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爆款剧《山海情》如何从现实主义标尺开启新模式?
今日看点
“初心使命在肩上,扶贫攻坚在路上。”为响应党的号召,2020年多部影视剧聚焦“扶贫攻坚”,不少剧集在“路上”,扶贫剧已成为2020年影视的主要类型题材。其中,电视剧《山海情》凭借其创意求真成为扶贫剧中的爆款,本文以《山海情》为例,从多角度论述该剧的成功之道,分析扶贫类型影视剧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新模式。
本文字数:3412字
阅读时间:7分钟
文/刘妍 青年作家、评论家 回顾2020年,大小屏幕上的扶贫剧的播出较为集中。如《绿水青山带笑颜》《我的金山银山》《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一个都不能少》《最美的乡村》等,还有10余部聚焦“扶贫攻坚”的影视剧集仍在“路上”。扶贫剧已成为2020年影视的主要类型题材之一。本文以扶贫剧爆款《山海情》为例,拟从该剧成功之道、扶贫剧突破、衡量标准等角度论述扶贫类型影视剧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新模式。
电视剧《我的金山银山》剧照 | 图片来源于微博 ▲
电视剧《最美的乡村》剧照 | 图片来源于微博 ▲
《山海情》赢在创意胜在求真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美。新时代影视传递的是强调生命个体,人与自然和谐,侧重新感性的美。“十三五”收官之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五大卫视黄金档连播的扶贫剧《山海情》持续火爆,俘获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心”。23集长度的剧集,观众喜爱有加,大呼“太短了”“不够看”。扶贫剧是新时代新主流影视的类型之一,《山海情》的成功归根结底,赢在创意,胜在求真,成功的秘诀在于具有新感性之美。
电视剧《山海情》 | 图片来源于微博 ▲
“土得掉渣”“土得高级”“土得感人”的《山海情》讲述闽宁协作,山海相牵的脱贫故事。从宁夏隔壁荒滩到魅力似锦的“金沙滩”,从闽宁村到闽宁镇,将中国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战役中的经典个案,通过视觉影像、人物形象塑造,多线叙事,活灵活现地勾勒。其人物原型在当代著名作家何建明所著的报告文学《诗在远方》中均可找到。
| 图片来源于微博 ▲
从宁夏的西海固到福建莆田,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困惑,真切的变化,体现在剧情的每一秒每一定格中。剧中“嚼草”的马喊水(张嘉益饰),青年扶贫干部马得福(黄轩饰),“教师魂”白崇礼(祖峰饰),聪慧质朴的李水花(热依扎饰),搞笑担当陈金山(郭京飞饰),技术扶贫教授凌一农(黄觉饰),年轻演员黄尧、白宇帆等的演技少了浮夸,多了脚踏实地的真情实感。理想与现实,扶贫与脱贫,扶技与扶智,故乡与他乡,脱贫路上的斗智斗勇,克服艰难险阻,无处不在的矛盾和挣扎。演员们将“群像”演活了,塑造起暖人心、励志气,永不放弃永不抛弃的向上向善的奋斗诗意故事。
《山海情》主要演员 | 图片来源于微博 ▲
感性的东西是自动化、无意识的。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所致。演员们深入生活,扎根现实,与人民大众的情感同呼吸共命运,成为该剧的成功之道。此处以《山海情》为例,试论述扶贫剧等电视剧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电视剧艺术归根结底在于艺术发展的创意,主要体现在人物创意、叙事创意和传播创意三个维度。强调创意之余,坚持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应该是中国影视发展的一条主线,新时代的主流。
扶贫剧突破:人物形象塑造出彩出新
大众文化是电视剧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电视剧类型的三大原因是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民营、中外等资本结合,创作出言情剧、偶像剧、武侠剧、古装剧等,占领商业市场。主流文化与国家投资、民营投资相结合,创作谍战剧、军旅剧、扶贫剧,占领主流市场。精英文化与国家投资、民营投资相结合,创造科幻剧,占领部分市场。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中国的文化格局呈现多元共生、多足鼎立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并存。三者的目的、特征、功能有差异,导致主导文化发展方向的矛盾。三种矛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摩擦与冲突长期共存,但这三种形态并非代表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政治制度的文化形态,并非意味着一方完全要取代另一方,而是同属于当代文化范畴下,不同角度、层次对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简单地以一种文化形态排斥或否认另一种文化形态,创新新时代的文化语境,则主动寻求三种文化的“交集区”,折射出三者的博弈竞争和聚集共谋。
