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在全国的展示课往往是经过反复打磨,多次试课,才得以精彩呈现,也许他在苏州上第一次,在成都上第二次,在贵州上第三次……一年可能上十几次。但是,对于不同地方的老师观课,都是第一次,大家都惊叹于名师精湛的教学技艺。但是,对于名师来说,第二次,第三次,甚至N次,可不可以说,是他对自己第一次课的模仿呢?甚至越模仿越精彩。为什么我们画虎不成反类犬呢?于是,我们下结论:名师的课例不能模仿,一模仿,不是被认为抄袭,就是沦为笑谈。青春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在她的《钱老,是我的师傅啦!》,说出了一个秘密,她回忆自己初为人师的1997年参加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完全模仿钱梦龙教《愚公移山》的方法执教文言文《狼》,居然凭这堂课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从校级赛到区级赛,再到市级赛,直至赛到全国,成为参加全国赛课年龄最小的选手之一。我也常常这样干!当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茫然无计时,或者几易其稿无路可走时,我们何不向名师请教?找上度娘,点击鼠标,名师就来到了身边。我上《散步》、《春》《苏州园林》时,就直接拿王君老师的教学设计为我所用,教《纪念白求恩》就学余映潮老师,教《背影》就学韩军老师,教《我的叔叔于勒》就学程红兵,教《给女儿的一封信》就学李镇西……把他们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反复琢磨分析,有时写出他们教学设计背后的学理阐释,长期模仿,这样,让自己的教学不冒风险,也发现他们四十分钟的教学设计,却凝结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比如韩军老师这样写道:“俺老韩就属于此种情况。老韩没有敏锐的眼光,没有超拔的洞察力,可是,俺耗费的精力,花费的时间,远远超出一般人。俺备课《背影》《孔乙己》,分别都用了四十个整天。备课《我的叔叔于勒》用了大概三十天时间。《登高》《大堰河我的保姆》《雷雨》《咏怀古迹》《隋宫》《药》《故乡》《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社戏》《诵读辨写》等等篇目,每一篇俺都花费三四十个整天时间,全副身心备课。功夫不负有心人,《背影》俺写了12万字的阅读笔记,《孔乙己》写了6万字阅读笔记,《老王》和《故乡》分别写了四五万字阅读笔记,完全可以出版一本《老韩读〈背影〉》《老韩读〈孔乙己〉》单行本。俺终于发现了《背影》《孔乙己》等等一系列篇目中,被全国同行几十年来都共同忽视的地方,甚至误读、浅读的地方。发现了《我的叔叔于勒》等等篇目中,本来应该有更有道理、更精彩的教学设计。——这是不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学术态度呢?”我看后不禁汗涔涔了。我们的教学设计为什么像一根枯草、一棵枯树,因为根扎得不深,土地也贫瘠。模仿久了,就发现他们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与普通老师的迥乎不同,但无不尊重学科特点,比如散文教学,必然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精准个性的语言表达的独特情思,比如说明文教学,必然让学生学习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说明对象介绍得清楚明白。他们教学环节一般都是四个版块,很少超过五个环节,教学活动的设计清晰聚焦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学习活动朴素自然,一句话、一次朗读都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与语言、与作者、与老师、与同学不断对话,层层深入,不断挖掘知识的本身魅力,实现知识与师生的生命、生命深刻共鸣。初次观摩,你只能说”好。”两个字:“好!好!”三个字:“太好了!”就像囫囵地吃一个汤圆,味道极好,却无法说出馅的成分。既然说不出馅的成分,也就做不出美味的汤圆了。做出美味营养的汤圆,百姓喜欢的汤圆,比如成都的赖汤圆、郑州的思念……那是专业的体现。我们的专业体现在哪儿?模仿久了,就发现教学设计背后是一座图书馆,每个名师都是一个书虫,他们是吃尽经典书籍,然后产下自己心爱的孩子。你会发现,每个语文名师从小就是文学迷,当步入教学生涯时,他们又转向教育、哲学书籍,他们读王荣生的书、潘新和的书、孙绍振的书、王富仁的书、王国维的书、叶圣陶的书、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博尔诺夫的书、怀特海的书、戴维伯姆的书、左藤学的书、杜威的书……模仿久了,就发现,他们的教学设计都是他们教学成果的百分之一,他们早已向教育教学更深处漫溯,当他们站在主席台上讲座时,演讲时,展示课时,聚光灯下的他们就像明星一般,你无不感动、敬畏、惊叹,然后,内心是深深的怅惘:这怎么学得过来啊?这怎么能模仿啊?的确,那几十分钟的内容是他们广阔而又幽深的大海中的一滴水,是冰山的一角。模仿何其难哉!况且教室里的孩子是不同的生命。南橘北枳,不因地制宜也会闹东施效颦的笑话。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向模仿伸出的脚收回来呢?如果我们缩回到自己的屋子,什么也不学,裹足不前,今天重复着昨天,待在舒适区,不跨出一步,三十年后,自己会不会感叹:教书三十年,实际上只教了一年,只是重复了三十!当然,我们也可不模仿,也可以像他们那样在专业方面不断钻探,勇猛精进地学习,或许我们也能会成为他们,甚至超越他们。模仿也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探索,更是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实践起点。我们知道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博学多才,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他是如何达到如此造诣呢?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我们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模仿先辈、名师,就是我们学习的起点。我们还是低下高傲而又可笑的头颅吧,虚心地学习优秀的他者,包括身边的同事。如果我们找不到方向,寻不到路径,模仿也是壮大自己生命、丰富自己精神的捷径,也是我们少走弯路、不误子弟的最佳办法,以免教室里的那几十个生命因我们的肤浅耽误了成长,因我们的无知变得愚昧,至少不要把孩子们最好的岁月抛在风险地带。如果有他人正在模仿大师或优秀他者时,我们应该给TA点赞,应该与TA切磋琢磨,成为亲密的学习共同体。如果你还在怀疑或嘲笑,也没有关系。因为TA已经跑在前面了,你却落在了后面,影响的只有自己,绝对不是他者。所以,这个问题——“名师的课例能模仿吗?”不是名师能不能模仿的问题,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