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接棒“十三五”,“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趋向何方?

张奎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回顾“十三五”,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更要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创新文化活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十三五”时期到“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变化与动向,值得探析。



本文字数:5599

阅读时间:12分钟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这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目标、方向、路径等,更从诸多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其与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相比,有哪些不同呢?这里在历史演变中洞察“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趋向与势头走向。


从产业支柱到体系健全:

社会化和现代化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这在统计意义上可理解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应达到5%,凸显出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属性;从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来看,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4.14%、4.2%、4.48%、4.5%,按照占比年均的增长幅度预估2020年的应该达不到5%,且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防控属于并不正常的年份。


不过,着眼于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统一,单一的经济指标亦无法反映出文化产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所具有的作用,这亟待强化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中的综合性意义;围绕着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满足,在文化产业有机系统生成中彰显内化聚力、外显实力的价值,这表现在“十四五”规划中就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为此,在“十四五”时期,要以社会文化本位不断推动文化产业要素的协同融合,以智能化促进文化产业链条的高效适配,以现代化为引领逐渐推进文化业态的结构优化,并在多元平衡、活力有序中构建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


从加快发展到融合壮大:

品质化和特色化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由规模快速增长向内涵质量提升的迈进,“十四五”规划尤其强调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在核心价值导向上,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全方位为文化产业发展“培根铸魂”;在产品塑造上,要加快通过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以品牌价值延伸和IP链条延展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在文化企业层面上,有别于“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十四五”时期要求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这势必要求文化企业凸显竞争实力和行业主导作用,或在市场补缺、边缘突破中做强做优。


针对文化产业的融合融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等,也能看到近些年文化产业与农业、工业制造、服务业等跨界融合实现了长足的发展。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的良好开局,文化产业将日益成为特色产业、特色乡村、特色城镇、品质生活、美好社会等发展或建设的强大驱动力,正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要大力推动包括文化、旅游、体育等在内的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不断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提升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等服务品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尤其是“十四五”规划将文化和旅游融合放到更为显著的位置上,不同于“十三五”规划简单表述的“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更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一方面,这要求立足于独具魅力、自信本源、认同之基的中华文化传统,“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并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旅游演艺等创新发展。不难发现,越来越多博物馆、大遗址、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网红打卡地”、热门景点,愈来愈多的景区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达成“化育入心”的功效;并且借助于年轻群体的力量,世代相承的华夏文明由“破壁出圈”向“自由自在”的日常生活回归。


另一方面,要以服务于人的价值需求来持续改善文化旅游消费体验,“十四五”规划要求强化智慧景区建设,深入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并要求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以此要以智慧化、智能化来赋能文化旅游融合,加快改善线上和线下融合、虚拟和现实融合的文化旅游经营服务质量,切实增强文化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信息获取、付费交易、接入进入、感知使用、消费保障等各环节、全流程的体验。可想而知,基于创作者、生产者、服务者、管理者、公众等的多方参与以及文化、旅游、科技、创意等的多位一体,“十四五”时期“新文创”“新文旅”的实践亦将进一步深化。


从消费引导到提质扩容:

场景化和数字化


随着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突破1万美元,人们对康养性、享受性、发展性内容的消费意愿极大增强,在数字互联的时代更有能力和条件追求向往的精神生活品质。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而“十四五”规划更进一步展开,提出要推动包括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培训等在内的消费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要扩大体育消费,发展健身休闲、户外运动等体育产业,增加文化体育资源供给;要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推动旅游休闲场景的数字化,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打造新型数字生活。


在顺应文化消费需求大众化趋向的同时,“十四五”时期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供给和智慧共享的消费场景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加快在数字化、定制化、智能化消费服务中实现“千人千面”“万人万景”,以此通过大众消费潜力释放、个性化需求有效满足和生活品质提升来不断促进文化消费的提质扩容。


从区域开发到系统工程:

