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滕延江:美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启示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美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启示
滕延江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语言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 紧急情境下的语言服务工作是考验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以美国的国家语言服务团和紧急医疗语言服务项目为例, 探讨美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的动机、运作模式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美国紧急语言服务项目的经验探索提供了国家紧急语言服务的新思路, 协调、整合社会资源, 是政府 (机构) 购买公共服务的典范。然而, 该项目较多关注成员的语言水平, 忽略了实际的“语言+专业”能力;紧急医疗语言服务人员 (译者) 的职业素养、语言技能水平、专业背景、客观立场等问题有待改进。具体到我国, 鉴于境内多语社区增多、境外公民保护、国家“走出去”战略以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断深入, 笔者提出并详细分析了构建我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以期为构建国家语言服务体系与提供国民语言能力提供启发与思考。
关键词:紧急语言服务; 美国语言服务; 国家安全; 语言能力; 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滕延江,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264025, 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教育。
文献来源:滕延江.美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40(03):31-43+128.
语言学通讯推荐书目
欢迎点击京东链接选购
引言
一、美国紧急语言服务项目
1. 国家语言服务团项目
国家语言服务团项目 (National Language Service Corps, NLSC) 隶属于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国防语言与国家安全教育办公室 (The Defense Language and 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Office) , 受国家安全教育计划 (National Security Education Program) 资助, 目的是建立一支语言志愿者队伍, 满足国家应对国际、国内危机及突发情况下的紧急语言服务需求 (例如, 灾后的灾民安抚工作) 。自2006年该项目启动以来,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现有7300余名志愿者, 涵盖365种语言, 为国家紧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探索。
(1) 运作机制
作为一个由多语志愿者组成的语言服务团体, NLSC成员面向社会公开招募, 只要英语流利且具有第二外语交际能力, 年满18岁的美国公民均可申请。正式录用前, 申请人需进行语言水平 (英语+外语) 自我考核, 其中听、说、读三项需达到跨机构语言圆桌标准 (The Interagency Language Roundtable, IRL) 三级水平。语言水平合格者, 进入志愿者数据库, 等待分配任务。NLSC不为志愿者提供全职职位, 其服务模式是紧急情况下的应召服务 (On-call service) :一旦需要, NLSC工作人员进入数据库挑选相关人选;如果成员对任务有兴趣且时间合适, 通过背景审查及签署服务协议后便可开展工作。
NLSC的服务类型多样, 时间不定, 既有15分钟的电话服务, 也有一个小时的现场服务。根据任务情况, 成员可以提供多次短期服务, 但每年的服务时间总和不得超出6个月 (130个工作日, 或者1040小时) 。成员资格有效期为4年, 到期后可以更新。项目启动以来, NLSC作为一个连接政府与普通公民的平台, 一方面, 为语言技能高的公民提供了为国家服务的机会;另一方面, 满足了联邦政府机构的短期、高水平、紧急语言服务之需, 做到了个人与政府的共赢。
(2) 发展历程
NLSC从无到有, 经历了试验阶段、发展阶段以及巩固阶段等不同发展时期。
(1) 试验阶段
2002年, 根据国家安全教育计划, 美国国会开始实施组建公民语言储备团 (Civilian Linguist Reserve Corps) 的可行性调研。2006年, 国防部开始负责管理公民语言储备团各项事务, 项目名称变更为国家语言服务团。2007年, NLSC进入试验阶段, 作为一个开拓性项目, 经过严格的招募、考核、录用等程序, 该项目先期组建了1 000人的特许成员 (charter members) 试验团。试验期间特许成员尽职尽责, 为政府机构提供了高质量的语言服务, 受到高度好评。前期试验获得了成功, 具体体现在:第一, 与居住在美国境内的多元社区形成良性互动;第二, 激活了民间语言资源, 增强了国家竞争力;第三, 紧急情况下, 为国家提供了巨大的支援。
(2) 发展阶段
