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理性的人》共读综述(4)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

李苑桃 周娟 新网师 2024-01-09


整理 | 李苑桃 周娟

审核 | 刘玉军

编辑 | 任思颖


共读主题:第十章《萨特》、第二章 《遭遇虚无》
时间:2021年7月18日星期日
导读者:郝晓东
主持人:王小龙
领读人:朱晓会 李苑桃
共读整理:李苑桃 周娟

摘要:2021年7月18日是《非理性的人》共读的第四天,也是此书的共读收官之日。上午:海德格尔的时间性、萨特的自由观;下午:遭遇虚无、研讨对话,让学员们从哲学角度思考“昨日、今日、将来”的时间性之于我的意义,萨特的自由对于超越自我的启发,以及如何看待虚无,如何利用书本共读的收获运用并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时间性  自由  遭遇虚无  对话研讨


海德格尔的时间


海德格尔关于时间性有三种看法。 第一,今天包含着昨天和明天,昨天决定了今天,又带着明天的规划融汇了此刻。第二,今天决定明天,今天不仅仅是今天,今天还决定明天,今天做什么决定明天是什么。第三,今天还决定昨天,昨天已经发生无可改变,但对昨天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改变,取决于今天的认识,昨天的价值和意义会因为今天是什么而发生改变。

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今天、对此刻的筹划,重新定义昨天和明天。


理解萨特的自由


一、萨特自由的两个观点

第一点,人有选择的自由。石头没有自由,只凭外界摆弄;树虽有生命但不能移动,却有向阳生长的自由;而人有更多的选择,但易受其他人、事、物的影响,这时的人就是不自由的。

第二点,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不是一次完成,是在选择中形成或终身都在进行的。人的本质就是从完成性到未完成性的发展。燕子、牛、羊是在完成的状态下出生,而人是带着未完成的状态来到世上,所以具有无限可能性。

存在先于本质,对教师发展而言,意味着第一要终身学习,第二要有发展性思维,不要有固定思维,智力是越学越聪明,用进废退;第三是寻找心中的自我镜像,不断选择,成为人生的自我镜像。

二、存在的基本类别

萨特说,存在分为两个类别,一是自在的存在;二是自为的存在。

(1)自在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是一件事物自足的存在,认为一切的行为都是惯例,大家如此我也如此,就成为常人,没有自我的风格,也就没有自己的本质。

(2)自为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是与意识领域同属一个范围的,而意识的本性则在于它不断地超出它自己。

自为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识到我自己;第二层较深远,即我不是我。第一个“我”是此刻的我,没有形成本质的我,第二个“我”是完成的、本质的、活出了自我、理想中的我;“我永远无法是我自己”,因为第一个“我”是存在者,第二个我是一个存在,这个存在是一个场,场是变动的。第一个“我”是可道、可言的,给予一种命名、一种显现,但也是一种遮蔽,第二个“我”是显现的存在永远无法成为我的自己,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我。


不同“存在思想”的对话


一、不同的观点

萨特、笛卡尔、海德格尔、康德对“存在”有不同的对话。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主体与客体中,可以通过学习把握客体;

康德说,“你永远无法把握一个客体”,是物自体。如古人云“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永远无法领会。

尼采说,“肯定是把握不住,但不需要了解,能支配就可以”。

海德格尔认为,用存在和存在者理解,存在是一个场,消融了主客体,在场当中成为存在者。

二、新教育的“存在”

新教育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师生编织”的共同体,这就是一个场,在知识与生命的共鸣中成为一种场,让学生、书、知识在课堂中豁亮了,也更新了教师的知识观、教学观和课程观。这个场,有对话,是“我与书对话、我与大家对话、我与自我对话”的三重对话,是一种弥漫在我们当中,不说也沉浸在场中的显现,这种显现同时也是一种遮蔽,被写出之后,就沉沦了,成为遮蔽的状态,此时需要我们唤醒。如何唤醒,需要共同的使命、价值观、榜样及共同体的语言,即使是朝夕相处也要彼此编织和彼此驯养。


遭遇虚无


本章“遭遇虚无”分成“宗教的衰微”“社会的理性安排” “科学与有限性”三个部分,分别从宗教、社会、科学三个领域讲现代人与虚无的迎面相遇。

一、宗教的衰微

宗教就是人类创造的用以抵抗死亡恐惧的帷幕或外衣,当宗教变得不再可信的时候,人就不得不和必然的个体死亡和人类整体死亡相遭遇。作者认为,第一、二两个时期的宗教信仰是真诚的,生活在其中的人确实相信那一套话语。而在第三个时期,那套话语其实已经在科学的冲击下支离破碎,因此人的信仰的纯粹性便显得可疑,也因此,现代人不可能写出类似《神曲》这样的作品,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毕竟已经完全不同了。

二、社会的理性安排

对存在主义或本书作者而言,宗教的演变显然是绝对居首位的,那么其次就是具体的社会形态,以及经济形态了。所以本章三节,要从复合且相互渗透的影响来看成一个整体,即人类走出中世纪后,经历科学洗礼之后,与虚无的面对面遭遇。


主题对话分享


一、学员讨论交流

学员们组成十二个小组,根据《非理性的人》的共读收获,围绕郝晓东老师抛出“经验+成长=反思”这一研讨主题,各小组热烈讨论。接着,在王小龙老师的主持下,第1小组的刘永辉、第12小组的邱常培、第7小组的马青林、第5小组郭应飞、第6小组的米永丰、第3小组的蒋刘敏、第2小组冯美娣、第11小组的金霞、第8小组的汪静、姜丹、第9小组的崔艳红、第10小组的柯宇昕依次做了分享交流。

老师们表示将用《非理性的人》中的哲学智慧,指引今后的教育生活,要以教师职业为信仰,和孩子共同编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二、人的本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非理性的人》侧重于人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属于唯心主义者。人的本质的形成还受其它方面的影响:第一,基因会刻写你的本质;第二,平台也会限制你的能力;第三,有平台更要努力;第四,遇到高人指点;第五,方向正确;第六,受大时代影响;第七,受资源影响。我们要辩证综合地看待自我的命运和各种各样的因素,努力不一定有作用,但不努力更没有。

《非理性的人》读完了,郝老师深情并茂地朗诵泰戈尔的诗歌《我旅行的时间很长》作为本书共读的结语。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

泰戈尔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

旅途也是很长的。

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

穿遍广漠的世界,

在许多星球之上,

留下辙痕。

离你最近的地方,

路途最远,

最简单的音调,

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

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

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

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

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

这句问话和呼唤“呵,在哪儿呢?”

融化在千股的泪泉里,

和你保证的回答“我在这里!”的洪流,

一同泛滥了全世界。


李镇西老师的建议


李镇西老师的突然出现,让共读会场掀起惊喜的高潮。李镇西老师在肯定阅读的重要性后,提醒大家,读书要钻的进去也要出的来,要用审视的眼光看书本的一切,不要生搬硬套。


结语


一日共读,收获到“思”的哲理,更收获到“诗”的魅力,有对话、有研讨、有思辨、更有郝晓东老师及李镇西老师的智慧引导。《非理性的人》虽共读结束,但对存在主义的智慧活出还需深入的内化和实践。

附:周娟导图

【后台回复成都共读,查看此次活动所有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非理性的人》共读综述(3)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

《非理性的人》共读综述(2)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

《非理性的人》共读综述(1)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

欢迎扫码关注新网师视频号↓↓↓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点击查看)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