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然气】汪晔:搞LNG这几年-行业平台(江湖、互联网、协会、产业园)

议气疯发-汪晔 华气能源猎头 2022-04-22

      很写实的文章,行业“干货”,很实际的看到行业发展及各类问题,借鉴;以下为作者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感兴趣关注可扫描加。


文:转至微信公众号“议气疯发”,作者:汪晔

行业平台(江湖、互联网、协会、产业园)

       窗外春光明媚。

       树上的叶子,每天都是一种新绿,从浅浅的一抹到浓得化不开,融出层层春意随风轻舞;草地上,不知名的小花仨仨俩俩绽开着,粉嘟嘟的花瓣、脆生生的茎干,全身上下都荡漾着阳光。走在路上,春从每一个转角迎面而来,刚经历凛冬的你,能不被熏得微醉吗?

       岁月之美,在于寒暑轮替;人生之美,不也在于沉浮之间吗?

       暂且忘掉小型撬装天然气液化,重新审视一下LNG行业吧。

      2013年去美国参加在休斯顿举办的LNG17,认识了一位上海籍的“侠女”。身为两个孩子妈妈的她,在休城生活了很多年,却依旧风风火火,丝毫没有长居海外的华人身上那股不紧不慢的劲儿。我在心里称她“侠女”,一是她热心快语爱抱不平,二是她特别喜欢武侠小说。

       她到美国后吃过很多苦,可在描绘以往的种种不顺遂时,她依旧会是眉飞色舞,仿佛沉浸在一段段美好的回忆里;她还经常在朋友圈展示自己的各种小确幸,家门口的小湖、邻家的晚餐、工作里的糗事.......在她眼里都是满满的快乐。

       喜欢她的人生态度,也很怀念和她一起工作的那段时光。记得她曾经把自己和身边朋友,去比作“笑傲江湖”里的人物,那么我也学学她,来写一写LNG行业的江湖。

【江湖】

1)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派系。

       LNG行业的迅速壮大,不过十几年时间而已,人群划分当然跟原来的行业背景密不可分。简单分一下,大致有三类:

       一是“油田系”。

       他们是最早接触天然气的人,当然也是最早搞CNG、LNG的人。深厚的油田背景以及丰富的天然气认识,给了他们名门正派的自信,所以少林武当自然非他们莫属。武侠小说里的少林武当弟子,对付多变的江湖总有些手忙脚乱。不过朝廷重视,大伙儿服气,所以武林盟主终归还是他们。

       二是“燃气系”,似乎也可以称作“管网派”。

       他们是各地的燃气公司,他们拥有各地的燃气管网,他们最早接触的天然气都是管道气。这拨人像极了五岳剑派,江湖行走,他们同声通气,合起来抗衡少林武当。私下里他们相互之间才是最大的仇敌,守牢各自山头还不时觊觎对方地盘,稍稍强大就梦想着一统江湖。    

       三是“低温系”,又称“空分派”。

        LNG是低温技术在天然气领域的应用,与空气分离技术同宗。LNG行业兴起,在天然气领域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低温技术企业开始进入天然气行业。他们大都怀揣一两个家传绝招,行走江湖靠的是小心谨慎不砸招牌。他们没有油田系的资源,也没有燃气系的地盘,所以只能看家护院、接镖保驾。

       江湖从来就是风谲云诡,8年前的一场群雄逐鹿就是明证。2011年底,新奥联手中石化发起了对中燃的并购要约,结果遭到了北控、富地石油、SK等联手狙击——像不像是嵩山派联合武当要合并泰山派,被华山派、崆峒派和神火教(穿越一下😁😁)共同制止了?有意思的是,据说华山派的背后还有少林的支持......这场大战对行业格局的影响,时至今日还端倪可察:譬如中石化接收站与新奥贸易的深度合作,又譬如北燃、中燃的诸多花田喜事儿女一家亲,等等等等。

2)

       这个行业的少林,当然非中石油莫属。M和N都在中石油呆过,但背景却是大有不同:身为油二代的M,生在油田长在油田,40岁以前的履历齐刷刷的全在中石油;N呢?入行是在新疆那家著名企业,干了很多年后才进了中石油,算是带艺投师吧。

       认识M是在一个沿江城市,我找他是为了看看长江上的第一条LNG燃料船。M是项目负责人,低调平实、懂技术也懂市场,谈到LNG船舶,言语、眉眼都是满溢的信心和自豪。短短半小时交谈,他在我心目中的行家地位就奠定了。(不知为何,总觉得喊人“专家”有些不怀好意。)

       从那以后,我跟他成了好朋友,也是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他那时的意气风发。

       M呆过很多地方,生在一个油田,长在另一个油田,工作呢?又一个油田。这种颠沛从他的生活状态也能看出来:籍贯山东的他,生在新疆,落户河南,工作在江苏,房子偏又买在海南,更要命的,女朋友还在四川!我很讶异,觉得怎么可以这样?可M却完全不以为然,似乎还很享受这种浪迹江湖:“我们油田出来的很多都这样,南征北战,挺好!”

       就在认识M差不多的时间,我认识了N,中石油一个重要区域公司的市场老总。N是浙江人,跟M年龄相仿,在新疆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言行举止都有浓浓的新疆气息。跟M不一样的是,N的生活很稳定,只要不出差,一定准点回家,甚至跳槽进到中石油,似乎也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的因素更多。

       那几年,中石油为了大力推动LNG作为交通能源,广开门路招贤纳士,从业经验十分丰富的N自然很受重视,很快就担任了关键部门的负责人,分管所有LNG加气站的投资建设运营。我初次见他时,正赶上他新官上任。不知是不是“初入豪门心自怯”,对业务对市场都稔熟于心的N,言语中却总让人感觉有那么一点儿的不自信,一旦话题涉及到了争议和弊端,他的表述就更是迟疑、躲闪。

       对于LNG作为交通能源,搞船的M和搞车的N都意识到了很多问题。

       M的不满主要是针对体制法规。推动内河船舶油改气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加注码头的规划建设之难和内河运输LNG的限制之死,前者让LNG燃料船面临着无处加气的窘境,后者则让LNG对汽柴油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N的担忧更多来自于市场。大量新建的LNG加气站亏损严重,有的站甚至每天只有几辆车来加气,“一年下来,卖掉的气不如跑掉的气(指加注过程中产生的BOG)多,大部分的站都不挣钱,怎么能长久啊?”跟我越来越熟悉的N,说话也不再那么谨慎小心了。

