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 泡沫经济20年

李春利 中信出版墨菲 2022-05-12

中信出版墨菲 

专业 |图书| 服务 

关注这个不一样的微信号:中信墨菲图书 


日本是中国的一面镜子。


或许, 中日两国都照在同一面镜子里。在面临来自西方世界的不断挑战, 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 中日两国时不常地照在同一面镜子里。这种叠影和反射, 以前多次发生过, 以后或许还要不止一次地发生。


发展轨迹如此相似的国家世界上还真不多。仅就“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日本历经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 向世界展示了战后复兴和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并且国民生产总值(GNP) 在1968 年超过当时的西德, 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一直到2010 年被中国超过为止,当了42 年世界第二。


这期间, 日美经贸关系面临过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是一系列的日美贸易摩擦。20 世纪70年代以来,日美纺织品摩擦、日美钢铁摩擦、日美汽车摩擦、日美半导体摩擦等接踵而至。贸易摩擦之后, 随之而来的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急剧升值。与此同时,日本对海外直接投资激增, 其中包括海外并购和绿地投资, 迄今为止日本已经连续25 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保有国。


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进程中,两个沉重的话题是不可回避的:其一就是《日本的迷失·崩溃:1996—1998》一书的核心问题,即泡沫经济的崩溃及其善后处理,以及之后长达20余年的通货紧缩,被称为“失去的20年”;其二是现在进行中的“老龄化和少子化”,以及相伴而生的沉重的社会保障负担问题。


1997年11月,三洋证券、北海道拓殖银行、山一证券等大型证券和银行接连破产,陷入金融危机。两位作者就财政结构改革路线的选择、财政通缩政策的采用和金融机构处理不良债权问题、大型证券和大银行的破产等,向金融行政和银行的负责人进行采访和追问。


本书作者跟踪了泡沫经济后20世纪90年代金融混乱时的日本政府、日银、政治家的动向。通过采访各个官员,还原了当时权力机构真实的内部情况,阐述了这种博弈和不作为如何导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

----《日本的迷失·崩溃:1996—1998》


通过对日本经济半个世纪以来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我们不难发现, 中国经济发展正在面临或将要面临的许多难题,日本在不同程度上都经历过, 包括对美经贸关系, 日本都有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举个例子

2018 年中美贸易战打响时, 美国制裁中兴通讯公司, 震动全国; 1987 年日美贸易战正酣时, 美国引爆“东芝公司违反巴统输出事件”, 震撼朝野, 以至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不得不向美国道歉。两个事件都是在对美贸易纷争的背景下发生的。


由此我们可以说, 中日两国的可比性是很高的,尤其在经济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方面。同时,中日经济在许多领域的战略互补性也很强。


平心而论,日本相对于中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参照系。但就现在的两国关系而言,确实不尽人意。



日本的泡沫经济及其崩溃


关于“泡沫”这个词的定义,应该提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教授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 1910 ~ 2003),他是知名的国际货币问题专家,也是“二战”后著名的“马歇尔计划”的天才构想者和主要构建者。金德尔伯格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出版了《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等名著。


泡沫状态

简单一点说, 就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 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 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谋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盈利的能力是不感兴趣的。


随着价格的上涨, 预期常常发生逆转, 随之而来的就是价格暴跌, 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通常所谓‘繁荣’ 的时间要比泡沫状态长一些, 价格、生产和利润的上升也相对温和一些。以后或是发生以暴跌(或恐慌) 形式出现的危机, 或是以繁荣的逐渐消退终结而不发生危机。”

----金德尔伯格


金德尔伯格在此强调了泡沫是一个资产价格从持续上涨到暴跌的过程, 而且强调了“预期” 在这一过程,尤其在价格逆转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简而言之,泡沫经济可以归纳为,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以及相关交易量的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导致金融证券和房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一种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是由金融投机引发的, 表现为大量资产价格飙升到远远脱离其“内在价值”的程度,然而,其中隐藏着资产价格狂跌并引起市场崩溃与经济萧条的可能性。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原院长约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去年在法国新闻网发文《金德尔伯格陷阱:特朗普的中国挑战》认为,总统特朗普在制定对华政策时,应该当心陷阱和难题,这有前车之鉴。其一是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但更需要注意的是“金德尔伯格陷阱”。这让人们又想起了金德尔伯格。


日本的泡沫经济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这是日本在“二战”后仅次于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泡沫经济期间,日本名义GDP (国内生产总值) 增长了37%,六大城市商业地价指数增长了3倍,东京证券综合股价指(TOPIX)增长了1.6倍。至1991年,日本人均GDP已经超过了美国, GDP总值占世界13%。


这次经济浪潮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的破裂,日本经济出现了大倒退,此后进入“平成大萧条”时期,拉开了后来被称为“失去的20年”的序幕。至1992年8月,日经225指数跌至14000点,距此前峰值38000点下跌了近60%。到2000年,日本主要城市的土地价格指数仅是1990年的1/3。股市房市,双双大跌,可谓哀鸿遍野。



泡沫经济崩溃的后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房价的大幅下跌和楼市的崩盘导致许多居民弃房断供。这些留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房地产价值也同样缩水,贷款回收情况恶化,导致银行自有资本金减少,资产严重缩水;而直接投资地产和股市的金融机构也遭受损失,包括银行在内的诸多金融机构面临破产。


其次是商业银行惜贷,信用快速萎缩。1992~1995年,日本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2%上升至14%的高位。为了修复资产负债表和维持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选择增持现金和低风险资产, 缩小贷款规模,惜贷和信用萎缩相继发生。


再次是资产负债表恶化, 金融机构破产。1991~1994年,发生了釜石信用金库、东洋信用金库、三和信用金库以及东邦相互银行等金融机构倒闭事件。1995年,兵库银行陷入了经营困境,1996年,太平洋银行等6家银行破产,1997年,三洋证券倒闭,北海道拓殖银行被北洋银行和中央信托银行所兼并。同年11月,名列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的百年老店山一证券,也在迎来创业百年诞辰之际宣告破产,给日本经济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震荡。后期的这些破产案例在本书中都有具体翔实的表述。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和具体经济政策等层面,但回到其定义,泡沫经济的实质是大量过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因此这个故事将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展开。


在日元大幅升值的前提下,日本政府和中央银行误判形势,一方面放松银根、推动货币宽松政策,同时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发布了一系列诱导性政策,使得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进入市场,这是导致泡沫经济发生的主要原因,或者说是内因。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工业国家为了解决对美贸易赤字问题,以《广场协议》为契机共同推动日元和马克对美元的升值,协同介入外汇市场,使得日本国内市场的可流动资金进一步增加,而日元升值则是触发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及其崩溃的导火索,或者说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产生了共振效应。(未完待续)


本文源于《日本的迷失·崩溃:1996—1998》序言,作者李春利。



-End-


近期新书一览,

点击书封即可看到有关内容!












点击原文 便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