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动态 | 《外国语》2022年第4期目录与摘要
相关阅读:
目 录
语用学的包容性及融合性
冉永平, 杨璘璘, 刘平
语言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梳理、角色界定、理论思考
赵芃, 田海龙
重估部分词汇主义研究区分英语真、假结果构式的合理性
宋文辉
原型范畴视阈下英语方位转换构式量化研究
王欢, 林正军
汉语体标记“起来”生成句法研究
陈宗利, 谢敏
从类型学看现代汉语冠词的词类地位
罗天华, 邓舒文
时间语义加工中空间图式模拟的神经机制研究——ERPs证据
裴霜霜
对话与共生——试析许钧关于中华文化译介的思考
刘云虹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学术翻译意义转移的性质研究——以《盖娅时代》翻译为例
范祥涛, 李耀
变异性表达·文学性·海外中国文学形象——以阎连科小说英译为研究案例
孙会军, 聂士聪
批评之批评: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之“去秽亵”的再思考
靳振勇
翻译方向对概念障碍加工路径的影响:语料库辅助认知对比研究
侯林平, 郎玥, 何元建
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劳特利奇认知语言学手册》述评
魏在江, 赵帮华
《认知话语分析概论》述评
陈佳, 徐萌
摘 要
语用学的包容性及融合性
冉永平, 杨璘璘, 刘平
语用学是一门关注社会现实的交叉学科。继上届国际语用学大会集中探究社会的"边缘化现象"及相关问题后,第十七届国际语用学大会的主题又聚焦"包容性现象的语用学研究",这充分体现了当代语用学研究的社会关注与社会担当。本文根据语用学研究的新兴成果,结合第十七届国际语用学大会的专题内容,重在梳理和总结语用学发展的包容性和融合性趋势与特征,尤其是与多样化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前沿话题和研究内容,以期为我国语用学的未来研究提供有益启示与指导,并为社会管理提供重要的社会语用信息。
语言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梳理、角色界定、理论思考
赵芃, 田海龙
"意识形态"不仅是政治研究中的概念,也是语言研究中的概念。意识形态与语言使用的紧密联系使其在近30年的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对"意识形态"概念在语言研究中的含义进行梳理,发现其具有四个明显特征,即"心理意识"特征、"社会立场"特征、"权力关系"特征和"话语体现"特征。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界定出"意识形态"在语言研究中扮演的三个角色:1)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意识形态是语言研究揭示的内容,2)在语用学领域它是论证的课题,3)在社会语言学领域它是语言研究借助的工具。这些讨论突显语言研究将语言运用作为社会实践进行研究的趋势,有助于探究言说者的能动性,通过探究意识形态在语言研究中的角色和作用促进语言学理论创新。
重估部分词汇主义研究区分英语真、假结果构式的合理性
宋文辉
部分词汇主义研究根据小句核心动词情境类型的语义标准将英语结果构式分为真、假两类,认为前者的结果短语是补足语,后者的结果短语是附加语。相关研究采用了语义分解、语义指向、语义转写等多种分析手段。上述看法有偏差,结果短语可给行为动词加上终结点,也可使完结动词终结点实现并被凸显,两类情况句法表现基本相同,上述基于语义标准的分类缺乏语法形式证据。结果构式有不同来源,但到现代英语时期不同情况已趋于同构。总之,真、假结果构式并非合理的语义分类,更非合理的语法分类。
原型范畴视阈下英语方位转换构式量化研究
王欢, 林正军
本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使用显著共现词项分析法计算构式搭配强度,以量化方式研究方位转换构式的范畴化问题。研究确定了图形方位构式的原型动词成员为stick和plant等,以及背景方位构式的原型动词成员为flood和line等;两类构式变体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图形方位构式的原型语义倾向体现"放置"特征,而背景方位构式的原型语义倾向体现"覆盖"或"填充"特征;从原型效应表征方式上看,两类构式变体的关系呈连续统分布。
汉语体标记“起来”生成句法研究
陈宗利, 谢敏
本文在生成语法框架下研究汉语体标记"起来"。作者依据文献中对体这一语法范畴的相关研究,采用制图分析法将其细分为情状体、阶段体、视点体和透视体四个结构层次,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类型"起来"结构的句法生成以及"起来"与其它体标记的共现限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起来"并非简单的语法标记,而是由基础生成于不同层面的两个体中心词构成的复合形式:"起"是阶段体中心语,"来"则属于视角体中心词。基础式"起来"和分裂式"起来"结构具有相同的生成过程,都涉及中心词下降和语音附着两种PF移位。"起来"与其它体标记的共现限制也可以通过本文提出的体系统进行合理解释。
从类型学看现代汉语冠词的词类地位
罗天华, 邓舒文
现代汉语有无冠词,学界争议颇多。本文结合冠词的跨语言定义及其与指示词、量词的区分标准,讨论了现代汉语冠词立类的形式、语义和历时依据,认为弱读的"这"和"个"已不用作指示词和量词,而具备了相当的冠词特点,应予单独立类。冠词立类合乎汉语事实,并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分析混乱。文章也讨论了相关的"那"和"一" "一个",认为它们尚未发展为冠词。
时间语义加工中空间图式模拟的神经机制研究——ERPs证据
裴霜霜
