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广州,曾是多少广东人心中的记忆?
改革开放初期,一座大城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又可以跟现在几线城市相比呢?追随着这些问题,翻阅广州的老照片,带你回味70-90年代,一个一线城市究竟是怎么样的?
看这落后的消防车,可能有人觉得这照片年代已经很久远。但是背后的佳能广告,又似乎肯定着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照片。这张照片其实拍摄于1981年,一个明面上没有开放,但是私底下又开始开放的年代!
再看看1978年,广州中山二院门前拍摄的这幅照片。其实建筑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改变,但是还是能明显感受到照片中旧日的气息。三十二寸的永久、海军蓝的衬衫、带帐篷的嘎斯还是拉达,这些景象现在已经难以寻觅。
1978-1981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年代。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那时早已经开始包产到户,这种模式也迅速推广到全国。可以说,农村的改革开放早已开花结果。但是,城市的改革开放则还没有到来。虽然早在1978年,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大进制衣厂已经在顺德容桂诞生,但是这间厂甚至是上不了牌。而在广州,市民也还没能感到改革开放的气息。这张是1978年的广州,蓝顶是纪念堂,黄顶的是市府,标语还带着前一个年代的气息。
到了1980年,改革的春风才吹到广州。1980年10月,高第街作为广州市第一个工业品市场正式开设。成为了全国第一条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之后,店铺、手工业作坊开始涌现。因为当时还没有市场经济的说法,因此,家庭式的手工业作坊成为主流。另外,市场经济相关制度还跟不上潮流的发展,因此乱象频生,随意的拉人封铺现象。广州人就是在这混乱中,赚取的第一桶金。
随着市场的产生,个体户也登上的历史舞台。广州诞生的第一个个体户荣志仁,依靠学生餐起家,成了早期的万元户。
早期,个体户一般都只有那些返城找不到安排的知青、刑满人员等闲散人员去做,在一个卖方市场下,基本做什么都能成功,一个月几百几千的营业额,相比国企一百左右的工资高出不少,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市场。
真正意义的城市改革开放,其实应该是从1984年开放全国14个沿海城市算起。但是,在80年代初期,除了自下而上的市场、个体户、手工作坊的诞生以外,自上而下也历经着一场变革。83年开业的白天鹅宾馆,其实已经开始引入港资。随后84年开业的中国大酒店、花园宾馆,这也是港资第一次真正踏入这片红色的土地。
提到酒店与对外开放,不得不提的是广交会,图为1978年的流花展馆。广州能够在对外开放抢占先机,与广交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特殊的年代,广交会就是一个中国与世界保持连接的点,广州在这个点上,能最快于外界接触,接受外界带来的新鲜事物。
1979年,刘耀柱创办了广州第一家出租车公司——白云小汽车出租公司。刘耀柱将这些出租车全部喷涂为红色,从此,“招手即停”开始风靡广州并逐渐席卷全国,此后逐渐影响到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也是改革开放开始以后,从香港,到广州,逐渐吹向全国的一股新鲜空气。
当年的的士,十分高档。可能现在的人觉得车很平常,但是八九十年代,车可是很珍贵的。随便一辆车,甚至比当时一套房子还要贵。80年代一辆铃木刀摩托已经是豪华座驾,小轿车普通人根本买不到,即使到了90年代中,很多车也只是挂单位牌照的,真正意义的私家车并不多见。皇冠、公爵这些动辄二三十万的车拿来当的士,感觉当时的的士公司还是蛮良心的。
90年代汽车价格,对于平均几百块钱月收入的人来说,实在是天价。连同司机,当时也是十分珍贵的。80年代,广州三件宝是:司机、医生、猪肉佬。90年代,广州一个的士司机月收入几千毫无压力。即使到了现在,广州人还习惯吧司机叫做师傅,可见其当年地位。
80年代初的读书风气。那个年代,高考恢复不久,除了下海风气以外,读书也是一种风气,有人希望寒窗苦读能考上大学改变人生,也有人希望上夜校增进技能充实自己。
除了读书以外,文化生活也开始多起来。不过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活,相对现在来说选择还是很少的,很多比赛倒成了举国关注的项目。所以才会一个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力挽狂澜,便成了民族娇子。现在,无论是李娜夺澳网,还是国足依然扶不起来,都难以达到以前那样瞩目了。
那个年代流行去酒店听音乐茶座。穿件宽松垫肩的西装,走进五星级酒店,一边听唱歌一边一盅两件,听着特别有80年代的画面感。据说广州的文化产业也是在这些地方诞生的,音乐茶座走出过中国最早一批的流行歌手,影响力逐渐扩大到全国。
80年代广州影响全国的流行文化。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领先,广州的文化产业也开始领跑。以毛宁、杨钰莹为代表的歌手开始被广州流行乐坛捧出来,珠影厂也制作出一批像《情满珠江》、《公关小姐》那个影响全国的电视剧,全国最早的选美比赛美在花城也在相同的时期诞生。不过进入90年代后期,广州的文化产业陷入滑铁卢,直到现在也很难找到广州制作能够影响全国的文化作品了。
这是1994年越秀花市,感觉花街的变化是最小的,无论何时,行花街一直是广州人不可或缺的活动,即使在困难年代,花市一样十分繁荣。
这些广告牌,真的带有很深的时代印记。海飞丝、飘柔,是1991年开始进入中国的,也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洗浴品牌,可以说,1991年之前,你在中国是基本很难看到有牌子的洗发水沐浴露的。健力宝、钻石牌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曾经红极一时的品牌,不过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堕落了。
80年代初期的一德路!