       不久以后,中石油出事了。

       这时候的M,经历了从信心十足到疑虑彷徨、又从忧心如焚到彻底失望的漫长心路,去意已决。“真的不再坚持了?最早搞车的油改气有你,最早搞船的油改气也有你,你可是双料元老啊。”“我守着这两条船都五六年了,再不走,元老就成老朽了。”戏谑的言语掩饰不住M的失落,“可是,”我有些迟疑,停顿了一下还是接着说:“真的想好了要去民营企业卖设备了?那可是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啊!”“卖设备有啥不好?拿提成来钱快,”看到我满脸担心,M改了口气:“放心,老板是我多年的老哥,亏待不了我。再说,我是真想换个环境,静下来为以后打算打算。”

       我知道他的言外之意,由于长期身居一线,和女朋友聚少离多,单身了很多年的M差不多又要回到单身状态了。我不由叹息:“也对,该稳定下来了。”

       N完全是另一种状态。中石油出事后很长时间,下属各公司都一直在作内部调整,向来很忙的他一下子闲了下来。N似乎很享受这种状态,跟我聊天的内容里,越来越多是家里的事、孩子的事。“这么大的人事变化,不会牵扯到你吗?”了解到N的直接上司也将要被调走,我忍不住问。N一愣,脸上浮现出已多年未见的那种迟疑:“咱只是个干活的,上面怎么说就怎么干,谁当领导就听谁的呗。”

       我见过N的家人,特别能理解N的种种委曲求全。他和全家在新疆生活了那么多年,一下子来到这个陌生的都市,大人孩子需要调整适应的,都很多很多。

       M到江苏工作以后,离我的距离近了很多,然而交流却变少了,原因很简单,他现在是一个设备厂商的销售老总,开口闭口都是他的设备如何如何,越来越不高兴谈行业谈观点了。我取笑他:“你可真是干一行爱一行啊,真心扎根卖设备了?”他倒是难得的一本正经:“咱都不小了,老哥。该为自己打算打算了,能挣点钱赶紧挣点钱吧。”

       女朋友终究还是跟他分了,M看上去也不怎么介怀,也许是东奔西跑卖设备的忙碌,让他无暇多愁善感,也许是踏踏实实挣现钱的充实,让他更有自信了。

       这几年,不少朋友从三桶油这些“名门正派”里跳了出来,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不适应,有的一跳再跳,有的重回故栈,有的甚至退隐江湖......像M这样能很快适应、并且干的更欢,并不多见。

       N却是越来越消沉了。新来的领导不再重用他,让他去“蹲点”某个LNG加气站。“这样也好,原来一百多个站,个个都要操心,现在只管一个,多轻松啊!”酒量很大的N,这次只喝了两杯啤酒,居然醉意十足:“哥们,你行走江湖,认识的人多,有好的机会,帮我也留心留心啊。”

3)

       我总觉得LNG的江湖岁月应该分成两段。前面的一段,也就是油改气走红的那段时间,“燃气系”(即管网派)在LNG江湖的动静并不大。那时开会搞活动,最踊跃的一定是“低温系”(设备厂商),他们最关心的却是:都有哪些“油田系”的大佬们来参会了?至于有多少“燃气系”的面孔,怕是连组织者都不太关心。

       那段时间我特意参加了燃气行业的一些会展活动,直接的感受就是自己完全是个“外人”,绝大部分参会人员对LNG都不太了解也不愿关心。仔细想想也对,基本跟管网气无关的“油改气”,动不了管网公司的奶酪,也掉不下什么馅饼,who care?

       点供煤改气的兴起,让LNG江湖风波骤起。(关于点供,拙笔“点供那些事儿”有更多描述。)

       油改气的恩怨情仇,针对的是把交通能源视为禁脔的汽柴油,是比天然气更年轻醒目的汽车电池;煤改气引发的,却是LNG和管道气这一对同胞兄弟的相爱相杀。

       于是燃气系人马纷纷杀入江湖;当然,新奥除外,因为他们早早就出道了。

       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为什么新奥在天然气行业这么强?” 我总结原因是两点:第一,新奥是最懂上游的下游公司;第二,新奥是最早混LNG江湖的“燃气系”人马。

       必须强调,神一样存在的武林盟主少林派,自然是上下游兼顾、管道气LNG通吃的。但少林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太强了,所以搞管道气的南少林,搞LNG的北少林,应当被看做是两个独立的门派才对。

       E是北少林的人,负责运营一个全行业瞩目的重点项目。可从方丈出事那年开始,项目就停了,身为堂主的他就只能一直闲着。虽然经书照念香火钱照拿,心里却越来越不是滋味:再这么闲下去,未来怕是只有回家种田了。他跟我是老朋友,于是也吩咐我,“帮着留心留心,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 很巧,真有机会,燃气系的一个大门派(好比是泰山派吧)正在招兵买马,急需懂LNG的人。

       我很热心地帮E作了介绍,牵线搭桥。

       有少林弟子来投,泰山派自然是很上心,一位高层专门给我打电话,详细询问E的种种情况。他的电话刚挂,E的电话就来了。“他们给我来电话了,让我提提要求,我就是为这个找您请教的。”听得出来E很兴奋,“您了解他们能开多少工资吗?我要xx万年薪是多了还是少了?”

       武林至尊少林,最不招人喜欢的,就是待遇不好,对门下太薄。所以但凡少林弟子要跳槽,心里暗暗期待的,都是工资至少要翻番......不,翻几番才行。

       人家已经郎情妾意了,识趣的红娘就得赶紧回避,所以E和泰山派后来的情况我就不太了解了。但结果却很是出乎我的预料,E最终还是留在了少林,也不知是他嫌薪水不够高呢,还是泰山派觉得他的武功不合自家路数。

       虽然都是堂主,F跟E可不一样,他是南少林的人。南少林挂着油田系的身份,混的一直是燃气系的圈子,所以F从南少林跳到其他的燃气系门派,完全不需要别人帮忙。

       吸引F离开少林的,是燃气圈的一家设备厂商。进了新东家没多久,见多识广的F就意识到,设备厂商可不是少林英雄的用武之地,赶紧得要另投门户才好。这个时候南北少林的差异,就体现出来了,混燃气圈的,江湖人脉比一直呆在油田的,好的可不是一点两点。很快F又成功跳槽了,这一次他去的是一家燃气运营商,算是门当户对情投意合了。

