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抱团取暖 医生集团期待更多支持
近日,在张强医生集团倡议之下,7家医生集团联手成立中国医生集团联盟,希望“打造多学科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共同为患者提供最具价值的医疗服务,以多种形式支援基层、贫困地区医疗,共同推动社会办医、商业保险、医学教育及移动医疗发展”,试图通过抱团取暖的方式重塑医生价值。
2015年,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大家医联医生集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谢汝石私人医生工作室、宇克疝外科医生集团、旭光颌面外科医生集团等20余家医生集团纷纷宣告成立。
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说,早期医生集团多为股份制集团,参与的医学专家都是股东;随着医生集团的发展,陆续出现了合伙制医生集团,类似于律师事务所;还有多点执业医生组成的医生联合体。
医生集团容易被误解为自由执业的医生“开飞刀”,宇克疝外科医生集团创始人鲍宇克认为,应对此作出澄清,因为“自由执业同样选择有度,也有签约的医疗机构”,他创建的医生集团就与北京、上海两家疝临床基地签约。“越来越多的医院愿意接受医生集团,与医院自身的科室形成互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医生集团相对固定签约两三家机构执业,利用签约医院的手术室、护士、麻醉师等资源完成手术,医生集团提供专家、医生和患者等资源。
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已经签约3家医疗机构。创建人宋冬雷说,医生集团看重签约医院的硬件、配套设备以及服务能力,“安全和服务到位是最重要的”。当然,缺乏医学人才的二级医院也非常欢迎医生集团。
“医生集团最受考验的是医生的专业技术和服务能力,因为没有患者的认可必然支撑不下去。”张强的这一观点得到了鲍宇克的认同。他认为,医生集团做得比体制内的医生更到位,才能保证声誉。林锋医生工作室集团创始人林锋也告诉记者,去年他的医生工作室集团完成了上千例手术,没有一起医疗纠纷。“正是出于对自己品牌的爱护,所以每一项工作都做得非常细致。”
初具规模的医生集团最大的烦恼之一就是没有“名分”。医生集团“岭南三剑客”创始人之一谢汝石说,工商注册上并没有“医生集团”这个类别,要想成立医生集团不得不“拐弯”成立医生集团公司,但由医生参与的医生集团不同于商业化公司。宋冬雷也认为,医生集团应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作为劳动力输出为主的服务型单位。这需要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包括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值得庆幸的是,近日林锋透露,以医生工作室的医疗专家为班底的“博德嘉联医生集团医疗有限公司”已在深圳注册成立并取得了营业执照,“医生集团”首次获准出现在注册公司的名称中。
绝大多数医生暂且迈不出自由执业的一步,尝试多点执业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因此,一些医生集团开始积极与所在地的行政主管部门展开探讨,期待集团的执业模式能从政府层面得到突破。鲍宇克说,医生集团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能不能给患者就医开辟新的路径,能不能倒逼公立医院改革,能不能改善医生的执业价值体现,还有待验证”。
医保则是医生集团发展的另一大瓶颈。宋冬雷是脑外科专家,已经拥有了一批患者“粉丝”,但让他烦恼的是,有七成的患者会因为医保报销问题“忍痛割爱”。宋冬雷说,脑科患者疑难杂症比较多,到上海看病的外地患者占大多数,医保部门规定外地转诊患者只有在三甲医院才能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但医生集团签约的是上海市一家二甲医院。为此,他曾多次呼吁医保部门对转诊患者给予和三甲医院同样的异地医保报销待遇,研究与医生集团工作模式相匹配的医保支付制度。
谢汝石告诉记者,医生集团结成联盟,也是为突破一些绕不开的政策瓶颈,共同呼唤支持医疗新业态的政策出台。据记者了解,由7家医生集团组成的中国医生集团联盟将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患者转诊以及投资运营经验分享。
