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文论坛 | 叶嘉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诗句意蕴的多重阐释

叶嘉莹 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2024-01-09



编者按


这次“迦陵学舍”,叶嘉莹先生为我们讲“诗句意蕴的多重阐释”。如叶先生所言,讲中国诗,之所以难讲,是因为你读的书越多,你的联想就越丰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两句诗,叶先生通过丰富的联想,讲了一堂课,这正是叶先生的风格与魅力。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诗句意蕴的多重阐释  


叶嘉莹


《诗经》比较短,四个字,几句话。可是《古诗十九首》这么长,所以十九首的好处,就是赋、比、兴兼用,有赋,也有比兴。“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这都是赋。“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忽然间进来两个好像跟上下文都不相干的形象,就中间有了一个空隙,有一阵风在里边吹动、摇荡,所以这个很妙,它是赋、比、兴的一种结合。那么这两个形象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说过,这十九首诗是在《昭明文选》里选的,《昭明文选》最有名的注解就是李善的注解。李善的《昭明文选》注解说:“《韩诗外传》曰: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皆不忘本之谓也。”《韩诗外传》是中国的一部古书,关于《诗经》的,但没有像《毛传》这么流行。“代马依北风”,“代”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地名,“代马”是北方的马,“依北风”,它总是依恋那北方吹来的风。“飞鸟栖故巢”,是说那个小鸟,候鸟,冬天走了,春天回来了。我们家有一棵树,每年春天就有小鸟回来衔树枝做巢,第二年,你就看见,这小鸟又回来了。这一对小鸟是去年那一对不是呢?这我不知道,可是它就认得这个地方,还回到这个地方来,所以“飞鸟栖故巢”,就是不忘本,总是不忘自己故乡根本的意思。我们可以先用这个解释来讲。这个很妙啊,形象妙,形象夹在叙述之间就更妙。它前边已经说了,说“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真的不能见面,不知道哪一天再见。可是你想,连马跟鸟还不忘它们旧日的根本,你作为一个人,难道你不回来?它用两个活泼的、生动的形象,给了你一个希望在那里。


讲中国诗,之所以难讲,是因为你读的书越多,你的联想就越丰富。除了李善的注解说这个“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是不忘本的意思,中国的古书太多了,要不怎么仇兆鳌注杜诗引了这么多东西呢。有一本《吴越春秋》,也是中国的古书,讲战国时候吴越的故事,引了一个故实,说什么呢?说“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北方胡地的马,它总是依恋着北风站在那里,它喜欢北风吹来;“越”是南方,南方的燕子,看见南方海上的太阳升起,它就“熙”,就感觉到快乐。这是什么意思?这就跟我们易经说的“云从龙,风从虎”一样。龙总是带着云出来,云跟龙是在一起的。老虎一跑,像《水浒传》上说的,那一阵风过处,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是什么?这是同类相从,它总是跟与它性质相近似的在一起。这个也可以讲,你说我们现在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可是“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那我们这么相知相爱的人,你难道不怀念我吗?这是另外一个可能的讲解,是第二个explanation。


还有第三个explanation,你不用管它是不是《韩诗外传》,也不用管它是不是《吴越春秋》。清朝有一个学者叫纪昀,字晓岚。纪晓岚说,“此以一南一北申足‘各在天一涯’意”。他说这个就是,胡马一直在北边,越鸟一直在南边,它是接着上面说的,“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一个是“胡马依北风”,一个是“越鸟朝南枝”。我们中国过去的旧传统,都认为作者只有一个意思,一定要在三个里边选择,你觉得哪个才是对的。可是现在西方接受美学的文学理论认为,几个意思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它可以有multiple meaning,multiple是多重的,多重的meaning。还有一种说法,叫plural significance,plural也是多重的。这两个说起来很相似,但其实是不一样的,meaning是说那个作者本来写的时候,他就有了multiple meaning的这种含义在里面;而plural significance是我们读者读出来的意思,我们读者可以从中读出多种的意思。


