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肖鸾仪:《动态系统理论下自述情感与外语表现的多案例研究》(留言赠书)

语言学通讯 语言学通讯 2021-03-1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语言学通讯公众号


 

科研助力| 新技能get√ 如何成功申报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申报?

动态系统理论下自述情感与

外语表现的多案例研究

(英文版)

《动态系统理论下自述情感与

外语表现的多案例研究(英文版)》


肖鸾仪 著


ISBN  978-7-313-20532-2

发票信息请在地址栏下方的留言处自行备注抬头税号和接收电子发票的个人email

另外,推荐上海外国语大学王璐璐博士的著作

《社会认知视域下学术写作指导反馈研究》

内 容 提 要

本书旨在通过动态系统理论视角,研究外语习得者的自述情感与外语表现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本书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式,顺利完成了在动态系统理论背景下的多案例研究。将动态系统理论主要涉及的五大概念,即嵌套结构、自组织能力、初始条件、吸引子状态、时标,有效地进行理论迁移,实现了研究范式由静态向动态连续过程的转化。同时,本书采用现象图析学,在分析与总结具体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般性原则,并且成功建立了“三层外语发展动态自组织进化模型”。

  前    言  

近年来,关于外语教学的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愈来愈多的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研究,将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理论与外语教学的研究相结合。相应地,如何将自然科学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有效地迁移至社会科学研究中,也是学界研究的焦点。199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Diane Larsen-Freeman 教授首次将动态系统理论与外语教学及外语习得的研究结合起来。2009年,英国诺丁汉大学Zoltan Dornyei教授、英国华威大学Ema Ushioda教授将动态系统理论发展到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中。2012年,英国华威大学David Wray教授,本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将动态系统理论与现象图析学、外语教学策略、心理预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本书源自本人英国华威大学博士毕业论文,自2016年起可在全网公开获得并受原著作权保护。

动态系统理论起源于牛顿力学,主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和决定它们的力之间的关系。动态系统理论主要涉及五大概念,即嵌套结构、自组织能力、初始条件、吸引子状态和时标。动态系统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从研究范式角度来说,是对现存的传统静态研究范式的理论创新。然而,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些现存的可查询到的关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文献中,很多是将动态系统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热点话题写到文章中,而并非是将这个理论作为研究范式进行深入探析。有鉴于此,本书将动态系统理论全面系统引入外语教学的研究中,将动态系统理论的五大概念有效地进行理论迁移,实现了研究范式由静态向动态连续过程的转化。同时,多案例实证研究从外语习得者的观点入手,结合他们的学习经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探讨柏拉图三元论中情感、认知、动机与外语表现水平之间的关系,对原型进行解析与测绘预测。

本书共分为五章。第1章是本书的绪论部分。第1节概述了动态系统理论下自述情感与外语表现的多案例研究的目的、背景、方法、分析、结论及影响。第2节简要说明了本书的章节安排。


第2章是本书的文献综述部分。第1节概述了第2章的结构安排。第2节回顾了卡齐鲁世界英语理论,该理论三个同心圈模型体现了英语的传播与习得模式。然而,其以地理区域划分的模式过于笼统。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交流模式的改变,传统的线下教学正向着如今的在线课堂方向发展。实际上,内圈、外圈与扩展圈并不是泾渭分明;相对地,存在很多变异的现象,并有着向融合方向发展的趋势,由此,引入“外语发展”这一概念。第3节梳理了心理学中关于情感经历的研究,介绍了不同学者对于情感的定义、情感种类的划分、情感测量方式的探讨。重点分析了在外语习得背景下情感的意义、情感经历的特点以及本书对情感经历的定义和选取角度的理论支持。第4节分析了自述情感经历与外语习得者客观成绩之间的关系。第5节分析了自述情感经历与外语习得者主观表现之间的关系。第6节阐述了本领域的研究空白与本书的重要性。第7节重点分析了引入动态系统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阐述了对系统的定义和动态系统理论的定义、起源、构成、特点、分析方法,及其在外语习得中的发展与五大成分的理论迁移。第8节分析了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自述情感与外语表现的研究路径与方法,提出了本书的研究问题。


