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莞工遇见你,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教育与反哺的关系。教师通过课堂、实践、课外活动多种场合开展育人工作,将专业知识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以接力棒的方式交给学生;而学生用行动,接过沉甸甸的接力棒,并在人生旅途上奔驰,开拓新的道路。回头时,将其青春的洋溢以及个人在新领域的拓展回馈给恩师,让师生的情谊更加深刻。
在莞工,也有这样的师生,他们通过科研育人、教学育人、实践育人,让同学们走上科研、创新创业以及实践的道路,带着专业知识迈向新的阶段。这一段段关于传承与成长的故事,是莞工精神——“爱国奋斗,追求卓越”的生动阐释。
师生协作,创新创业
机械工程学院:陈盛贵、黄坤
2020年,东莞皓翼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学生团队以“口腔云诊断与智能工厂”项目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银奖、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银奖的优异成绩,“起初我并不了解这个项目,是在担任研究院实习助理时与陈盛贵老师的接触,才有机会走进这个项目。” 2018级材料控制专业的黄坤感叹道。
“口腔云诊断与智能工厂”项目作为师生共创项目,学生前期主要依靠教师的科研成果,后期则需要通过调研、探索拓展项目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打磨项目的过程中就是对学生的磨炼过程,陈盛贵博士建议让学生在暑期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搜集项目的资料,并根据他们的商业计划书、PPT提出建议,不断训练他们的专业掌握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我觉得作为教师,最大的引导在于让学生少走弯路。”陈盛贵认为,对学生的培养除了专业知识还有综合能力的培养。
凌晨三、四点,当黄坤刚整理完数据对项目的表述有不了解的时候,他总能在微信上联系到陈盛贵并得到及时回复。除此之外,面对繁琐而复杂的创业过程,陈盛贵总会及时地将注册公司、团队发展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为他们解答,“创新创业是一门特别的课程,陈老师总能用最适合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学习。”
对他而言,陈盛贵不仅是老师,更像是一同奋斗值得信赖的朋友,教学相长,一同成长。陈盛贵肯定了黄坤对比赛的全身心投入和成长,“虽然黄坤在口腔医学方面知识可能有所欠缺,但他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在此过程中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很快,并且具有很强的组织力,我认为其身上的变化是这次比赛过程中最珍贵的收获。”
硕士旅程,用心陪伴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郑航、周瑞涛
硕士阶段的培养,除了培养科研思路和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规划好未来的路,并为之做好准备。2019级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周瑞涛,作为莞工首批自主招收的研究生,在研一时就在水利水电技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还获得学校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回顾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他感叹:“导师会根据我的专业特长,辅助我规划学术领域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我能快速进入到科研状态获得成果的原因。”
导师像一张网,学生像鱼,导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倾向控制网口大小,让他们开拓出自己的一片沃土。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郑航在了解到周瑞涛的想法后,根据周瑞涛在新疆大学本科学习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帮助他选择了塔里木河流域绿洲迁徙的研究题目,更好地契合他的专业特点。
在研究方向上尊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严格对待,是郑航的指导风格。他会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指导学生的论文指导和调整学生的实践步伐,来帮助学生发现知识体系构建时的疏漏,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每次讨论,他会针对学生的数据情况和实验情况一一反馈,逐个提出不足的地方,这种面授的方式更有针对性,更能做到精准答疑。
郑航严谨的治学理念也深深影响了周瑞涛。在制作水文模型时,他谨记着导师强调的严谨细节理念,翻找大量资料,针对存疑的数据不断尝试,及时反馈调整直至合理为止。“得益于郑老师的指导,我在进行计算的时候更加谨慎,每个研究成果都有理有据。”这也是他能在相关期刊上发表文章的重要原因。
在你的影响下,我也成为了教师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梁兴源、郑晏羽
“沙沙……”贯穿一天的书写声是2017级汉语师范专业郑晏羽的日常。她早上在茶山小学实习,晚上则准备教师资格考试的复习。对于郑晏羽来说,这是一条她早就选择好,并在大学四年来不断坚定的路。
在实习期间,郑晏羽也会因为对工作的不适应而短暂地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当老师。每当这时,她总会想起梁兴源老师课堂上的教导,在教案上用红笔强调出来的错误,强调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同学们分享的见习案例……这样的做法不仅让郑晏羽避免了很多低级错误,更让她在尚不熟练的实习生涯中多了一份底气和自信。
对于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教师梁兴源来说,与学生相处的诀窍则是“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老师位置,而是注重师生平等。”这同时也形成了梁兴源“爱生如子、平等相处、以诚待之”的为师品格。梁兴源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早在大一时,他便发现了郑晏羽的写作才华。在梁兴源的引导下,郑晏羽积极参加学校征文大赛并获得不少荣誉。梁兴源认为,老师主要做的就是教导、帮助和引领。对于自己的定位,梁兴源坦诚道:“陪伴一个学期,送你一段路程,目送走向远方,留下一段岁月。”
“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梁兴源相信,学生在大学几年所学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书本上的知识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梁兴源从来不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立足社会,站稳职场,靠的是自己的本事而不是人事。”
如今,郑晏羽也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教师。在一双双充满求知欲与童真的眼神前,她也曾有过短暂的卡壳,但每每这时,她总会想到梁兴源在分小组试教时的课堂。郑晏羽在实践中深深感悟到老师的教诲,这不免也让她感受到了老师教导的珍贵。
在志愿服务中育人
志愿服务中心:叶琦玮、黄宇聪
大学四年,2017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黄宇聪作为一名志愿者积极参加学校各类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总时长达到了550小时。作为志愿者组织负责人的他曾带领学校志愿者参与连续三届的广东省院士高峰年会、华为开发者大会、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东莞赛区、第十七届亚洲马拉松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这样一名志愿达人,回顾过往经历时,总会提起一个人——叶琦玮老师。
在黄宇聪刚接触志愿服务活动时,叶琦玮作为他的指导老师全程跟进每块工作。从对接工作、前期发布通知、志愿者安排到现场协调,她都会跟着同学一起处理。在黄宇聪遇到不熟悉流程等问题时,她会提前让黄宇聪演示一遍然后根据其中的问题及时指正,合理帮助,同时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发挥得到锻炼。“我一般的做法是先提出要注意的地方,然后交给学生自主策划,再进行具体的商讨。这个过程可能会来回讨论很多次,但我希望尊重他们的想法,再提出优化方案,这样也能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志愿服务活动,服务的是人,锻炼的是心。作为指导老师,叶琦玮除了指导活动开展,更重要的还是将知行合一的理念传递下去。黄宇聪早期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面对繁杂的事务容易急躁。叶琦玮会及时让他停下,调整好心态后再继续工作。叶琦玮认为:“志愿服务是得打心底去服务别人,我希望他们是怀着温情去面对志愿者和被服务的人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育人是润物无声的工程,莞工教师一直坚持“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莞工学子们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长,并接过恩师的火炬,勇敢地迈向前方。
这份超越课堂的传承,便是莞工人学习生活里无比珍贵的收获。而你,还记得对你影响最大,难以忘怀的那一位恩师么?在评论区告诉莞小工吧!
#想了解莞工的你还可以看#
责任编辑 | 蔡耀蔚 辛承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