在上世纪六十的年代,可能是四十年代就开始,西方人讲到文学有一种ambiguous,模糊的情况,所以William Empson(威廉·燕卜荪),一个英国的文学家写了一本书,叫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朦胧的七种类型》。所以诗歌之中,有一种ambiguous,模棱两可的情形。过去以为是不好的,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写得都模糊不清楚。可是现在新的文学理论说这是好的,这是multiple meaning,是plural significance。所以对于“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而言,它的三种解释可以并存,作者没有告诉你我是什么感知,就是两个形象,而这两个形象可以引起读者多方面的感动,这是它的好处。好,这是我的想象,本来我们是“各在天一涯”,“会面安可知”,可是我想你怎么会不回来?连马跟鸟都怀念故乡,你怎么会不回来?这是中间加进来的一个相思的、怀念的、盼望的想象。再转回头来回到现实,“相去日已远”,我们互相的距离是“日已远”,一天比一天的距离远了。你走得越来越远了,一直没有回来,我们这怀念的人就“衣带日已缓”,越来越憔悴,越来越消瘦了,所以我们衣服的带子就一天比一天缓,“缓”就是松弛,“衣带渐宽”。李善注后面还引了“古乐府歌曰:‘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我们就不讲了。那天我跟一个朋友聊起天来,他说西方的诗是你要创新,say something never being said before,说人家从来没有说过的,可是中国不是,中国要“无一字无来历”。所以外国是要打破那个传统,中国是在传统里边的创新。这是很奇怪的,两个民族的性格真是不同。中国的诗,说你就要在这个传统之中,你继承了前人,可是你变化出之,有了你新的感情,有了你新的意思,有了你新的生命。你看李善注的,都是诗句的来历出处。


所以“相去日已远”,“衣带”就“日已缓”。相隔越来越远了,你真的就没有回来,所以他说“浮云蔽白日”,“游子”就“不顾返”,那真是惊心动魄的两句。你应该是心断望绝了,真的不回来了。怎么不回来,为什么不回来?中国还讲,“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不像现在,两个人一言不合,明天拿个硫酸水把你泼了。中国就讲“温柔敦厚”,他不说你“白日”的错误,你“白日”还是“白日”,只不过你很不幸,你被“浮云”给遮蔽了,但有一天“浮云”散去了,你还是“白日”。你知道这个《西厢记》上写张生跟崔莺莺两个人相爱,张生后来去赶考,崔莺莺就送他走,唱了一句,说“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什么地方没有美女,北方有佳人,西方有佳人,南方有佳人,她说你要见了他乡的美女,你不要像对我留恋一样,去跟人家谈恋爱。你本来还是“白日”,但你临时被什么给蒙蔽了,“浮云蔽白日”,所以你现在是“游子不顾返”,你,出门在外的游子,你果然就不想回来了。不是说“不返”,只是说你现在、暂时“不顾返”,不念、不想到要回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所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我每天想你,在相思、怀念之中,就憔悴、衰老了,一年转眼间就过去了,这是年华的消逝,美人的迟暮。“忽”,是那么快,已经到了一年的岁暮,人也转眼之间就老去了。这真是温柔敦厚,我说过《古诗十九首》代表的,绝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承受的、固执的、坚持的,是长久的一种持守。


后面这两句更妙,“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前两次我们就说了,这《古诗十九首》因为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我就不知道性别是男还是女。我是一直站在女人的立场,可是我为什么又说这个立场不清楚呢?这就是我上次谈到的,中国这个个人,都是在家国的大轮廓里边的。我也说过,“君为臣纲”,然后“夫”就“为妻纲”,所以这个男子在家里,作为“夫”,就是dominate;到了朝廷之上,作为“臣”,他就成了subordinate,而“臣”跟“妾”是相等的。所以那个multiple meaning,plural significance,在中国的文化之中,所有写美女的,所有写爱情的,所有写男女的相思和怀恋的,都可以使你联想到君臣,这是中国一个非常奇妙的文化传统。怎么样就联想到君臣了呢?特别是这一句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这句话,最能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个男子,他所怀念的是君国。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白日”是君象,是国君的形象。