说到飞机场,那就一定要带上火车站了。众所周知,广州火车站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地点,每年的春运纪录片,都会在这里上演。不过,改革开放早期,是没有春运的,也也没有什么农民工大潮。早期,工厂还是国营厂,能解决回城知青工作已经不容易了,农业人口也尚未开始流入大城市。直到80年代中后期,大量城市人口开始逃离国营厂,进入市场,而且民营厂开始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才开始出现农民工大潮。
到了90年代,春运大潮开始真正成为轰动性事件!
火车站的厕所,能上个厕所也不容易,这就是90年代很多农民工的真实写照。
普通市民对改革开放感受最大的,莫过于农副产品市场。在特殊年代,市场里只有一些合作社,提供的农副产品产品并不丰富,直到改革开放,农副产品市场的产品才开始丰富起来。甚至,计划经济年代的肉票粮票,都能交易,普通个体户如果开个云吞面档,需要在这里买肉票粮票然后再买到肉和面粉,才能生产出一碗供市场销售的云吞面。
到了90年代,拆迁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印记。因为从广州设市(1921年)以来,历经动荡,真正能够搞好城市建设的,只有民国的黄金十年,其余年代,这座城市并没有经历多大的扩展。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城市扩容已经迫在眉睫。因此,90年代拆迁扩容成为的城市的集体印记,很多广州市民房子被拆了,而当时的拆迁也远没有现在那么高的补偿。
骑楼倒了,家没了。自民国以来,广州城完整的城市脉络开始遭到破坏。为配合解放路扩建,解放路骑楼街也被连根拔起,在这种“三光”政策下,现在几公里长的解放路,已经根本找不到一栋骑楼。(图为中山五路拆迁)
拆迁前夕,骑楼底下的生态。过往并没有多少商场。1985年,南方大厦开辟防空洞为洞天商场,才有了中国第一条地下商业街。1996年,天河城的建立,被誉为是中国第一个商业综合体。在此之前,广州的商业主要依靠骑楼街,骑楼上层是住宅,一层是商铺,跨出的楼层为一楼人行道遮风挡雨,行走其中,才是最地道的广式购物。
广州地铁,也是在那个年代开始从无到有。当时,国家跟省里财政并不充裕,并不支持广州搞地铁建设。当时的广州地铁,基本上是靠市里搞出来的,甚至搞过很多次筹款活动,才有了现在的广州地铁。
公园前地铁站工地现场。长江琴行那栋骑楼,现在还在,就是现在新大新隔壁的那些骑楼。远处工地,过往是中山五路骑楼群,不过因为93年开始的地铁建设,已经被夷为平地。
花地湾地铁施工现场。地铁一号线从芳村发出,其实也是要开发芳村的一个信号,芳村的楼盘也是从那个年代开始激增。不过就花地湾地铁站沿线来说,开发的过程是苦涩的。当时在这里拿下大片土地的广东国投破产,如果把花地湾的土地拿出来拍卖,也填补不了国投公司的欠债,因此花地湾土地一直被闲置,待价而沽。去年,万科才用551亿拿下这千亩土地,距离上次开发信号响起已经二十多年了。
广州地铁西门子安达列车,一用用了二十一年,现在还在服务市民。
直到90年代,芳村才迎来大发展。地铁、珠江隧道、鹤洞大桥在短短的四年里通车,才使得芳村真正成为广州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记得小时候,住在醉观公园附近,还经常搭船去对面海的上下九,后来交通方便了,船越来越少,现在广州轮渡对于我来说,早已经不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成为了一种童年印记了。
芳村陆居路灯光夜市。灯光夜市,现在可能很多人听都没听过这种地方了,不过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地方就相当于当年的万达广场。80年代,还没有步行街、综合体这些概念,灯光夜市多是解决返城知青工作问题的办法,当时服装的社会需求量很大,但是国营的商店未必能提供适销对路的服装商品,很多小作坊按照香港货版搞出来的老鼠货,拿去灯光夜市卖,反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1983年南方大厦把地下防空洞开辟为洞天商场,成为中国第一条地下商业街。南方大厦是1922年由大新公司建设的百货大楼,在民国时代辉煌一时,一度是全国最大的百货大楼。随着80年代,广州经济活力的释放,南方大厦在全国十大百货排名中,从70年代的全国第9,跃居到首位,这也是南方大厦最辉煌的年代。
