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国敏:“一座桥”的使命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方娇艳点评)

198344何国敏 新网师 2024-01-09

温馨提示:新网师2022年春季招生开始→寻找尺码相同的人 | 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2022年春季招生简章(点击蓝字跳转阅读),截止时间2月10日。
新教育理念尤其“关注人的发展”,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要改变学生的生存状况……新教育的核心是行动就有收获,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关键词冲击了我的思想。
2019年,我带着这些美好的理想踏入新网师,感受着一群“尺码相同”的人幸福的追随。在一年的浸润中,让我体悟到什么是真正的热爱与投入,原来“热爱教育、热爱学习、热爱生命”却有如此般动人。
2020年,我勇猛精进啃读经典,潜心修炼。带着理性的思考开始慢慢穿越网师学习的“精确”阶段。
2021年,我化身“一座桥”,一座师生闲暇之余阅读的桥;一座让教室不再冰冷的桥;一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桥;一座让小规模学校赢来“春天”的桥。

超越自我——“思桥
学无止境,路无终点。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关键是看你怎么去改变,不管是行为上的改变,还是思维的改变,这都决定你在平凡中所“不平凡”。
我真正意义上的持久、系统的阅读和写作,源于加入新网师。此后,我始终追随郝晓东老师的三门课程《教育学经典解读》《静悄悄的革命》《人是如何学习的》。
在课程期间,围绕课程主题,我在课程学习共同体中精读了怀特海的《教育目的》;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郝晓东的《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朱永新的《新教育》;干国祥的《理想课堂三重境界》;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李政涛的《倾听着的教育》;学习科学丛书《人是如何学习的》《刻意练习》《深度学习》《论对话》。
通过啃读这些经典,然后把文本内化,通过写随笔、打卡,倾听大师们的讲解,逐渐丰富自己的大脑同时,也构筑了一个合宜的大脑,让自己的认知更加丰富、理性。
新网师成了我的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重要他人”,而在新网师的啃读经历,让我重塑了新的认知结构,提升我的教师专业能力。这些能力教会我如何科学的理解教育中的困惑。回想这一路走来,让我更加坚定行动真的有收获,坚持绝对会有奇迹,心里从此埋下了一颗“桥”的种子。

安顿自我——“画桥”
“读经典,悟道理,行技术”是我的读书指导思想。每月都给自己制定一份读书、学习计划,坚持每天晚上务实的行动。学习教育理论书籍,啃读经典,领悟书中道理,用书中的理论审视自我,把书中经典的“道”与自己教学中的“术”结合起来。
“少而精,少则透”是我的学习方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细。少就是多,慢就是快,有时候最笨的方法往往是明智之举。
“内化变输出”是我的学习技巧。通过写随笔、读书笔记、打卡、课堂教学等输出方式。把文本形成有意义模块根植于大脑,通过这样结构化的学习,在我们大脑中就形成一个结构性的知识。也就是有意义的模块。因为人的记忆容量有限,机械记忆就少,如果形成模块化、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让我们快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地提取出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育教学管理中, 我一直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出色做好每一项工作,在不断地学习、思考、请教,积极寻找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路子。
从“新”着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求新求变也是一所学校的归宿。墨守成规,穿新鞋,走老路,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我把《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所学知识梳理出来,带领学校老师尝试新的备课模式。把比较综合的三维目标细化到每节课的具体实施A、B、C三类目标,这样老师们在课中的教学目标就更加清晰,目标更加容易达成。
把教学过程改变为两个板块:一个是教学板块,一个是学生学习清单。左手教,右手学。这样新形式的备课,让老师们更加轻松驾驭课堂,关键是更加体现了学生的“学”,真正践行眼中有人的教育。
课堂教学实践始终是一个教师重要的人生舞台。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统领课堂实践,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实践中都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把音乐、美术、体育这些元素与课堂结合起来,创设“复合情景”式的课堂。这样孩子们在课堂中轻松地玩着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导者,而是朝着知识的走向,一起和孩子合作行走。
孩子们也相互倾听、合作,在每一次的活动中思维碰撞,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这样的课堂改良,而提高绿色的教育教学质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坚持在学习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在学习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在学习中把握规律、探求真理,使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睿智,为建桥运输高质量的原材料。