       南少林北少林,已经算是老黄历了,现如今南北少林合门并派,共奉同一方丈,各堂各舵也都重新清理过,只是那时的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不要被遗忘了才好。

4)

       很多朋友对LNG点供的认识,都始于2016年。

       其实LNG点供在中国的历史,比2016要早很多。2004年底新疆那个著名的液厂投产,第二年就有企业买了他们的LNG,运到广东去做点供。这个企业对LNG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不凡的战略意识,在十几年前就表露无遗。

       LNG点供的星星之火,一直到2016才形成了燎原之势。

       表面上看有两点原因:首先是铁腕治霾的国策,让天然气成了替代能源的不二之选;其次是强推油改气带来的十年高速发展,使得LNG相比管道气,不管是价格还是体量,都丝毫不落下风。

       深究一下至少还有两点原因:一是这几年天然气产业的全球格局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巨大改变,其因其果都是LNG的崛起;再就是管道气与LNG不同的产品特性和运营模式,让LNG在这场看似市场角力实为体制博弈的同门竞技中,完胜自己的同胞兄弟。

       后一点也许有些费解,那就提两个问题来作说明吧:如果说在没有管网的地方,LNG是无奈之选的话,那么为什么在管网密布的地区,LNG照样也能长驱直入?那些从接收站进到管网的进口LNG,管输到终端后,为什么竞争不过用槽车从同一个罐子里拉过来的LNG?

       点供煤改气的星火燎原,让我们对LNG的前一段江湖岁月,对备受质疑的强推油改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一场只剩了一襟晚照的豪情,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煤改气多了一个选项,也不仅仅是对能源体制改革的无情倒逼,甚至还有我们在全球能源新格局里的无穷想象空间。

       LNG江湖的后一段岁月,要纷杂得多。

       对于普通人,LNG点供最大的意义,是搭建了一座通向供气获利的桥梁。人人都艳羡水电煤公司流水一样淌来的利润,却也都知道那是普通人难以进入的区域,工业点供项目多、门槛低,让入行的每个人都能看到成为供气公司的可能。

       这种纷杂,弊端是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带来的隐患多风险大,但也有好处,那就是大大拓展了LNG的影响力,各种跨界带来了层出不穷的创新求变,使得LNG更具竞争力,也使得LNG江湖更有吸引力。


【互联网+】

       三百六十行,隔行如隔山。可是互联网偏偏不认这个理,就像在群山里凿出一条隧道,愣是把一个个山头给连通了。

       一年前,如果说“+互联网”,他们多少会露出点不以为然的表情,仿佛20岁的男孩子不屑于父亲的见识,那时候的共识是:“互联网+”是创新,而“+互联网”只是技改而已。现如今实体经济倍受重视,于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悄悄改了口,“+互联网”显得更接地气、更懂行业、更有融入感。

       他们,就是各行各业里同时涌出的搞互联网平台的人,LNG行业里也不例外。

       仔细看他们的商业模式,无论2C还是2B,统一的做法都是把同样的DNA,植入到不同的行业躯体里,培育出几乎完全相同的标配业态模式:物联网、大数据、供应链金融、撮合交易、交易中心、统计分析......

       所以我还是用“互联网+”做标题吧,尊重他们的互联网思维。

1)

       搞LNG互联网平台的也可以分成两派。

       物联网派可以算作是温和派,他们的切入点是设备监控和运营记录。“以您为主,我为您配套服务”的介入模式,首先考虑的是当下用户的切身需求,算是“+互联网”吧。

       交易平台派算是激进派,他们的切入点是撮合交易。  “加入我们,否则您现在吃亏将来out”,听起来多少有点霸道,加上布局未来的发展战略,是不折不扣的“互联网+”。

       仔细研究LNG互联网两个流派,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发现。

       譬如从用户需求切入的物联网派,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创始人居然大多是IT背景的外来户,按说最应该坚持“互联网+”的他们,偏偏搞的是“+互联网”。

       再看看要颠覆行业格局的交易平台派,创始人偏偏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油气圈内人,有趣吧?

       两个流派,怀揣着同一个梦:依靠大数据,做LNG行业的马云或是刘强东。

       不过他们眼下都活得不太好。

2)

       IT背景的人,都坚信未来世界一定是万物互联,我也不例外。(所以跟物联网派的老总们聊天,总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情感,也总有怕他走错路的担心。)

       “我的担心是,现在做LNG行业的物联网,盈利模式清晰吗?”

       我总是这么问。

       有意思的是,我总是会得到相同的答案,以及不同的诠释。

       简单介绍一下LNG物联网:

       第一步,采集所有的LNG设备(储罐、槽车、加气机、气化器等等)数据信息,传输到数据平台、也传输到用户终端,于是用户就能在电脑或手机上看到设备运行状态。人机界面可以拓展一些功能,譬如预警、统计、控制等等。

       第二步,基于采集到的这些数据,可以对用户的运营提出优化建议,进而让用户形成依赖,更深介入业务,譬如直接交易。到这一步,就有点跟交易模式殊途同归了。

       第三步,基于采集到的数据,建立用户的信用和偏好体系,进行系列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产业链服务。

       多好的物联网故事,此处应该有掌声的。

       问题是:怎么盈利?

       一开始,他们是这么说:“我们送设备送软件,不怕赔钱,赔的越多越成功。快速占领市场,一家独大还怕在资本市场拿不到钱?”

       后来他们这么说:“用户购买设备,一个项目花费万把元,不算贵!或者免费送设备,每个月收几百元服务费,用户会越用越觉得值,以后就有机会搞增值服务。”

       再后来:“卖设备、收服务费都不是最终目的,通过服务掌握了大数据才是真正的盈利手段。将来很多人都需要这些数据,再说,有了数据,我们就可以介入交易。”

       故事听到这里,突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对了,交易平台派也是这么说的。

3)

       从那个外星宝宝创建了阿里巴巴开始,交易平台就一次次被植入不同的行业,或携手赴巫山,或霸王硬上弓。

       但真正对B端,尤其是对传统行业有启迪意义的,不是阿里不是京东,而是一家叫找钢网(My Steel)的公司。

       工业行业适不适合做交易平台,一直备受质疑,找钢网的成功让大伙儿集体松了口气。于是各个工业领域,包括LNG行业的交易平台派,口吻更淡定了,步伐更坚定了,眼光更高远了。

       “这一轮我们只打算释放最多15%的股权,价格不高,3000万吧。”

       当然,说这话的企业上个月的营业收入也不算太好,3万。

       在传统行业搞互联网,基本的生存状态就是:未来光明一片,眼前漆黑一团。没有强大的自我洗脑能力,千万别去尝试。

       相比搞物联网的,搞交易平台的更需要具备殉道精神。前者好歹可以看到一定量的流水(有没有利润另说),后者则是一路坚忍,全靠干粮(自带的)。

       当然,搞交易平台的未来,要宏大得多。

       “线上交易我们完全不打算盈利,甚至可以再贴一些钱,只为做大流量。但是,” 稍作停顿,“但是,当全行业LNG交易的一半,再保守一些,30%都集聚在我们的平台上时,”每次听到这里,我都强忍着不去打断,“我们就有无穷的想象空间了......”