步行街,印象中应该是90年代才有的产物。广州有两条步行街,一条是北京路,一条是上下九。北京路过往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书街,一条路上有几十间书店,而商业街则应该是在与北京路交界的惠爱路上的(现在的中山五路)随着后来中山五路拆迁,还有北京路步行街的设立,商业被完全转移到北京路上。即使如此,现在在寸金尺土的北京路上,还聚集着新华书店、科技书店、教育书店、古籍书店、外文书店等书店,印证着北京路书街的历史。
90年代初的北京路,都是还是能行车的,图片摄于北京路联合书店门前。以前大部分的士都是红色的,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的士就应该是红色的。
90年代广州街景。红棉电话亭,当时遍布广州大街小巷,那个年代还没有智能手机,连大哥大也是少数人玩得起的东西,一台BP机,一个电话亭,起着现在移动电话的作用。
爱群大厦。爱群大厦民国年代是广州最高级的酒店,84年在爱群大厦顶层建立的旋转餐厅也是当时最时髦吃饭圣地。照片摄于1993年,其实爱群大厦对出长堤的江景,直到现在也没有太多改变,充满着岁月痕迹。对面的卡西欧广告牌,感觉前两年还在的。
麻石街与砖瓦房。这场景今天已经不多见,或许西关里可能还有这些地方,但是基本都被拆得七七八八了。
正如广告牌里的桑塔纳一样。现在的桑塔纳,跟以前的桑塔纳,除了名字一样以外,是否还有一根螺丝钉是一样的。
1986沙基涌边的艇仔粥。以前的艇仔粥,真的是在艇仔上卖的,然后在食客把艇仔粥拿上涌边吃,现在这种地方找都找不到了,即使找得到,相信也没有能接受现在臭涌边微风轻拂的味道了。
90年代的珠江两岸。那个年代,高楼还不多,桥也不多,市民过往珠江经常需要搭轮渡。
当年珠江边大沙头的西贡渔港,还是宵夜圣地。
1993年,从海珠广场的位置眺望河南。
河南,其实只是海珠的一小部分。过往海珠是分河南区跟新滘区两个区的,河南属于市区部分,新滘属于近郊部分。河南,大概就是沙园以北,中大往西的珠江河南岸部分。早在清末民初时代,河南已经开始开辟马路,但是发展十分缓慢,直到80年代以后,河南的楼房马路才开始多起来。照片是84年的江南大道,这条主干道见证着河南地区的发展。
1988年东方乐园。曾创下一天10万人入园的记录,并且把记录保持了20年。
不过,平时大家去得更多的应该是这种公园。
90年代的公交站牌。还有那款广客的巴士也是那个年代的一大标志。
1988年西濠二马路。这条当时繁华的商业街,现在已经根本看不到一丝商业气息,变成一条江边的寻常小巷,这也是广州长堤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个曾经的广州外滩,百货大楼、电影院、酒楼,都因为城市的发展,还有这边交通的拥挤,而慢慢衰落,直到现在已经完全跟商业失去关系。
1994沿江路。路上已经跑着183空调公共汽车,在当时应该是挺前卫的了。
相关链接:
大沥六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老照片 1956年广州 那个你没见过的老广州
芳村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佛山改革开放40年老照片
一个连广州人都羡慕的时代佛山老照片
广州90年代的43张照片
民国时期的广州旧地图
老照片 1956年广州 那个你没见过的老广州
芳村五十至九十年代老照片
广州,1982,1983
旧照:西班牙游客镜头下的广州生活,1985年
沧海桑田,广州市痛失一景“海珠石”
1978、1979——广州印象
40年前的广州街景视频
70年代广州、佛山街头口语词汇
宜家啲广州人,已经无几个知道70、80年代流行的粤语用词…
广州城有个【旧南海县社区】
1年1张,100年广州
左手CBD,右手广州塔!这一“世界之最”即将完工!
广州的记忆(1978-1979):当年去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