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I国际会议║课程所陈霜叶教授分享“逃避规训:疫情中的学习'非常态'及对教育新常态的启示”
11月7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第18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在丽娃河畔隆重举行。17位来自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大陆地区的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课程与教学如何应对教育新常态”这一主题展开线上线下深度对话,探讨并分享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后疫情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提供前瞻性的思考。
论坛汇聚了课程人的洞见,通过线上直播扩大论坛受益面,吸引了近1.8万名观众收看。为此,课程所精心整理了特邀专家们的报告视频与相关文字稿件,并已陆续在课程所B站账号(ECNU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和微信公众号同步分享,欢迎关注!
今天与大家分享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陈霜叶教授的主题报告内容。
▲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陈霜叶教授
❖ 报告主题:逃避规训:疫情中的学习“非常态”及对教育新常态的启示
❖ 报告视频:扫描下方二维码登录B站观看,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 报告全文:以下为陈霜叶教授的报告全文(文中观点仅为学术交流),欢迎阅读!
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AB面
通常从A面能够看到学生们都很听话,都很乖,不管是小的手机前,还是电脑前,电视前,你都觉得,不管前面有没有一个老师在,大家都依然能够坐在这里,而且都采用坐得姿势,很端正的,而且还能够很认真的在学习,你看到所有的正经的照片,即A面的照片都是在学习的照片。
▲ 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A面
那么B面会是什么样子?相信在座各位在疫情期间是不是多多少少都有过没这么正正经经坐在那里,有没有躺在沙发上,有没有衣着不那么整齐,只是上半身整洁出镜,我们家的小朋友也有躺在床上,iPad放给他听,他就在那里上课。你看到的情景恰恰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很乖乖的坐在那里的状态。
▲ 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B面
其实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做钉钉事件。就是学生们拼命上网,给钉钉打差评,从4.0一直打到了1分,据说APP1分以后就会被下架,就出现了很多嘲笑钉钉的事件,甚至钉钉公关跑出来说求各位大侠手下留情等等这样的现象。包括很多老师也在网上评论:我在直播的路上,要催他们上课,催他们交作业,催他们打卡,自己也要去打卡。
疫情的自然实验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很重要的点,即“疫情的自然实验意义”,当我们发现疫情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是出乎意料的,但是疫情恰恰就像研究者,尤其社会研究者最高兴的事情,我能够看到一个和最常见的场景特别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认识这个社会现象的可能性,可能是熟悉的变成了陌生。突然之间把我们最熟悉的学校的状况,必须和老师坐在这里,就像今天我们就发现,线上和线下原来音频要有音频的通道,视频要有视频的通道,直播还有直播的通道,平时很简单,大家坐在一起,什么事情都搞定了嘛。但是它恰恰就让我们把一个非常常态化、熟悉的东西,变成了一个过程,最大可能的剥离了原有的教学过程。
