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文化圈日趋成熟,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惠及民生?
今日看点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演进,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持续高涨,都呼唤着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社区作为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居民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选择。以社区为中心打造15分钟文化圈,旨在让城市居民享受基本、便利、又富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既收获了一些令人欣慰的成果,同时又暴露出许多问题。因此,只有不断细化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成为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与差异化并行: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承担起了服务社会,教育大众,推动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另一方面,文化艺术产业园、文化艺术区等满足着人们愈加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这就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将在差异化和均等化平衡的道路上前进,以实现文化资源的精准供给。
而社区作为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应当快速成长为居民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选择。“15分钟文化圈”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趋向成熟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只有不断细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惠民。
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依托
从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到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施行,再到“十四五”规划明确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15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始终坚持在政府主导下“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持续向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设施、产品及服务,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乃至“文化强国”的建设,都要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为根基。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演进,推动着公共文化服务结构的重塑;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高涨,呼唤着质量更高、获取更便捷的文化服务供给。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日益成为满足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依托。如果说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那么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也应当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单位。15分钟文化圈所承载的就是这样的期许:居民走出家门,无论向哪个方向走15分钟都能快速获取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即以居民所生活的社区为中心,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立体全覆盖。
(来源:veer图库)
疫情期间,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得以凸显。许多社区提出“文化不打烊”概念,在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组织社区居民组织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比如浙江上虞区金鱼湾社区,组织专业剧团创作抗疫歌曲,排演越剧联唱。再如贵州六盘水社区将自己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成疫情防控“前沿阵地”,积极动员专业文艺工作者携手78个扶贫安置点的文化骨干,创作水城农民画、国画、油画、剪纸、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100余作品。疫情使人们出行受到限制,物理空间的隔离让人们更加渴望沟通与社交,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帮助居民维护了精神家园的平和稳定,传递着戮力同心共过难关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在引导价值观念、继承文化成果、维护社区稳定等方面发挥的影响超乎想象。
(来源:上虞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王淋玲)
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两大短板
“基本性”“便利性”“特色性”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三大属性,兼具上述三大属性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发挥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的作用,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宣传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策划和文化设施场馆,保障居民基本文化需求。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警惕思考。
1
认知不足
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在我国尚未实现全覆盖。究其根本,是一些地方政府服务理念有待更新,对自身角色定位以及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传统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一个具象表现。居民“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只依靠物质生活的踏实富裕,还与精神生活的丰盈充实息息相关,而这正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细化发展中一抹亮色,是基层政府现阶段应当关照的重点之一。社区的绿化水平,健身器材等便民设备的完备情况只是衡量标准的一部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惠民程度应当作为另一条坐标轴加入,以完整评价体系。
2
供给机制不健全
居委会、街道办、区政府等主管部门在丰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现行体制机制并不顺畅,致使公共文化供给出现供给主体单一化、供给主体与实际需求错位、资源整合水平低等问题。
