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然气】汪晔:特立独行的中国LNG

议气疯发-汪晔 华气能源猎头 2022-05-20

文:微信公众号"议气疯发" 作者:汪晔


特立独行的中国LNG(上)

       行业发展有国别差异,其实挺正常。

       社会结构、管理体制、用户需求、文化背景等等等等,都会造成行业在不同国家的差异化发展。

       所以我们常常听说“中国特色”这回事。

       新经济时代,趋同发展以及国际合作是大方向。前者譬如推特和微信、耐克和安踏、超级女声和美国偶像;后者譬如手机制造,专利在美国、设计在欧洲、芯片在日韩、制造在中国。

       可是,

       中国LNG行业的发展,却是真真正正的特立、独行。


老外的困惑

       2010、2011那两年,跟老外聊中国LNG,他们几乎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要建大批LNG工厂?明明有管道,为什么还要用槽车把LNG千里迢迢从西部运到东部?”

       我当时奇怪的,是老外为什么会奇怪。

       为什么要把天然气液化、为什么要长途运输?有钱赚呀!特么简单的道理。要知道在那几年,拿得到气源指标,基本相当于拿到了印钞许可证。建液厂有气源没钱?没关系,大把人抢着投资,股权对半分都行;甚至还有直接拿气源协议从银行贷款,空手变出LNG工厂的。建成投产那就是印钞机开印,不管是投了几千万还是几个亿,两年回本都算慢的。


       对LNG的发展历史有了一些了解,才觉得老外们的奇怪并不奇怪。

       全球来看,天然气大规模液化基本是为了海运出口,像中国这样的天然气进口国家,液化装置主要功能就是调峰。确实,中国的液厂大多也是以调峰为名拿到的气源指标,但可笑的是: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压根儿没有设计调峰所必需的汽化回输装置,而是一心一意地“装车远卖、千里之外”。

        一个天然气进口国,在内陆大量建液化工厂,却根本不用来调峰,老外们不奇怪,才怪。 


     

       把天然气从管道里取出来,花钱耗能液化成LNG,用槽车运送三、五千公里,然后再气化回到管道;这种让老外们百思莫解的不合理,却成就了中国特色的皆大欢喜:液厂老板赚了大钱、地方政府截留了税收、远方的用户用气还便宜了,中石油中石化?其相关部门也表示很欢喜。

        原罪?第一层:管道天然气的计价方式,第二层:天然气供应的紊乱格局,第三层:央企与地方、三桶油内部的利益错位,最深层:现有的能源体制。

       中国LNG行业,从上游生产开始,就不走寻常路。


气源指标

       记得那几年,不少人开口闭口都是那个无比神秘,而又牛逼无比的气源指标,个中关系渠道无比复杂,从中南海到小县城,似乎都在为气源指标忙乎着。


       2012年认识了一位朋友,豪爽、健谈、有思想,当时他在做着几个点供项目,利润挺不错的。

       可在了解了液厂的利润以后,他坐不住了。

       他属于特别能找关系的那种人,很快就“搞定”了气源指标,而且是很牛逼的那种,可以带着指标自己选地方落户。

       地方政府一看,几个亿的投资项目,每年销售收入也是几个亿,税收几千万,那叫一个重视啊。

       于是好几个县都来争,希望项目能落在自己地盘上。

       我帮他接待过其中一个县的游说团队。书记、县长双双出马,副县长、县委秘书长跟随着,招商局长只能敬陪末席。官员们特别地客气、热情。

       席间谈的最多的,就是气源指标。他和官员们一起畅谈指标带来的产值、利润、税收,言语中不着痕迹地点一点拿到指标的“背景”,官员们愈发地客气、热情。

       他竭力想显得低调淡定,但眉眼间全是掩饰不住的踌躇满志。


       我问过他投资来源,他从来没担心过,“有气源指标还怕没人投钱?我的条件是还要控股。”

       后来一段时间,他没了消息,听说是落实气源指标遇上些小麻烦。再见面就是2014年了,那时候的LNG市场竞争已经开始激烈起来。

       “气源是落实了,可按照现在的行情,利润太低,投资下去回报周期要五年以上了。”

       “那还投吗?”

