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观点 | 戴炜栋、王雪梅:“双一流”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

通讯君 语言学通讯 2021-03-1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双一流”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


戴炜栋,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英语语言学硕士,美国温斯洛大学教育学名誉博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组长、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学部委员暨语言文学学部召集人。


王雪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入选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出版专著2部,主编或参编著作、词典8部,教材6册;在国内学术刊物《外国语》、《外语界》、《中国外语》、《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国语文》、《山东外语教学》等发表文章近80篇,其中CSSCI等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


本文获得期刊社以及论文两位作者的全权授权发布其他媒体转载可联系我们。





摘    要:“双一流”方案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探索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内涵,以及一流外语学科的 内涵与发展战略,旨在为“双一流”建设以及外语学科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首先,在综述国内 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一流大学涉及一流学生、一流师资、一流学术、一流资源、一流管理、 一流服务等,其中学生、师资、学术为共性部分;其次,从学科是知识体系和学术组织这一观点 出发,提出一流学科主要体现在人才、研究、师资、服务方面,一流学科管理提供了制度和资源 保障;此外,本研究指出,外语学科建设本质上是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学科管理贯穿于相关人才培养以及学术研究、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过程中;最后从以上层面具体探讨了一流 外语学科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

文献来源:戴炜栋,王雪梅.“双一流”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05):1-14.



引言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 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 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2015 年 8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 组第 15 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 下简称“双一流”),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实现 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这是继“211 工程”“985 工程”“2011 计划”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亦被纳入国家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具有战略意义。“双一流”所涉及的世界一流 大学与一流学科密切相关。王大中(2002)指出,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对 大学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影响。田建国(2015)指出,学科是高校发现、 应用、传播知识的基本单元,是实现各类办学功能的基础。笔者认为,大学以学科为基础,学科是大学的加速器。换言之,一流学科促进一流大学的发展, 没有一流学科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而一流学科丰富到一定数量,构成一流学科群,大学自然成为一流大学。在一定意义上,学科作为人类知识体系 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的核心,也是大学发展的龙头,办大学就是办学科。

就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以下简称外语学科)发展研究而言,涉及学科研究 范式、存在问题、发展路径等方面的问题。如南佐民和范谊(2007)提出,外 语学科研究范式应创新,以传统的语言文学研究为内涵,以交叉学科研究为外延,以国际化、国别化以及涉外经济文化交流及商务操作问题研究为特色。彭青龙(2016)指出,外语学科主要存在 4 方面问题:(1)人才(主要指学术型 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整体不高;(2)科研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研成 果影响力较小;(3)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主要是指学生的国际化、师资的 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等;(4)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教 师投身教学和科研的动力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戴炜栋和王雪梅(2015)从“文化走出去”背景视角探索了学科发展的路径,涉及孔子学院战略平台、高端跨 文化人才培养、海外文化中心和智库、数据库和网络资源建设、外语研究体系、 文化产品外译、跨文化交流活动、区域与国别研究智库等 8 个方面。在“双一流” 背景下,剖析一流外语学科内涵,探索外语学科如何结合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 提升学科水平与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 在分析“双一流”内涵的基础上,剖析一流外语学科的内涵与发展战略。


