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2019年度生命叙事 | 徐明旭:唤醒黎明
唤醒黎明
183811徐明旭
“清晨,如果只是一段流逝的光阴,那黎明便不会来。让人目眩的光芒,犹如黑暗。唯有我们醒觉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只有黎明。太阳,只是一颗晨星。”
这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一书的结尾。这句话是沈漠的译文,每次读到都有一种深刻的感动。想一想,有多少星辰低语的夜晚,你曾驻足凝眸?有多少露水芬芳的黎明,你曾昂首眺望……走在2020年的春天里,风吹过草原的辽阔,往事如昨。然而,往事并不随风。
我为何总是如此不安
“正当这人生旅程的中途,我从幽暗的林中醒来,我迷失了我正直的道路。”——但丁《神曲》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想,这里的“放心”不是别的,是关于生命本体的哲学。可是迄今为止,我依然没有“放心”,无论对于学问还是生命。至于后者,爱新觉罗·福临的归山诗说的更透彻也更荒凉了,“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总觉得自己太过平庸,直到今天,我依然没有从所做的工作中收获什么大的成功,更没有令人瞩目的荣誉。二十多年来,我一直耕耘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回想起来,我所做的事情,确实没有几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机械的事务和一致的套路中,我早就失去了创新的兴致、动力和能力,我已经能够看见后半生的生存图景。
我常跟学生说,今天抛洒汗水是为了将来的幸福人生,未来的时光里你一定会感谢今天拼搏的自己。有一天,在我又一次“售卖鸡汤”的时候,有个名叫欣儿(化名)的调皮的女生站起来说,“老师,你总说现在的奋斗是为了将来的幸福,我也能理解。可是,如果通向幸福的过程中都是痛苦,那么,这段路程我为什么一定要经历呢?我没有选择的权利吗……”我一时语塞。接着陷入思考:这个孩子说的难道没有道理吗?为什么她会有这样的思想认识?你从心底相信你所说的全部话语吗?你要求学生去做的,你自己做到了吗……
我因此对教育领域许多原点性质的问题产生了思考和追问,正如我在太原“理想课堂高研班”的演讲中所说——
我怀着改良教育的美好情怀,为什么遭遇的常常是来自他人的怀疑和一脸不屑?
我也学习了一些教育理论,为什么抵挡不住应试教育的“枪林弹雨”而至于“缴械投降”?
我见识了各种教学理念、方法、流派,为什么却依然不知道理想的教育“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知道要积极探索教育之“道”,却往往是“晚上想了千条路,早晨起来走原路”,为什么?
……
困惑敲打着敏感的心灵,我便时常感到“不安”,一种“克尔凯郭尔式的焦虑”!我并不能准确说出始于何时,似乎又是一直伴着我的。
“感到不安,是因为看不见真正的自己。”我于是想起许多年前,当我在南方一所私立学校工作时,一位老兄给我讲的一个故事——
有个叫金镇洪的学者,年轻时在某著名大学当教师,给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讲《哲学概论》。一位学生问可否提问,他允许了。学生站起来问:“老师,真理是什么?”他犹豫了一会儿,用康德的理论回答。但学生不满意这个答案,反问道:“教授,这种真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请您讲一讲我能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真理吧。”金镇洪一下子就蒙了,说自己也不知道,学生说:“老师给我们讲一些连自己也不明白的东西,这不是浪费彼此的时间吗?不如到此休课吧!”
金镇洪很受刺激,觉得自己确实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何等荒唐!于是辞去了大学教师之职,在大学附近卖起了冰淇淋!