第3章是本书的方法论部分。第1节概述了第3章的结构安排。第2节回顾了现象图析学的起源,分析了一阶观点与二阶观点的联系与区别,从本体论假设与认识论假设两个方面对研究问题进行探析。第3节阐述了现象图析学中方法论假设,强调在分析与总结具体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般性原则。同时,阐述了数据采集方法、研究者角色、数据处理方法、现象图析学的优缺点以及其在本书中应用的理论支持。第4节阐述了研究设计手段、语言翻译、取样以及道德伦理考量。第5节阐述了数据分析过程,包括数据编码方式、数据转录过程、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效度与信度的技术难点。

第4章是本书的多案例实证研究部分。第1节概述了第4章的结构安排,分别从时标、外语习得者初始条件、吸引子状态、外语习得者情感经历、外语习得者外语表现动态轨迹进行分析。第2节至第13节是多案例实证研究部分,分别依次分析了12名外语习得者的自述情感经历与外语表现动态轨迹,并深入分析这二者之间的连续动态关系。


第5章是本书的讨论与结论部分。第1节概述了第5章的结构安排。第2节分析了情感模式的自组织容量,并且对情感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测绘出多个矛盾情绪的情感模式的存在,以及自组织理论中重要成分“反馈”的干预能力。第3节对12名外语习得者的情感模式进行原型测绘。第4节分析了积极情感的积极影响、消极情感的积极影响、消极情感的消极影响,以及积极情感的消极影响的缺失。第5节重点分析了吸引子状态,详细阐述了相关术语,分析了柏拉图三元论,通过对情感因素、认知因素与动机因素的探析,测绘出稳定的吸引子状态。第6节成功建立了“三层外语发展动态自组织进化模型”。第7节阐述了研究影响、教学启示、局限性与未来研究议程。第8节是对全书的总结。


本书旨在透过动态系统理论视角,探讨外语习得者的自述情感与其在外语课堂上的自我评价表现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在分析与总结具体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般性原则,对原型进行解析、测绘并对未来进行预测与修正。从教学法创新的角度来讲,本书对外语教学背景下外语习得者进行原型归类,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原型进行预测测绘,探析影响外语习得者外语表现与水平发挥的心理、认知、动机层面的因素。同时,可以发掘可控制课堂成为稳定吸引子状态的因素并加以有效的教学利用。从理论创新角度来讲,本书将动态系统理论引入外语教学中,是对研究范式的创新。本书通过分析多案例研究数据,解决建模中普遍存在的“断点”问题,对本领域研究方法论有所补充。

关 于 作 者

肖鸾仪,英国华威大学博士,现任职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市浦江学者,上海市外文学会会员,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为动态系统理论、心理语言学、商务英语教学、口译教学等交叉学科研究。


曾任职于英国BBC广播公司、英国伯明翰商事法院,在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英国心理学会进行学术调研。多年来从事中英双向口译工作,多次完成中国国际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认证中心、英国伯明翰公安总局等中英双向口译工作。


2017年获得上海市属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项目微格教学展示优秀教学奖、课程大纲编制单项奖;2018年获得第一届“融通杯”全国商务英语教学大赛视听说教学邀请赛总决赛特等奖;2018年主持省部级项目“动态系统理论下口译教学的实证研究”,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






目     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1.1 Scope of the Study /1


1.2 Organisation of the Book /2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4


2.1 Introduction /4


2.2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FLA) and Foreign Language Development (FLD) /4

2.2.1 Kachru's Three-circle Model of World Englishes /5

2.2.2 Foreign Language Development (FLD) /8


2.3 Affective Experiences /10

2.3.1 What Are Emotions? /10

2.3.2 How Many Emotions Are There? /13

2.3.3 How Can Emotions be Measured? /16

2.3.4 Emotions in the FLA Context /17

2.3.5 Features of FL Affective Experiences /18

2.3.6 Definitions of FLA Affective Experiences in This Study /19


2.4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 and  Objective Learner Performance /21

2.4.1 Introduction /21

2.4.2 Three Types of Relationships /22


2.5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 and Self-evaluated Learner Performance /29