扩大自我——“建桥”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新教育犹如“春风”一样,代池坝小学就此迎来“繁华”,可爱的代小师生们,不愿意失去这一阵春风,于是奋发努力,用心把这“一阵风”变为“永久风”,因为我们坚信“春风”的背后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多么美好的愿景,在这样的愿景中,我需要修建一座桥,一座新教育与学校的桥;一座教师与学生的桥;一座学生与知识的桥。打开师生心灵的一扇扇窗,让教育变得幸福、快乐,让学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代池坝小学校座落在普济镇代池坝社区,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校学生不足50人。学校遵循“童蒙养正,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以“抓党建树形象、抓习惯明法纪、抓教育提质量、抓活动促发展”为目标,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落实教学常规基础地位,各项工作多次受到市县级奖励。
2021年,学校发生了很多变化,由刚开始老师的不认同到慢慢地靠近;由下课十分钟的“无业游民”变为拿起图书角的图书投入地阅读;由一间冰冷的教室变为“生机的乐园”;由填鸭式的教学变为开始关注孩子学的课堂......
▍一、众人“建桥”
一个人要成为幸福的人,首先要拥有一个明亮的精神世界,唯有伟大的书籍才能提供“世界养分”,只能去读书,才能构建一个新的自我,改变原有认知结构。
要把新教育扎根我校,唯有改变老师的认知结构,因此我组织了教师进行专业阅读。老师们刚开始也只是随手翻翻,始终不能静下心来品尝书香,面对这样的现象,我改变了阅读模式,采取教师共读。
把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做为共读时间,不管是普通话二甲还是二乙,每位老师轮流当领读,每次读的时候不追求数量,只为质量,只为引起全体教师对“幸福的教育生活”的共鸣。每次共读结束后,学校要求写下随笔。老师们又一次的不理解,认为是学校给大家增添负担,加之教学压力大、时间紧,怨声四起。
这怎么办呢?教师专业阅读又一次陷入瓶颈。我决定降低要求,每次共读结束,可以在微信群发出简短的感想,没有字数限制,随想随写。每次共读时,榜样教师做分享。就这样老师们慢慢的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于是QQ群、微信群成了教师发表感悟的固定“房间”,“相约星期三”成了教师思想碰撞的约定时间;一次次主题鲜明的分享活动,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书香,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味,促进专业发展。
这一年来,教师共读了《新教育》《理想课堂三重境界》《教师要学陶行知》《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四本书。另外部分青年教师在我的带领下研读了郝晓东的《给青年教师的四十封信》,我经常把新网师学习的先进理念带到我们学校,与老师交流,让大家充分感受到新教育是我们小规模学校的“春天”。

▍二、建桥墩
通过诵读,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读、绘、讲、写、演的综合素质。学期初,老师们根据本班学生特点根据诵读内容修订诵读计划,按计划开展诵读活动。
晨诵、午读、幕省时间,教师须提前五分钟入班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要认真组织师生共读,持之以恒。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内容,可选择多种诵读方式,如:速读、导读、自由读、读讲结合等。
低年级学生利用晨读学习晨诵诗、阅读课由教师讲童话故事,利用对话训练学生复述故事、讲述故事,以此来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利用绘本对自己了解掌握的故事进行写绘。这样读、讲、写、绘自成体系,每位学生要根据有关内容每周写绘一幅画。
高年级学生则是先自己阅读、小组共读、教师导读,结合讲故事,加大整本书的主题探讨,并开始进行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记的阅读,加入自然科学方面的阅读,将阅读与儿童文学创作相结合。用对话、交流方式进行小组擂台赛的形式进行各种形式(讲、读、表演等)的展示交流,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口才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
营造浓郁书香氛围,我让每个班级都建图书角,把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相结合,定期向全体师生开放,学生可以看书、听书。使其成为师生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建桥面
组织老师共读干国祥《理想课堂三重境界》,一起研讨这本书的理念,让课堂回归教育的本质(老师和学生围绕在知识的“篝火”周围,共同感受知识创生之初的战栗与兴奋,共同发掘知识的魅力)。
教师的备课为理想课堂提供可能,学校要求教师从有效教学框架做起。A、B、C三类目标、课前的学生预习、教学过程的左手教,右手学、文本解读、设计意图、作业设计、课后反思这些都必须在备课中体现。在课堂中:目标导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导学、课堂小结、随堂检测要扎实有序的推进。
学校各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进行教材教法的学习,组织教师收看典型课例,发掘课堂上的魅力环节。收听专题讲座,交流经验。每学期我校和兄弟学校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共同践行理想课堂。
同时各教研组组织开展“理想课堂大比武”活动。人人上公开课,人人打开教室的大门。建立“课堂共同体”。并及时组织教师评课,一起挖掘课堂的魅力,为求真而教,为求真而学是我们的课堂目标。

