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专家》共读综述(6)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
整理 | 鲁正群
审核 | 李 勇
编辑 | 张明坤
共读主题:《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第二章、第三章。
时间: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导读者:郝晓东
主持人:杨百凌
正文
今天是共读最后一天。来自深圳的周卫梅与来自江苏金霞老师合作了《映山红》,全体老师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读气氛达到高潮。
郝晓东老师再次强调了本书价值,不仅是引导我们如何成为专家的书,也是指引我们如何学习的书。我们都在读书,但却没有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我们都在学习,但却没有学习力的提升。这是为什么呢?本书在吸收心理学、脑科学、神经学的学习理论基础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道出了学习的密码,帮助我们理解学习、理解自身。
一是海量阅读和主题性阅读,围绕一个主题海量学习;
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书籍中的概念贯通联系。什么是概念贯通呢?举例:研究课堂教学,需要对话,能把帕尔默《教学勇气》中的对话、伯姆对话、佐藤学的对话联系起来思考;研究阅读,在归纳的主题性阅读、研究性阅读、深度啃读经验基础上,能在听到李政涛老师专人阅读的概念时,吸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二)什么是概念化思维?
知识的结构体系,本质上是概念化思维,也就是从深层次厘清概念的本质。当厘清概念的时候,其中也包括了框架思维或系统思维。举例:关于写作,有一个概念,写作是输入思考后的输出。概念界定清楚后,就形成了一个框架,清晰了提升写作的三条路径:输入、思考、输出。往下细分框架,提升输入水平,包括输入的数量和质量;提升思考力包括理论水平、概念化水平、抽象水平、分析综合水平;提升输出就是多写作。再聚焦思考中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是相同中见不同的能力,归纳是不同中见相同的能力,而归纳、抽象的最高水平是哲学,哲学能用物质、意识、主体、客体来涵盖世间万物。前一章提到的“第一性原理”,便是不同中见相同、抽取本质的能力。
(二)学习的框架
大多数学习的问题有相应的框架。
1.基础理论。包括有怎样的历史发展沿革,核心理论是什么。
2.最新进展。即这个领域最前沿的发展程度是怎样,包括国际上的研究。
3.专家学者。即这个领域有哪些专家,有什么观点。
所以,新网师希望建立学习的框架,形成系统的培训;也希望在学术理论和一线教师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什么是知识?
知识有两个特征,一是来自实践,二是经过验证,被证明是正确的。我们很多时候学习的是经验,而不是知识,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数据论证。例如:专家的教育讲座,也许是经验,是基于自己经历、扩大了某一种因素的思考,而没有考虑到教育的复杂性、人的变化性、多种因素的交汇。
(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1.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定义
显性知识是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清楚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是虽然知道怎么做,但很难说明白的知识。大部分知识是以隐性知识的方式存在的,很难说清楚。比如:我们会骑自行车,但不能写出来。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隐性知识的概念泛化,隐性知识不是没说出来的知识,而是说不清楚的知识。
隐性知识也称作缄默知识,是在实践中领会的知识;还有一种知识,是在书本中领会的知识。一线教师领会的是缄默知识、隐性知识,处理问题能力强;高校教师,获得的是理论知识,显性知识,不接地气。
2.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关键在于理论支撑,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就是理论化的知识,没有理论就没有判断的依据。理论是对经验的抽象,有预测能力。
例如:新教育的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理论,包括落实知识的有效框架、发掘知识的伟大魅力、知识与生命生活的共鸣。不懂理论的教师可能还在第一重境界,只是把知识搬进学生大脑;懂得理论的教师会朝向第三重境界,让学生的知识与生活联系,有所变化。
除此,还要理解理想课堂三重境界发生的要素。一是具备本体性知识,即超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在课堂聚焦于学生;二是具备教育学知识,理解课堂的本质是思维的活跃,让精彩观念诞生。
又如:老师们谈“爱”,老生常谈、没有新知,需要学习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当我们把爱化为表扬的时候,要理解表扬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做法,其本质是控制人,没有激发人的主动性。爱的艺术、行为主义就是理论,隐性知识需要理论的参与,才能显性化。
3.显性知识的隐性化
学习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来回互动的过程。既要显性知识隐性化,也需要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显性化,就是把理论融化为某种具体的行为或观念。例如:对怀特海三阶段的理解,不仅能明白其涵义,还能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就是显性知识的隐性化。
(五)学习的悖论
在新网师长期的学习,会带来悖论,也称作知识的诅咒,即学得越清晰,越难讲清晰。一是我们熟知、掌握的内容,对别人来说是陌生的;二是当我们学会了,就难以理解到别人学习的困难。
下午的共读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五小学老师们的手势舞、孙红老师的《传奇》歌声中拉开序幕,主要共读内容包括第二章《学习》60-74页,第三章《实践》122-125页。
一、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一)是什么造成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情况呢?
一般来讲,可能是接触高人少,外出培训少。但在培训越来越多的现状下,很大程度是培训机构为了迎合教师造成的学习效果差。一方面培训内容有偏差,请的一线教师多,高校理论专家少;另一方面培训模式常规,主要为专家讲,老师听。
(二)是迎合老师还是发展老师?
但要警惕的是,在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我们找不到自己应该学习的知识。所以在培训上,应该发展老师而不是迎合老师,比如:新网师组织深度共读、榆林线下研修,多是针对教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内容,是发展老师。
(三)新教师需要学习理论吗?
潜在的观念认为,新入职教师不需要理论,需要的是操作性的方法,但其实新教师需要理论学习,才能少走弯路。现实是很多教理论的老师不会教理论,造成了老师不会理论,忽视理论。比如:在海南支教时,郝老师组织实习教师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结合课堂来联系理论,就能很好地帮助实习教师领会到理论的重要性。
二、警惕伪知识
我们看到的许多东西其实根本不是知识,大都是个体的体验,我们要警惕伪知识。鉴别伪知识有两个标准:一是经过了岁月的考验,比如经典书籍;二是经过了同行的考验,比如论文发表需要学术专家的匿名评选。
三、元认知的能力
元认知能力是抽象的,主要通过实践来判断的。例如:对于写论文的时间,由晚上调整到早上后,效率提升了,这就是元认知在调整。对于儿童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建立在我们教师已经理解清楚后。
四、系统化的内容
书中提到“在新手刚胜任的时候,最需要的实践和掌握体系性的内容”。但现实是,我们正好相反,在新手时期学习碎片化知识。学习,应是朝向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化的过程,在新手时期,更应该学权威的、标准的、系统化的知识。
五、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过去教师的发展是被动发展,忽视了教师主体性和自主性,因此现在应该化被动为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要路径有四点:
(一)职业认同的支撑;
(二)专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成为学习共同体;
(四)把时间还给教师,减少非教育教学任务。
六、英雄是被逼上路的
新网师里经常说,英雄是被逼上路的。凡事都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历经磨难,才能凤凰涅槃。就如书中122页提到的两个同学发展不同的例子,同样启示着我们,不要被所谓的好工作耽误了。人的成长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可能在于:有没有平台锻炼,有没有解决复杂问题。但作为个体来说,有些东西无法把握,有些东西可以努力。
结语
相关推荐
◆《非理性的人》共读综述(5)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
◆《非理性的人》共读综述(4) | 新网师“清凉之夏”深度共读营
欢迎扫码关注新网师视频号↓↓↓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