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 | 专题
古镜今鉴 治国方略 复兴中华之宝典
修身齐家 和谐社会 实乃人人所必读
《群书治要》是在一万多种书籍里头,八万多卷,精挑细选,最后归到六十五种,那六十五种是精华。从这个精华里头,撷取修身、齐家、治国这些道理、方法,把它编成一本书,叫《群书治要》,五十万字。所以,这部书是精华里面的精华。
群书治要 | 专题
古镜今鉴 治国方略 复兴中华之宝典
修身齐家 和谐社会 实乃人人所必读
《群书治要》是在一万多种书籍里头,八万多卷,精挑细选,最后归到六十五种,那六十五种是精华。从这个精华里头,撷取修身、齐家、治国这些道理、方法,把它编成一本书,叫《群书治要》,五十万字。所以,这部书是精华里面的精华。
第六讲修身始于戒贪(上)
一、修身为治国之本
《群书治要·列子》中记载,楚庄王向詹何请教说:“怎么治国?”詹何反问说:“我仅明白修身却还不明白治国的道理。”楚庄王很真诚地说:“我得以尊奉宗庙,拥有整个国家,我希望学会怎样来守护它。”从这里可以看到,楚王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一心一意想把楚国治理得强大,让百姓安居乐业。
詹何回答说:“我不曾听说过君主自身修养很好而他的国家却没有秩序的,也不曾听说过君主自身修养不好而他的国家却安定的。所以,根本就在于自身修养。像治理国家这种次要的事情,我就不敢对您讲了。”楚庄王听了之后说:“你讲得很好。”
所以,在《群书治要》这本讲治国理政的书中,有大量的篇幅都是告诉在位者、从政者应该如何修身。《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君主自己的身修好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不是难事了。修身又从戒贪开始。这是合乎治国平天下的次第的。
如果君主是贤德的君主,他也必然会用贤明的臣子。《书经》上说:“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
在十八大之后,我们看到国家的反腐倡廉面貌一新,取得了很大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习主席,自己率先垂范,能够从自身做起,反对奢靡之风,厉行节俭。他到南方去考察时,轻车简从,力戒奢靡之风,只吃简单的自助餐,他这样率先垂范,下面的领导干部一看,也纷纷效法。
而且他也提出任用那些真正贤德、廉洁的领导者,所以也一定能够立不世之功。所谓的“不世之君”就是不是世代都能出现的卓越君主,所谓的“不世之功”就是不是每一个时代都可建立的伟大功勋。这也是我们对习主席有信心的原因。
二、修身始于戒贪
修身从哪里开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天。在位者一定要戒止贪心,特别是为民父母者,不能够与民争利。如果想独占财利,必定会招致民怨,甚至导致灭亡。
在《史记》上记载,周厉王登位,贪图财利,亲近荣夷公。这时有一位忠臣叫芮良夫,劝谏他说:“王室大概要衰微了吧!”为什么?下边就说到了这一句话:“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这个荣夷公喜欢独占利益,却不知道会因此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而要有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分配不均,害处可就大了。“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大家都需要用到这些财利,怎么可以独占?“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专有独占财利,所惹怒的人一定会很多,他这样做却不知道有大的祸患,还用这个方法来教唆君王,君王的统治怎么能够持久?
这里边芮良夫的劝谏非常诚恳、也非常直接,可以说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来劝谏君王。这是古代忠臣一贯的做法,如果看着君王做错事而不去劝告,就是陷他于不义。芮良夫接着说:“普通人独占财利,还被称为强盗。您如果干这样的事,归附您的人就会很少了。荣夷公若被重用,周朝必定会衰败。”
可惜的是周厉王没有听从劝谏,还是任用荣夷公为卿士,让他主管国事。周厉王施行暴虐的统治,奢侈骄傲,国都的民众都纷纷议论他的过失。这时,召公(也就是召穆公)又来劝谏他说:“民众都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结果,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去监视那些指责自己的人,只要这个巫师来报告有谁诽谤自己,便立刻把他杀掉。于是议论朝政的人愈来愈少了,诸侯也不来朝见了。
厉王更加严厉,结果“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都的民众都没有人敢讲话了,在路上相遇时,也只能是互相用眼色示意一下。这下周厉王高兴了,得意地告诉召公说:“你看,我能消除非议了,民众都不敢乱讲话了。”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这句话也成为历史名言了。他说,“你这不过是塞住民口罢了。堵住人民的嘴巴比堵住河流的后果还要严重。河水堵塞蓄积,一旦决口,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堵住民众的口也是如此。
所以,擅于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水流通畅;治理民众的人,要让民众发泄,让他们讲话。放手让民众讲话,政事的好坏得失都可以从这里反映出来。民众想在心里,说在嘴上,成熟的意见便可予以推行。若是堵住他们的嘴巴不让他们发表意见,那么支持您的能有几个人呢?”
厉王仍然不听。三年之后,大家联合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逃跑到彘地。后来,宣王即位,整顿政事,效法文武、成康的遗风,诸侯重新归附周朝。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创下贞观之治,和他熟读《群书治要》这本书密不可分。《贞观政要》上记载着唐太宗对臣子的谈话,从中可知,他确实是把这些教诲力行在治国之中了。
《贞观政要·论贪鄙》上记载,贞观初年,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如果人有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但是如果拿着宝珠去射鸟雀,岂不是很可惜吗?而人的性命是比明珠要珍贵得多,但一看到金银钱帛而不畏惧法律的惩罚,立即就收受,这就是不懂得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射鸟雀,怎么能用比明珠更加贵重的生命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尽忠职守、正直公道,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得到,一律不必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很可笑的。
在这里,太宗用了一个“明珠射鸟雀”的形象比喻,来告诫官员,不能拿着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否则只能会得不偿失。
贞观二年,唐太宗又对侍臣说:“我曾经说过,贪婪的人不懂得爱财的道理。例如,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优厚,一年所得的收入本来就很多了。如果接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几万钱而已。一旦丑行暴露,就会被革去官职和俸禄,这样做哪里是懂得爱财的道理?他们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过去鲁国的丞相公仪休很喜欢吃鱼,但从不接受别人送的鱼。”
这里太宗引用了《群书治要》中的一个典故: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鱼的故事,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从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他就得以长久吃得上鱼。“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如果国君很贪婪,必定亡国;做臣子的、做领导的很贪婪,必定丧命。
他还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故事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提醒臣子不要做这样得不偿失的事。唐太宗做为皇帝,秉持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时时警告朝廷百官,让他们引以为戒。
「余莉开讲」第6期01
点击阅读全文,进入居士亭微店。
了解 群书治要 系列书籍 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