2.5.1 Self-evaluations in SLA/FLA /29

2.5.2 Different Types of the Selves /32


2.6 Research Gaps /38


2.7 Dynamic Systems Theory /40

2.7.1 Definitions of Systems /40

2.7.2 DS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in SLA/FLA /41

2.7.3 DST's Key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itions of Concepts /45


2.8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Lens of DST /52


Chapter 3   Methodology  54


3.1 Introduction /54


3.2 Introduction of Phenomenography /54


3.2.1 The Origin of Phenomenography /54

3.2.2 First and Second Order Perspectives /56

3.2.3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Assumptions /60


3.3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of Phenomenography /64

3.3.1 Common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65

3.3.2 The Role of a Researcher /66

3.3.3 Data Processing and Outcomes /67

3.3.4 Strengths of Phenomenography /70

3.3.5 Weaknesses of Phenomenography /71

3.3.6 Rationale of Employing Phenomenography in the Current Study /75


3.4 Research Designs /75

3.4.1 Instruments /76

3.4.2 Language to Collect Data and Translation Issues /81

3.4.3 Sampling /83

3.4.4 Ethical Considerations /85


3.5 Data Analysis /86

3.5.1 Data Coding Process /87

3.5.2 Transcribing the Data /87

3.5.3 Intercoder Reliability and Agreement /88


Chapter 4   Findings  97


4.1 Overview /97

4.1.1 Timescales /97

4.1.2 The Learners' Initial Conditions /98

4.1.3 Identified Attractor States /98

4.1.4 The Learners'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s /99

4.1.5 The Learners'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Trajectories /101


4.2 Alex's Profile /102

4.2.1 Alex's Affective Experiences /103

4.2.2 Alex's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107

4.2.3 Alex's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s and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s /114


4.3 Amber's Profile /115

4.3.1 Amber's Affective Experiences /115

4.3.2 Amber's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119

4.3.3 Amber's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s and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s /123


4.4 Bruce's Profile /123

4.4.1 Bruce's Affective Experiences /124

4.4.2 Bruce's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126

4.4.3 Bruce's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s and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s /130


4.5 Cindy's Profile /130

4.5.1 Cindy's Affective Experiences /130

4.5.2 Cindy's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133

4.5.3 Cindy's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s and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s /135


4.6 Eric's Profile /136

4.6.1 Eric's Affective Experiences /136

4.6.2 Eric's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140

4.6.3 Eric's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s and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s /143


4.7 Fiona's Profile /143

4.7.1 Fiona's Affective Experiences /143

4.7.2 Fiona's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148

4.7.3 Fiona's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s and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s /151


4.8 Louis' Profile /152

4.8.1 Louis' Affective Experiences /152

4.8.2 Louis'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155

4.8.3 Louis'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s and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s /156


4.9 Lucy's Profile /157

4.9.1 Lucy's Affective Experiences /158

4.9.2 Lucy's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161

4.9.3 Lucy's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s and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s /163


4.10 Mary's Profile /163

4.10.1 Mary's Affective Experiences /164

4.10.2 Mary's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166

4.10.3 Mary's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s and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s /168


4.11 Nancy's Profile /168

4.11.1 Nancy's Affective Experiences /169

4.11.2 Nancy's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171

4.11.3 Nancy's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s and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s /173


4.12 Peter's Profile /173

4.12.1 Peter's Affective Experiences /174

4.12.2 Peter's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176

4.12.3 Peter's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s and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s /178


4.13 Sarah's Profile /178

4.13.1 Sarah's Affective Experiences /179

4.13.2 Sarah's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 /181

4.13.3 Sarah's Self-perceived Affective Experiences and Self-reported Performances /183


Chapter 5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184


5.1Introduction /184


5.2 The Self-organising Capacity of Affective Patterns /184

5.2.1 Self-organising Capacity /184

5.2.2 A Summary of Affective Patterns /185

5.2.3 Emotional Ambivalence /187

5.2.4 Feedback /188


5.3 Emerging Themes of the Affective Patterns /190

5.3.1 Cross-case Comparisons and the State Space /190

5.3.2 Alex's, Bruce's and Nancy's Profiles: Anticipatory Emotions /191

5.3.3 Amber's and Cindy's Profiles: Self-perceived Humility without Gratitude Versus Self-perceived Shyness without Fear /191