经过先期试验和6年的试运行, 2013年, 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签署《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 授权NLSC成为永久机构 (庞超伟、杨波, 2016:2) , 继续承担政府的紧急语言服务工作。众所周知, 美国境内语言资源丰富, 每5名居民中就有一人的家庭用语为非英语语言, 经过NLSC持续努力, 涵盖语种数量不断扩大。同时, NLSC设法吸引高技能语言人才加入, 更好地满足国家的紧急语言需求。经过发展, 该项目逐步形成招募、测评、培训与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综合语言服务平台, 确保提供的语言服务满足客户的语言需求。
(3) 巩固阶段
2016年, NLSC采用国防部主管、其他机构协助管理的模式, 进入新的巩固发展阶段。时至今日, 该团体的运行机制、经费来源、服务对象、团员条件、团员来源和招募程序、团员待遇和工作时间等都具有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和保障机制 (张天伟, 2016:89) 。NLSC在做好志愿者招募的同时, 主动与需要服务的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客户对接。例如, 针对潜在的机构客户, 除了客户要求的语种外, 还帮助联邦机构提供更多语种的外语服务, 开拓新的语言市场。这有利于那些语言服务业务需求不频繁的机构, 它们无需专门雇佣全职的语言人才, 因而降低了机构成本。另外, 由于高科技网络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NLSC的语言服务范围更广, 语种更全, 实现了充分调动各方社会资源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3) 服务成果
该团体的口号是“语言为大众服务” (Language for the good of all) (张天伟, 2016:90) 。自成立以来, 该团体发挥志愿者的语言技能优势, 架起了社区居民与联邦政府的桥梁。自2014年开始, 服务团成员已经为34家联邦政府机构提供了28000小时的高水平外语服务 (含文化与区域知识咨询) , 涉及127项任务, 47种语言服务 (包括口译、笔译) 。代表性任务有:为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官方网站提供非英语语言翻译工作;为美国中央司令部翻译了200页未经分类的阿拉伯语小册子;在美国中央司令部、约旦和吉尔吉斯斯坦举行的筹备会议与演习训练中担任口译员;为驻外机构开发波斯语、波兰语、葡萄牙语、印度尼西亚语和斯瓦希里语语言学习资料;为国际刑警组织驻华盛顿业务处提供重要的国际刑事讯息翻译服务;支持国防部海外搜寻失踪的国家英雄行动;协助国防语言学院外语中心的国防语言能力测试工作;以及评估政府人员的语言能力等多项临时性工作任务。
由此, NLSC能够整合、盘活社会闲置资源, 打造语言服务资源平台, 构建连接语言技能公民、社会机构与政府机关的社会一体化语言服务体系, 满足各方需求。
2. 紧急医疗救助语言服务项目
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文化、多语现象 (multilingualism) 越来越普遍, 境内非官方语言的使用者不断壮大, 这对医疗救助, 特别是急救中心的语言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5岁以上的人群中, 大约2 100万人口 (约占总人口8%) 的英语能力不足。急救中心往往是许多英语水平不足患者 (Patient with limited English) 进入医疗系统的第一关, 紧急情况下的语言服务关乎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如果患者无法理解医生信息, 很难作出治疗决定, 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 有效交流是前提。美国法律规定, 患者有权利理解医疗准确信息, 且不能因语言能力有限而影响他们作出决定;急救中心需对所有语言及其使用者一视同仁, 根据患者所需语种, 联系紧急语言服务提供商, 为有语言障碍或者英语水平能力较低的患者提供免费语言翻译服务 (现场翻译或者借助电话翻译, Over-the-Phone Interpreter, OPI) , 如果患者需要视频远程翻译人员 (Video Remote Interpreters) 服务, 医院需免费提供。除了现场的口译之外, 医疗救助语言服务还包括翻译其他重要文件, 如住院申请及登记表格、与患者病情有关的教育材料及信息、患者知情同意书、收费方面的文件等。
急诊室内的患者满意度关乎患者的后续护理、个人事务计划安排以及健康恢复等诸多事宜, 语言交流不畅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后果, 例如救助不及时、救助不当、住院时间延长以及医疗机构的服务形象受损 (Hadziabdic&Hjelm, 2014;Shi, Lebrun&Tsai, 2009) 。反之, 患者的满意度会提升其对急救中心的信任度, 增加医院业务收入, 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与诉讼。例如, Ramirez et al. (2008) 一项针对为英语水平不足的患者提供英语翻译服务的调查研究显示, 英语水平不足的患者对语言服务者的诊疗说明及后续注意事项的解释感到不满意, 认为语言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此外, 多项研究表明, 英语语言能力不足影响了患者的紧急医疗救助及护理 (Ramirez et al., 2008) 。与英语能力高的人群相比, 英语能力不足的患者对病情同意书、药品使用说明等的理解难度更大。同样, Bagchi et al. (2011) 对美国急救中心给英语水平不足的患者是否提供现场语言翻译服务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了一次调查 (为期7个月, 调查对象为242名第一语言为西班牙语的患者) , 结果显示, 现场的紧急语言翻译能大幅度提升急救患者的满意度。实际上, 有学者建议紧急救助语言服务应该成为健康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此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Dowbor et al., 2015) 。