一是政府“单打独斗”,供给主体单一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部分政府只唱“独角戏”,却没有打好“组合拳”。部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虽然硬件达标,却无法吸引群众驻足,利用效率极低。这背后是政府管办兼顾,出现产品单一,创意贫瘠,人才队伍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的。在“独角戏”体制下,居民无法参与到决策环节中,基层群众自治的优良传统得不到极致发挥。社会力量也无法予以帮助,往往导致社区内外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资金和资源链条,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是居民意见反馈体系不健全,供给内容与实际需求错位。部分社区尚未建立居民意见反馈体系以保障居民文化需求的顺畅表达。部分政府选择用“一刀切”的方式提供单一性的文化服务,导致提供的文化服务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又或者忽视少数群体的文化需求。不同社区在居民文化层次分布、文化背景构成、性别年龄结构等方面各有不同。年轻上班族聚集的社区与中老年群体聚集的社区就不能采用同一套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在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之时要紧密贴合居民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定位。
三是资源整合水平低,“社区—社会”有机整体尚未形成。部分基层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目标缺乏全局意识,在顶层设计上没有制定好“政府—居民—社会力量”的协同联动机制,职权划分不清晰,导致社区内部文化资源无法实现价值最大化,城市共有文化资源无法及时引进社区,合作共享的资源整合网络尚未形成。
三、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考
1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供给
改变政府一元主导机制,首先要完善社区文化活动的公众参与机制。一方面,拓宽居民文化需求表达渠道,关注不同人群多样化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建立群众性文化活动社团及自治组织,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如保定市至真社会服务发展中心,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聚焦于居民社区组织建设,打造了一批“秀美乒社”“俏夕阳合唱团”等文化类、公益类、娱乐类社团,提高了社区自组织的能力,激发了社区公共生活的生机与活力。
其次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实现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在社区内创造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持久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政府主导的文化空间中进行社会资本的培育,实现要素的跨界整合。以北京石景山区为例,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与首创集团联合打造了的高端文创园区——郎园PARK文化创意产业园,遵循“园区即社区”的理念,园区以科技文创、影视研发、文化艺术、青少年教育为主的文化内容生产,惠及周边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来源: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宣传部)
2
优化重心转移,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文化内涵重塑
以文化需求定位项目,避免空有文化场馆而无文化活动填充问题发生。现有社区文化场所的全面升级不应只关注物理空间上的翻新,而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增加文化要素,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如广州某社区充分认识到居民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性,在对居民进行心理健康调研的基础上,在社区内进行雕塑、彩绘、刺绣等“原生艺术”的宣传与辅导。原生艺术具有强烈的情感宣泄与创造性特征,能够以感性的手段帮助创作者回归对内在的自我探寻。对居民有广泛的亲和力,适宜成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
3
积极拥抱科技成果,智慧社区拓宽文化接触途径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社区建设也刻不容缓。在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时,可以为社区居民打造一个基于城市文化资源的数字“文化云”平台。如上海在2016年上线的“文化上海云”,集合了上海每年23.6万场公共文化活动信息,连通780多家市级、区县、街道乡镇三级的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服务中心。市民只需要通过手机APP、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以热点推荐、兴趣分类、附近搜索等项目形式,快速查询并预约感兴趣的公共文化活动,然后通过手机上的短信或二维码,便可完成预约。
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社交媒体打造社区线上文化社群,将文化内容细分成线,教育、公益、阅读、艺术......在大数据指导下进行专业社群运营。让拥有不同文化取向的邻里云上空间聚集,共享文化资源;线下营造场景,增强社交属性。
4
优势资源品牌化运营,特色服务彰显社区文化
不同社区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各有不同,要因地制宜,提炼出社区文化特色。打造一批紧扣社区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项目,扩大影响力,成为社区居民文化认同和文化凝聚力的来源。以北京白塔寺社区为例,2015年北京西城区政府推出“白塔寺再生计划”改造方案,系统梳理整合社区丰富的胡同文化和茶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以“空间嵌入”和“功能嵌入”的形式打造出“白塔寺街区会客厅”,“遇友轩茶馆”,“青塔胡同41号”等极具传统文化元素的公共文化空间,为居民提供太极、象棋、手工、品茶等社区文化服务。茶馆与胡同具有浓厚的老城特色和人情风味,成为了白塔寺社区区别于其他社区的显著标识。
来源:北京人文地理
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加强基层居民自治,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明城市加速形成,是公共文化服务精细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更快提升需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以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合理构建资源供给机制,积极引进多元主体共建共享。
社区作为“小”单元,应当在文化惠民中发挥“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六盘水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成疫情防控“前沿阵地”,六盘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http://wgl.gzlps.gov.cn/gzdt_43092/lydt/202003/t20200310_54645156.html
[2]马孝勇,西安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长安大学,2015
[3] 陈金春,提高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对策研究,民族音乐,2020年04期
[4] 姜丽钧,“文化上海云”上线,市民可通过互联网预订公共文化活动,澎湃新闻,2016-03-27
[5] 李维康,“白塔寺再生计划”:能否经得住考验,新华社客户端,2019-08-22
[6] 吕小朵,传统文化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以白塔寺社区为例,人文天下,2020年7月刊,总第171期
[7] 周红,团体美术治疗类型述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6)
美编 | 赵凯强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