4)

       我非常喜欢在LNG行业搞互联网的他们,喜欢他们中的每一个人。

       他们年轻,有想象力,有行动力。因为他们的进入,LNG行业变得更有张力更有粘性,甚至还变得时尚、性感。

       我喜欢找他们聊天,越来越相信他们当中,未来一定会有行业传奇的出现。

       却也越来越担心他们现下的做法。

       目前的LNG物联网,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虽然有价值,但却有三个小瑕疵:

       1、客户不是非要不可,

       2、不具备赢家通吃的环境,

       3、技术门槛不高。

       从这三个小瑕疵,可以推演下去:客户可要可不要,那么从客户身上挣钱,难了;不能赢家通吃,那么从资本市场挣钱,难了;技术门槛不高,那么从设备厂从运营商那里挣钱,难了。

       除了三个小瑕疵,还有一个大问题:

       市场有多大?

       搞LNG物联网,第一拨是冲着加气站和运输槽车去的,第二拨是冲着工业点供来的,现在,两拨人都得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市场有多大?

       再来看看交易平台派。

       中国的LNG行业,未来很长时间一定还是上游资源高度垄断,下游运营相对垄断,这种环境下,自上而下的官办交易平台也许还能生存,草根搞的平台怎么会有机会?

5)

       活得艰难,就得求变。

       怎么变?花样很多。

       重点服务模式:全面撒网加单点突破,给大户提供特别服务,收取增值服务费,他们管这样的量身打造叫做SaaS(Software-as-a-Service)服务。

       设备植入模式:与设备厂商深度合作,将互联网软硬件植入传统设备,所有功能服务作为设备的标配出厂,不再单独面向客户。

       兼营贸易模式:LNG互联网亏了钱,靠做点LNG贸易来贴补,遇上机会还可以投资终端搞点供。 

       但也都不是很成功。

       搞重点服务,后来被大客户并购了,我见过;搞设备植入,后来被设备厂商甩了,我见过;搞兼营贸易,越做越像个贸易商的,我见过。

       坚持或转型,活出自己的样子的,眼下还没见过。

       有朋友开玩笑说,LNG,不就是老(L)难(N)搞(G)的意思吗?

       对的。所以童鞋,且行且珍惜吧。


故事(2)

        下飞机的时候,我的胃已经痛得开始痉挛了,咬牙坚持走到出口处,一眼就看到了来接我的大个子。(很多人叫我大个子,可当我第一次见到比我还高还大的他时,心里立刻就把这个名头转赠给他了。)我不想让他看出我的不适,毕竟这只是跟他第二次见面。

       寒暄了几句,我跟着他走出大厅。陕北六月的阳光很热,却让胃痛的我舒服了一些。大个子带了一辆越野车来接我,“直接去项目吗?”“好啊。”稍稍舒服了一些,我觉得自己能挺一挺。

       没多久,车里的冷气让我重新难受起来,浑身发冷偏又满脸汗珠。大个子注意到了:“怎么了?不舒服吗?”我感觉挺不过去了,“你带我到宾馆先住下吧,胃出了点问题。”

       这位年纪小我很多的陕北大个子,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当中辗转的关系跨了好几个省份。只听说他搞过井口气,见面一聊,他竟然就是老教授的第一个客户,他的孤井项目上,正运行着“中国第一套”日处理量1万方的小型撬装液化装置呢。得知这些我喜出望外,立刻跟他相约陕北,可恨的是,到了约定的日子,老胃病偏偏复发了。

       大个子替我安排好酒店,把我交给了他的发小,就急匆匆去项目现场了。我吃了药后,在房间里躺了整整一下午,傍晚时候胃痛才算止住了。

       许是身体不适的原因,看着窗外华灯初上,突然有些伤感:遥想当年,守在这片黄沙荒漠上的,只有戍边的将士和流配的犯人,那些比大漠还荒长的无奈和凄凉,被他们称作为“命”;现如今,一拨拨满怀希望的人们,熙熙而来攘攘而去,甘心情愿把年华根植在黄沙荒漠里,他们努力寻找的,是自己的“运”。

       我也是来找机会的。一年多以来,我一直在寻找小型撬装液化装置的客户。

       油田是我的首选目标,于是我去了新疆去了陕西。油田很欢迎,告诉我他们有很多很多地方需要小型撬装液化装置:封闭闲置的偏远孤井气,试采试产的放空气,不适合接入管道的伴生气,林林总总几千个气源。我很兴奋,可接下来的交流却让我的兴奋瞬间无影无踪。绝大部分气源都只有每天几千方(我终于明白老教授为什么误入“气”途了!),或是很短的作业时间(一到三个月,最多半年),而且,上设备是全垫资,油田不出一分钱!

       我悻悻而回。毕竟40多岁了,很明白卖设备的公司如果去搞投资运营,妥妥的“一出悲剧正上演”,何况这么小的气源,投资回报简直是漫漫无期。(那些气量稍大的偏远孤井,油田说“暂时不考虑开发”)

       好吧,气源咱搞不定、设备咱也投不起,那就把设备卖给那些搞得定气源投得起液厂的人吧。

       第二轮我找到的,是LNG行业的又一位传奇人物。

       还记得那个“为中国而生”,在中国的天然气液化行业大获成功的美国公司吗?2013年在休斯顿LNG17上,他们展出了他们的辉煌业绩。展位最显眼的位置张贴了一张巨幅海报,海报上一位中国人开怀大笑,他就是A。

       老美很傲娇,能让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敬意,并不容易。可这家美国企业在中国能大获成功,绝对是由于他们找到了A,神奇的A搞定了气源又搞定了资金,让从未有过LNG液化业绩的他们大显身手,接下来一口气又拿了十几个项目,老美能不感激涕零吗?

