园:兴趣式读书?主轴式读书?
在易水湖六天的时光里,不仅有可以讲出来的故事,更多的是留在心间的思考和感悟。易水湖读书会的这段时光也正是我第一年研究生生活的最后一段时光,给了我很多思考问题的新角度,老师们的授课和点拨,更是让我深受启发,这段时光必将在我整个研究生阶段闪闪发光。
1
兴趣式读书?主轴式读书?
读书和行路是易水湖六天时光中的重头戏,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读书增长的是才识,行路增长的是见识,所谓知与行也。我主要想谈谈读书,读书的好处自不必多说,但当我处于求学阶段和人生的重要提升阶段时,我逐渐意识到我无法再继续之前的兴趣式读书方式,以兴趣为导向的读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的欢乐,但兴趣的不稳定性也让我的知识结构极为松散,由之带来的飘忽不定的心绪成为我很长时间的烦恼。
在熊海峰师哥的文化项目经验分享会上,师哥给我们讲了他的读书方法论,我向师哥道出了我在读书方面的困惑,师哥的回答我仍然记忆犹新:要找到自己的主轴。对我而言,原本隐藏在潜意识的、模模糊糊的一个问题被师哥点出来之后完全的浮出了水面,我要真正的开始面对这个问题了,也许这个问题比读书本身还要重要吧。
2
乡村调研中印象深刻的家族观念
读书、行路之外,给我带来深刻思考的就是在新东古县村的调研经历,尤其是在读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之后,对乡村的调研也充满了验证费孝通先生观点的意味。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成书甚早,现在的乡村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有未曾改变的乡土本色。
近年来,随着乡村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家族观念仍然深深扎根在乡村的土壤里。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费孝通关于乡村的家族观念的论述,在当下仍然适用,这一点在我们对新东古县的部分农家乐访谈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当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口流动成为常态,囿于一方天地的人越来越少,家族观念的根基正在松动。在大城市中,由于人们面临的基本上都是生人社会,崇尚个性、标榜自我意识是大都市的主流观念,都市人有时甚至会将家族观念与封建、落后等负面词汇划上等号。家族观念固然有很多的瑕疵,但是在部分乡村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家族观念在推动经济发展、稳定社会关系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END
美 编 | 刘小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