二、美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
美国国家语言服务团和紧急医疗语言服务项目是美国政府应对紧急情况下的语言问题而特别创设的项目。众所周知, 有效沟通有助于化解危机、减少争端、改善民生、提高国家安全。这两个项目经过多年实践, 均达到了预期效果, 其运行经验表明:国家应从战略高度重视紧急语言服务问题, 进行顶层设计, 统筹规划, 整合资源;质量第一是保证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石;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经验值得推广。同时, 笔者也发现这两个项目的运行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仍需改进提升。具体如下文所述。
1. 项目成功经验
(1) 紧急语言服务纳入国家战略体系, 协调、整合社会资源, 服务国计民生
紧急语言服务关乎国家安全与国民幸福, 美国政府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 针对国际国内局势, 审时度势, 构建国家紧急语言服务体系。该体系下的国家语言服务团项目并非建立一支专业的语言服务队伍, 而是采用向社会公开招募语言人才、志愿者自愿参与的方式为国家服务, 因为紧急情况下的语言服务必定不是常规服务, 任务急、时间短、时效性强, 因此一支业余队伍完全可以满足临时性需要, 从而降低经济成本,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庞超伟和杨波 (2016:4) 介绍, 美军国家语言服务团的志愿者模式成为军队正式语言人才储备的有力补充, 其运作模式已经显现出预期效果。同样, 针对急救中心的紧急救助语言服务, 单个医院雇佣专职翻译人员并不现实, 试想一个地区可能就有二三十种外语, 一个医院无论如何无法提供这么多语种的翻译服务, 且平时使用率并不高, 医院也难以负担这么多人力资源费用。而把此项业务交由专业的语言服务提供商, 它们通过整合国内的外语人力资源, 同时为多家不同区域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 相得益彰, 互相获益:医疗机构降低了人力成本, 语言服务商通过网络整合了资源, 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 高质量语言服务是项目成功运作的基石
高质量的语言服务是所有项目立足的前提, 因此, 招募高质量的语言人才是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以NLSC为例, 为了探索项目运作的可行性, 保证语言服务质量, 项目首先进行了先期试验, 这一做法说明了管理机构对质量的重视, 并没有因为NLSC是志愿者项目就降低要求, 从人员招募、聘用、考核、服务标准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 保证了项目的信誉和质量。同样, 紧急救护中心的语言服务由于交由专业的语言服务外包公司负责, 其质量标准就更为苛刻, 从它们提供的客户满意度问卷调查就可以看出, 客户体验是考核语言服务者的重要标准之一。加之美国的语言服务产业市场竞争激烈, 一些大的语言服务产业公司, 例如Akorbi, 可以提供超过170多种语言的翻译服务, 全天候24小时为客户服务;另一家公司AML (American Language Services) 更是提供超过200多种语言服务。这些语言服务公司凭借其强大的网络体系与高质量的客户体验向社会提供语言服务, 如果没有质量意识, 自身也很难维持生存。
(3) 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政府 (机构) 购买公共服务的典范
这两个紧急语言服务项目的运作模式采用了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的方式, 是政府机构购买社会服务的典范。作为政府应对境内外突发事件的举措之一, 这两个项目均具有紧急性、应召性的特点, 语言服务使用单位根据现实需求提出服务申请, 购买社会提供的语言服务。这种运作模式既解决了政府机构或军队外语人才不足的迫切现实性问题, 又充分利用了国家的外语人力资源储备, 做到了各得其所, 提升了政府机构的应急反应能力 (庞超伟、杨波, 2016) 。与此同时, 由于语言服务团成员多为志愿服务者, 他们利用自身的外语技能为国家服务, 均感到使命光荣, 做到了公益性与商业模式的结合。总之, 紧急语言服务项目运作方式独特, 小投入、大收益, 架起了国家、个体、机构联系的桥梁, 为维护美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提供了多方位的保障 (张天伟, 2016:89) 。
2. 项目不足之处
(1) 国家语言服务团项目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家语言服务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有人士表达了对该项目运作的关切 (1) 。比如, 如何界定紧急及突发情况, 这一点在服务团的条文规定中并没有详细说明;如果作出明细界定, 方便语言服务双方对此有大致的预评估, 则便于语言服务志愿者做好个人生活的统筹安排。此外, 在新成员招募资格审查方面, 除了强调语言技能、犯罪记录背景审查外, 还应增加人员的动态安全监测, 例如, 过去的工作经历、是否有新的不良行为等。对一些涉及敏感问题、国家机密等对成员忠诚度要求高的语言服务, 需要提高成员的申请门槛, 增强安全性。