       盼望能在LNG行业找到好运的我,也去找到了这个传奇人物。几次交流,我对市场和产品的描述打动了A,他告诉我他正在推动两个大的天然气液化项目,分别在内蒙与贵州,两个项目里可以各放一套小型撬装天然气液化装置。“这是个好东西,我两个项目各拿出每天5万方的气源,两套同时上。”A的标志性笑容,就是海报上的那种开怀大笑,“项目成功,你的设备一炮打响,我也多了种投资模式。”

       太美妙了!要知道A的项目气源是管道气,与井口气相比,组分简单、压力稳定,更重要的是气量有保障,这些条件能让初次搞设备的我避开很多潜在风险,能不开心吗?

       开心的我带着两份订货合同回到了上海,安心等待A的好消息。

       接下来的等待出乎预料的漫长,漫长到我打给A的电话,也从开始时抓起来就打,变成了后来扳指头算好日子,才小心翼翼地打过去。

       问题出在气源,一个让人最无能为力的环节。神奇如A,气源居然也无法落实,这就意味着:短时期内两个项目都无法启动。(关于气源,拙笔“特立独行的中国LNG”里也有提及,这里不多赘言)

       原以为从此可以守株待兔的我,无奈之下只能继续背包“流浪”,四处找寻属于自己的“运”。

       第二天一早,大个子的发小就带着我出发了。颠簸一路,到达项目所在地时,已是中午。

       那是在荒漠里围出来的一小圈院落,矮墙里,一前一后、一纵一横坐落着两排小平房:外面的是生活区、里面的算作业区,里面的平房外,散落着六个集装箱大小的设备撬:这就是日处理量1万方的小型撬装液化装置了。

       生活区小平房的头一间是大个子的卧室,空落落的屋子里只有一张行军床和两把小矮椅。我推门进去的时候,他刚睡起来,见了我有点不好意思:“昨天到这里很迟了,睡个懒觉。你的胃好了?”

       项目上有十几个小伙子,三班倒轮流看设备。由于设备停机检修,大伙儿仨仨俩俩聊着天,没有了机器运行的嘈杂声,院子里一派闲适。

       “从去年安装好就没正常过,一开始是不出液,设计产能1万方,实际每天连1千方都出不了,” 说到设备,大个子很苦恼,“修了几次,现在每天有五六千方了,可机器又三天两头出问题。” 他叹了口气接着说:“一年下来,正常作业只有一百多天,咋能挣钱嘛。”

       在美国呆了很多年的老教授,多少有点美国企业的范儿。他让大个子提供气源组分,接下来就只管按照“客户要求”生产、交货,结果一调试运行,全是毛病。“我那时哪里懂井口气?他找我要气源组分,我就找油田要,哪知道油田提供的数据,竟然很不准确。”大个子很委屈,但也无奈,于是又是改动调整又是增加设备,花了不少冤枉钱。

       “井口气确实复杂,压力变化大也是个问题,瞬间可以从几个兆帕变成十几兆帕,设备马上就出问题。” 提到这点,他摇摇头苦笑:“怎么解决?说了你可能都不信,我们就在进气口那里加个调压阀,派人时时关注,一有问题就赶紧拧阀门手动调压。” 我也被这“人工智能”逗乐了,忍不住问:“老教授呢?他不管了吗?” 大个子看了我一眼:“管,他也经常来看,还提了一些解决方法,可是都得花钱啊!”

       在这个项目里,年轻的大个子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投了进去。“等到出液正常了,回了一些钱,我再整改一次吧。” 虽然吃尽苦头,大个子倒还是信心满满。毕竟那时的LNG,每吨至少有1500元的利润。

       两天后分手时,大个子跟我已经像老朋友一样了。“等我这个项目回了钱,很快的,” 他心里很清楚我的来意,“我再找一口井,气量大一些的,也把你的小型撬装上一套。”


【协会】

       规划着靠小型撬装液化装置五年上市的我,两年之后就遇上了大麻烦。

0)

       行业协会是有标配的,一个不差钱(起码看起来不差钱)的挂靠单位,和一些不想赚钱(起码看起来不想赚钱)的人员。不信您仔细看看,准确度不亚于中年大叔标配保温杯里泡枸杞。

       但行业协会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怎么赚钱?

       跟一位行业协会领导聊天。

       “多了好几件事情要做,今年我得再招几个人了。”这是位有很多想法的领导。

       “薪资怎么样?”那时LNG协会刚成立,我正在招人,当然最关心钱的事情。

       “每个月5000元左右吧。”

       “这么低?你们不是挺有钱的吗?”

       “哪有什么钱啊?就算有钱,也不能发多了,主管部门挑毛病,挂靠单位也不愿意啊。”

       协会大多有属于政府的主管部门,有的是行政主管,有的是业务指导,主管部门只管方针政策,钱粮的事情则是交给挂靠单位管。挂靠单位不差钱,自然不会指望协会搞创收,但也不愿意协会多花钱。所以大部分协会的状态是:钱多多活动,钱少少动弹,没钱歇着看。

       “月薪5000元?在北京,这只能招刚毕业的学生啊?”

       “差不多吧,反正很难招到能干的人。”

       “人不行,事儿就不行,会员单位不满意,不就更没有经济收益了吗?”

       “要收益干啥?又不能装个人口袋里,账上钱多了还容易犯错误。”

1)

       下决心要搞一本行业期刊,最初的原因是LNG协会“群众”太少了。虽然二十多家发起单位中很多大佬大咖,但要想代表一个行业人群,光有大佬大咖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

       那时候是2011年底,那时候没有微信没有朋友圈。所以我只能搞期刊:双月刊《液化天然气》,每期2000份,全部免费寄阅。

       前两期刊物我投入了大量精力,从创刊词到卷首语,从栏目名称到专栏文章,从封面插图到纸张装帧,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我的搭档很不满:“你搞这个公司,到底是做设备的还是做杂志的?” 让他更不满的是,搞这本刊物,还撘进去很多钱。

       其实我做刊物,是想赚钱。

       LNG协会最初的“不正常”,就在于挂靠了一个不怎么有钱的企业,以及有一个觉得协会也应该要赚钱的运营者。

       想把专业期刊办成行业人都等着看,想把专业会议办成行业人都抢着报名,想把专业展会办成国外同行都买机票过来参加,没有很强很专业的团队怎么行?没有钱怎么行?

       不赚钱怎么行?

       信息时代,平面媒体的定位可谓左右为难,专业刊物就更是难上加难。发论文?估计得做成年刊才能凑足每期100P;发新闻?印刷在纸上、邮寄在路上的还能叫新闻?