01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外语学科的内涵


1. 一流大学的内涵

就一流大学的内涵而言,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既有共性又有不同。如 Altbach & Ballán(2007)提出,一流大学本质上是以美国大学为典范的研究型 大学,其典型特征是科研卓越(有广为同行所认可的、能够推进知识前沿的科 研成果)、学习自由与知识氛围浓郁、有效的院校管理、充足的设施(图书馆、 实验室、办公室、生活设施及互联网和其它电子资源)和足够的资金。Sharma (2011)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在于人才的集中、高经费的投入和自由的学术氛围。Salmi(2009)指出,一流大学包括 3 个要素:人才(员工和学生) 的聚集、支撑学习和研究的丰富资源、良好的管理机制。王晓辉(2014)提出,“衡量一流大学要看其是否具有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师资,是否能够产生一流的研究成果和培养出大批一流人才,以及是否能够为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Postiglione(2015)在分析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高校教育政策及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须推进国际化进程,扩大高校 自主权,实现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平衡协调发展。刘金秋(2016)则认为:一流大学应具备一流的国际声誉、办学理念、基础设施、科研条件、教学科研团队;能够产出一流的学术成果和育人成果;具有一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能不断创新;具有厚重的校园文化和自由探索的精神氛围。刘继安和冯倬琳(2016) 指出,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标准特征包括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优秀的生源、卓越的研究、高质量的教学、充裕的经费、学术自由、自主治理结构以及精良的 基础设施等。2016 年 QS 大学排名评价指标包括学术声誉(40%)、雇主声誉 (10%)、师生比(20%)、师均(著作)引用率(20%)、国际教师比例(5%) 和国际学生比例(5%)。综上所述,世界一流大学涉及一流学生、一流师资、 一流学术、一流资源、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等,其中学生、师资、学术为共性。相对而言,国外学者重视资源设施和院校管理,国内学者更强调社会服务等。

在厘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时,既要考虑人才培养、学术科研、师资 水平等共性特点,也要考虑现代大学治理、国家需求、社会服务等个性特点;至于经费资源等问题,鉴于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渠道比较单一,此处不将其作为 主要因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流的教学(培养高水平拔尖人才)、一流的科研(产出系列高水平成果,解决国际学术领域的重要问题,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一流的师资(国际引领作用的学科带头人与学术团队)、一流的社会服务(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发挥资政咨商启民作用)以及一流的管理(优质高效的现代大学发展机制)。当然, 各类高校因性质与定位不同,侧重点应有所差别,以彰显独特的大学文化和优 势特色。

2. 一流学科的内涵

为深入解读一流学科的内涵,有必要厘定学科这一概念。目前学界关于学 科内涵的阐释主要包括知识观和组织观。如 Morin(引自江小平,2002)认为,“学 科是科学知识领域内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科学范围内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特 长,迎合科学各方面的需要。”Clark(2008)指出,学科既包括“围绕学科建构起来的院系、研究所、学会等实体性组织机构”,也包括“具有学科认同感的教师、学生、研究者等构成的虚拟性组织”。孔寒冰(2001)认为至少可从 3 个方面理解“学科”:(1)教学的科目(subjects of instruction),即教的科 目和学的科目, 是一种传递知识、教育教学的活动;(2)学问的分支(branches of knowledge), 即科学的分支和知识的分门别类, 是一种发展、改进知识和 学问研究的活动;(3)学术的组织(units of institution),即学界的或学术的 组织, 是从事教学与研究的机构。周光礼(2007)提出:(1)学科是一种知 识体系,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发现, 而且包括知识的整合和系统化;(2)学科是一种学术制度,它以分门别类的制 度安排来追求知识,学科的建构实质上就是学科从知识体系转化为学术制度的 过程。常文磊(2009)结合知识观与组织观提出,学科一般须具备下列要素:独特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独特的研究领域或者知识体系;作为物化 形态的学术组织。刘小强(2011)指出,学科含义包括四大部分:逻辑范畴和 知识体系;浸润其中的学科精神和学科制度、规范;学科的具体社会组织,如 学院、学系、研究所等;更广泛意义上的学科的社会分工、管理、内部交流机 制等。由此可见,学科的内涵可以从教学科目、知识分支和学术组织等进行阐释。笔者认为,学科既是涵盖相关学术领域的知识体系,又是从事教学研究的学术组织,包括教师、学生、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贯穿其中的运行机制等。

就一流学科的内涵而言,李春林和丁云龙(2012)指出,一流学科具有很 强的知识传播、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能力,并且这种作用是双向的,每一职能 都是对其它两个职能的强化。宣勇(2016)认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即建设世 界一流的学科组织,提高学术产出能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创新与传承上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学术成果。周光礼(2016)从学科的学术性与实践性标准入手,提出世界一流学科的中国标准:一流的学者队伍、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学术声誉、一流的社会服务。以上观 点虽然各有侧重,但均强调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要素。笔者从 学科是知识体系和学术组织这一观点出发,提出一流学科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方面,而一流学科管理提供了制度和资源保障。换言之,笔者主要从学生质量、师资水平、科研层次、社会服务、学科管理等 来判断该学科是否已经进入一流行列。通过对比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内涵发现, 两者基本一致,可见大学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学科建设。