我们刚才说李白,李白做了很多首好诗,他有一首著名的诗,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叫做《登金陵凤凰台》,说“凤凰台上凤凰游”,当年凤凰台上有凤凰。“凤去台空江自流”,现在这个凤凰走了,这个台空了,底下的江水还依然在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你要回顾中国的历史,你说,三国时期的魏、蜀、吴,蜀国最先亡了,后来魏国被晋司马氏给篡夺了,最后吴国也被晋给灭亡了。吴国宫殿的花草“埋幽径”了,晋是胜利者,可是晋代的衣冠“成古丘”,不是也过去了么?不是也灭亡了么?古今就是如此,两句话把所有的历史兴亡都包括尽了。“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前面是他感慨历史,后面是眼前的风景,他说我从凤凰台看出去,远远的几个山峰,前面有个沙洲,中间有水流。我现在要说的是最后一句,“总为”——后面就是我们《古诗十九首》中的这句,“总为浮云能蔽日”,就是“浮云蔽白日”。后一句才是值得注意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把太阳遮蔽了,我向北遥望长安,长安看不见了,所以使我满腹哀愁。李白辞官以后离开了朝廷,来到了南方,而安禄山却起兵了,所以他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蔽日”跟长安连在一起,长安是什么?长安是首都,长安是朝廷,长安是君主。


“浮云蔽白日”,如果从这句诗来看,我们就把前面所有的关于女子的想象都否定了,说这是一个男子的诗。所以这就不是一个弃妇(被抛弃在家里边、男子不回来,这是弃妇),他是男子了,他就是个逐臣,被皇帝贬逐出去的臣。那如果从逐臣的眼光来看,我们怎么讲呢?这就不是留下的那个人写的诗,而是远行的那个人写的诗,这个诗就不是“居者之辞”了,它是“行者之辞”。如果是弃妇,那就是“居者”,如果是逐臣,那就是“行者”。所以你可以从行者的角度理解,“行行重行行”,这是逐臣走了,他离开了自己的君国,所以“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从逐臣的口吻来说,我逐臣何尝不想要回去呢?“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我不忘本,我是永远怀念我的故乡的,可毕竟我被放逐到远方了,我“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而你,你是那个君主,你是那个朝廷,是把我放逐出来的那个君主,你为什么把我放逐了?这错误不在你,因为你是被奸臣,被谄佞的小人给蒙蔽了,所以“浮云蔽白日”,你这奸佞的小人一天不离开朝廷,我一天就回不去。是“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我不是不想回去,是不能够回去。