       “再看看吧,投资人现在也不是很积极,给他们七成股份都还犹豫。”

       这一看看,项目就再也没有了下文。他呢?荒废了两年时间后,2015年又做回了点供。

        去年一个偶然机会,我居然巧遇了当年的那个招商局长。说到那个差点落地的液化工厂,局长依旧是怅然若失:“项目真是好项目。可惜那个谁没本事,搞不定气源指标啊。”




传奇

       我认识一位传奇级别的老总。

       老总刚接触LNG时,中国只有两三家液化工厂,他的口袋里也只有两三千万人民币。

       “被人忽悠了,”老总笑谈往事,他的言语感染力极强,“开始告诉我用不了两个亿,我想那就凑凑吧。干到一半,人家跟我说,还得三个亿。最后干成,一共花了七个多亿!”

       传奇之所以成为传奇,就在于竭尽所能完成一个不可能之后,还能从容面对另一个更大的不可能。

       老总成功了,成了行业的传奇。

       花了七个多亿的LNG工厂,有人愿意出十七个亿收购。

       “忽悠”他的外商,成了在中国LNG行业最成功的外商。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家外商,此前根本没有做过任何LNG项目!

       老总让他们也成了一个行业传奇。


       那几年LNG行业涌现了很多成功人士,他们一起打造了如今的液厂盛况:中国的LNG工厂,星罗棋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总量竟然接近200座。要知道全球的LNG工厂,除中国外合计也只有100多座。

        然而盛况背后,是掩盖不了的粗和糙。

        我认识另一位液厂老板,他的故事也堪称传奇。一样是没钱(他是更没钱),一样是找了新手来建厂(他找的是国内厂商),一样也把液厂建成了(虽然开开停停)。

        我去到他的LNG工厂,身为外行也震惊了,设备简陋、安装杂乱,工作时噪声刺耳,压缩机抖动到能把固定的铆钉都震出来。

       他告诉我设计的产能只达产一半,还得经常停机维修。

       “这样最省钱,”拖欠设备款工程款的他告诉我,“不是新手,谁肯给我垫资做啊?”


        他也不愿花钱做改造,“现在我每方气可以挣两块多,一天进账20万,一年就是五六千万。我才不整改呢,先把钱挣了,以后再上套好的。”

       后来的市场变化,印证了他的聪明。从2011年到2015年,LNG液厂的利润从每方2元跌到了2角。

        我不知道中国近200座液化工厂里,有多少是这样凑合着工作的。我知道的事实是这些液厂,数量多而产能小(平均设计产能只有国外液厂的5%),分布散而管理乱。


意外的收获

        天然气其实是个挺简单的行业。

        但中国很特殊。

        我们自己有天然气,还得要多方进口;咱们的管道,连通中亚、俄罗斯、东南亚,未来还要连通中东;咱们已经有了十几个LNG接收站,未来还要再建十几个;咱们还有一大批内陆的天然气液化工厂,虽然身世不那么“清白”,虽然看起来有点乱。

       但存在,终归有存在的优势。

       遍布全国地图的LNG工厂、LNG接收站,让我们总在琢磨要用LNG干点什么特别的。


       像日本韩国那样把LNG输送到管网里,不够特别;去管网没到的地方“装车远卖、千里之外”,也不够特别;得干点体量更大的事儿,最好还能是管网天然气替代不了的“刚性需求”。

       用LNG替代汽柴油成为车船燃料,就是这样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客观地看,最初的几座天然气液化工厂,生产的LNG主要还是用于居民和工商用途,而在2010年以后投产的液化工厂,生产的LNG主要针对的,就是车船替代燃料市场。