       很幸运,我的团队既专业又敬业,《液化天然气》倍受欢迎,多次加印加量,变成了每期4000份的双月刊。

       可依旧不赚钱。

       内部刊物没有刊号,不能收费只能赠阅,印发越多赔得越多。靠广告赚钱?几千份的印发量,广告定价不会很高,而要保证刊物品质,广告数量还得严控。所以一直到两年后,广告收入才勉强够支付印刷和邮寄费用。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期刊越来越受欢迎,会员企业数量暴涨。

2)

       认识B哥,就是通过期刊。

       “汪总,有人看了我们的杂志,想跟您见面聊聊。”说话的是王蓉,一个快人快语的姑娘。(关于王蓉,我的公众号上有篇纪念她的文章)“他在北京,搞金融的,电话里听起来很有趣的。”

       的确,B哥是个非常有趣的人。

       初次见面他就吸引了我,因为他的金融圈经历,干过银行、干过证券、干过信托、干过基金,他自称的“全牌照履历”,也因为他涉足LNG行业之久、对LNG行业了解之多;

       更因为他的有趣。

       B哥在机构的时候,代表资本投资过两个LNG液厂项目,投资算不上很成功,但液厂丰厚的利润给了他很深的印象。随着对LNG的更多了解,他毅然放弃了高薪职位、离开了优渥环境,自筹3000万成立了“LNG行业第一家基金公司”。

       “身为LNG第一基金创始人,简单一句话介绍一下自己吧?”跟有趣的人,得说点有趣的话题。

       他一本正经:“LNG行业里最懂金融的,金融圈里最了解LNG的人。”完了还不忘打趣我:“至于你,LNG行业里最懂IT的,IT行业里最懂协会的,协会圈里最懂LNG的。”

       深思熟虑才进到LNG行业的B哥,雄心勃勃。

       “LNG行业最缺的,就是金融产品。”身材颀长、相貌英俊的他,谈到未来规划的神情姿态,绝对可以秒杀一大群小姑娘,“整个产业链利润都不低,都缺少资金,还都不知道上哪儿去找钱。”

       他意色洋洋,看了我一眼,令我想起那个词叫做“睥睨”的。

       “所以你来了,带着3000万,准备投个加气站呢还是买几辆运输车?”我的口气透着不以为然。

       “所以说你不懂金融,汪兄,” 我们比过年龄,我大他几个月,“有了好项目,自然能吸引资本;机构、自然人都可以做LP,我这个3000万的公司是做GP的,管理的基金规模,几十亿上百亿都很正常。”

        搞协会,自然要常去北京,所以我跟B哥经常见面。了解到他跟踪着好几个项目,设备制造、市场运营、平台服务都有;为此他还招了好多人,个个鲜衣怒马俊男靓女,让我暗暗艳羡金融行业的高逼格。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到了那个该写进中国LNG历史的2014年。

       “老汪,我得转转型了。”叫我老汪,大都是在B哥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

       “怎么了,B哥?”他说过他的朋友里,60多岁的也都叫他B哥的。

       “这几个项目成熟期都太久,公司不能老等着,我想找几个行业里的上市企业,帮他们做做并购重组、资产管理,你觉得如何?”

       “好是好,但这需要踩准时间点的。再说,他们也未必肯用你吧?”我有些疑虑。

       B哥很了解LNG行业,知道很多上市公司需要寻找新发展方向。他们在IPO招股说明书里,对未来LNG市场空间之大极尽渲染,但2014年LNG行业发展的明显停滞,早已让他们明白,资本市场期待的高速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所以他们都需要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间断性必演的大戏。被上市公司并购的企业,搭顺风车完成了资产证券化;上市企业也能扩充实力、甚至还能找到新的发展方向。然而中国上市企业的并购重组,往往承载着太多私密使命:除了标的公司的创始团队,上市公司自己的股东、董监高、甚至还有关联方,都指望着从每一次的并购重组中,再富裕一次。

       这么私密的工作,找上门去的B哥怎么可能拿得下?

       果然,LNG行业里最懂金融的B哥,四处出击,处处碰壁。

       2015年。

       “汪兄,新三板对咱俩都是个好机会,你可不能再错过了。”电话线那一端的B哥一定心情大好。

       “是你的益达吧,B哥。”我在电话里逗他,“我可没啥好错过的。”

       “说你不懂金融,发现你连协会也不懂了,” 北京人特有的调调,“新三板,对你那二百多会员单位绝对是好事情,协会难道不应该搭个平台,让会员们走走绿色通道?”

       B哥是个热心人。这几年,会员企业但凡遇上金融资本方面问题的,我都让他们找B哥,他的专业和热心,让大家都很满意,可当B哥试图跟他们聊聊商业合作时,这个有趣的人收获的,尽是无趣。

       所以我挺愧疚的,总想找个机会为他做点什么:“好啊,那就放到我们6月的空中峰会吧。” 

       空中峰会是我张罗的又一个“不赚钱”的事儿。两个月一次,在各个城市轮流举办会议,每次一个专题,会员企业都有免费参会名额,线上线下同步,演讲、提问、争论......挺受欢迎。

       B哥的新三板专题很成功,风头甚至盖过了那次空中峰会的主要议题。

       会议上B哥锁定了一张长长的企业名单,都是会上报了名、B哥觉得也还不错的一些企业,B哥打算带了人一家家去跑跑,做做尽调,帮他们冲新三板。“每家企业我只收50万,60家企业也有3000万的直接收益了,其中一些好企业,我再跟投一些,”当年意色洋洋的B哥又回来了,“当然,协会会员一律6折。遇上好项目,我让你也投一些,汪兄。”

       时间很快,几个月转瞬即逝,这一次是B哥专门到上海来找我。

       “真是没想到啊,那么多看上去还不错的企业,尽调下来问题都很大,” B哥又补了一句,“很多还是市场上挺有名的公司。”

       “挺正常啊,行业不景气两年了,企业能活着就算不错了。” 

       “可是也不至于这样呀,老汪,” B哥欲言又止,大约想指名道姓某企业,想想又不妥:“号称市场占有率前三名的企业,居然也早就资不抵债了。”

        这一轮的挫折,加上一直跟踪的项目纷纷告吹,让B哥的资金难以为继,也让他彻底失去了信心。遣散了千辛万苦带出来的团队,B哥带着“金融圈里最懂LNG”的头衔,黯然回到了金融圈。

3)

       接触了解太多企业,其实不是件好事情。

       因为会让人不知不觉有了点“情怀”,这玩意儿绝对是“赚钱”的天敌。

       协会会员越来越多,我惹的事也越来越多:两个月一期的刊物、两个月一次的空中峰会、半年一次的理事会、一年一次的年会暨行业论坛......