另外, 对于成员语言水平的考核并不科学。现有语言 (外语) 水平测试依据的是跨机构圆桌标准 (标准是0~5, 5是最高级) , 更多测试成员的基本语言技能与会话表达能力。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 尽管志愿者能够进行日常会话, 但对一些专业领域 (比如, 医疗救助、外交政治、建筑工程、气象、法律等) 的专业术语很可能并不熟悉, 而语言服务经常会涉及专业知识。换言之, 外语技能高不等于学科知识丰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 从服务团数据库中搜寻合格人选可能比较耗时费力, 建立语言人才数据库, 仅凭外语技能的测试不足以真正检测一个人的实际“语言+专业”能力。换言之, 语言能力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口语交流, 还应有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专业对口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才是最为急需的, 但当前的语言服务模式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细分。
建立长效机制, 做好成员的培训与发展工作。既然是一个永久项目, 就应该着眼于未来, 采用成员“招募—雇佣—培训—使用”的模式, 而不应是“招募—雇佣—使用”的简单模式;甚至考虑在部分领域采用认领式的方式, 即由专人负责某个特定专业领域, 进行后期的业务学习, 提升综合素养。例如, 一个成员通过了基本的外语技能测验, 但对于专业领域术语可能不是很熟悉, 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意愿, 专门补习有关知识;在紧急情况下, 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特定领域提供语言服务, 确保服务质量。
(2) 紧急医疗救护项目存在的问题
紧急医疗救护语言服务 (译者) 的职业素养、语言技能水平、专业背景、翻译能力、客观立场都会影响到患者的体验;如果译者与患者来自同一地区, 信仰、方言、性别及政治观等外在因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语言服务体验 (Hadziabdic&Hjelm, 2014) 。因此, 不仅仅是语言技能, 与患者相同或类似的背景和经历、同情心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语言服务的质量。以笔者在美国急救室的个人体验为例, 虽然笔者具备语言交流能力, 但对一些医疗术语还是不知所云, 于是求助远程电话中文翻译服务, 但明显感觉提供翻译服务的人员对一些医疗术语的把握并不准确, 说话语气也较为生硬;加之, 根据口音判断, 译者来自台湾地区, 整个交流并不是特别顺畅。此经历虽为个例, 但笔者的语言服务体验并不理想。正如Hadziabdic&Hjelm (2014) 所指出的, 如果译者与患者的方言不一致, 也有交流不畅甚至产生误解的可能, 因而提升语言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非常必要。
对于语言服务的隐私问题, 需要加以改进, 提升患者满意指数。专业的紧急语言服务可以提升患者的体验, 增加对医院的信任感, 更好地保护患者隐私 (Hadziabdic&Hjelm, 2014) 。通常情况下, 患者希望得到面对面的现场翻译服务, 此时译者可借助非语言交际渠道, 帮助患者理解信息。但有的情况下, 比如体检时, 假如面对一个异性的翻译人员, 患者会有不方便表达的感觉。此时, 电话翻译是较为理想的语言服务手段, 可以保护患者隐私, 减少对个人敏感问题的顾虑。Dowbor et al. (2015) 曾指出, 尽管医疗机构免费提供电话语言翻译服务, 但患者把个人情感与敏感问题呈现给语言翻译的第三方仍心存顾虑 (Hsieh, 2006;Masland et al., 2010) 。因此, 紧急语言服务的提供者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 需要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恪守职业道德, 以消除患者的顾虑。
三、构建我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
1. 构建我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1) 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境内多语社区增多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 来华经商、学习、访问交流、就业、旅游观光甚至定居的外籍人士不断增多, 社会、文化、语言生活日趋多元, 多语现象日趋常见, 国内部分大城市里已经形成了外籍人聚居区: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韩国人聚居区 (俞玮奇、王婷婷、孙亚楠, 2016) 和广州市的非洲人聚居区 (梁玉成, 2013;巫喜丽、战菊, 2017) 均达到了一定规模。对此, 不少学者呼吁关注大城市外籍人聚居区的外语规划, 重视语言服务问题 (李宇明, 2010;束定芳, 2012;俞玮奇、王婷婷、孙亚楠, 2016) 。现有语言视角下的外籍人聚居区研究, 大多从语言景观 (Linguistic landscape) 视角出发, 研究社会语言使用生态, 规范城市语言文字治理体系, 提升语言管理与服务水平, 维护多种语言和谐共存局面等, 少有研究从外籍人士的现实语言生活出发, 探讨他们与当地语言的互动体验, 特别是紧急情况下的语言使用问题, 例如是否曾与当地居民因交际不畅发生过语言冲突, 是否在与不同机构打交道过程中产生困难与不便, 以及他们如何化解语言危机、寻求帮助等。而且, 随着外籍人口的增多, 从语言服务视角切入, 讨论紧急情况下的语言问题现实意义重大, 因为一方面, 语言问题会影响外籍人士的生活质量和国家安全 (李宇明, 2010;束定芳, 2012) , 另一方面, 有针对性地为外籍居民提供社区外语服务, 使其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 提前做好语言安全的预警管理, 实施动态的监管,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 能够迅速作出反应, 及时化解危机, 避免语言冲突的发生 (王建勤, 2010) 。