        油改气,第一驱动力是便宜。那时候国际油价每桶百美元,油改气,卡车百公里能省七八十元。于是以昆仑能源、海油气电为首,掀起了国内油改气的一轮狂潮。


        大量液化工厂的投建,正是和大量LNG加注站的投建相辅相成的。昆仑能源自身,就几乎同步地建设了十几座液化工厂以及千余个LNG加气站。

        始于利益截留的中国天然气液化工厂们,丝毫没有起到调峰的作用,彼时对于居民、工商燃气的贡献也非常有限,却在车船替代燃料领域大放光彩,不得不承认,这是个意外的收获。


       恰恰也正是中国LNG行业上游的这种“特立”,成就了中国LNG行业下游的“独行”。


特立独行的中国LNG(下)

       油气行业美女比较少,要有那就是才貌双全,譬如SIA的美女老板。令人惊奇的是,美女老板的作品居然也是才貌双全;看看她发给我的这张图,轻描淡写,天然气的“来龙去脉”就仪态万方地摆在了面前。     


       图中右半部分从底部延伸往上的那些曲线,就是LNG的下游应用市场了。抛开“损失”不算,恰好是纤纤五根绕指柔:细如发丝的是LNG用于发电和集中供热(美女,您是把分布式应用也归入其中了吗?),工业、居民、公建可以算是一大类(LNG的占比都很纤弱),LNG能顶起半边天的,就只有“交通”了。   

        中国LNG下游应用的“独行”历程,正是从交通领域开始的。


孤独的领跑者

        2013年7月,KOGAS(韩国国家天然气公社)跟我们一起筹划“中韩LNG燃料船论坛”。我问他们:“韩国有多少LNG燃料船?”回答:“我们有一条。”

        2014年论坛在首尔召开,韩国人十分卖力地介绍他们唯一的那条LNG燃料船,听着听着,对于韩国人的小家子气和慢吞吞,多少有一点点的鄙视;要知道咱一家民企甩出的计划,就是200条LNG燃料船!

        2015年论坛换到了上海,那时候中国两江一河的气化工作,已是如火如荼;韩国人却“厚颜无耻”地再一次详细介绍了他们唯一的那条LNG燃料船,听完我忍不住问:“现在,韩国有多少LNG燃料船了?”回答:“我们只有一条。”哑然失笑之余,隐隐觉得咱们的大干快上,似乎也有点不妥。

       昨天,2017年3月19日,我又特意问了问KOGAS,回答是:“现在韩国仍然只有一条LNG燃料船。”这次,不再觉得韩国人可笑,反倒对咱们自己有了深深的忧虑。

       天然气行业里,LNG一直被定位成一种储运方式,充其量是管网气的补充过渡。车船替代燃料,可以算是LNG的第一个“刚需”应用:这件事,管道气干不了!有了车船如此庞大的刚需市场,咱们那一大批的内陆小型LNG液厂,可算是找到存在理由、找到长久出路了!于是大伙儿开足马力大干快上,于是中国的LNG车船发展一骑绝尘,把美欧日韩甩出了好几条街去。

       比比数据:2010年,中国拥有LNG汽车几千辆、LNG加注站几十座,美国同样拥有LNG汽车几千辆、LNG加注站几十座;2015年,中国拥有LNG汽车达到了30万辆、LNG加注站超过2200座,美国呢?LNG汽车只有1万多辆,LNG加注站只有100多座!如果不是2014国际油价被腰斩,如果不是昆仑能源和海油气电两个公司老总双双被抓,估计咱们这会儿跑得更远、领先得更多。

        领先了这么多,真的是我们够牛掰吗?

       美国、欧洲,LNG比咱便宜,发展LNG汽车比咱早,为什么一直没有大干快上?日本、韩国、台湾,天然气几乎全靠进口LNG,区域面积又比较小,远比咱们适合发展LNG车船,为什么没有推广应用?

       真的是他们做事效率低?真的是他们不在乎油气差价?真的是他们没有发展眼光?或者,真的是缺少国家推动,市场就起不来?

       领跑者最得意的,莫过于身后人群被越甩越远;但若回头张望,居然看不见人影,恐怕就得担心是不是跑错路了。

       汽车的未来能源,可能是电、可能是光伏、可能是燃料电池、可能是其他新技术,天然气汽车不会是未来的发展目标,但有可能是可行的过渡方案。问题是:从汽柴油到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发展,是否给了天然气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曾经大干快上的LNG车船,是否会成为一曲戛然而止的产业悲歌?