我清明地意识到,一个老师,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突破思想认识上的众多“围栏”,他,必得在教育生命中遭遇更多更大的“围栏”。于是,在层出的困惑、深刻的不安和对真理的渴望中,我走进了“新网师”。
穿越经典,用文字雕刻生命
“……在这样一个自由的国度之中,时间的流逝仿佛已经停止,有时还能反向运动,从而延续了我的生命,我从中获得了一种无限的安宁。”
——戈麦《我得到了博尔赫斯的拯救》
2019年,共读书42本,在这些纸张和文字的穿越中,我收获良多。
教育类书籍是本体知识,我读了柏拉图《理想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卢梭《爱弥儿》、卡尔·威特《卡尔·威特的教育》、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戴维·伯姆《论对话》、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郝晓东《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等。
2019年,印象最深的教育书是《理想国》。我明白,“洞穴比喻”不是柏拉图一个简单的文学意象,它是以现实世界为明确指向的“隐喻”,有时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偶然走出洞穴的人。读完《理想国》的那些天,我不止一次对妻子说,“我好像已经触摸到了教育的本质”,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文史哲是我一大爱好,大致读了张倩红《以色列史》、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北大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史》、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陈嘉映《语言哲学》、王希杰《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哈列维《尼采传》《道德经》《论语》(部分)、余冠英《诗经选译》、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等。
此生最为重要的相遇是2002年与海子诗歌的相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读完了他的所有诗歌、诗剧、随笔、札记等,并能背得他的大部分短诗。2019年适逢海子辞世30年,我重读了西川编选的《海子诗全编》,并于国庆期间赴海子故居探访。海子墓前,我再次感受到海子作为艺术殉道者的纯粹与坚持。我知道,这种纯粹与坚持是我作为教育研究者同样需要的。
2019年,读到的最好的诗歌经典是七卷本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最好的诗选有当代女诗人杜涯《风用她明亮的翅膀》、日本诗人大冈信《大冈信诗选》以及韩国诗人高银、白石、金素月等人的《韩国现代诗选》。2019年,印象最深的抒情诗是韩国诗人白石的《女僧》。自从我读到,便再也无法忘记——
女僧合掌施礼。
飘来腋下的气味。
天色阴冷,旧如从前。
我像佛经般满怀悲悯。
平安道的某座山上某个深邃的金矿
我在那里向一个憔悴的女人买玉米。
她打年幼的女儿她如冬夜般苍凉地哭泣。
她用十年等待蜜蜂一样出走的丈夫
她丈夫杳无音讯
追随桔梗花的芬芳,幼小的女儿走向石冢
忧郁的日子里,山鸡都悲伤地哭泣
那样的日子,在山寺院子里,女人的青丝
像泪珠一样跌落
阅读是“化字为意”,写作是“化意为字”,这是心灵运动的两种形态,两者相反形成。网师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这两个过程的回环往复。
我热爱写作,但同时保持着一种审慎。郝晓东老师说,“写作,从根本上不是技巧的问题,不是文字游戏,而涉及学识的厚度、存在的深度、精神的高度。”因此,我的写作总是试图找到与众不同的路向。我的教育论文《佛教哲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儒家教育智慧与当代语文课程建设》等便是这样一种努力和呈示。
2019年,一共写作326784字,加上之前的努力,完成了《心灵的安顿》和《诗生活》两部书稿,前者是我的教育论文、随笔,后者是诗歌鉴赏专辑。最感到自豪是,跟随刘广文老师学习《中小学语文课堂设计》时写下了30余篇学科论文、随笔,如《韩军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段崎岖心路,两个伟大灵魂——<藤野先生>那些事儿》《对语文教学“新八股”现象的思考》《从魏书生到余映潮:对语文教学“唯技术主义”的反思》等。我偶尔也会写一写时评、应景文章,如《百年“五四”与中国文化复兴》《从余秋雨到陈果:“学术明星”的或一种结局》《小说、写作以及其他一些更广阔的东西》等。
诗人骆一禾说,“……当我写诗的创造活动淹没了我的时候,我是个艺术家,一旦这个动作停止,我便完全的不是。也就是说,生命是一个大于‘我’的存在,或者说,生命就是这样的生成。”因此,要达到至高的生命境界,就必须让写作占有、淹没生命的空间单元,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不断地发掘词语的想象力,实践词语与词语的组合、拆分、对抗、和解,在另一个时空里与真实的自己相遇!