5.3.4 Fiona's and Peter's Profiles:“Interest” as an Attractor Conglomerate /193

5.3.5 Louis' and Sarah's Profiles: Self-perceived Sociable Students with Debilitative Affective Experiences /193

5.3.6 Eric's, Lucy's and Mary's Profiles /194


5.4 Positive Effects of Positive Emotions, Positive  Effects of Negative Emotions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Negative Emotions /195


5.5 Attractor States /197

5.5.1 Terminology /197

5.5.2 Location of a Conglomerate Research Strategy in DST /198

5.5.3 Tripartite Framework to Attractor States /199

5.5.4 Cognitive, Emotional, Motivational Factors of Each Attractor State /200


5.6 Researching Traditional FLA Concepts from a DST Perspective /217


5.7 Research Implication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Agenda /225

5.7.1 Research Implications /225

5.7.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227

5.7.3 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229


5.8 Conclusions /230


References   232

Index   256

赞赏我们

互动赠书活动参与规则

 给本文留言,聊聊你为什么对本书感兴趣并希望获得该书。我们将从留言的粉丝中随机抽取3位粉丝,并每人免费赠送一本《动态系统理论下自述情感与外语表现的多案例研究(英文版)》图书 (截止日期比较随机


没有获奖的读者们也请不要遗憾~可以去官方微书店购买,保证图书尽快到您手中~


扫描本文中的微书店二维码就可以直接购买啦!


欢迎各位转发到微信朋友圈,为自己的优质评论集赞👍


时间有限,请尽快参与哦~

文学 文艺 文化


文化解读| 《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一生必看的40部音乐剧有哪些?

文化解读| 历时2年,故宫院长用1600幅彩绘,2000个知识点,故事+音频,把五千年写成故事讲给孩子听!

文化解读| 你看的《长安十二时辰》,只是盛唐的一角

文化解读| 《史记》为什么会成为历代帝王教科书?这是我听过的最佳答案

文化解读| 再也不要说哲学高深莫测了,这六本书告诉你哲学就是生活!

文化解读| 郑培凯教授:精辟的台词,可以流传几千年

文化解读| 《访古寻踪》“我在中国修文物”

文化解读| 看懂权游里的神反转,就能理解大国角斗背后的实质吗?

文化解读| 民国文脉的留传—《晨诵》《午读》《暮省》国语老课本

文化解读| 止庵老师:《日本文艺旅行地图》带你领读27位文学文艺大师

文化解读| 秦朝的一段往事告诉你,历史其实不刻板

文化解读| 十位日本最顶尖的教授,书写一整套别样的中国史!(换个角度看中国)

文化解读| 历史不应忘记:王力先生的“故事”(1900-1986)

文化解读| 回忆西南联大,一代知识精英的家国痛史!


语言学通讯

文学悦读| 博尔赫斯:天堂应该是图书馆(展)的模样

文学悦读| 走进文学大师 :陈众议、陆建德等11位专攻学者权威解读

文学悦读| 风靡欧美的企鹅文学“小黑书”,终于来中国了!

文学悦读| 11位诺奖大师送给孩子的礼物!大师经典值得一生收藏!

文学悦读| 注定不凡!绝版的《红楼梦》连环画纪念版终于出山了!

文学悦读|《西游记》纪念版连环画,70后、80后满满都是回忆!

文学悦读| 蒋勋说红楼: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

文学悦读| 蒋勋:梳理三千年文脉,用美的启示滋养心灵

文学悦读|《金瓶梅》:没有我,就没有《红楼梦》

文学悦读| 反乌托邦三部曲:焚书年代的奇品,对人类社会最深沉的反思。

文学悦读| 拥有“林下风致”的气质美女教授:《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再遇杨雨

文学悦读| 少年读国学

文学悦读| 不读宋词,不足以谈感情

文学悦读| 他是小说界的梵高,村上春树和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文学悦读| 这套来自故宫美人创意的四季诗词手账,美到了极致

文学悦读| 石黑一雄为什么碾压村上春树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人的一生不能错过这八部经典

文学悦读| 毛姆,用刀锋般的文字,划开你的内心丨寻找自我的人生之书!

文学悦读| 这本奇书打破吉尼斯纪录,成为迄今出版语种最多的书

文学悦读| 当代中国文坛“叙事圈套”的缔造者——马原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官方微书店,选购更多精品外语类图书!折扣活动进行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