你说他怀念,为什么“游子不顾返”?我还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证,晚唐五代的时候有一个有名的词人,叫做韦庄。韦庄本来是唐朝的人,在唐朝科第的,可是后来他就到了西蜀,当时西蜀的节度使是王建,他在西蜀王建那里,给王建掌书记。就在他留在四川,给王建掌书记的时候,唐朝被朱温给篡夺了,他回不去了。王建自立以后,他做了西蜀的宰相,留在了蜀地,写了很多词。其中有《菩萨蛮》组词五首,第一首写跟一个美人分别,“红楼别夜堪惆怅”。他与一个美人“和泪辞”,他带着眼泪,美人也带着眼泪,与君“生别离”了。临走的时候,那个美人就跟他说了,“劝我早还家”,你早一点回来吧。美人还说了,说我在家里绿窗之下等你,是“绿窗人似花”,你永远要记得,在故乡的家中有个如花的美人在绿窗之下等你。美人既然是如花的美,你难道不想早归家?还有,美人是如花的,容易凋落,你如果不赶快回来,就算你有一天回来,她都鸡皮鹤发了,是不是?所以“劝我早还家”。这是他第一首词。韦庄就离去了,去了以后经历了很多变化。他曾经来到一个地方——我们现在不是讲韦庄的词,我只是简单地说——词中说他到了江南,“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青年的男子,潇洒风流,骑着白马,在弯弯的小桥旁边,楼上“满楼红袖招”,这不是见了“异乡花草”嘛。“红袖招”的美人就跟他说,我们江南怎么美、怎么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说你还年轻,最好是在外面寻欢作乐,你不要还乡,而且你“还乡须断肠”。韦庄所写的这首词,你要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之中看,因为唐朝已经变乱了,他很难再回去,所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你未老,所以不要还乡,因为你的故乡让你断肠。唐朝果然就灭亡了。那个时候,那“满楼红袖”都没有把他留住,他还是要回去,可是后来,他又碰见如花的美人了,他说什么呢?他说“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他之前说“未老莫还乡”,就是说如果我老了,白头了还是要回去。可是他现在说我这次如果再碰到美丽的花枝,我白了头,我也不回去了。不但是不归,我“誓不归”,我立誓就是不回去了。


我要说的是什么?韦庄所写的是“行者”,他离开了北方的故乡,离开了唐朝的朝廷,他说“白头誓不归”,我没有办法回去了,所以我“白头誓不归”。《古诗十九首》也可以从游子、男子的口吻来说“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女子当然是恐惧于衰老,“恐美人之迟暮”,男子一样恐惧于迟暮。正如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带着八十万的大军,唱《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叹来日无多,我什么时候能够完成我的大业?男子有男子的理想,男子有男子的志愿和事业,男子一样畏惧于年华的老去。


这首古诗最后两句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古人他写得多么朴实,“加餐饭”有什么诗意,有什么好说的?我们觉得这吃饭的事情,是天下最没有诗意的,但他说了。而且“弃捐勿复道”,这五个字,是什么意思?这个李善没有给“弃捐勿复道”加上一个古典的注解,但我们不是说有intertextuality吗?其实“弃捐勿复道”,它也有很多文本的出处。“弃捐勿复道”,第一个使我们联想到的,是相传班婕妤所作的《怨歌行》。开始我谈到过班婕妤写《怨歌行》的传说。《怨歌行》是说什么呢?说“新裂齐纨素”,中国古代山东“齐”这个地方有最好的蚕丝,出产最好的白色的丝绸。“纨素”就是精致洁白的丝绸,“裂”是剪开,“新裂”,刚刚裁下来。这个“齐纨素”怎么样呢?“皎洁如霜雪”,那个白颜色闪光发亮的,好像是霜雪一样。那么裁下这个白色的丝绸,去做什么呢?“裁为合欢扇”,裁成一把扇子。扇子怎么叫合欢扇呢?合欢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绢扇,有的绢扇整个一面上可以画画,可以写字,扇子中间有个扇骨,两两相合表示团圆。合欢扇“团团似明月”,这么圆,这么白,这么亮,像明月一样。“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我就伴随在你的怀袖之中,每天给你扇风。作为一把扇子,她说我常常害怕,“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有一天秋天的节气来了,凉风驱去了炎热,天冷了,这个扇子就不需要了。不需要了,怎么样?被“弃捐箧笥中”,被抛弃了,“捐”也是舍弃的意思,“箧笥”就是竹子编的箱子。“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所以你对我的恩情,就中途断绝了。这是班婕妤的《怨歌行》,我主要是讲“弃捐”,“弃捐箧笥中”就是被抛弃了,而且特别讲的是女子被抛弃了。