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
“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教室课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
——雷夫《第56教室的奇迹》
弘毅班是我从2017年带上来的一个班,共48个孩子。自2018年秋学期起,因为我加入新网师,才开始尝试实施民主管理:师生共同商量班名,制定班规,推行学生自治,开展“生日课程”等。
就拿班规来说,之前我自己制定过22条班规,我开玩笑地跟学生说,西点军校有22条军规,我们班有22条班规。但那些条款,都是我对着电脑独自想出来的,以恫吓和惩罚为主。跟李镇西老师学习《民主与教育》之后,我修改了其中所有不合情理的条款,让班规既有约束力又具人性化,也使得师生之间、班干与普通成员之间的冲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生日课程”一直是我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我一般会送学生一件小礼物,书、相册、钢笔、笔记本等,有时也为孩子写生日诗。秋季开学的前几天,逢到前面提到的女生欣儿的生日,她的父母在饭店订了一桌饭,邀请我参加她的生日Party。我没有犹豫,买了贺卡和相册就去了。吃完饭,我还和孩子们一起唱了卡拉OK,师生其乐融融。
但在很长时间里,我都感到班级缺少凝聚力,反复思考才意识到,班级应当有一个引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班级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班训上。问题在于,班训从何而来呢?
据我观察,每个班级都有班训,但一般由班主任提出,包含着班主任对班级学生的期待。比如“乐学善思”“静净敬竞”“勤奋乐学,团结拼搏”“把握现在,决战今天”等等。有的沿袭套路,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直接搬过来用,殊不知,别人也可以这样用,那么,这个班训就没有个性……还有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奇葩班训,比如“不要迷恋我们班,高(中)考后就是个传说”“如果没有一段催人泪下的奋斗史,那这一生就白活了……”
然而,这些班训都是由班主任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期待向学生提出来的,从来没有跟学生商量过。因此,尽管悬挂在教室内,学生依然感到这些“大词”与自己无关,遑论凝心聚力!
2019秋学期开始,我试图让学生来思考、提出,于是决定做一次调查。班会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以下词语:
真诚、善良、热情、孝顺、朴实、正直
勤奋、进取、坚韧、刚毅、自信、谦逊
纯洁、高尚、自立、智慧、宽容、严谨
我要求学生从中筛选,投票选出最重要的四个。全班共48人参加,收回调查问卷48份。统计结果表明,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孝顺”33,其次是“善良”27,“真诚”25,“正直”25,“进取”23,“自信”20,“谦逊”20……“热情”3,“高尚”2,“纯洁”2,“朴实”1。
任何调查都不是万能的,总有疏漏、不足、缺陷等,但往往有它的参考价值。这次调查的结果引起了我的思考:首先,排在前四位的没有一个跟读书求学有关,都是为人品性方面的要求;其次,排在第五到第八位的才与读书学习有关。我原先预想,“坚韧”“刚毅”“自立”“严谨”等应该会排在前面,但结果并非如此。
出于做人、学习两方面的考虑,也为了使文字更加顺畅,我对排在前面的词语进行了整合。我把调查中的“孝顺、善良、真诚、正直”聚合成“亲和诚正”,把“严谨、勤奋、自信、谦逊”转化成了“勤谨信谦”。我因此把“亲和诚正,勤谨信谦”作为弘毅班班训,作为凝聚学生思想意识与精神力量的“核心价值观”。
赞可夫说,“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的加温,那么这种知识传授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他讲的是学科教学,但完全可以推论——班级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无视学生的思想和主体精神而从外部“植入”,那么对学生而言,它只是张贴在教室里的空洞口号而已!
创造生命涌动的课堂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回想民国时代,以叶圣陶、夏丏尊等为代表的语文教师,他们站稳了课堂;‘文革’结束以后,一批敢于探索与尝试的语文教师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们,他们也站稳了课堂。可是今天,我们拿什么去站稳课堂?”语词激烈,但其中包含我对于“理想课堂”的殷切期待!
