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人文社科|协力与共生—— 台北田园城市政策下的社区花园行动研究

谢宗恒 社区花园
2024-09-04


作者简介:

台湾天主教辅仁大学景观设计学系副教授,艺术与文化创意学士学位学程主任

谢宗恒


编者语

谢宗恒老师分享台北社区花园的实践成果,从社区花园实践背景、理念方法、成果、反思进行阐述,提出:“园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1

都市中的小区绿地管理将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

过去关于城市绿地的价值一直都有不同的论点。研究指出,城市绿地可以促进健康、减少慢性病、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并且有研究发现公园的原生植物可以大幅提升都市的生态多样性。尽管绿地对于人类的价值已被反复验证,仍有证据显示不是所有绿地都会对人有帮助,不好的绿地空间可能会造成犯罪发生。研究发现,公园绿地若没有活动提供很容易变成危险空间,过于密集的树会引来犯罪的可能,而树冠较低的树较容易造成犯罪死角。也因此,部分学者开始倡导由使用者主动维护的规划社区型绿地来满足都会区中使用者的社会需求。此外,研究表明绿地面积、树与草地的增加都会提升老人与其他团体社交活动,而且社区庭院提供给移民社交的机会,协助新移民适应新的环境,其共享的价值观形塑了社区的文化认同,因而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更加重视。简而言之,在未来会有 70% 人口居住在都市内的趋势下,都市内的社区型绿地管理水平将会是决定生活品质的一个关键问题所在。


伴随科技发展与全民健保制度的引入,我国台湾在1995年后逐渐迈入高龄社会(Aged Society),平均房价高于我国台湾其他城市、平均寿命为 83 岁的台北市都会区,成了生活无虞的退休老人人口比例极高的城市,包含健康老化与食物安全等概念亦成为台北市的热门议题,因而成为都市农业与小区花园理念的实践地点。从2011年开始,因顺应社区参与和城市绿化新运动的风潮,台北的民间组织发起了一连串的都市农业活动,唤醒了市民对于都市农业的想象。2015年台北市开始推动田园城市相关政策与行动。行动聚焦在食物系统、生活环境与社会政策三项核心理念,逐步进行城市转型(Urban Transformation) ,并希望将城市创造为一个可以种田、种菜的城市。寄望民众能从作物生产的过程中体会农民的辛劳,进而改变人们看待食物的方式,而城市情感疏离的问题下,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建立共同耕作、共同享受的模式,进而提升公民素养。


截至 2019 年 6 月,参与小区花园活动人数已超过 11 万人,整个台北共有 714 处田园城市基地,总面积达 188366㎡,总共支出超过 2 亿台币。台北市在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开始兴起另一项健康的市民行动。在小区花园的场域中,邻里交流、小区关怀、知识分享等行动皆逐步提升市民对于环境的认同、扩展生态知识。而退休者、银发族与高龄者族群皆于都市园圃中获得成就感与其他多面向的效益,同时也开启了对于城市的不同想象。本文将分享台北市田园城市政策推动过程中,民间非营利组织、政府单位、学者与在地居民如何同心协力,激发对于未来小区花园的想象与实践。


2

利用培训课程与社会参与模式提升居民对自身环境的要求

与我国台湾的其他城市略有不同,台北市的经济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因此会有部分人士选择不去 大型企业就职而当起自由职业者,即所谓的斜杠青年(Slash Youth),因而有许多非营利组织的成立。斜杠青年在当代所关注的是如何把社会议题跟自己的专业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创造社会价值,在当代的方式则是用社会参与的模式进行资源整合。


在笔者所处的团队(台湾新乡村协会)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参与式规划设计手法,把社区绿地与都市农业提供给真正需要的人。因此,第一个步骤便是通过田园城市的政策、行动与政府资源,增加社区花园的积极使用者,通过网络宣传,让志愿者报名,把有兴趣的志愿者挖掘出来,志愿者人数越多越好,因为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工作或家庭因素半途而废。第二个步骤则是建立使用者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台北都会地区里长是给薪制,而且是有行政绩效的,所以里长办公室是很容易可以创造交流与互动的地点。第三个步骤,在笔者与使用者互动的过程中,经常要理解及确认使用者的想法,而且要教育他们,因为很多时候他们想的跟说的不太一样,因为居民不见得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例如 居民会说,我想在社区设计天空步道,但是他真正意思不见得是设计天空步道,而是他听过那个名称,或是碰巧看过天空步道。所以要汇整真正需求,而非全盘接收。而且也要通过一些工作坊的操作提升整体公民素养。笔者团队的操作经验使我们意识到,在台北地区,教育民众很重要,教育公务人员更重要,因为他们经常会是影响政策行动的人。第四个步骤,界定参与式设计的目标。比如在台北市种菜不是拿来吃的而是拿来玩的。另外,台北夏天很热,七八月的时候都是 35 ~ 36℃,要让市民走出户外很重要,所以要鼓励他们出来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许多老人家比较担心食品安全,因此笔者的团队便会与朴门永续设计课程合作,教会他们把土壤变成有用的土,让老人学习种安全的蔬菜。第五 个步骤就是居民的协力行动与示范操作,笔者参与的团队将台北市田园城市基地中的志愿者分为施工 组和维护组,以便实际设计施工与后续维护使用。而这样的操作是从学校的景观设计教学就已经开始进行了,在笔者过去五年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与研究生共同研拟了未来台北市西区的屋顶绿化行动。台北市旧城区的景观其实挺不好看的,因为有铁皮屋、铁门、铁窗,为了让台北西区更漂亮,笔者提出未来可以透过模组化的方式让社区居民方便地施作屋顶花园,让老人可以便利地维护屋顶花园。