疫情期间学校停止了,班级不能回去了,但是它最大的组成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两个群体以及把他们勾连起来的就是这样一个教与学是没有变的,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讲教育制度主义中说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最技术核心?就是它的课程和教学,没有课程和教学是不足以将教师、学生群体勾连起来的。在疫情期间可以看到线上平台重建了停课不停教的这样一个学校的模拟,但实际上我们其实更应该思考,我们怎样实现学生和教师群体在同步和异步的空间中需要围绕技术核心、课程和教学来进行有意义的、有教育影响的还有极有可能是非现实接触的一种交往。
最有趣的就是你会发现,我想全世界的调查问卷应该都会显示到,大家对中间最不满的就是师生互动不足。师生互动受阻,学生自律性不够,欠缺自主学习这样很多的问题就出现了。这个就是我想和大家去分享我的思考部分。
在这里我们还有没有另外一个思考的B面来去想这些问题,就是把问题本身问题化。在你看到的技术不畅,今天上午显示出来的是技术层面的,就像浮现出技术层面的不畅之外,我们还有什么进一步思考的。在疫情期间它浮现出来的,从学生和教师的这些所谓声音,这些舆情,钉钉被打1分的状态里面我们看到,其实它背后就是一种接受规训,还是逃避规训。
那么在这里首先你会发现课程表的问题,因为很有趣的是我们会发现在疫情开始,最早开始做的停课不停学,在线上学,在家上学的这个模式恰恰是来自于校外的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当然我们这里有最资深的、最首席的研究者张薇教授的团队,她会站在她的角度去讲,但是至少从我观察的角度会发现其实在线教育机构在2月初最早的时候,在我们的教育系统没有提出一个方案的时候,就采用了整日分时分课的教育课程表形态,以及加上师生的在线直播。那么可能因为这些领头的机构已经积蓄了原有的技术平台,包括他们传统已有的资源,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实际上这在某个程度上,其实是无形之中设立了一个接下来在疫情期间到底应该怎么样去做。在家上学,在线上学的一种模式,使得可能会把学校老师之间的教育关系,或者互动的专业关系更加简化为一个课程表形态的一种学习安排。而且追求直播,恰恰也可能放弃了一些异时异步的可贵探讨。我个人觉得这个其实在某个程度上开启了接下来的规训继续存在的可能性。
因此我会认为说照搬课程表本身它其实背后不只是一种形态,而是它背后最重要的一种规训的能力。因为福柯讲到规训的时候,时间表和他的时间安排,就是一个最典型的规训方式。所以课程表背后代表的是你如何安排时间,以及背后应该规定的行为活动和表现的重要控制权利。那么这后面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在线各类打卡,交表格,交作业,定时什么时候交,不交的时候老师会催家长,家长家里没有打印机,又需要去打印等等。你会发现一系列的连环情况,我看有的老师就在笑,估计是当时的受害者。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些平时还没有那么夸张,感触没有那么深刻的,通过这种在线的方式,技术平台的方式,你会更进一步深刻体会到这样一种控制和监控。因为在线上,没有在实时中这种直面的现场感,而且我们基本是属于生活现场的交往。
但是线上的时候老师不放心,不知道你在那里干什么,你在摸鱼还在那里同时分屏打游戏,因为经常有学生用很多的方法告诉你他在上课,不是还有虚拟头像之类,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应付你。但是背后会发现当老师只能不断的用各种各样技术工具去确认你是不是虚拟在场,你是不是真的能够投入的时候,学生会有很多种对抗方式。学生这种所谓的软性的反抗,因为实际上学生在现场中间,在座的各位没有一位现在站起来,没有躺在那里听,也没有任何人会衣冠不整睡那里听,为什么?这已经是一个社会规范,你我在一个肉身并存的场景里面,知道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但是镜头背后看不见的时候,你就不知道。
你会看到钉钉差评不只是发生在中国,包括加拿大他们也会对谷歌Plus打差评,学生们枉自想说我们以破坏劳动工具的方式来做反抗。但事实上你会发现,你可以尝试着去逃避规训,但是你不可能去撼动整个结构。而且所有的家长在疫情过程中也被带入了这一套规训制度,因为平时我不在课堂里面,现在最多就是抱怨一下,在网上抱怨一下说课后的家庭作业要我批改,出现了爸爸们在作业群里面的抱怨,你从来很少听到妈妈们对这个所谓的作业群的那种抱怨,妈妈们都在默默的接受着这种规训,没有任何人出声,但是爸爸们就像这些学生一样,跳出来,我要逃离规训,不被你的规训家长群所束缚。
当我们来看师生互动不足与欠缺自主学习,到底担忧的是什么?是这个问题吗,如果是这个问题的话,请问在疫情之间我们难道不强调师生互动吗?那为什么疫情在线学习一出来以后,我们会如此强调在线互动?请问现在疫情结束,在线学习结束了,回到课堂里面的时候我们还强不强调师生互动?