带状化和公园化


针对西部、革命老区、生态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西部大开发中要大力发展包括文化旅游等在内的特色优势产业,革命老区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在生态修复中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和产品等。而随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思维理念的变革,“十四五”规划从系统观和全局观上明确提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力求在文化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民生改善等的系统工程打造中实现空间布局优化,比如提出了“统筹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在东北振兴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带”。


因此,根据文化资源禀赋和区域联合联动需要加快推动自然和人文、经济和社会交织的文化产业带状化发展,并且要在资源特征、产品特色和业态聚集、社会整合等方面凸显国际化影响。同时,立足于从国家公园到国家文化公园的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借此可集中反映国家文化记忆认同和创新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模式。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加快实施,“十四五”时期沿线各地在保护传承和配套设施建设基础之上,将逐渐打造出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和传统利用的主体功能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从媒体融合到数字驱动:

战略化和主流化


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契机,新旧媒体融合、传统和新兴文化业态整合将向着纵深化、混融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提升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能力,推进电视频道高清化改造,推进沉浸式视频、云转播等应用”,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是“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设‘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从中可见“十四五”规划对新型主流媒体发展要求从“打造一批”逐渐转向了“做强”。


“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国家战略,这是对数字科技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合理研判,也可能有基于诸如抖音TikTok在海外引发忧虑、李子柒YouTube订阅量在中文频道中刷新世界吉尼斯记录等的深远影响洞察。


立足于数字网络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近几年作为新业态的数字和互联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这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来看,包括数字出版、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等在内的16个文化新业态特征实现营业收入31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占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9%,比上年提高了9.0个百分点。


由此,“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强调数字内容产业在市场主体、产业组织、消费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壮大,提到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十四五”时期更要注重对文化内容与科技手段关系的正确处理,有力发挥融媒体产业、数字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更大更强作用。无论是在媒体融合还是文化产业数字化中,要求倡导主流话语声音、主流价值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这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并且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从鼓励支持到制度完善:

治理化和创新化


着眼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而“十四五” 规划围绕着文化治理效能的提升,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不断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引导、宣传推广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这要求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同时,“十四五”规划更加明确了国有文化企业和公共文化单位改革的方向,提出“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和院线制改革”,这势必要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分类改革、院线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立足于文化市场监督管理的法治化、科学化和创新化,“十四五”时期对新业态、新模式的监管更趋完善,反映在“十四五”规划中,要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制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信息网络传播视听等领域法律法规;加强对包括网络交易、旅游、广告等的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并要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不断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可见未来一定时期更为重视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法律保护,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科学合理监管,对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文化公园的运营管理创新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 


此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体育产业等,而“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指出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以此在运行机制层面上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日益紧要。


从积极推动到提高水平:

高效化和双向化


“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以高水平双向投资高效利用全球资源要素和市场空间,而对于文化产业领域,在某种意义上说亦更要突出高效化和双向化。一方面,要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不断开拓海外文化市场,鼓励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影视剧、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并加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而这里不同于“十三五”规划中粗略所指的“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更指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和数字文化产品的高效和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十四五”规划要求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序推进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相关业务开放,以此在文化产业某些方面将更加凸显国际双向资本投入的水平提高。


结语


在“十四五”时期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导向,文化产业的效能将更多体现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国家软实力增强等层面,这始终都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美编 | 刘锦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言之有范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转发!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请联系:18614256583

如需咨询合作,请与我们联络!

联络电话:18614256583



言之有范|2014 - 2021

聚焦文化事件

把握政策动向




往期推荐

01

 “适老化”成为两会高频词,数字技术如何适老而生?

► 点击阅读

02

范周|两会即将闭幕,如何开启“十四五”时期文化强国新征程?

► 点击阅读

03

 两会最新 | 民主党派委员共议文化建设

► 点击阅读

04

 两会前瞻 | 看“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些文化议题怎么破?

► 点击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