3. 一流外语学科的内涵

戴炜栋和王雪梅(2015)提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科内涵可从知识观 与组织观两方面进行解析:一方面该学科涵盖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知识,另一方面包括从事外国语言文学知识传承与研究等学术活动的教师、学生、研究 人员、研究机构等。鉴于不同国家将语言类专业置于不同院系内,譬如英美国家有专门的语言系、英语系等,日本的外语类专业多设在文学研究科或综合国 际学研究科,我国除外语类高校之外,英语语言文学等二级学科多设在外国语 言文学学院中,因此相应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有所不同。结合上述一流学科的内涵,笔者认为外语学科建设本质上亦是知识的生产、 传播与应用,涉及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其“一流”应体现在人才培 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层面,而学科管理贯穿其中(见图 1)。同时考虑到目前高等教育呈现国际化与信息化趋势,如 2015 年 11 月,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举行第 38 次大会并发布“教育 2030 行动框架”,提出教育的使命 是全纳、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笔者认为国际化和信息化理念是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学科管理的重要指导原则。结合国家战略与外 语学科特色可见,一流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应突出“多语种 +”特色,培养国 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来华青年杰出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等;科学研究方面应强调多语种跨学科的区域国别研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志 性成果并提升国际话语权;师资队伍方面应突出多语种国际化特色,学科带头 人与团队互为支撑;社会服务方面应注重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资政、咨商、启 民作用;学科管理方面应注重学科文化的传承培育、学科的国际合作交流与学 科制度的规范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并不意味着亦步亦趋, 盲目照搬国际标杆学科的定位与发展模式,而是要异曲同工,突出中国特色, 在特色中发展一流。

02

一流外语学科发展战略


1. 一流人才培养

“双一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2015 年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 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中,人才培养质量亦被 置于首位。笔者认为,对一流外语学科而言,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 均应突出“多语种 +”特色,培养卓越国际化人才。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纲要》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 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就外语学科而言, 应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情怀、人文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外语特长的“多语种 +”卓越国际化人才,其中“多语种”即要求学生至少精通两门以上外语, 具有出众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即强调“融合贯通”,融会相关国别、区域、 领域知识,担负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企业“走出去” 的重任。譬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力倡导“多语种 +”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能够参与全球事务的通才和通晓国别区域与领域的专才。需要指出的是,此类人才并不限于中国学生,也包括来华留学生, 特别是通过推进“新汉学计划”,培养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爱华友华 学生。

在人才类型方面,不仅要培养单一的语言文学类人才、翻译人才与商务英 语人才,还要培养复语型和复合型人才,特别是《2015—2017 留学工作行动计划》中所提出的尖端人才、国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来华青年杰出人才、 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等 5 类人才。就外语学科而言,应发挥语种优势,打造精 通两门外语(通用语种 + 非通用语种)以上的卓越人才,特别是高级翻译人才。譬如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在硕士培养阶段,逐步增设阿汉英、朝汉英、 西汉英、泰汉英、日汉英等多个三语对的翻译人才培养项目。就复合型人才而言, 主要指综合外语学科与新闻传播、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优势,培养 国际传播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际法律人才、国际金融人才等。

在语种专业方面,外语学科应紧密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储备培养非通用 语种人才。按照“一带一路”目前的规划线路,沿线其它国家达到 64 个,各国 家使用的国语及官方语言总共约 60 余种,而我国目前尚未有高校开设的语种有 18 种(吴跃龙,2015)。各高校,特别是外语类高校,可结合学校定位,布局非通用语种专业,打造卓越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据报道,2020 年前,北 京外国语大学将开设所有与我国建交国家相关的语言专业,届时语言专业种类 将突破 100 种 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5 年成立了“卓越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 地”,培养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非通用语种人才。