       还有更可叹的。

       200座“特立”的液化工厂,和2300座“独行”的LNG加气站,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共生关系。这种“相濡以沫”的产业辉煌,到底是我们意外的收获,还是我们双重的悲哀?


       前些天微信朋友圈疯转: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改“新能源汽车”为“清洁能源汽车”,暗含什么深意?咋一看很兴奋,可仔细想想光伏、想想半导体、再想想房地产,突然就意兴阑珊起来。LNG车船曾经的高速发展,政府的推动、国企的投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养成了发展稍有停滞,大伙儿立刻埋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的习惯。埋怨不无道理,只是还需深思:政府推动,能推到产业健康发展,自然是皆大欢喜,可要是推到彻底推不动,怕是连相忘于江湖都不能够了。       


特色之痛

       “特色”的东西,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利益。

       假调峰之名,装车远卖千里之外的液厂,“气源指标”孵化了一大批有眼光有关系的富豪;五年时间内,从几十座发展到几千座的LNG加注站,“路条指标”也同样催生了一大批有信息有人脉的新贵。

       一个设备投入仅为数百万的加气站,为什么能卖到几千万?原因很简单:你拿得到规划吗?你搞的定二十几个部门吗?你盖得到上百个公章吗?这些,难道不值个几千万?(地方手续难办到什么地步?有位领导曾经告诉我:“即使是中石油的LNG加气站,八成都处于手续不全、违规运营状态。”)

       指标带来的巨大溢价,驱动着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盲目与疯狂。我曾经接到过一个离奇的咨询,一家国际资本问:“有家公司,拿到了某省几十个内河加注站的规划指标,他们把指标作价三个亿来融资,您觉得值吗?”

       值吗?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值:液厂们惨淡经营度日如年,加气站身价剧跌乏人问津;更糟糕的是完全看不到好转的迹象,就连国家队中石油中海油,也都信心全无、急欲抽身。可在当年,大部分人的想法是:加气站一定是增值的,至于经营挣不挣钱,没那么重要。“大不了翻个两三倍,卖给中石油呗。”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的LNG车船热,其中有多少是市场效益带来的发展热情,又有多少是这些增值溢价给大家强注的信心?

       天然气比汽柴油便宜,比煤炭贵,所以我们总认为煤改气靠政策驱动,而LNG车船热是效益驱动、是市场行为。然而我们却忽视了车船产业的产业链长,牵涉的边际因素多,综合成本很复杂等诸多不利因素;更要命的是,我们无视车船替代燃料有更多更好的选择,譬如多能融汇无所不在的电、譬如取之不尽用了免费的太阳能、譬如更加环保的氢能和燃料电池。

       欧美日韩在发电、工业领域大力推广天然气应用,对于交通领域的油改气,却一直是一慢二看、慎之又慎,确实是有道理的。

       中国的能源结构,油的占比并不高(不到18%),煤的份额却大到惊人(超过66%);中国发展天然气应用,“煤改气”比“油改气”要合理得多,空间也要大得多。从这个角度看,用LNG做工业点供、做分布式供能、甚至建乡镇局域网,都比LNG车船更有利于中国的能源结构优化,也更符合天然气应用发展的普遍规律。

        “中国特色”的成功,往往都是中国的成功而不是特色的成功,甚至是靠了中国的成功掩盖了特色的失败。特立独行的LNG车船之所以能热能火,也许只是因为我们有太大的市场空间和太强的容错能力而已。



不走寻常路

       中国的天然气发展,应该不走寻常路。

       为什么?