但是我们说了,在中国古人的身份之中,“臣妾”是合在一起的,所以“臣”可以用女子自比,被皇帝给抛弃了。“弃捐勿复道”,被弃捐的事就不要再提了,“努力加餐饭”。“努力加餐饭”,有什么好说?现在就是你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怎么样?你要不要活下去?要活下去就要好好活下去。而且你有没有一个期待?你有没有一个希望?你有生命,你才有期待,才有希望,所以你如果希望跟你所爱的人再见面,就要“努力加餐饭”。这《古诗十九首》真的是很妙,因为它牵涉了好多不同的文本,这“努力加餐饭”也有一个文本。有一个文人叫做蔡邕,就是那个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写过一首诗,叫《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就是在长城边的窟穴给马喝水,写的是思妇、征夫的感情,征夫骑着马到边疆去作战了,所以他才“饮马长城窟”。这首诗怎么写的呢?“青青河边草”——这恰好是我们下一首诗的开始了,我们下首诗就是《青青河畔草》,所以你看这个intertextuality,你都可以把它们串起来。“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青草绵绵,就像李后主说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青草绵绵无边地长下去,我就怀念起那远行的人,这是从思妇的口吻写的。怎么样呢?“远道不可思”,那么遥远,想也是白想;但虽然是白想,我没有办法忘记,所以“宿昔梦见之”,夜里我就梦见了。梦见什么呢?“梦见在我傍”,梦见他就在我旁边。忽然我又醒了,“忽觉在他乡”,他还是那么遥远。但这个远行的人虽然没有回来,却托人带书信回来了。诗后面说了,“客从远方来”,有一个客人从远方来了,“遗我双鲤鱼”,这个“遗”不念yí,念wèi,是“赠送”的意思,送给我一对鲤鱼。我收到这一双鲤鱼怎么样呢?“呼儿烹鲤鱼”,把这鲤鱼开了肚子,这鲤鱼一剖开,“中有尺素书”,中间有一尺见方的白绸子,写着封信。那么接到这个书怎么样呢?古人的诗写得很妙,就“长跪读素书”,直直地跪在那里读这封信。为什么要跪着读这封信呢?你要知道中国古人没有椅子,跟日本人一样席地而坐,本来是两条腿跪着,你坐在那两条腿上,可是你要表示庄严的时候,你把身体直起来,所以你是直跪着,“长跪”就是直跪。我们大家都想知道,他这信里写些什么呢?“书中竟何如”,到底是写些什么?就是现在我们要讲的了,“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这个远人不错,还寄了信来,说你要保重身体,要加餐饭,我是永远怀念你的。我们引这一大套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要说什么?我要证明的是,这首诗里边这个“加餐食”是劝对方加餐的,在信里劝你,你要努力加餐饭。所以“努力加餐饭”也可以算是劝对方,说我们两个人虽然是分别了,你把我抛弃了,或者你把我放逐了,这个都不用说,我还是希望你健康。

但是这首诗因为我们不知道作者,不知道是男是女,什么都不知道,所以你也可以看成是自劝之语,自我的慰藉。反正他走了,他不回来了,“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而我现在所恐惧的,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我的年华不再了,所以“弃捐勿复道”,这个“弃捐”就有第二种解释了,还不是说我被“弃捐”了。如果说我被弃捐了,这个事情不要再提了,我还是要“努力加餐饭”,我要有希望,我就要有生命,没有生命还谈什么希望?所以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努力加餐饭”,这个也可以。但是这个“弃捐勿复道”呢,除了我们说是这个女子的被弃,就像班婕妤的《怨歌行》。但这个“弃捐”还有一个可能的出处,就是乐府诗。你要知道中国的诗,这个文化的背景太丰富了,所以你那个reading的background,要有丰富的背景来接受它。



作 者 |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原 载 |《人文》学术集刊第八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




推荐阅读


人文论坛|肖永明:新时代宋学发展的历史价值

人文论坛 | 周林:中国艺术法:从零到一

张宝明 | 超越与回归: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历史审思



责任编辑:杨子怡

审核:祥鹏 鹏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