(2) 国家“走出去”战略实施的迫切需求:境外公民保护
近年来,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影响力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 相应的劳务输出、专业技术人员外派不断增加。同时, 随着中国承担国际义务的增加, 中国海外维和、巡航及训练任务日趋频繁, 普通公民海外旅游、求学及文化交流项目也热度不减, 所有这些都对境外公民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语言、文化风俗的差异, 中国公民在国外难免有交流上的困惑与不适, 很容易产生误解甚至冲突, 危及人身及财产安全。作为紧急语言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不但能为境内外籍人士提供服务, 而且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 为境外的我国公民提供紧急语言服务, 这对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显得尤为必要 (刘立华、徐硕, 2016) 。例如, 美国的语言服务团项目就为海外的美国驻军提供各式翻译工作, 甚至提供短期的随军翻译服务,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我国公民活动范围的扩大, 各种语言服务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甚至迫切了。
2. 我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的可操作性
紧急语言服务体系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政策层面与实际操作层面。从政策上看, 紧急语言服务工作符合国家语言文字发展规划与军民融合发展计划;从操作层面上看, 该项工作能连接政府、社会机构及个人, 达到整合资源、缩减投入的目的, 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本质要求。
(1) 紧急语言服务符合国家战略, 已纳入政府规划并已开始前期工作
2012年,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2—2020年) 》明确提出“制定应对国际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关键语言政策, 建设国家多语言能力人才资源库”“推动社会建立应急和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建立语言志愿者人才库, 广泛吸纳双语、多语人才, 为社会提供语言援助”等任务, 把紧急语言服务与招募、筹建国家语言人才队伍作为国家战略列入议程。2016年,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更是明确提到, 为大型国际活动和灾害救援等提供语言服务, 提升语言应急和援助服务能力。同年, 探讨建立应对语言问题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列入了国家语委印发的《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课题指南。实际上, 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 针对奥运会组建的语言志愿服务项目已经进行了成功尝试, 从社会招募、建立了语言人才库, 为奥运会提供了55种语言服务, 召集了一大批具有外语专长, 同时兼具外交、外事工作经验、熟悉各国风俗和语言习惯的高级外语人才, 为奥运会的顺利进行作出了卓越贡献。奥运会结束后, 这些志愿者都已录入“语言类志愿者人才库”, 这一项目也作为志愿者成果转化项目予以长期保留 (2) 。除此之外, 2012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牵头国内部分高校开展了“国家外语人才资源动态数据库建设” (文秋芳主持) , 组建高端外语人才数据录入平台, 目标是全面掌握我国语言人才的信息;2014年, 国家语委重大课题“国家语言志愿者人才库建设”启动, 目的是整合社会语言资源, 方便军队、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有效调用我国现有的语言人才资源, 为各类大型国际活动、紧急事件提供语言支援, 保障国家安全, 提升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 (3) 。总之, 紧急语言服务符合国家战略规划, 尽管目前仍处于筹备探索阶段,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有关外语人才数据库、国家语言志愿者平台的建设, 我国紧急语言服务体系的建设会逐步由规划变为现实, 惠及军地双方, 为国家战略服务。
(2) 军民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所需, 紧急语言服务建设有利于提升国家语言能力