“岭南三剑客”成员之一张子谦说,医生长期以来以“单位人”的身份行医,在转变成以“社会人”身份行医后,会遇到很多之前没有遇到、没有想到的问题,比如跟商业保险对接、医疗管理方面的问题等。抱团成立医生集团联盟,可以为医生转变成“社会人”提供更大的便利,使医生更专注地行医。
张强说,医生集团联盟将用集体的力量为医生未来的执业方式做探索,为患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医疗服务。“当每一个医生集团在各自垂直领域深耕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就需要横向联合发展。医生集团联盟可以成为未来的多学科协作平台。”
宋冬雷甚至憧憬,“将来联盟也许变成一家人,集体上市也不是没有可能”。
延伸阅读
80后的卢旭光曾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医生,作为顶尖专科医院的高材生,他跳出体制让人有些不可思议。卢旭光承认,这一选择让自己失去了知名公立医院的“庇护”。
口腔科医生跳出体制比其他专业容易很多,但是颌面外科医生就不一样了。“颌面外科手术难以在诊所独立完成,就连可选择的公立医院都没有几家。跳出体制,更想尝试的是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想改变医患沟通只有几分钟的状况,同时也真的不满足于在医院混职称了。”
“勇于走出体制、参与医生集团的80后,除了有激情,还有不同于常人的理念。”卢旭光说,“我年轻,但技术资本还算丰厚,即使试错也不会怨悔。在医生集团工作,没有我想的那么好,但也没有别人想的那么差。”
70后的王永春吃了16年的“公家饭”,用他的话说,公立医院是阳光大道,上升通道顺畅。2009年就晋升副主任医师的他,完全可以在公立医院博得一番成就。
这位“外科壮劳力”最终毅然走出体制,选择建立男士整形医生集团。“医生集团对我的诱惑力,是通过重塑医生的价值,最终获得老百姓的认可。”王永春说,将中国医生与医院捆绑在一起的有3条绳索,事业单位编制、医生职称、科研项目和经费。对70后来讲,走出体制成立医生集团,今后晋升职称是没有任何优势了。“这个年龄段出来创业,最忌患得患失。如果我的探索获得成功,我的牺牲和努力能够为医改提供借鉴,这些远远大于一个职称带给我的收获。尽管医生做了很多努力,医疗领域仍有很多痛点,如果我能成功,我会无条件地将我的模式和经验推广给更多医生。”
60后的张强已是业内耳熟能详的人物,他组建的医生集团已逐渐积累起品牌和团队,并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9家民营医院建立合作关系。2015年,他一个人完成了1000多台手术。
同为60后的谢汝石去年成立了私人医生工作室。体制内从业的他思想很年轻,在他看来,成立医生集团需要根据能力去选择模式或合作伙伴,还要做好各种法律上的保护,包括合法执业、医疗意外保险等。
在所有医生自由执业的尝试中,神经外科的难度和风险最大。60后脑科医生宋冬雷原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2013年从体制内离开,经过探索后选择自由执业。“自由执业的医生势单力孤,而医生集团可以打造团队,有利于在诊疗业务和学术研究上取得更多成绩。”2015年9月,宋冬雷决定成立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在这个难度最大的专业领域挑战自我。
50后的林锋是林锋医生工作室集团创始人,也是“岭南三剑客”(谢汝石、林锋、张子谦)之一。作为国内权威胃肠外科专家,林锋已经在体制内功成名就,甚至经常开玩笑说自己是“既得利益者”。
“从业时间越久,就越发现以公立医院为主的一元化医疗体系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就医需求,所以想建立医生集团,探索多元化医疗的路径。”林锋说,医疗资源分配应该层次清晰,公立医院保基本,而私立医院、私人医生工作室等则满足更高层次需求。
林锋特别强调,建立医生集团应该不忘初衷。“医生的本质是治病救人,我们走出来是为放大有限的医疗资源。像我们这一代人,除了讲专业造诣,还讲情怀。”
【风向】首个医养融合PPT示范项目示范啥?花落如东有啥讲究?
健康报新闻频道致力于医药卫生政策、公共卫生、医疗技术、医院信息等更新和推介,核心内容就是最专业、最权威、最真实、最快捷的“新闻”。我们期待您的关注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