2019年最大的遗憾是省级赛课的败北。我选择的篇目是阿来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整个3、4月份,我不断地构思、调整、磨课、演练,力图把课堂演绎成完全自主的课堂。我预测了学生可能会提出的50多个问题,并把它们分成了主题思想、修辞情感、斟词酌句、表现手法等几个大类,把所有的解答都放入了一个“素材库”。我的设计思想是:课堂上,我完全跟随学生的思路“行走”,必要时才适当点拨。结果,在预赛中就被打下来了。
后来,阅读朱永新老师《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隐约意识到,我所持守的无非是一些操作层面的东西,缺失了对知识这一伟大事物魅力的发现。那时我的思想根本没有这一向度与维度。
7月份的姜堰年会上,听了李庆明博士的小学哲学课和陈国安博士的中学文学课,我真正领略到了新教育强调的“知识的魅力”。在那里,完全没有中小学老师所熟悉的方法、套路,授课者凭借自己强大的知识背景,将课堂演绎得精彩绝伦。同时,也验证了孙绍振所说的,“我从小学生到大学到博士生都能教,从未用过什么教学法。在语文这门学科上,能力比教学法更重要。”这里的“能力”是通过大量阅读养成思维习惯,进而还原知识创生之初的魅力。而基于“能力”的教学形态,无疑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暑期在汝阳参加共读,郝老师的话更令我醍醐灌顶。他讲,公开课必须有一个设计,这个设计一定要颠覆人的通常认知。“我们通常用的是‘结构主义’,还有‘解构主义’……”到这里,我终于真正明白自己赛课败北的原因:我的课堂,既没有充分发掘知识的魅力,也没有跳出“结构主义”的框限,乏善可陈!从中,我也确认了郝老师的一个观点:所有的力挽狂澜都源于专业素养。
2019年,上的最满意的课是校内公开课《我的叔叔于勒》。秋学期,我选修了郝老师讲授的课程《静悄悄的革命》。这门课的第五次作业是运用佐藤学的理论上一节课,并仿照陈静静《学习真的在这些孩子身上发生了》,完成一篇课堂叙事。11月5日,要提交作业的那一天刚好轮到我开公开课,上完课回家即开始写课堂叙事。我的课堂设计了三个板块——
任务一:读懂一个细节
任务二:评说一个人物
任务三:探究一个主题
这节课是依据佐藤学理论、试图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一次尝试。课堂叙事《你听,阳光落在地上的声音》写了7323字,课后反思1307字。我觉得有许多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在事上磨”,以实现佐藤学提倡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我想,生命涌动的课堂,必然是一种大的智慧,也是一种大的呼吸。这样的课堂,在我的教学经历中从未兑现。为此,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阅读,遥远又切近的守望
“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为了推动孩子们读书,早在2018年,我就在QQ上为自己执教的两个班级分别建立了“共读共写群”,要求孩子们加入,便于落实“共读共写”活动。我的出发点很简单,通过共读共写群带领孩子们读书写作,相互交流,彼此促进。同时,我也试着将共读共写群当作育人的重要阵地,在孩子们的心田上播散真、善、美的种子。在这个群里,我们相互通报阅读进度,共同交流所读书籍中的疑问,写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点评文字。遗憾的是,由于多方原因,线上集中共读没有组织起来。
汝阳共读回来后,我在所带班级的学生中成立了“青柠读书会”,学生自愿参加,完全公益。成立读书会,根本动因还是对当下学生阅读状况的忧虑。孩子们学习任务重,没有太多时间阅读,阅读意识、阅读习惯、阅读数量、阅读品质都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上。
读书会成立后,我克服重重困难,策划、安排了首期共读活动——和十五个孩子一起共读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为什么选择《苏菲的世界》,而非其他书籍?第一,这本书是以小说笔法来写作的西方哲学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第二,期末考试名著阅读题已涉及该书,而学生们大多没有读过,知之者甚少。第三,我想通过共读让孩子们感知真正的阅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以便更好地去阅读。第四,对孩子们进行一次哲学启蒙。
七天时间里,我们从欧洲古代神话、米雷多斯学派出发,一路上经过“希腊三贤”、希腊文化时期,穿过犹太——基督教哲学,了解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见识了笛卡尔、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哲学以及洛克、休谟、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迎着狂飙突进的“启蒙运动”,学习了康德、浪漫主义、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以及二十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
这一路,我带着孩子们一起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由于生命体验及理性思维不足,与自我对话显然不够。
经过学习,孩子们明白了:最早的哲学是对神话的反叛,苏格拉底这个其貌不扬的人最可贵是他的理性,柏拉图始终想要逃离“洞穴”,而亚里士多德是则逻辑学的祖师爷。孩子们明白了,文艺复兴原来就是为了回归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文传统,而康德又是如何融合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把上帝从前门赶出去又从后门把他“走私”进来;黑格尔的辩证法原来是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而他所说的“绝对精神”指的就是艺术、哲学、宗教,存在主义哲学直接催生了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等待戈多”的人根本不知道戈多是谁以及为什么要等待却依然在等待……
为了深入理解神话和宗教改革,我还向孩子们讲述了世界最早的神话史诗《吉尔伽美什》和茨威格《异端的权利》,让孩子们感受到人类童年时代对于世界的理解及想象的神奇与魅力;而卡斯特利奥反对加尔文的史实说明,即使是“异端”也有不可被剥夺权利。
我当然知道,学生不可能完全理解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但不要紧,至少可以留下一颗思考的种子。我相信,这颗种子在阳光、空气、水分的作用下,一定会发芽、生长,终有一天会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将来,在他们人生的某一时刻,他们会记起某个哲学家的名字或某一哲学思想。将来,他们当中也许会有人去攻读、研究哲学,成为专业学者。同时,我也想让他们明白,在“书山题海”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原来,哲学就是对宇宙、人生持续的思考与追问,就像诗人诺瓦里斯所说的,“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
愿哲学的智慧照亮孩子们的内心,愿他们的生命如“雪花的快乐”,飞扬,飞扬,飞扬!