       因为中国恰好很特殊,因为世界恰好在巨变。

       资源和设施,从这两方面把全世界国家归归类。

       先看资源。

       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区域:俄罗斯中亚中东、澳洲和东南亚、加拿大美国委内瑞拉、东非北非,一共四大块。(挪威、荷兰什么的先忽略了吧)

       基本靠进口:东北亚(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西南欧(大部分西欧南欧国家)。

       自个儿有,但不够用了:中国大陆、英国、意大利、几个东欧小国,对了,还有印度。

       再看管网。(内网指境内管网,外网指跨国管网)

       内网外网都很发达:欧洲和北美。美国和加拿大管网相通,现在正在连通墨西哥。欧洲呢,几十条跨国管线把整个欧洲、俄罗斯、北非都连在了一起,未来还会连通中亚。

       内网很发达,没有外网:日本、韩国、中国台湾

       内网外网都还行:中国大陆,连通了中亚、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内管网建设也有一定基础。

       内网勉强能用,外网待建:印度。

       自己有大量气源,管网也不错,一手进口管道气,一手进口LNG;地处亚洲中心,自身的需求增长世界第一,东边是几个进口LNG最多的国家地区(日韩台),北边西边是主要的天然气出口地区(俄罗斯中亚);很特殊吧?唯一跟咱们有几分相像的,只有印度了,但要发展成咱们今天这样,还得有些年头。

       再来看看天然气世界恰好都有哪些变化。

       第一、全球天然气产量越来越多,用量却没什么变化;供大于求将越来越严重。

       第二、LNG在天然气贸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去年超过了三成,以后还会高。

       第三、LNG交易模式的巨变,这个是重点。

       天然气贸易体系始于管道气贸易,管道开建前,买家卖家就得定好协议,还得约定几十年不变;LNG交易模式跟这个也很像,液厂开建前、甚至是气田开挖前,买卖双方就得把照付不议的长协给签了。随着LNG交易量越来越大,游戏规则开始改变了:

       首先,“瓶装水”LNG表示,不是所有生意,都得照“自来水”管道气的样子,签订死板板的长协;要加大短期协议、甚至现货的交易比例。

       其次,LNG进一步提出,天然气的定价机制要自成体系,要依托自身的交易平台,不能再一味跟着油价跑了。

       最后,LNG极力倡导天然气贸易的全球一体化,要改变北美、欧洲、东亚各成体系的现有局面,做到全球贸易互联互通。

       世界恰好在巨变,中国恰好很特殊,机会无限啊。

       欧亚大陆要建成一张大网,中国是枢纽,进口国出口国要贸易,中国是中心,管道气和LNG要互通,中国还是中心。恰好我们还有巨大的需求增长,恰好我们还有自己的储量,恰好我们建成了好几根长输管线,恰好我们有很多的接收站,恰好我们还有一大批内陆的液化工厂。

       不是说新经济时代,趋同发展和国际合作是大方向吗?

       把中国特色融入到国际合作里,靠谱。


来源:微信公众号"议气疯发" 作者:汪晔

编辑:华气能源猎头(微号:energyhunt)
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


相关文章:

1、【天然气】中国石化天津LNG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首座LNG油气合建站正式投营

2、【天然气】中国能源报:众多民企LNG接收站停留在审批环节 LNG接收站调峰保供大有潜力

3、【天然气】汪晔:搞LNG这几年(行业写实)

4、【天然气】研发吸附材料 看他如何拿下天然气储运的亿级市场

5、【天然气】政策解读 | 天然气保供:“底气”越来越足

6、【天然气】专访LNG项目开发商Tellurian:全球天然气业务如何做?

7、【天然气】昆仑能源:国内首批次LNG罐箱海陆联运完成

8、【天然气】申芳林,梁振帅: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选址研究

9、【天然气】天然气价格机制酿变 NYMEX天然气期货对敞口进行风险管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公众号内容大多源自网络整理,素材、图片、视频版权属原作者,所发表的文章仅为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提倡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进步。


    

长按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加入!多相关文章,请通过公众号“文章检索”---“关键词检索”查阅!

猎头合作/岗位咨询/商务合作/版权问题/读者投稿,请联系:

联系人:许哲民(先生)

移动电话:13906017753

电子邮箱:joker@hqhunt.com

QQ/微信:19000734/energylietou(烦请备注)

QQ群:75335340(猎头/项目信息)

官方网址:http://www.hqhunt.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