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倡导国际化、信息化理念。首先,开设学科交叉课程、 国际化课程、体验式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以海外孔子学院为平台,与海外相关院系密切合作,设置海外实践基地,开展交换生、实习生等项目,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 教学媒介等, 探索 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I(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研讨式、项目式、任务型、工作坊等教学模式,倡导新理论、新 知识、新技术,打造慕课、翻转课堂、卓越人才实验区、国际教育园区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多语种网站、校园网络、社交网络 软件等,促进学习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最后,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使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客观评估与主观评估相结合,提高教学评估的客观性与公正性。需要指出的是,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对学生责任感、使命感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很重要。有 的高校(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贯彻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尝试用外文学习重要 时事文献,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浓厚的育人环境。

2. 一流学术研究

根据 2016 年 5 月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 学社会科学体系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这对一流外语学科的研究定位、研究内容、研究人员、研究评估等方面具有指 导意义。

在研究定位方面,长期以来“西学东渐”,外语学界主要强调对接国际学 术前沿,引介应用多,本土原创性、系统性研究不足。鉴于一流学科应处于学术研究的前沿,拥有大批原创性成果,且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笔者认为,一流外语学术研究不仅要对接国际前沿,而且要打造系列标志性成果,建构自己 的学科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促进国际理解,提升成果的应用价值与影响力, 提高学术话语权并逐步引领国际学术前沿。当然,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要理清 数量与质量、理论与实践、国际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特色、科研与教学之间的 辩证关系。

在研究内容方面,传统上主要涉及英语、法语、德语、俄语、阿拉伯语、 日语语言文学等二级学科各领域,以语言、文学、翻译、文化等本体研究居多, 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跨学科应用性研究较少;对欧美等国家研究体系与研究方 法的引介应用较多,本土创新研究较少。一流外语学术研究意味着一方面要进行外语语言文学前沿领域研究,引领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立足外语教育教学现状,结合我国语言文学文化特色,进行对比研究、翻译研究、本土化研究等, 发现新问题、新趋势,提出新观点并构建新理论,向国际学术界推介研究成果;此外,还要对接国家和社会需求,加强多语种跨学科的区域国别研究,从国际 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在研究人员方面,外语学科多以个体研究为主,团队协作较少,且研究人 员多集中在高校。一流学术研究要求研究人员协同创新,竞争合作。一方面依 托各类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团体、协会等构建学术共同体,另一方面各院校以 学术方向或学术项目为平台,打造学术团队。同时促进高校、政府部门、中小学、 出版社、语言培训等服务行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重大课题。特别是对接我 国“一带一路”战略,可提交相关咨询报告、研究报告等。针对文化“走出去” 等重大课题,可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集体攻关,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打造多语 种网站,促进成果的国际发表、国际出版、国际交流等。需要指出的是,有必 要倡导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积极引领或参与国际科研合作网络,提升团队的国际影响力。

在研究评估方面, 目前各高校外语学科顺应国际学术主流, 以 SSCI、 A&HCI、CSSCI 等收录的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作为考核标准, 这一做法虽有其可取之处,但也要考虑专著、研究报告、咨询报告、课程、教材、译著等不同成果形式,同时避免单纯数豆子式的考核,实行代表性成果制度,强调成果的社会应用及影响力。目前, 虽然外语学科在SSCI、A&HCI 等期刊发表的成果有所增长,但亦存在生硬照搬西方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的问题,未能关注本土研究,其引用率、影响力等仍需提升。此外,有必要打造网络学术期刊群,运用网络平台将重要成果外译, 并将国内有影响力的外语期刊进一步打造为 SSCI、A&HCI来源期刊。特别要强调的是成果在学科发展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注重成果创新、知识应用、再创新这一良性循环,避免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造成学术资源浪费。

3. 一流师资队伍

一流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保障。笔者认为一流外语学科应突 出多语种、国际化特色,打造结构合理、水平一流、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师资队伍,学科带头人与各层次教学科研团队互为支撑,潜心教学科研。为达到 这一目标,应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引进与培育、激励与监督的关系,这就分别 涉及教师职责、教师发展、教师评估等方面。