诗歌研究,一程山水一程歌
“在这贫乏的时代,诗人何为?/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荷尔德林《面包和酒》
“新网师晨诵”是在郝晓东院长创意和倡议下开设的一个专栏,截至2020年1月1日,走过一年零六周的时间。郝老师的创意来自于“新教育晨诵”:既然学生可以由晨诵开始一天的学习,老师为何不可?以诗歌开启黎明,以诗意涤荡尘埃,让每一个日子饱满而清澈,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在郝院长的号召下,我们一群诗歌爱好者汇聚网师,组成诗歌研究队伍。同样是在郝老师的信任与勉励下,我担任起了栏目的主持人。目前,研究团队有成员6人。
“新网师晨诵”诗歌专栏于2018年11月16日正式上线,一年多的时间里做了59期。59,这一数字叫人想起叶芝在《柯尔庄园的天鹅》中写过的诗句,“在十月的暮色中,流水把静谧的天空映照,一块块石头中漾着水波,游着五十九只天鹅……”如果我们的工作能给网师学员的学习生活带去一点哪怕非常微弱的光,如果诗歌能够成为他们生命的鞋子和盐,我们都将欢欣鼓舞!
2019年,是砥砺前进的一年。我和团队成员一起从中外诗歌的汪洋大海中打捞起部分语言优美、意蕴深厚的诗歌作品,用我们的辛勤劳动拭去浮华,为众多奔跑的生命点亮心灯。一年来,共发稿130篇,40余万字。即便在最寒冷与最炎热的日子里,“新网师晨诵”也不曾停止发布。我个人共撰稿59篇,没有落下一期。
2019年,是奋发有为的一年。团队精心选择诗歌作品,查阅资料,深入研究,撰写鉴赏文章。“黄金在天上舞蹈,命令我歌唱”,我们听命于“内心的召唤”,努力保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保持这项工作本身的简单与纯粹。一年来,我们的视野涉及古诗78首,现代诗57首;涉猎中国诗歌82首,外国诗歌40首,开篇词、诗论、诗评等8篇。
2019年,是调整转向的一年。一开始,团队缺乏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写作过程中,既有《海生巨浪,一禾春秋》这样达7029字的长篇大作,也有《双手劳动,慰藉心灵——<诗经·周南·芣苢>赏析》这样只有860字的短篇,体例更是无法固定。后来,在郝老师指导之下,我们开始调整,并初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体例。
2019年,是内外兼修的一年。儒家说“内圣外王”,一个人走进自己心灵有多深,他,走出世界就有多远。在“新网师晨诵”,我一直努力带领团队朝着郝老师所期待的方向走。在学术思维上,我不断向团队成员强调:既要有古典情怀又要有现代精神,既要有本土意识又要有国际视野。这方面的努力也初见成效。不说别的,单就地域来看,我们的研究并不局囿于中国诗歌,其路向已经由脚下出发,抵达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德国、南非、智利、俄罗斯、阿根廷、奥地利、西班牙、墨西哥、古希腊等国家或地区的诗人。这,一方面显示出团队开阔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表明团队面向异域文化的开放心态。
在“新网师晨诵”,我们读诗,写诗,做诗学研究,都是出于对美的信任和不断找寻。我相信,在纷繁的现象世界之上,在超越了哲学与宗教的更高的层面上,有一个纯美的世界:天空高远,云朵悠然,万物生长,天鹅飞翔……正如哲人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作为团队成员,我们胸怀理想,肩负使命,山程水驿,踏歌而行!