第二个为什么如此突出的强调自主学习?疫情前难道不应该强调自主学习吗?不应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吗?现在还强调自主学习吗,作业一份一份的发过来,爸爸们已经受不了了。因此传统的肉身在场和这种面对面的规训和监控实际上在在线的情况下面临的师教,已经超出了你的射程之外,对他无效了,打不到了,看不到他到底是怎么样的,所以对这种在线虚拟空间的时候,老师是无法用传统的眼神或者我走过来拍你一下,或者接近你,然后让你感觉到我对你的警告,没有这种在场感了。学生们也很享受这种躲藏在镜头之后的那种不在场的自由,而逃避着传统规训的制度或者方式,或者说是教师的同场的权利感。
我并没有提出更进一步的建议,而是我们来看到通过这样一个在线的学习,我们提供他们B面的理解。所以到底我们是担忧真的是互动不足,还是不够主动学习?还是实际上我们其实只是担心原有的规训和控制机制被弱化时候、失效的情况之下,传统的一种师生关系受影响。你有没有在听,你有没有写作业,你有没有在老师的监控之下才能自我约束,当老师不存在的时候,主动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生。
对新常态的启示
最后,我简单的再用一个比较文艺化的方式做一点小小的总结。
最新常态的体制是我们逐步在探讨的,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一些很确切的研究结论可以给大家。就像父母对孩子的爱,真正的爱就是目送,是你能够得体的退出。那么对老师,对于我们的课程,对于我们的学校,我们有没有在想我们不断的要去把学生的时间填满,要求他在这里听讲,要求他在这里认真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什么时候退出?我们该如何的去退出呢?
课程如果它像跑道,跑道总是有形的,或者总是有边界的,或者它是有架构的,其实我们让他在跑道上跑一跑,不过就是想让他在接下来走的路上有看得见路的山路上,或者是看不见的山路上,你可以让他行得比较好。可是你要知道,你怎么知道他接下来一定走的是路呢,为什么前面面对的不是海,他对面为什么不是冰山,为什么那个地方不会是一座悬崖?对不对?这个可能对课程研究者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至少对我自己来说是个很大启示。
因为我的孩子他会去攀岩,你会发现现在的攀岩就会真的像课程的结构一样,先可以做AB不同的路线,就是小的路线,然后再看这种高的,均匀的,还有不均匀的。实际上就是你的课程难度,内容构造。所有的方法就是为了帮助他将来没有那些支点的时候,能否一个真实的岩壁上攀岩,而且能不能在这些没有真正保护的情况下,这样去攀岩。或者甚至他不是一个你的日常的爱好,他就是你的工作的一部分,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是你人生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可能更需要值得去考虑的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考虑,我们能否站在已知的知识上,去培养面对未知的能力。或者我们重新考虑一些有没有站在一个无知基础上的一种课程考虑。因为这次疫情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就是我们真的会遇到很多完全没有办法预想到的将来。
2虽然我在这里看似是在批判规训,但是你要知道在中国的情况下,或者在全世界的情况,我们越来越发现,规训服从和自律配合实际上它是个一体两面,我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去很好的走钢丝,既能够让他知道自律和配合整个集体的行动是一个多么可贵的价值的时候,你又怎么样不会让他的这种规训和服从变成自我压抑,或者是让自己的创造性不能得以发挥的可能性。这是个很难的部分,但是至少可以把它立在那里。
3就像我们在讲快递员或者送餐员他们所面临到的算法系统一样,如果接下来我们进入到的教育技术化,或者信息化时代,如果他真的是一个算法或者是技术统治的情况下,会给我们带来更强的,你更看不见的这种规训力。如何可以通过教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反思和解放能力,我想这也是接下来新常态中可能更值得思考的部分。谢谢大家。
往期精彩报告
世界著名课程学者Ivor Goodson教授分享“新常态下的课程与教学”
宁波大学郑东辉教授分享“‘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调查:基于浙苏鲁豫四省的数据”
雪城大学雷静教授分享“混合教学: 从研究到当前的教学实践”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