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站在海珠岛上远眺芳村。照片近处是一座小港口,港口里停泊着许多船,有渔船也有货船。那个时代的广州水运很发达,很多物资都是靠货船运进或者运出广州,所以这样的港口在广州当时很常见。
照片远处灰蒙蒙的一片,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许多高大的烟囱,从烟囱里冒出的浓烟,把视线都模糊了。当年,芳村是广州的重工业区,这里集中了很多发电和重工业企业,污染很严重。不过,如今的芳村再也不是照片中的模样了,那些发电和重工业企业早就搬离了这里,芳村已经从工业区变成了风景优美的住宅区。
上世纪80年代的广州的友谊商店。对于这家友谊商店,老广州人应该都不陌生吧?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许多大城市都有专门的涉外商店,这些商店服务的对象并不是国人而是外宾,广州友谊商店就是这样的一家商场。
由于是涉外商店,因此商店里卖的东西肯定要比国内贵很多,但是,这些涉外商店所售卖的商品的质量也都要优于国内的同款产品。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可能会记得,那时候某些工厂生产的商品分为外贸货和内销货,外贸货的用料和质量要比内销货好很多。
照片中友谊商场外墙的围栏上挂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本店接待外宾,无关人员勿进”。这个牌子现在看起来很刺眼,但是在当时却无可厚非,因为这是涉外商店。涉外商店只对外宾开放,而且他们只收外汇券,国人即使是想买也没有外汇券。
上世纪80年代的广州图书馆,许多老广州人应该在这里留下过自己的足迹吧?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很有限,那个年代电视机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电视节目也不太多,大多数人还都是喜欢通过阅读来消遣娱乐。广州市图书馆在当时是广州最大的一所图书馆,里边藏书众多,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地畅游在阅读的海洋,享受书籍带来的乐趣
不过,并不是谁都可以在广州市图书馆借阅图书,想借阅图书要有正规单位开具的介绍信,然后图书馆才会给办理借阅证。每次借阅的书籍数量也是有限制的,好像是不超过三本,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要归还回来。
照片中的广州市图书馆建筑非常有特色,虽然楼层不高,但是小楼造型古朴,而且图书馆内的绿化率也很高,走入图书馆,立刻给人一种幽静、清新的感觉。
上世纪80年代的广州火车站广场。广州火车站一直是我国南方铁路运输的枢纽,上世纪80年代的广州火车站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
从照片中就可以看到,火车站广场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在接近火车站候车大厅和出站口的位置停放着许多公共汽车,当时那里是公共汽车的站点。将站点设在候车大厅和出站口附近,可以方便人们快速乘坐公交车,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照片中的广州火车站广场非常宽阔,这座广场的规模在全国排在前列。广场用铁栅栏隔出好几个区域,每一区域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区。广场上悬挂着许多巨幅的广告,这些广告全是手绘广告,近处的两幅巨幅广告明显是公益广告,而远处则是商业广告。那时候广州火车站的客流量非常大,在这里设立广告牌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人民桥。人民桥是广州一座标志性桥梁,它横跨在珠江两岸,这座桥始建于1966年,1967年完工投入使用,解决了广州人过江难的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民桥是广州高内比较繁忙的一座桥梁,这座桥为双向四车道,在桥的两侧还有宽阔的人行道,在上世纪60年代建造这座桥的时候,这已经是规格很高的桥梁了。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广州交通日益繁忙,人民桥周边又修了好几座比这座桥还要宽阔雄伟的过江桥大桥,这座桥的作用也不是太明显了。但是,人民桥始终是老广州人记忆中无法割舍的一座老桥。
照片中的人民桥桥面很宽阔,桥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有骑自行车的,也有走路的,可能是那个年代机动车比较少的缘故,桥面上仅有两三辆机动车,所以桥上显得并不太拥挤。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沙面岛。解放之前沙面曾是英法等国的租界,因此在沙面岛上有许多欧式建筑。
虽然沙面见证了一段屈辱的历史,但是这段历史也为广州留下了一些别样的文化财富。在沙面岛上,有原英国汇丰银行、原英国领事馆、原法国领事馆、天主教堂等建筑,这些建筑为人们呈现了上世纪30年代欧洲的建筑风格,使人们不出国门就能体验到异国风情。
沙面岛上的欧式建筑在建国以后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大部份都按原样保存了下来,有一些建筑更是成为了政府或机关的办公场所,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们的余热。
照片中的沙面岛上到处都是高大的绿树,近处有两个小孩子正在桥边玩耍,有几位骑自行车的行人坐在台阶上休息。远处在绿树的掩映下,有一座红色的高大建筑,您认识那栋建筑吗?
上世纪80年代广州东山口的无轨电车总站。东山口车站是广州当年最繁忙的一个公交车站,这里主要停靠的是广州的1路和2路公交车。这两条公交线路是广州开通最早的公共交通线路,不仅交通线路长,而且途经的站点多,两条线路跨越了大半个广州城,是广州城当年老百姓出行主要乘坐的交通线路。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108路是当年广州最佳的观光线路,坐108路车可以饱览广州大部分的人文和历史景点。
照片中站点里停靠了三辆无轨电车,其中就有1路和2路。由于这两条线路营运里程长,乘客多,所以这两条公交线路均使用的都是双节的无轨电车,这种无轨电车可以搭载更多的乘客,有效地缓解交通压力。
上世纪80年代广州越秀公园公交站。照片中有两辆公交车,其中一辆公交车已经起步,另一辆公交车正在进站,路边有很多乘客等待乘车。
照片中正在进站的那辆应该是3路公交车,在上世纪80年代3路公交车是跑越秀公园到文化公园这条线路,这条线路的乘客也比较多,所以停靠站点的时间也比较长。
上世纪80年代广州使用的无轨电车大部分都是上海牌的无轨电车,这种无轨电车质量不是很好,小毛病多,行驶起来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开这种无轨电车最麻烦的就是“掉辫子”,大多数无轨电车上面都有一根扎辫子的绳子,如果“掉辫子”了,司机和乘务员就会下车用力拉动绳子,将辫子挂到电线上,然后继续行驶。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爱群大厦。对于这座大厦,所有广州人应该都不陌生吧?
爱群大厦始建于1937年,在当时,它是广州的第一高楼,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栋大厦当时应该是15层,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这一记录才被打破。
爱群大厦正好位于交叉路口,大厦因地势而建,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建筑。爱群大厦不仅位置特殊,而且建筑风格独特,它一直都是广州的地标建筑,很多外地人到广州必到这里打卡。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广州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很多外地人到广州都喜欢到这里来看一看。
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海珠桥。海珠桥是广州市区内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它跨江而建,将海珠区与越秀区连接了起来。海珠桥最独特之处是它的人行道比车行道还宽,这种设计风格主要是考虑到当时跨越这两个区的行人比较多,而当年的机动车则很少。
从照片上就可以看到海珠桥上壮观的场景。这应该是上班或下班的高峰期,海珠桥的人行道上挤满了推着自行车的人,由于桥面上的行人太多,根本就无法骑自行车,所有的行人都下来推自行车过桥。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这种壮观的场景每天必现。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私家车的普及,海珠桥上的自行车大军早就消失不见了,照片中这种千军万马过海珠桥的情景再也不会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