       当然,统统都不赚钱。

       那时的我,曾经深刻地反省中年转行的自己:“嗨,说好的踏踏实实赚点钱呢?”

       “说的对。那么,有看好的选择方向吗?” 受到诘问的自己,多少有点不服气。

       “小型撬装液化装置,难道不应该坚持吗?” 我知道自己的痛点。

       “事实还不明白吗?不垫资,是完全没有可能让它落地的。”

       “那就垫资,跟买家一起参与井口气的运营,这样总比放弃好一些吧?”

       “跑了那么多井口,应该知道井口气是怎么运营的吧?你愿意参与进去吗?”

       我沉默片刻,接着责问自己:“上游资源不好拿,那就考虑下游运营项目呀。”

       “早几年,加气站是好的投资,现在,不应该再考虑这个了吧?”

       “分布式供能呢?乡镇燃气呢?不都是好的方向吗?”

       “遇上好的机会,自然要去做的。” 

       “还有,LNG贸易、物流,甚至点供,哪样都有好机会吧?”

       ……

       这样的审时度势只能是自问自答,如果放在江湖上,多半是会被人鄙视的。“行动是治愈迷茫的药”,励志鸡汤这么说,成功者也这么说,所以我们信了。

       却一直无视那么多行动行动再行动,拼光了子弹拼老了岁月,最终却黯然离场的同行者。

4)

       我去过好几个油田城市。

       1995年我第一次到某油田城市,是想承接油田管理局新办公大楼的信息系统项目。那一次,油田的大手笔、职工的小日子、招待所24小时不间断的热水,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转行以后去了更多的油田城市,我却再也没有感受到记忆中的富足安谧。取而代之的,反倒是城市的老旧、油田的不景气、处处可见的彷徨。

       油气行业,真的是慢慢老去了。

       但LNG却很独特:她出生于旧家庭,却代表了新力量。

       油气行业是最传统的传统行业,油气领域的绝大部分竞争里,过往业绩和人脉关系都会完胜创新性和成长性。这种情形下,圈外人要进入油气圈,最好是等待行业里出现一些新兴机会。

       LNG是油气行业最近20年里最大的新兴机会,尤其是在中国。

       中国人不仅让LNG摆脱了海洋的约束,而且成功地建立起一条完整的陆地LNG产业链,让LNG世界的空间越来越大,也让LNG世界的新兴机会越来越多。

       中国的LNG行业,也因此越来越热闹,从业人数之众、涉及企业之广,都远胜其他任何国家。

       这一点,从协会成员的构成就可以看得很明白。 “油田系”、“燃气系”、“低温系”,在他们之后,陆续还有“会展系”、“互联网系”、“资本系”、“房地产系”……

       然而,我们很难判断在这些新兴机会里,哪些可以给我们带来财富和荣耀,哪些只能留给我们失败和痛悔,因为中国的LNG产业实在太“新”了,新到了放眼世界都找不到可以借鉴学习的样板。

       阅读行业,恰恰不是中国企业所擅长的。

       所以我看到了太多企业,满怀期望地进入,黯然无语地离开,付出的投资和心血甚至没能在行业里激起一丁丁水花。

       搞车船油改气、生产油改气的设备、投资建LNG加气站、生产加气站设备、投资LNG物流、生产LNG运输设备、投资建天然气液化工厂、生产和成套液厂设备、搞工业点供乡镇点供、生产LNG点供设备......现在又轮到了投资建LNG调峰储罐、生产安装LNG调峰储罐了。

       每一轮次,倒下的企业至少都数十倍于成功者。

       有时候我甚至会胡思乱想:到底是我们在LNG行业投入的更多,还是LNG行业回馈的更多?换句话说:那些在LNG行业赚到钱的企业,到底是赚了谁的钱?

        譬如我们的100+液化工厂、2500+LNG加注站、30万+LNG重卡,总投资是多少?这些年我们得到的回报是什么?按照每年替代的汽柴油来做个简单的节能计算,这笔账算不算得过来?如果算不过来,又是谁为谁买了单?

        原谅我的无知,无知地用这种简单的加减法来质疑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

        我只是惋惜那些无畏试错却又无辜牺牲的企业而已。

5)

       协会工作里,最让我自豪也最让我遗憾的,是2015年的“LNG上海展”。

       自豪,不仅仅是因为展会赚钱了;

       还因为她的小而美,因为她服务企业的真心,因为她有那么一点点的“情怀”。

       这让想赚钱却一直赚不到钱的我,倍觉诡异而又莫名感动。

       …略

       想到那次展会,还会让我想起很多新老朋友;

       L就是其中一个新朋友。


【产业园】

0)

       没去F市之前,每每说到F市,我总会想象漫天的风筝,在蓝天白云里摇曳着。

       前年9月是我第一次到F市。

1)

       L的司机从机场接到我,就开始了一路讲解。

       “我们L总可了不起了,一个Q市人,做成功了咱们F市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

       “您都不会相信咱们的项目上得有多快,去年10月动工,下个月一期工程全部竣工。”

       “76套小别墅,4栋大高层,二期还有70多套小别墅和6栋高层,气派极了。”

       “还没竣工呢,76套小别墅就卖掉一多半了,嘿嘿,我也卖掉两套。”

       …….

       山东小伙的热情,让我再见到L时,已经对项目耳熟能详。

       “汪总,看你的展会就知道你是见过大世面的,帮我出出主意,让我这个项目更加充实一些。”

        L的项目叫总部基地,顾名思义就知道,是要引进很多企业入驻。 

       “您的楼很漂亮,地理位置又好,应该不愁卖吧?”

       “现在看还卖的不错,但F市毕竟是个三线城市,我这个项目又大,一期就10万平米,我得多做点准备。再说,我也想这个项目里多搞几个主题,更吸引人。”

       看完楼,我还真给他出了主意:搞一个清洁能源产业园。吸引很多LNG行业企业入驻,或者虚拟入驻。

        那时候LNG点供刚刚兴起,各行各业都有人转行搞LNG,山东又是煤改气的重点省份,新入行的更不会少。

       “这些企业要搞LNG,都有一个大问题要解决,要办危化品经营许可证。”我向L解释,“这个证全国通用,但是在哪儿都不好办,要是入驻咱们园区都能给解决办证,肯定有一大批企业愿意入驻。”

       L听懂了:“一大批?你估计有多少?”