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努力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2017年, 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 全面组织协调有关工作, 要求军队积极参与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地方政府要做好服务军队建设的各项保障工作。根据美国的语言服务团发展经验, 我国进行紧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 符合我国当前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根据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实际需求, 我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复杂, 活动范围越来越大, 海外交流所需外语人才必定越来越多, 各种不可预测情况随之增多。因此, 紧急语言服务工作应该纳入建设议程, 通过军民融入, 促使二者协调、平衡、兼容发展, 提升军队处理境内外突发事件的语言能力, 这也是体现国家能力的重要层面之一 (张天伟, 2016) 。
(3) 在操作层面, 成立相关组织机构, 协调、监管紧急语言服务工作
紧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 除了有美好的蓝图之外, 还应成立具体的组织机构, 例如, 既可以在教育部、国家语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 也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由国防部、外交部及教育部共同组成紧急语言服务专业委员会, 下设办公室, 具体负责协调、组织及监管有关业务。这是因为, 设立一个组织机构, 除了负责平时语言志愿者的招募、选聘与考核、监管之外, 还可以组织社会志愿服务的联谊活动, 增加成员的组织归属感与使命感。同时, 作为一个语言服务监管机构, 可以更好地协调平衡资源:由于语言服务不一定是面对面的服务, 通过电话、网络视频, 可以扩大远程资源服务网络, 让边远地区也分享相关服务。因此, 设置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 负责协调、整合语言人才资源, 紧急时刻召集有关人才, 提供高质量语言服务, 维护国家安全。另外, 由于紧急语言服务具有突发性与应召性的特点, 建立语言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有利于节约成本, 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发挥公民为国家服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医疗机构而言, 由于行业特殊性, 其紧急语言服务对学科知识与专业素养要求比较高, 可以尝试规划组建大型语言服务公司, 试行机构有偿购买社会服务的做法, 改进语言能力不足患者的就医体验。
结语
如今全球化背景下语言社区的多语现象越来越普遍, 语言问题也由单纯的交际工具上升为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因为语言不通、交流不畅, 容易造成误解, 有可能会酿成外交事件, 损害国家形象。美国作为一个多语国家, 其国家语言服务团与紧急医疗语言服务项目提供了国家紧急语言服务的新思路, 前者军民融合, 建立了国家语言人才资源库, 为政府机构提供了高质量的紧急语言服务;后者作为机构购买社会服务的典型, 解决了英语水平不足的患者的紧急语言需求。美国的紧急语言服务探索经验, 为我国的紧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我国的居民社区语言日趋多元, 国家已把紧急语言服务与志愿者语言资源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 为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我国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 紧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会成为语言服务业的新领域, 必然能丰富与提升国家的语言能力。
像
社
会
学
家
一
样
思
考
像
哲
学
家
一
样
思
考
中
国
人
的
精
神
与
命
运
如
何
理
解
政
治
编者按
参考文献略,欢迎查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纸质原文。
本文编辑:上海理工大学 孙雨
本文审核:吉林大学 王峰
公众号外联: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收费项目与商务合作需支持劳务费,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商谈
欢迎加入语言学通讯读者群,添加时请自报实名,单位和研究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加群联系人:sflsy0803 孙老师
文学与翻译加群联系人:Nicole2397471433 李老师
继续为各位提供有益的学术资讯
长按二维码赞赏语言学通讯
八万学者关注了
○
语言学通讯
○
科研助力|学术观点|专著推荐|期刊动态|教师研修|招贤纳士|博士招生|读书小札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公众号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