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升维: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日看点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向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设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强国大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日益丰富。进入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美好的生活赋能。
图片来源于veer图库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可谓是经历了“一穷二白”到“遍地开花”的巨大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无到有、服务设施从旧到新、服务内容从少变多,如今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保障人民基本的精神享受,为美好生活持续“充电”。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重点推进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因而,要找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瓶颈,找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真正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
当下,人民群众接受信息和服务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一方面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人民多样的基本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公共文化难以真正实现均等化和标准化。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进程也不断加速,也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手段、平台、内容等带来创新和升级的契机。
一、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赋有新动力
从时代背景来看,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将坚定不移地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将加快发挥在那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数字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依赖于一定时空和实体资源局限的传统行业被不断突破,服务的供给效能在大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亟待实现数字化维度下的转型升级,包括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供给制度、公共文化机构运营管理机制等全方面的智能化和信息化转化,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从服务对象来看,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趋势符合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的变化,90、00、10代的加入与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明显的不适配状态,这些被称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在文化接受习惯、文化内容、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和敏感度等方面更为多变多元和开放。数字化方式的融入恰能满足这些新兴人类的文化享受和文化交流需求。
图片来源于veer图库
从习惯变化来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依靠数字技术的“宅”式公共文化服务改变了许多人的文化习惯,让不少未尝试过线上文化的人们尝到了数字化的“甜头”。闭馆不闭网,是疫情期间各类文化场馆遵守的第一宗旨,竞相推出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真正打开了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新大门”。据统计,全国博物馆春节期间共有2000余项展览上线,网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凭借着便捷、安全、沉浸体验等特性让数字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从文化传承与保护来看,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是对全国文化资源的统计与统筹的过程,有利于挖掘各地区文化资源,有利于对特色资源、旅游资源、历史资源的梳理和开发。四川省文化馆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地方特色数字文化艺术资源,相聚完成了《藏羌彝文化走廊》《藏族民居》《文昌祭祀与文昌描绘》等资源建设,成果丰硕,有利于各民族同胞加深了解形成共鸣,凝聚一心。
二、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短板亟待解决
1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距,共享尚未实现
我国区级和层级基础设施差距明显,东中西部之间的数字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在服务云平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体服务空间等方面发展不均衡。数字化服务技术更新速度存在区域差异,发达地区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导致云平台的技术维护能力存在区域失衡现象。部分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尚未建立健全数字文化信息传播平台,公共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和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数字化程度不高,基础设备的数量、性能和更新速度等方面都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针对性较低,未能对接不同地区的差异化农业文化需求,资源内容与省级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机构关联性较弱,数字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稍微落后。
此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缺乏统一的资源建设和应用标准,资源采集混乱、分类混乱、命名混乱、记录混乱、统计混乱,导致资源整合难度大,统一的资源集成平台难以建成,资源共享的实现更是难上加难。
2
资源建设力度不足,管理机制落后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的要求,于是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的指导下启动了第一批数字文化馆试点建设工作。但在一些地方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重建轻管”问题突出。无论是基层或非基层机构,都出现了设施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情况,无序管理导致设施出现故障排除缓慢、程序和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安全风险大等问题,由于保养维护不到位,设施损耗大、寿命短。甚至有的设施是“面子工程”式的“一次性投入”,一旦出现故障,长期无人管问,处于瘫痪状态。
3
营销体系尚未完善,缺少龙头带动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是指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方法对其拥有和存取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归纳、整合、组织、开发、分销、促销等营销和推广实践,旨在传播公共数字文化,最大限度满足用户文化需求的活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缺乏营销意识,力量又相对分散,营销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指导,也就导致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供需存在信息不对等。
首先,近些年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虽被社会各界高度看好,但鲜有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纳入到公共文化组织构建与制度环节设计中的做法。其次,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大多数管理者和从业者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营销不够了解,缺少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难以适应服务营销实践的需求,更无法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常态化的营销管理机制。此外,在政府的推动作用下,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成效明显,但少部分省级公共文化机构的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示范效果和服务效能不显著,基层建设力度不足,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三、开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新时代
1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建设
国家层面上,重点制定能保障以数字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发展的法律条文,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为法律基础依据,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供给方面的具体措施。将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结合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 +”行动计划形成相关的统筹规划,加强政策衔接、标准制定与实施。在微观法则上,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性工作,所以有必要对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预先设想,准备好应对方案,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转型发展做好积极的制度保障和组织响应。
图片来源于pixabay图库
2
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享
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也应对相关的文化资源信息进行丰富, 面对海量的文化资源,公众很难迅速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并配合云计算技术,可对这些文化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实践过程中,可实现计算机程序的细致拆分,并交由多个子系统进行处理、检索和分类,之后将处理结果传输给社会公众。
此外,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供需关系涉及颇广,因此传统的以政府为单一主体的体系模式必须改变,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各主体形成合力,以多种模式进行合作。政府的角色不再是单一化领导,社会力量也不再是被迫参与,各主体发挥优势,通过提升相关科技文创企业、数据分析公司、专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力量,以更加专业化的等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更加充足的人才储蓄为后盾,向公众以更为恰当的供给方式呈现高质精准的服务内容,将数字化资源的供给“服务链”从内容生产、产品供给延伸至后期维护、存续发展,并加强其“服务链”保障,在提升服务的体验感和满意度的同时不断发展完善自身。
3
数字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是指公共文化机构等服务主体对所提供的某项数字化服务赋予的一种文化符号或名称,目的是形成特定的消费联想,并使用户认同该服务的高品质特征。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它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服务品牌核心价值的凝聚。
服务品牌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营销信息系统、计划系统、组织系统、人力系统、执行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的协调与合作。比如,内蒙古图书馆的彩云服务基于图书馆采购及加工图书的流程有一定的周期,导致读者无法在短时期内在图书馆借阅新上市图书文献的现实情况,通过与新华书店等企业合作,扩充资源总数,读者在书店台刷读者证、输入密码,即完成读者下单购书环节。此项创新举措很好地满足了读者需求,培养用户忠诚度,吸引其他潜在用户,最终形成了品牌的磁场效应。
综上所述,通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为社会公众的文化权益进行有效保障,并对其文化生活进行丰富,同时也促进了和谐社会发展。各地相关文化部门在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人民 群众的实际需求以及实际发展状况开展针对性工作,如此才可最大限度的提升 文化服务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图片 | 来源于veer图库 pixabay图库
美编 | 张雨曦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