"模拟语义学"认为,语言加工涉及感知运动经验的模拟,以往研究在抽象语义加工是否涉及经验模拟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其神经机制也不十分明确。本研究采用ERPs脑电技术,考察18名汉语母语者时间词理解对空间判定的启动效应,探究时间语义加工中空间图式的激活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发现,时间语义加工会引起注意力的空间转移,过去时间引起注意力向左转移,未来时间引起注意力向右转移。一致性条件下(过去/左,未来/右),被试的反应速度更快,80~130毫秒时间窗的P1脑电波幅更大,且主要分布在后枕骨头皮位置。研究没有发现N1波幅的显著变化。P1反映大脑对注意位置目标的关注和控制增强,P1变化表明时间加工激活了通过隐喻映射获得的内隐空间图式,发生空间经验模拟。这一结果支持概念隐喻强势观,时空隐喻神经回路的形成和神经模拟是空间图式激活的根本原因。
对话与共生——试析许钧关于中华文化译介的思考
刘云虹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译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促进中国文学、文化更真实有效地"走出去",进而为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互鉴与共生创造条件,这是新的历史时期翻译遭遇的新挑战,也是译学界必须直面并深入探究的重要论题。许钧教授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与理论敏感性,密切关注中华文化译介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深刻思考。本文结合其重要论述与核心观点,从翻译的文化价值与开放精神出发,对中华文化译介加以探讨,力求促使翻译在助力人类文明走向丰富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学术翻译意义转移的性质研究——以《盖娅时代》翻译为例
范祥涛, 李耀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转喻和隐喻不仅是辞格,更是两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中外译界均直觉地视翻译为隐喻或转喻,却没有实践证据。本研究基于小型学术翻译语料库,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考查了英汉翻译中意义转移的类型和方式。研究发现,英汉学术翻译中的意义转移基本上是转喻性的,译者翻译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转喻的思维方式。这就部分证实了翻译是转喻的观念,同时部分证伪了翻译是隐喻的假设。
变异性表达·文学性·海外中国文学形象——以阎连科小说英译为研究案例
孙会军, 聂士聪
海外中国文学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本呈现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平,离不开译作的文学性,而文学性与变异紧密相关。本文将利奇对诗歌变异性表达的八种分类引入小说研究,探讨它们在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本中的再现情况。笔者发现,英汉语言及文化的差异的确给译者带来困难和挑战,但译者的翻译动机和态度也对译本的文学性再现造成较大影响。虽然文学作品的海外接受效果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翻译质量的提升并不必然改善作品的海外接受,但是文学效果是否得到再现,译作是否具有文学性,必然影响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形象的认知,具有文学性和艺术价值的文学译作是我们在海外树立良好中国文学形象的先决条件。批评之批评: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之“去秽亵”的再思考
靳振勇
翟理斯英译之"去秽亵"策略是国内《聊斋志异》翻译研究讨论的重要话题,引发了译介学人各种解读、分析与批评。本文回顾了翟理斯中国文学纯洁观、以儿童为目标读者、维多利亚时代语境论等三种代表性观点,指出其错误、片面或不足之处。以丹纳艺术生产整体观为指导,从历时、共时两个维度拓展翻译比较与描写研究,从翟理斯的翻译活动、维多利亚时代的翻译与出版规范、英语文学中性欲书写的历时变化等三方面进一步探讨翟理斯的"去秽亵"策略,认为这种策略是其《聊斋》英译出版、走向读者的必然选择,为后来的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与接受打下了基础。
翻译方向对概念障碍加工路径的影响:语料库辅助认知对比研究
侯林平, 郎玥, 何元建
本研究旨在为专业笔译员概念障碍的译入译出加工研究提供语料库辅助认知研究法,即在整合经济加工框架下,以作为概念障碍之一的隐喻表达为研究窗口,采用同源双向多译文平行语料库,探求专业笔译员的隐喻译入译出策略模式,推测翻译方向对翻译认知加工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翻译方向对专业笔译员认知加工路径的影响总体上存在差异。产生该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译入译出加工模式受认知加工经济机制制约,同时受结构复杂度、语义隐含度和语境丰富度调节。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翻译教学与实践提供有益启示。研究表明,语料库辅助认知研究法是心理行为和神经认知研究法的有益补充。
本文来源:《外国语》
本文推广:语言学通讯、翻译学通讯
学术研修 | 8月20-21日 “语言学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
学术研修 | 8月20-21日 “语言学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