在教师职责方面,鉴于高等教育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教师亦应以 教学为本、科研为基。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 2016 年 5 月 6 日在“一流大学本科 教学建设高峰论坛”上指出,“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 各高校要大力发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双一流’建 设方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无论是一流学科建设, 还是一流大学建设,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均占有重要地位。这就意味着教师(特 别是教授)应积极参与到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指导工作中,同时亦应将科研 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在教师发展方面,无论是引进学科领军人才、高水平学术团队,还是培育 青年拔尖人才,均应突出国际化理念,考虑教师的国际化学术背景。譬如香港科技大学网罗了一支享誉国际的优秀教师队伍——拥有教授、副教授约 450名, 来自全球35个国家, 其中75% 的教授从北美 62 所一流研究型学府取得博士学位(李祖超、马陆亭,2016)。一个学科的发展与学科带头人及高水平团队关系密切,譬如 MIT 的语言学发展与乔姆斯基及其语言学研究团队密不可分。因此,各外语学科有必要围绕重点科研或教学改革任务,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学带头人和拔尖人才,并建构由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师构成的科研或教学团队,促进其专业发展。田建国(2015)指出,领军人才的条件有 5 个:第一, 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开创某一新领域;第二,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在自己研究领域是公认的学术领袖;第三,有很宽的知识面,而不是只有某个狭窄领域 的知识;第四,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带领队伍攻关拼搏;第五,有很好的学术道德、很强的团队意识。就外语学科而言,带头人亦应具有外语创新能力、 学术领导力和团队意识,成果出众,学术影响力大。此外,各高校外语学科可依托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与各外语类出版社合作,丰富本校培训内容和形式, 拓展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指出的是,高端外籍教师的比例与水平也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因素。譬如四川大学已全面实施“高端外籍教师聘任计划”,力争引进20~30 位高端外籍教师(谢和平,2013)。对外语学科而言, 考虑到学科特点,提高外国专家的层次和比例是一流学科发展的要件。

在教师评估方面,要完善评估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生活环境, 提升教师的获得感。教育部 2016 年 9 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鉴于教师的个体差异,可以实施分类设岗,探索常任轨、年薪制、旋转门等制度。目前有的高校设置教学、科研、教学 / 科研、社会服务等岗位,建议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实行目标管理,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许国璋(1990)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者的话” 中曾针对《中国高校英语本科教育抽样调查报告》所提到的教育问题发出如下感慨:愿未来的十年是安定的十年,让广大教师生活在桌净、书多,馈足、菜香,心舒、理达,词明、论畅,中外交流,上下相通的环境中(引自王克非、韩宝成,2015)。从中可以看出,高校既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物质保障,更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提升其归属感与成就感。

4. 一流社会服务

一流社会服务作为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知识的应用功能。全 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文学门类的社会服务指标规定参评学科要:“提供学科在社 会服务方面的主要贡献及典型案例: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举办重要学术会议,创办学术期刊,引领学术发展;推进科学普及,承担社会公共服务,即发挥智库作用,为制定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行业标准提供咨询建议并获得采纳等”,并要求提供“4 个代表性案例”,由同行专家评估。就外语学科而言,有必要发挥多语种、跨文化优势,提供资政、咨商、启民服务,引领学术 发展,提升社会外语能力,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一方面,一流外语学科要发挥智库作用,资政、咨商、启民,为国家与地区政治经济决策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有调查显示,美国约 75% 的智库附属于世界一流大学(李祖超、马陆亭,2016)。语言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而外语更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和战略资源。在“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外语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可围绕中国企业“走出去”、孔子学院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文化概况等进行,通过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形式解决现实问题,以促进中外文化 交流,传播中国优秀文化。譬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突出“多语种 +”特色,加强 区域国别研究平台建设,打造具有较高战略地位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 不仅服务于上海“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需求,而且为国家相关部委及企 业提供决策咨询、政策建议、形势分析、案例分析等智力支撑。