扶贫剧《山海情》较好地处理这三者的关系。它没有瑰丽场景,没有新奇情节,没有长篇大论,豪言壮语,却将1996年中央作出东西扶贫协作的重要战略部署艺术化、影像化地呈现在屏幕上,牢牢抓住挑剔的年轻观众的心。既是艺术表现,也是如实记录。制作方考虑到题材的特殊性,启用了具有收视号召力的演员和部分老戏骨,“传帮带”的痕迹较为明显。演员的年轻化有利于吸引年轻的观众,有助于扩圈和破圈。《山海情》中的7位年轻演员,丝毫不逊色“老戏骨”或“当红炸子鸡”的演员们。他们对不服输,具有战天斗地坚韧品格,“成长型”青年一代的人物形象塑造出彩出新。
人类共同话题:以现实主义为标尺
电视剧类型形成的内在驱动力是产业化和市场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持续旺盛。三种形态的文化主流所呈现的各种类型化的电视剧,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各种精神食粮。电视剧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及衍生话题、产品、作品等,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地实现价值增值。形象是电视剧产业链的核心,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是创新。
优秀的电视剧形象造型独特、鲜活、活力,不是“群像化”的模糊不清的大众脸,而是个性鲜明,性格突出的“常人”的“日常”。如《山海情》中的自掏腰包补贴蘑菇差价的菌草专家凌一农,手把手教农民种植蘑菇,守大棚,寻销路,血性地爱农护农,不惜与菇贱伤农的商人打架。凌教授这一人物形象的创新,符合国情现实之余,更体现了扶贫知识干部的人性和担当,责任感和使命感。
电视剧产业与其他工业产业具有明显的区别。其他工业产业可以用工业流水线量化生产。电视剧产业要强调创意,无法大量复制。在电视剧产业链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创意”。国产电视剧于国外的电视剧可以有所借鉴,但不能全盘照搬,而是接地气,依据中国国情现实加工提炼创造,这样才能取得震撼人心的上乘效果。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性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东西协作,脱贫攻坚,就必须“拨穷根”,整体搬迁是必由之路。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是新时代的社会现实状况。
网友评论截图 | 图片来源于微博 ▲
一部好的电视剧应该具有昂扬奋发的优质故事内核,以现实主义为标尺,同时兼具审美艺术和视听艺术。其思想内容上应多表现人类共同的话题,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地域、身份等都会感兴趣的关系,如人与生态、人与自然、婚姻、爱情等。既有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又能符合大众情感认知和审美追求。网飞Netflix在“地球村”的战略布局和收购并购计划,体现电视产业工业化制作的标准和流程,且精分迎合不同人群的审美、价值观需求。
总结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剧类型不断增加。1993年我国电视剧正式提出“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电视剧创作指导思想和影视创作思潮不断更新。新时代电视剧多元化是社会文化进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类型剧与类型元素是辩证统一的。类型元素的运用是各种类型的电视剧应该遵循的,但不是全部,更不能教条化。扶贫剧是当下的影视新主流类型题材之一。未来的扶贫影视剧应该遵守类型化的规律,恪守发展的主题,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依法管理为保障,不断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发展多元文化与电视剧类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形成电视剧类型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整体技术水平先进、市场主导作用明显的新格局。影视产业布局与国民经济的新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将成为我国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美编 | 李承鸿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言之有范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转发!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请联系:18811328390/gy18563805081
如需咨询合作,请与我们联络!
联络电话:18811328390
言之有范|2014 - 2021
聚焦文化事件
把握政策动向
往期推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