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祝贺!同济大学吕西林、徐祖信两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另有1位讲座教授和3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与祖国同行的 同济大学 2020-09-01
祝贺!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名单11月22日正式揭晓,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吕西林、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徐祖信两位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讲座教授Pol D. Spanos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校友赵阳升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军、张喜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吕西林
吕西林,男,1955年1月生。1984年12月在同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30多年来一直从事结构抗震减震、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和既有建筑加固改造等研究与教学。先后主持了6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研究成果“结构抗震防灾新技术研究及其工程应用”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组合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理论与技术”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筑物移位改造工程新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编技术标准5本,参编7本,专著8本。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17项,获专利28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60多篇。201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7年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纽马克奖”。


徐祖信

徐祖信,江西萍乡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9月毕业于河海大学。历任河海大学副教授、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同济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市环保局副局长、局长和上海市科委副主任、上海市政府参事。1995年回国至今,一直坚持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徐祖信一直致力于城市河流污染综合治理,担任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领衔并参与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水污染治理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23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5篇。编著联合国人居署专题技术报告,在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中国经验获联合国副秘书长高度赞扬,提升了中国治水模式的国际影响力。


Pol D. Spanos

Pol D. Spanos现为美国莱斯大学L.B. Ryon工学讲座教授,先后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等6个国家工程院或科学院院士,在国际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他先后受聘为同济讲座教授、划)”国际学术大师(依托同济大学)。Spanos教授现任同济大学工程可靠性与随机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外方主任,国际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2018年1月,Spanos教授获2017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今年国庆节前夕,获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校友:赵阳升

赵阳升,男,1955年12月出生,山西阳曲人,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2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阜新矿业学院(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10年创建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8年与中石化合作创建国家油页岩开采研发中心。长期从事煤层气、盐矿、油页岩和干热岩地热等下一代资源能源开采的科学技术研究,是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和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4项(排名第一),出版专著 6部,发表论文436篇;授权发明专利44项,在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32次,培养博士和博士后66名,其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校友:马军

马军,男,1962年7月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3月至1993年8月在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创建了不同价态铁锰氧化剂的除污染理论体系,开发出高锰酸盐预氧化除污染技术和高铁酸盐预氧化除污染技术、经济高效的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技术、基于新生态界面特性的强化除重金属技术,成功应用于受重度污染水源水净化工程和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工程,并多次在重大污染应急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先后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英国皇家化学会“可持续发展水奖”、美国化学会“科学卓越荣誉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发表SCI论文28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IF6.0以上129篇,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获美国专利6项。SCI论文引用13524 次,H因子71。


校友:张喜刚
张喜刚,男,汉族,1962年3月生于河南许昌,著名桥梁工程专家,苏通大桥总设计师,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设计大师。1983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曾任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董事长兼总经理,现任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和技术中心主任、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及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副主任及桥梁委员会主任。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2项,主编专著7部和标准规范6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7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1项、银奖2项和“十佳感动中国工程设计大奖”,并获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杰出土木工程成就奖”、国际桥梁大会最高奖“乔治·理查德森奖”和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百年重大土木工程项目杰出奖”(全球共10项)。是FIDIC“百年优秀咨询工程师”(全球共6人)、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国创新争先奖”、“交通运输行业十佳科技杰出成就奖”获得者。



祝贺这些杰出的同济人!


推荐阅读是时候展现真正的实力啦!这一波线上挑战,同济人快接住了! 新突破!同济五位学者获201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漫步云端!同济设计世界首例高空无背索斜拉弧形玻璃桥又获大奖! 祝贺!为科学家们点赞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