       “这个不好说,几百家都有可能的。”

       “那要这样,咱的房子还不够卖了?”

       “不不不,这些企业大部分都不要房子的,他们是虚拟入驻,注册在这里交税在这里,办公可不经常在,有张桌子就行。这不是正好匹配您的总部基地吗?”

       我想了想,又接着说:“如果入驻企业很多,贸易额就很大,税收也高,但还不是最主要的。要是园区的LNG贸易总量大了,就可以召集园区企业拼团进口LNG,或者给他们提供金融服务。”

       搞房地产的果然聪明过人,L完全领会了我讲的这些。

       “那就是要先解决办证的问题喽?应该问题不大。像你说的,LNG毕竟是很安全的能源啊。”

2)

       接下来的事情出奇的顺利。

       市委书记亲自听取汇报,区政府与我们快速签署合作协议,承诺为入驻企业专设绿色通道,工商税务安监等所有手续15个工作日内办完。(F市是地级市,由市辖区制发各种证照)

       F市的工作效率令人赞叹,L的项目落地能力令人赞叹。

       招商很顺利。想搞LNG点供的企业实在太多,那张危化品经营许可证也确实太难办,所以我们的招商应者如云。

       接下来有了点小麻烦。

       区安监局对办证流程竟然“极不熟悉”。第一个月报名入驻的50多家企业里,45天之后竟然只有3家企业获得了危化品经营许可证。

       我很着急,让团队尽量安抚那些等待的企业,自己赶去F市找到了L。

       “这个区是个新区,区安监局人手少,对业务也不熟悉,” L也在一直关注着清洁能源产业园的项目,早已把情况了解清楚。“你不用着急,汪总。我的项目二期在另一个区,那是个大区,安监局人手多,业务也老练。”

       “那就太好了!”我放下心来,“好多客户已经等了一个半月了,好多都是等着办完证,拿新公司跟客户签合同呢。现在是冬天,环保抓得紧,是搞煤改气的黄金时间。”

       “你跟大家解释解释,这边业务刚开始,有个磨合期。” L满是愧疚。

       其实不用过多解释,所有的排队企业都在耐心等待,哪怕小有怨言,也绝无撤退之意。

       “先好好过个年,那个区的注册办证工作,春节后就可以开始办了。” L轻缓的声音很是坚定。

3)

       春节后,事情果然好转了很多。

       区安监局慢慢熟悉了业务,排队的50多家企业里,一个多月里又陆续办出了20多张证,新申请的70多家企业,则一并放到了另一个区来办理。

       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另一个区的安监局主管副局长,看了第一批申请材料后,不同意给予办理危化品经营许可证。

       他的理由是:LNG点供项目里的LNG,是用于燃料用途的,这归到住建部门管,安监部门不能给这些企业发放危化品经营许可证。(关于这位安监局长和我的争论,将在“点供那些事儿三”里详细叙述,敬请期待)

       L很疑惑:“你不是说这位局长挺专业的吗?专业还这么有意为难咱们?咱们做的可是有利环保治霾、协助政府管理的好事啊!”

       我也很无奈:“L总,这是个法规管理里的漏洞,安监推住建、住建推安监,说起来谁都没错,都是按章办事,关键是:新事物遇上老章程,有理都讲不清。这种事在别的行业不也是常有的吗?”

       “这样可不行,咱的项目是政府重点项目,我得向市里反映反映。”

       “别别别,”我赶忙阻止他,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没必要把事情搞大,我再做做他的工作,实在不行,咱们转回原来的区吧,慢就慢点。”

4)

       想不到,原来的区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听说了那边安监局的事,现在也不肯办了。” L的工作人员一脸沮丧。

       这已经是我连着第五次赶到F市了。5月的F市是最美的,蓝天白云,似乎都在期待着风筝们一展英姿。可我已经完全没有欣赏的心情:“怎么办啊,L总?有的入驻企业已经等了3个月了。”

       “我已经跟区里、市里都反映了,” L一样的无奈,“他们会再盯一盯。”

       L已经找了领导好几次了。领导们听取安监局汇报时,一听到“有安全责任”、“属于越规办理”,态度立刻就变了。L告诉我还有领导跟他嘀咕:”都是些初创企业、小企业,税收能有保证吗?”

       我苦笑:“证办不出来,生意都做不了,还谈什么税收啊?”

       这时的我,已经完全没心思去想产业园赚不赚钱,唯一考虑的是:那么多苦苦等待的企业,我该怎么面对?

       L的司机送我去机场。

       小伙子知道我心情不好,居然一路无语。

       下车的时候,小伙子送上我的行李:“L总还有咱们总部基地的大伙儿,都当您是老朋友了,汪总,您可一定要再来啊。”

        我心头一热,连声答应。

5)

       那次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F市。        

       每每再想到F市时,熟悉亲切了很多,脑海里仍然挥不去漫天风筝的画面,只是风筝们的摇曳姿态,更像是在无奈挣扎。


来源:微信公众号“议气疯发” 作者:汪晔

编辑:华气能源猎头(energyhunt)
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


相关文章:

1、【天然气】汪晔:特立独行的中国LNG

2、【天然气】汪晔:搞LNG这几年(行业写实)

3、【天然气】唐驳虎:中国天然气来源的最终指向 还是一带一路

4、【天然气】唐驳虎:为了获得天然气,中国需要付出多少努力?(长文-干货-荐读)

5、【天然气】浙能孙文:2017年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回顾与展望(含图表)

6、【天然气】刘满平:气价改革下半场-国家正商讨成立新型天然气管网公司

7、【天然气】郭宗华:再论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

8、【天然气】中燃、昆仑、华润、港华、新奥五企燃气市场争夺站

9、【天然气】刘荣:燃气供热现状及问题(PPT)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公众号内容大多源自网络整理,素材、图片、视频版权属原作者,所发表的文章仅为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提倡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进步。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入!多相关文章,请通过公众号“文章检索”---“关键词检索”查阅!

猎头合作/岗位咨询/商务合作/版权问题/读者投稿,请联系:

联系人:许哲民(先生)

移动电话:13906017753

电子邮箱:joker@hqhunt.com

QQ/微信:19000734/energylietou(烦请备注)

QQ群:75335340(猎头/项目信息)

官方网址:http://www.hqhunt.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