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剪梅》国外意外走红,为跨文化传播带来何思考?

万晨阳 李渊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经典老歌《一剪梅》传唱了37年,最近作为一则11秒短视频的背景音乐风靡海外,登上了许多国家的音乐冠军榜单。一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歌词转化为拼音被重新解读,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网络流行语。由此,经典文化遇上新媒体后,借助创新和解构的力量,跨文化传播从传播者到传播模式均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传播是时候走出一条新路来。



《一剪梅》引发的文化狂欢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对于喜爱华语音乐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也作为电影《夏洛特烦恼》无厘头剧情的背景音乐风靡一时。就在最近,这首在国内已经传唱37年的老歌登上了有付费用户1.1亿的国际音乐平台Spotify众多榜单中的多个高位,拿下挪威和新西兰第一、芬兰和瑞典第二的名次。这样的成绩对于“走出去”的中国音乐尤其中国经典老歌来说都是十分耀眼的。但面对这首经典老歌在国外突然走红的同时,应该分析其火爆的原因并理性看待这次意外的文化“走出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这首老歌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内被众多国外网友喜欢,甚至引起一系列的连锁效应?起初,是因为一位外表清奇的创作者在快手上发布了一则以白雪为背景边旋转边唱“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短视频,该视频被上传到国外社交网站后,引起国外网友的“围观”。随后,有人吐槽画面太丑,“审丑”和猎奇心理得到一定的满足;有人拍摄了类似的短视频,满足自己的夸张的表演欲;有人则努力探索歌词背后的意义,并将歌词翻译为“The snow falls and wind blows.”(翻译为:下起了雪,吹起了风)。不管以何种目的参与到这场跨越国界和语言的“网络狂欢”中,以新媒体为媒介的互动交流形式都重新定义了文化交流的方式和内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看这次华语老歌受到国外网友追捧,除了《一剪梅》朗朗上口的歌词和“洗脑式”曲调的关系,更多的是在新媒体时代歌曲被赋予了更广的创作空间和更大的社交延伸性。起初,因为视频的独特性,各国网友在《一剪梅》中抓到了一定的兴奋点,对神秘和遥远中华文化的了解找到了新的切入口,打破了原有的刻板印象。在了解一定层面的意义后,对其进行解构和再创作,并运用互联网的手段加以传播和无限扩大,使相同的情感和喜好得到释放,特殊的跨文化交流也就出现了群众的“狂欢”。


此后,随着狂欢场域由面对面的实体到线上虚拟的扩大化,文化狂欢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转变为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带来潜力无限的机遇,也满足了国外网友对中华文化的猎奇心理。通过创新性的表达和对歌曲含义的重新解读,分享了其实际的交流意义和社交层面的乐趣,因而也形成了网络范围内特殊的跨文化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传播特征明显


1

情感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方便快捷性、交流互动性的特点。数字技术的发展让世界文化的交流有了更多的方式,“去中心化”的特点变得更加明显,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快、用时更短,情感的交流变得密切。在新媒体时代,情感的作用使得跨文化交流变得轻松和便利。


《一剪梅》得到大范围的喜爱不仅是因为画面的诙谐和曲调的优美,更多的是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了情感的渗透和交流。正如国外网友的解释和认知,《一剪梅》蕴涵的是悲伤的感情,用戏谑的方式表达出内心的苦闷和无可奈何,基于这样的情感,跨文化交流以特殊的形式展开。


回看近些年凭借新媒体平台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在观看、传播和模仿中有了超越语言和画面的深层交流。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互动是跨文化传播的推手


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互动是加强传播效率和效果的有力推手。在《一剪梅》的传播过程中,用户的主动参与和传播引发的互动是走红的持续动力。国外网友不仅模仿“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画面和表演者神态,并拓展其使用的范围,围绕这句歌词和视频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表情包,创作成动画配音版、DJ Remix版、饶舌版等等多种形式,还发起了相关的话题和挑战。


在这样的主动参与和创新创作下,被传播的文化元素成为网络年轻人之间交流的必要条件。正如人民日报在文章中评论说的:当经典遇上创意和解构,再借助新技术的翅膀,一场有趣的跨文化传播就此而起。曾经抚慰国人心灵的《一剪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海外网友有机会放下“望远镜”,透过“显微镜”检视东方之美,甚至端起“放大镜”开始摩挲端详,试着去理解凝结其中的智慧,感受活力四射的时代,憧憬互鉴互惠的未来。


解构和创新,打通跨文化传播新路径


1

风格多样,降低文化门槛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跨文化传播的主体和渠道也随之不断变化。社交平台的广泛普及使得对外传播的主体不再仅限于媒体,互联网个体逐步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随着人们不断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通过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自己能接受的风格和方式进行再传播。