▍四、装饰桥
我校所有教学班根据实际情况命名了自己的班名,制定了班级口号、班歌、班诗、班徽、班训等等。通过家校工作群,传达他们的班名、班徽、班规、班训、班歌、班诗、班级图腾,缔造完美教室,有班级特色(分为四个板块:一是班级大事,二是教育叙事,三是写给家长,四是学生作品。)以及各班级开展的具体活动,促进了整个班级的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共同成长。

▍五、桥通车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有计划的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如唱红歌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作文比赛、手抄报比赛、书画比赛、校园集体舞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使学生愿说、敢说、会说,愿动、敢动、会动,从而培养其自信心,形成终身受益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2021我建了这座桥,用这座桥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们的行走方式,改变了学校的整体面貌,让我们小规模学校看到了希望,虽然我们小,但我们美,追随教育,践行教育,享受教育,让教育这阵春风化为春雨,滋润代小开花、结果。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就有奇迹;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2022我踏上了新的征程,从一所小规模学校到中心学校工作。面对的挑战更大。“移舟中心校,日暮客愁新”心中的惶恐油然而生。
但我想,化身为“建桥人”可行......

何国敏,四川省旺苍县九龙镇中小学校副校长,旺苍县骨干教师、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

自2019年2月加入新网师以来,围绕教育、学校、教师、学生、课堂等主题写作,共计 50余篇。个人获得各类论文、课堂教学大比武9个等级奖。


苔花般的教育,也如牡丹绽放

方娇艳

接到点评何国敏老师的生命叙事时,我不禁想起2019年新网师的线下共读时,曾和何老师漫步在夜色中的操场,漫谈着自己的教育生活。何老师虽随性温和,在谈到新网师和学生时,却熠熠发光。
一晃两年过去,从小规模学校走向中心校,从教务德育主任转身为副校长,何老师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却一如既往的勇猛精进。
这如苔花般的老师和校长,耕耘着一份苔花般的教育,让人动容。
作为一位普通的新网师学员,他扎扎实实地沉潜网师课程啃读经典,坚持每天晚上10:00-12:00落实一周的学习计划,学习教育理论书籍,领悟书中道理,把所学应用于教学中,从而打造一个更加合宜的大脑。
此外,他还坚持专业写作,通过写随笔、读书笔记、打卡等输出方式。把文本形成有意义模块根植于大脑,以公开写作的输出方式,倒逼自己高质量输出。
作为新网师学员、一名普通老师,和一位校长,他以身作则,真正践行着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和一种精神追求。
更可贵的是,因为坚信新教育吹来的“春风”的背后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他寻着这美好的愿景,以其勇猛之劲,精进之思,仍甘愿俯下身去做一座连接新教育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知识的小桥,让新教育在一座苔花般的小学校中开花结果。
独行快,众行远。作为校长,他深知要改变学校的教育生态,必须使教师改变,课堂改变,学生改变。因此他不遗余力地推动教师专业共读,“相约星期三”成为教师共读的密码,也在水滴石穿的坚持下,逐渐重塑着教师的认知结构和教育理念。
而他把新教育的共读共写共生活,深深地注入到师生每天的教育日常中,并使学校的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在书香中,在晨诵时,在一次次求真求知的课堂改革中,他生动地诠释着新教育的小而美。
新教育的“行动就有收获”,就在这位苔花般的校长和苔花般的学校里,活出了美的姿态。
教育永远朝着未来开放。这苔花般的教育,如何散发出独有的芬芳?
新教育从来不是固有的模版,而是呈现出美的教育的可能。在这所小小的学校里,新教育的可能,也不仅仅限于模仿一切新教育的程序与模式。或许,它还当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模样。
这建立在对新教育的深刻反思和对话上,或者进一步说,这建立在对人的哲学性反思上——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
或许何老师站在学习者、推进者、改革者的角度上,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这朵苔花,何以独特?如何让这所小小的学校,以其特色,编织出师生独特的教育生活?
或者,是否存在着一种教育密码,而不只是班名、口号,却能够让这座桥上所承载的新教育、新师生,能够昂扬出独有的生命姿态?
牡丹固然美,苔花亦有自己的芬芳。最美的生命姿态,不在于模仿,而在于焕发自身蓬勃的生命。愿2022年,何老师依然能够勇猛如虎,引领这所小而美的学校,继续绽放出新教育幸福的模样!

相关推荐

吴尧达: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

让生命始终散发迷人的芬芳 | 生命叙事点评

郭红梅:朝心之所向,纵一苇以航 | 新网师2021年度十佳生命叙事(附刘广文点评)
作者:何国敏
点评:方娇艳
编辑:杨茜
审核:刘悦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