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亭(Martin Stokhof)教授莅临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开展学术交流
司马亭(Martin Stokhof)教授莅临
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开展学术交流
为了进一步促进人文语义学学科建设,激发思想创新,5月16日下午5点到7点,由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嵇文甫学术纪念讲坛第十四期(人文语义学系列讲座第7讲)在河南大学郑州校区友兰学堂中楼113 会议室举行。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与计算研究所和哲学系哲学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金岳霖逻辑学讲席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哲学学院与欧洲科学院院士司马亭(Martin Stokhof)受邀做题为《形式语义学和维特根斯坦》(Formal Semantics and Wittgenstein)的英文报告。讲座由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宝明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焦卫华、韩辰锴两位老师任翻译。
讲座中,司马亭教授通过挖掘形式语义学的哲学和逻辑学假设,探讨了形式语义学的价值和地位,并为形式语义学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同时,通过探索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思想资源,为形式语义学和维特根斯坦哲学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他指出,语义学的核心概念不是抽象的结果,而是理想化的结果。语义学对直觉方法论和能力的理想化,假定了意义概念的同质性,除了根植于个体心理学之中的语言和意义的认知方面,面对意义的异质性,形式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需要转变。他通过对维特根斯坦“意义即使用”的解读,认为维特根斯坦是通过观察并描述语言使用的方式来解释意义,这种意义不是只观察言语行为的行为主义,也不是仅关注表达式被使用的方式方法论。他还通过对比《哲学研究》与《逻辑哲学论》指出,在意义问题上,维特根斯坦式的视角不能被看作形式语义学的备选方案,但它也确实为形式语义学提供了另一自我形象。
讲座结束后,司马亭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细致交流,对维特根斯坦的后期研究转向与欧陆哲学的局限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形式语义学与人文语义学的关系,自然语言在形式语言转变过程中是否会丧失其丰富性等问题进行了思想碰撞。张宝明教授结合自身对于司马亭新近出版的中文著作《走向意义:形式语义学与维特根斯坦》的研读,提出在面临Chat 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未来,自然语言与人工智能发展的关系问题,司马亭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在将来发展中的不可避免性和未来语言学的不确定性,都为未来语义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张宝明教授对司马亭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表示,嵇文甫学术纪念讲坛之人文语义学系列讲座是高研院重要的学术品牌,本次活动旨在以思想把握和回应时代,促进学术交流与思想创新,以推动人文语义学的发展。讲座在轻松、自由而又激烈的学术互动中圆满结束。
新闻作者:岳鹏星
责任编辑:陈雨露
审核:陈会亮 岳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