另一方面,一流外语学科要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搭建高水平教学学术平台, 提升学科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促进社会整体外语能力的提升。外语学科在多语种人才培训、跨文化培训、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等方面亦可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外语学科可以发挥学科研究机构与知名专家的影响力,举办顶级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引领学术发展;与权威出版基地合作主办国际或全国性外语教学大赛、全国性外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出版“文化走出去”系列出版物;构建高级翻译服务平台,提供一流的同声传译、会议口译以及学术精品翻译等服务;加强非通用语种等普及化外语培训,针对不同学习对象提供不同层次的外语服务,构建多语种知识服务平台;加强公益性外语服务,为大型国际活动 等提供一流的志愿者;打造多语种网站,加强外语数据库等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等。

5. 一流学科管理

学科管理融于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与社会服 务过程中。宣勇(2010)指出,从文化角度来看,学科组织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科文化为“范”的学术组织,学科组织的存在及发展即是对文化学术范式的遵从,既遵循知识的逻辑,又在根本上维护知识的尊严。笔者认为,从学科的组织论角度来看,一流外语学科管理应坚持规范性、服务性、国际化、信息化原则,注重学科文化的传承培育、学科制度的完善规范、学科的国际合作交流以及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一流外语学科应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发展中的指导规范作用。教育部于 2014 年发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旨在推动高校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更好地发挥党委、校长、教师、学生等几个主体的作用。建议各高校外语学科设立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学术委员会,根据相关规程或章程发挥能动作用,规划学科布局与发展思路,促进教学改革、学术研究、教师专 业发展和学风建设。

其次,一流外语学科管理应提倡服务意识,即推行服务性管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学生、教师、科研人员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学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虽然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有评估监督职责,但最终目标在于促进教学与科研发展, 提升学科的国内外影响力。这就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在规范常态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实施学科建设问责机制的过程中,树立专业服务意识,提供相应保障支持,营造良好的教学、学术环境和学术文化,以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科研、 培育一流师资、提供一流社会服务。

·再次,一流外语学科管理坚持国际化原则。目前外语学界很少关注学科管理,更遑论从国际视角探讨外语学科管理的理念、方式与路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有必要加强国际对比研究,归纳总结国际一流学科的管理经验,探讨间接管理、 宏观管理、教育治理等理念,并将之融入外语学科管理中。同时积极参与国际 学术交流,推介我国的外语学科管理成果。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各二级学科进行评估管理时,可适当引入国际评估办法,对社会需求少、培养质量差、就业 率低的学位点,及时进行调整。

最后,一流外语学科管理应坚持信息化原则。《美国 2016 教育技术规划》 倡导技术为重塑学习打开想象空间,提供现实支持,以培养面向21世纪全球化世界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景。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从中可见一斑。在“互联网 +”背景下,在数据密集和驱动性研究的范式下,学科孤岛难以为继,学科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共享势在必行。事实上,无论是教学改革还是学术研究,大数据的支撑至关重要。各高校外语学科有必要确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完善技术服务体系,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结语

学科生产力是一流大学的基础,在“双一流”背景下,外语学界有必要探讨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外语学科,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本文讨论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外语学科的内涵及发展路径,强调人才培养、学术研究、 师资队伍、社会服务为学科建设重点,学科管理提供相应保障支持。希望该研究对一流外语学科与一流外国语大学建设有一定启示意义。至于一流外语学科与一流大学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大学外语学科的发展定位、路径、评估机制等, 尚待进一步探讨。


编者按


参考文献略,欢迎查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纸质原文。

本文编辑:上海理工大学 孙雨

本文审核:吉林大学  王峰

公众号外联: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收费项目与商务合作需支持劳务费,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商谈

欢迎加入语言学通讯读者群,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加群联系人:sflsy0803 孙老师

文学与翻译加群联系人:wonderdesire 王老师



查询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方法如下



八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通讯

科研助力|学术观点|专著推荐|期刊动态|教师研修|招贤纳士|博士招生|读书小札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公众号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