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小札| 学习者文化身份建构实证研究

上海语言学通讯 语言学通讯 2021-03-17



选读缘由

近五年研究者开始关注对学习者身份的研究((Belcher, 2012; Belcher & Lukkarila, 2011),不仅要考虑学习者用语言能够做什么事情,还要考虑他们通过语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not just what learners want to be able to do in a language but also who they want to become through language.)本文的研究发现,不仅反映出研究对象对自身文化的卑微态度,也为今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和研究给予一定的启示。


社会建构主义文化身份观:

  • 全球化和网络化背景下普遍接受的社会建构主义文化身份观认为身份是流动的(fluid),混合的(hybrid),复杂的(complex),学习者是具有策略进行深思的施事者(agentive, strategic and reflective),能根据自己的利益协商身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个人可以无视不对等的全球秩序、社会阶层和其它语境制约来随意建构文化身份。Block2013)就指出有关身份的文献多强调了个体的施动性而忽略了社会结构。Gao2014)的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二语学习者的身份原型经历了忠实的(本族语文化行为)模仿者(faithful imitator、(争取与本族语者同等话语地位和权利的)合理说话者(legitimate speaker)”、(为个人需要建构混合表达的)幽默创造者(playful creator)”和通过深思超越了个人/他者界限、批判性接受不同文化的对话沟通者(dialogue creator)”四个阶段。后三种身份原型显然突出了个体的施事性,但是创造性言语表达多局限于非正式场合,而对话沟通者仅仅在环境许可的情况下(if a nuturing environment is granted)才得以建构。

  • 作者的研究目的是考察将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学习者(EIL)如何主动建构文化身份,以阐明社会文化因素在学生身份建构方面的作用。作者对文化身份的工作定义基于Jones (2013)的观点,即文化身份既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换言之,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实体),个体会主动选择和协商身份,这一过程也受不平等的中心/边缘全球秩序、以及本土教育系统的制约。

  • 基于Bucholtz and Hall (2005)的观点,语言形式、立场、风格都指示身份类别,因此对语言的选择也反映了说话者的身份姿态和身份建构。作者主要通过反映礼貌策略和冲突管理风格的语言形式,来考查学习者如何利用文化差异和身份类别以突显自己不同的文化身份。


研究问题

基于前人对礼貌策略的偏好研究,本文作者试图探讨EIL如何利用文化资源来定位本族文化和语言与英语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研究语料包括65名北京某高校大学生的模拟商务写作、写作前小组讨论以及写作后反思叙述,研究问题包括:

1)中国大学生如何在写作任务中管理面子和冲突?即他们呈现出何种冲突风格、采取何种礼貌策略?
2)中国大学生在写作前小组讨论和写作后反思叙述中如何理性分析自己所选择的冲突风格和礼貌策略?
3)中国大学生在这三个写作阶段建构了哪些文化身份?他们在建构和协商文化身份时体现了怎样的施事性?


研究设计


写作任务:研究对象在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说服请求信函写作,冲突风格,礼貌策略等培训的情况下,被要求根据所描绘的情景以当地一家公司CEO的身份向一家英国公司写一篇请求函,写作时间为一小时。


写作前:研究对象按4-6人一组被分为12个小组,头脑风暴写作内容和方式,时长40-50分钟,讨论所用语言不限,讨论内容作为研究数据被录音转写。


写作后:研究对象接受说服性信函写作培训,研读相似情境下美国学生的写作范文,最后根据五个提示问题写一篇反思叙述:前三个问题关于说服策略,后两个关于两种语言和文化定位:比如是否有受中国写作模式(起承转合)的影响;是否想过顺应英语文化。


作者认为12个小组讨论转录数据,65篇说服性请求写作文本以及65篇反思叙述兼顾了话语数据和元话语数据,确保了研究的三角互证triangulation见后文详解


研究过程


  • 基于Ting-Toomey (2005) 的冲突风格分类和 Brown&Levinson (1987) 的面子威胁言语行为(FTA)和礼貌策略,结合写作任务,作者锁定三种潜在的FTA并相应总结了应对冲突管理风格,如下图


  • 基于B&L的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作者根据词汇、句法、语义特征和修辞语步,编码出9种积极礼貌策略和8种消极礼貌策略,并加以循环分析(recursive,即一个小句可能会被2次或3次编码,如Therefore, if possible, we would appreciate if you could change this policy since our joining will also be a huge asset for ABC and we’ll have win–win cooperation. 该句就运用了1个积极礼貌策略(since...)和两个消极礼貌策略(模糊限制语if possible; could 和感激表述appreciate)

  • 作者通过反复解读数据来识别主题,再通过三方验证总结三类数据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 转录的小组讨论全部转为英文,由两位研究者分别就两组数据进行编码,最终达到85%的统一。最终编码类别包括 “FTA和冲突礼貌策略情景理解以及语言和机制,每个类别包含若干小主题,比如礼貌策略包含闲聊(small talk描述自身优势赞美对方公司和/或竞争公司强调对方公司的利益表达理解承诺等等。