黎明的鱼群睡在天空
“人所做的一切,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回来的时候,最好在人生的更高处相见,只有这样,我们所犯的错误、经历的苦难、度过的岁月,才算真的有其价值和意义。”
——俞敏洪《在人生的高处相见》
现在,网师学习已成为我的生活日常,阅读和写作也是每天的必修课。上半年,选修了李镇西老师《教育写作》,成绩优秀。下半年,选修郝晓东老师《静悄悄的革命》,过关作业已提交,等级未出。下半年的一个不足是“啃读”刚进入状态,课程就已结束,打卡也没有坚持。
对于网师组织的学术活动,我都积极参加的。以下是我的“2019行走地图”,它从另一角度记录着我的坚持——
5月31日,赴太原参加新网师首届“构筑理想课堂”高研班;
7月13日,赴江苏泰州参加“新教育第十九届年会”;
7月15日,赴河南汝阳参加“”新网师首期专家暑期共读营”;
9月8日, 赴上海华东师大参加论坛“生命永恒,教育永恒”;
10月4日,赴安庆怀宁参加作协活动,探访“海子故居”;
11月9日,赴山东滨州百川小学作报告《做教育的修行者》;
12月6日,赴山东武城县参加“新网师阅读与写作高研班”
……
另一方面,我意识到,我在网师的学习必须要从浪漫阶段进入精确阶段,为此,我在研读,在沉思,在经历……当然,无论是学习还是外出参加活动,我必须感谢我的妻子,她辛苦地照顾大女儿上学,还要照顾只有两岁的小女儿!感恩这份情,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全部的真诚努力学习!
忽然想起1781年,康德出版《纯粹理性批判》。这位大器晚成的哲学家,他一出场即标志着德国成为欧洲哲学的重镇。此后,费希特、黑格尔、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德里达等,先后走到了哲学的舞台中心。200年的时间里,德国哲学散发出炫目的光辉。
这不是一个人的天才演绎,而是一群人的智慧交融。或者说,这是在灵魂人物的引领下,更多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所谱写的辉煌乐章!我由此常常想到新教育,其正如中国大地上升起的一颗晨星,在教育的暗夜里闪耀!
在这个众声喧哗、众神退隐的年代,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功利主义的洪流中,有一群人依然在仰望“头顶的星空”,追寻心中的道德律!
欣然于精神生命的“被唤醒”,我因此致敬朱永新老师、李镇西老师、郝晓东老师!致敬网师所有讲师和义工!致敬网师文化!愚拙如我,谢谢你们的引领和激励!
我因此将扎根网师,聆听大师的声音,学习优秀者的啃读精神!铭记朱永新老师的话:一个教师的改变就能改变几十个孩子,一所学校的改变就能改变一个区域的教育生态。我因此感到一种重大的使命!
同时,我也有一份期待,许多世纪过去后,当后人回望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时候,希望他们能够这样说,“21世纪初,教育家朱永新发起了新教育实验,成千上万怀有远大文化理想、拥有伟大文化想象力者云集响应,进而形成了众声合唱、众川合流的壮阔图景……”
“生命川流不息,五音繁全,如巨流的奔集,刹生刹灭,迅暂不可即离,一去不返,新新顿起。”于我而言,教育和生命具有着同一性,教育的方向即生命的方向!
郝晓东老师曾说,“一次惊艳的绽放之后,继续深埋淤泥,扎根泥土吧。回归寂寂长夜,让我们相约在远方的另一个黎明,彼此带着芬芳的花朵和饱满的麦粒……”
今天,当我回望来时路,我确认,是新教育理念唤醒了我,让我的教育生命在夜晚醒来,看见“黎明的鱼群睡在天空”。
今天,我正在一条“天路”上走着我自己,我渴望看见的,不唯是太阳金光闪闪的年轮,更有教育的真理之光!
今天,我要向更多迷失的灵魂鼓与呼,为他们唤醒黎明!是的,
——唤——醒——黎——明!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徐明旭,男,1975年生,安徽天长人,现为天长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天长市教育读书协会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热爱读书思考,热爱写作,有诗歌、散文、文学评论、教学随笔、教学论文100余篇发表。读书座右铭为“读世间经典,养浩然正气”。
特邀点评
诗与思是你灿灿光华
184460于宁
你说
愿唤醒黎明
我仰望
你灿若群星
隽秀轻灵,飞扬的文采
是你明洁的光圈
想象你轻捧诗卷
独对黄灯
为什么你像北极
独拱众星?