在笔者团队持续的实践过程中,首要事情是盘点台北市有哪些地方可以被使用和操作。举例来说,近年团队开始在台北市的社区绿地中持续发展可以种植且简易烹煮共食的户外社交空间,通过每周的课程教学,让志愿者了解基地的特质与限制、如何挑选适合种植的种子、如何育苗、如何制作有机肥、如何施肥,也让志愿者认领一块土地进行耕作。另外,团队也一直通过国小户外教学课程,让国小孩童也成为未来可能的参与者和管理者。


3

通过产官学三个向度的共同学习建构田园城市愿景

就整体而言,在台北市田园城市政策推动的成果方面,每一年的成果竞赛(图1)与社区花园辅导都让有心发展社区花园的居民与志愿者有更高的荣誉感,提升了小区的社会资本。不仅提升了小区居民的互动机会,亦对环境产生了正向效益,其在碳排放与降温上都有显著的效果,但在花费上却比一般的公园绿地少。随着相关农耕课程的教导与居民参与讨论的模式持续被讨论与实践,不同类型的小区花园也有了不同的做法,让都市景观有不同的面貌,这样的观念更延伸到了其他机构与单位。例如台湾科教馆的屋顶空间原本设定是景观美化,因应田园城市政策的推广,在“世界咖啡馆”参与式 讨论的操作下,公共部门、相关专家学者与使用者进行探索、讨论、搜集、行动、执行与反馈等六步骤的循环,利用分组三回合的讨论模式,针对教育场所性质的基地进行永续性软硬件建构的讨论与共识发展,并使得屋顶花园有了新的想象。其不仅是一处能够传递花粉的蜜蜂园,也是一座疗愈身心的花园,更是可以在空中荡秋千的儿童游戏场。锦安顶菜园加入了循环经济的概念,让屋顶花园不仅是屋顶上的花园,更有鱼菜共生与养鸡的设备。而台北市古亭庄花园基地的建置,则是借由农耕教学引导参与者确认自己的真实需求,并且由讲师与专业者带领邻里银发族与小学儿童进行空间讨论,最后利用八周的教育与实践,启发学习者对于小区花园想象,共识达成后进行实际的小区花园创意改造行动(图 2)。


图1 田园城市基地的竞赛评审


图2 笔者团队带领国小学员参与古亭庄社区花园的改造构想


4

对于未来台北市小区花园的期待与想像

综上所述,尽管台北市的社区花园行动已成为一个可被参考的成功案例,然而整体居民素养的提升仍是未来需持续进行的工作,因为随意摘采、遛狗未注意宠物便溺行为仍随时可见,也可以看见部分体健设施变成了晒衣服的地方,所以素质提升和美学传播还是一个要坚持推动的重要工作,必须靠有心人士与相关单位持续辅导。笔者认为,民众自主地参与城市景观改造是重要的工作,但是整体景观专业素养的介入、有制度地导入使用者的想法,以及政府的指导与辅导仍是城市能够真正改变的关键因素,这样的思维是社区参与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议题。 



原文出处
刘悦来,魏闽 等. 社区花园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21.


相关阅读居民参与为主体的老旧小区社区花园实践——以育园为例
论文·人文社科|刘昭吟:SEEDING——重建信任,种下希望
论文·人文社科|王本壮:都市农园的民众参与途径
论文·人文社科|公众参与社区创变的设计:从闲置空屋到社区广场人文社科|社区花园是社会城市


▽ 复制下方邮箱发送邮件 ▽
加入社区花园与营造共创小组
研究进展 学习讨论 资讯同步 共创合作
带你进入共创社群
独家咨询 前沿知识早知道!
邮箱:communitygarden@163.com


后台回复 “20220420” 获得pdf全文           


编辑 / 宋孟霖
审稿 / 谢宛芸

▽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更精彩!


共创小组成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区花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