新媒体平台不仅降低了文化生产门槛,也催生了多样化风格作品的产生,让文化更加接地气地走到身边、融入生活。纵观国内外新媒体平台中有影响力的传播内容,既有像李子柒、华农兄弟等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呈现,也有像我是郭杰瑞、歪果仁研究协会等分享国外生活日常和介绍文化差异的内容,这些内容都颠覆了以往“正统”的文化内容传播。这些作品带给受众平等化的观看感受,构建起了正向、积极的文化表达,为不同地区的受众带去了新奇多样的体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解构重组,丰富文化内涵


新媒体平台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天然优势,尤其是目前主流的视频类平台,传播形式较以往更为多样,信息容量也有了很大提升。新媒体平台在文化传播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去中心化”,将传播主体、内容与受众放在同等位置,从而尽可能消除“自上而下”传播带来的认知误差。无论是2013年刷新全球播放纪录的《江南Style》,还是《一剪梅》“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在国外的病毒式传播,都体现了文化元素的解构和重新演绎。跨文化传播不能脱离传统文化,而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转化,使之适应国外受众的接受范围,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新媒体平台交互性强,兼具社交功能,这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内容传播具有除了传递信息的功能外,增加了情感交流、表达观点的功能。短视频平台便捷的再创作功能,降低了在跨文化传播中与各地受众的认知隔阂、心理隔阂,从而激发了受众的参与体验热情。对于能够引起兴趣、激发创作欲的内容,公众也乐于花时间将其继续传播。以Tik Tok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在海外的走红,正是满足了受众除了观赏之外的体验需求,从而提升了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3

创新加持,减少文化折扣


由于各国语言、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期待视野的差异,传播内容往往会打折扣。一些优秀的内容在海外传播中面临认知和理解上的障碍。在传播中要对传播对象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期待视野,寻找传播的“最大公约数”。美国好莱坞影片正是通过挖掘人类本性中的共同情感要素打破了地域和种族间的差异,达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要充分认识文化折扣问题,在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普世价值元素,选取其他国家耳熟能详的形象进行深入挖掘。同时,要尽可能运用国际通用的视听符号减少语言文化的误读,最大化地实现传播效果。


2013年,央视网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合作推出熊猫频道,24小时捕捉大熊猫真实的生活状态。熊猫频道自上线以来不断拓宽传播链条,建构起全新的社交矩阵,创新传播方式。以直播为原点,通过短视频、图片、纪录片等形式进行差异化运营。同时,在线上传播的同时开拓线下活动,扩大了海外传播影响力。目前,熊猫频道视频总播放量超过3亿次,互动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过熊猫这一跨越文化差异的中国符号,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桥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反思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消费者,也是创作者;既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凭借着新媒体的便捷性、平等性、多样性和参与性优势,文化走出去的门槛越来越低,传播的效果也不断深入。虽然《一剪梅》“出圈”的模式不可复制,但它的走红也值得我们反思。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在发生一个接一个的偶然现象,文化交流的老路可以走,但不能只走这一条路。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从传播的内容、方式、渠道等多方面下手,让文化呈现出多样的风采。


在新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需要激发每个参与者的创造力,让形式更加可取,内容更加接地气,方式更加多样。每个人都是互联网的中心,对同一事件的解读必然是不同的,因而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硬输出”不可取,在适度范围内的解读有利于吸引相同想法和爱好群体的互动和聚集,进而形成从个人的“娱乐”到群体的“狂欢”的转变。


此外,国外网友对于中华文化的好奇绝不局限于夸张的表演和拗口的中文,更多寻找情感的共鸣。文化不是神秘的存在,不同背景的文化有着相通的命脉,情感是打通交流壁垒的重要手段,跨文化传播也就是要找到情感的线索用贴近生活和易于接近的内容与形式讲述别样的故事。


参考来源:

[1] 刘子楠,马云.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创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5):237+251.

[2] 殷丽莎.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的整合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4):81-83.

[3] 窝牛说电影.《一剪梅》海外持续爆火,到底发生了什么,[EB\OL].http://news.k618.cn/mttj/202006/t20200626_18036182.html,2020-06-26

[4] 晴栀. 《一剪梅》意外翻红启示录:音乐+短视频的新爆款传播链条[EB\OL].https://mp.weixin.qq.com/s/lTjoC7q4ZmHdnEsd_1bdyA,2020-06-27




END



美   编 | 巩   仪


推荐阅读



李子柒获“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为何是她?

范周 | 从“吃货”到“美食客”,中国味道如何为文化传播出力?

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如何展现“国际范”?

文化走出去,国粹京剧何以一马当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