飘扬的衣袖
在春天的河流
青芜和新柳却总让你
伫立 当风
2019年无疑是这位敢于“唤醒黎明”的老师的“高光时刻”。黑格尔说只有在对立面中看见自己的镜像,以更新更美的“世界精神”把自己唤醒,向着“正-反-合”、向着否定之否定去发展自己,在扬弃中英勇地重塑新我,才是发展进步;否则,那些看似和平的时期都是历史的空白页。
以此视之,你的2019正因为一场场对自我突破的谋求充满激荡回旋的力量。不安于旧我的敏锐,谋求新我的抗争,想要得到一个更美丽的我的渴望,都生动地昭示着你生命在场,如破云穿尘的星光,生命的勃发不可阻挡!
诗与思是你最独特的生命本质。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请问大家关注过春姑娘那如轻踏在蛛网上的第一声脚步吗?诗人,就是从一朵云的变暖从“春江水暖鸭先知”里听见春与美最细微的足音!我鉴定徐明旭老师真的是位诗人,就是因为他就是这般敏锐、深情、求美。他从学生的一声诘问便听到自己内心的虚弱、听见真正姹紫嫣红的渴望;一首低沉如泣的《女僧》说的是女子的孤弱却激荡起他对生命无力的怜悯。诗人能把平庸生活陌异化为飞扬诗篇,他们把平庸生活通过深刻观察赋予自己独特体验。徐明旭老师和他的班因为生命在场而成为一首诗:生日课程是爱与生长的诗,共选价值观是对美好发现与命名的诗。
2019年,徐老师读诗、评诗、写诗。徐老师把他自己和他的班活成了一首美丽的诗。
真的诗人,不是搬弄词语而是以诗的态度生活。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诗人能从当下的时空撕裂出往昔,因为他们以深沉的思考向宇宙叩问。徐明旭老师的深刻与独特在网师乃一贯如此。他总是会发出异样的声音,“语不惊人死不休”。因为他看到的总是另一角度另外层面。他会在众人高歌时给一剂又重又猛的鞭,而其玲珑秀美、旁征博引的斐然文釆又令人爱不释手。对于他自己,他也是善于反思剖析,他的写作不仅是秀丽的雕刻,“我写作总是试图找到与众不同的路向”,他的写作目的不在逞才,而是“让写作占有、淹没生命的空间单元,在迈向语言的途中,不断发掘词语的想象力,实践词语与词语的组合、拆分、对抗、和解,和另一个时空的真实自己相遇”。
一次公开课的败北(能参加省级公开课比赛,这本身就是一个山巅之上的平台),让他久久思考,在一次次与高人相遇时不断探索。他向朱永新老师《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叩问答案;他在外出参加年会时反思自己、收获“知识的魅力”这个回答;他聆听郝老师教诲,领悟公开课“必须要有一个颠覆通常认知的设计”。也许失败本身并不可怕,擅于思考的人正是把失败化成内心最沉重的问号,带着质疑的动力、带着探索的强劲、带着改变的行动,勇敢地,从黑暗孕育黎明!徐明旭老师从偶然的一次失败开启近一年的深沉思考,已经足以证明,他是个十足的思考者。
现在的你,莫名让我想起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敬佩诗人的才华如漫天虹霓,我祈祷诗人不仅仅是诗人只把泪水和高歌洒向大地。诗与思之外,还有生命本身的铿锵有力,用深深扎根在大地的行动创造奇迹!你告诉我你的行动是“哈姆雷特的延宕”,我深信你爱的投入全心全意,深深地扎根在那项你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吧,你的生活将围绕这个核心构成一个更加完美的整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鉴定完毕,你和我一样,真的是诗人。而我仰望着你丰厚的积累、飞扬的文釆,让你的灿灿光华,沐浴我心。
愿我们的2020年同样充满着诗与思的光芒吧!明如群星启旭日,徐徐高歌徐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图片来自网络
新网师2019年度生命叙事 | 马增信:没有方向,所有的行动都是逆风飞翔
编辑:任思颖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