  • 反思叙述首先根据提示问题编码,再进一步根据反复出现的主题编码,最终主题包括冲突风格理据礼貌策略理据以及姿态。每个主题同样包含若干小主题, 比如礼貌策略理据就分为商务目的面子和尊重文化顺应。大主题下的小主题有重合现象。


研究发现


  • 通过对每种FTA的类别频次分析作者发现,与以往研究相反,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个人并非更倾向维持和谐避免冲突,也并没有避免使用直接对比这样的说服策略。

  • 被调查的大学生虽然倾向竞争风格,但也频繁使用礼貌策略,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一致,即亚洲人更倾向使用积极礼貌策略。

  • 综合上述两个发现作者认为单从作文数据可以说中国大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充分利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文化和话语资源,然而对写作前的转录和写作后的叙述两组数据分析,结论并非如此:

    研究对象的小组讨论和反思叙述反映了他们务实的商务化身份:他们接受利益第一的文化价值观,礼貌策略的使用更具有功利性而非顾及他人的面子。

    写作前后的数据也表明研究对象对冲突风格和礼貌策略的使用也为顺应西方文化,是一种双文化身份的融合(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Friedman et al, 2012)。但是伴随文化顺应的还有文化冻结(cultural freezing)和文化自卑(cultural inferiority),研究对象中不乏将差劲的写作归为中国模式。年轻人这种中国文化失语症(Chinese cultural aphasia Gao, 2014部分也可以归因为单向全球化现象,即西方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和实践正塑造着许多非西方社区的文化和身份。

  • 文章的结论不仅验证了Phan(2009)Grimshaw(2010)的研究发现,即学习者的施动主要表现在试图展示自身英语水平,却无法摆脱自身文化卑微的思维定势,也印证了Collier(2005)的观点,即虽然施动性在发挥作用,但会受诸多因素,尤其是边缘教育系统中精英文化和卑微文化因素的影响。

  • 作者也指出了研究的不足,比如模拟场景和教室语境会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写作中更具进攻性,建构的CEO身份或许在面子方面欠缺周全考虑。另一方面,由于在写后反思叙述前,研究者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作文为样文,也多少给学生一种文化卑微的印象。

  • 文章最后作者指出了教学方面的启示,一方面要加强跨文化交际的真实性,同时也要反省自身教学,避免无意识地暗示英语本族语者的优越权威价值观;教师需要做的不是满足学生能用语言做什么的需求,而是他们用语言能成为什么人的需求。


研究启示

通过三角互证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增加结论的信度和效度是一大亮点,而且通过这样的方法作者确实也发现了单个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或问卷调查)可能忽略的因素。因此小编特地搜索了三角互证的定义,很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Block, D. (2013). The structure and agency dilemma in identit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3, 126-147. 

  2. Gao, Y. H. (2014). Faithful imitator, legitimate speaker, playful creator and dialogical communicator: Shift in English learners’ identity prototypes.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4, 59-75. http://dx.doi.org/10.1080/14708477.2013.866124

  3. Jones, R. H. (2013). The paradox of culture in a globalized world.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3, 237-244. http://dx.doi.org/10.1080/14708477.2013.770869

  4. Bucholtz, M., & Hall, K. (2005). Identity and interaction: A sociocultural linguistic approach. Discourse Studies, 7, 585-614. http://dx.doi.org/10.1177/1461445605054407

  5. Ting-Toomey, S. (2005). The matrix of face: An updated face-negotiation theory. In W. B. Gudykunst (Ed.), 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p. 71-92). Thousand Oaks, CA: Sage.

  6. Friedman, R., Liu, W., Chi, S. C., Hong, Y. Y., & Sung, L. K. (2012).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and bicultural identity integration: When does experience abroad lead to appropriate cultural swit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6, 130-139. http://dx.doi.org/10.1016/j.ijintrel.2011.03.002

  7. Phan, L. H. (2009).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International student and identity formation.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9, 201-214. http://dx.doi.org/10.1080/14708470902748855

  8. Grimshaw, T. (2010). Styling the occidental other: Interculturality in Chinese university performances.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0, 243- 258. http://dx.doi.org/10.1080/14708470903348564

  9. Collier, M. J. (2005). Theorizing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Critical updates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In W. B. Gudykunst (Ed.), 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p. 235-256). Thousand Oaks, CA: Sage.


本文来源

“Business is Business”: Constructing cultural identities in a persuasive writing task[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44 (2016) 30–42 

作者:

Haiying Fe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China 

Bertha Du-Babcock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本文编辑:上海语言学通讯特约编辑 桐影

相关阅读:

【学者观点】名词与学术互动:元话语分析的新进展(Kevin Jiang & Ken Hyland)

【教学视频】提高语类意识,成就学术写作

【教学视频】英文学术期刊论文写作的语篇结构

学术会议| “学术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国际会议(香港 2017年6月)

读书小札|  Ken Hyland教授:Genre, discipline and Identity (另附讲座视频)

学术会议| 跨语类元话语研究(元话语研究三巨头聚首2017年3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