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娘客厅|“人应该更谦虚地凝视大自然” ——回顾东山魁夷的艺术精神

渡十娘all 渡十娘 2020-09-17

你做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请把我转给更多人看到

文字|央然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央然,50后,编辑,专栏作家,著有小说,散文,评论,现居香港。



东山魁夷(1908-1999)


“人应该更谦虚地凝视大自然”

——回顾日本风景画大师东山魁夷的艺术精神

 作者:央然

 

01

听说东山魁夷去世时,心里蓦地一沉,有道钴蓝色光自眼前一闪而逝,一个熟悉的蓝色世界向后隐去……

 

东山是本世纪一位不仅代表了日本,也代表着亚洲走向世界画坛的杰出艺术家。他的逝世,对于很多纯是凭感性的“喜欢”而激赏其绘画的人来说,确是一份深深的遗憾。在中国,即使是对日本艺术所知极其有限者,也能从东山的风景画中获得一种端然恬静的艺术享受。他那种装饰性极强,雅俗共赏的风景画风,不仅为大众所喜赏乐见,也深深影响着近二十年来的中国当代画坛。

 

东山魁夷毕生致力于“将平常接触到的清澄的大自然和朴素的人性所获得的感动,作为绘画的主题。”(注1)

 

他主张:“人应该更谦虚地凝视大自然。”终其一生的创作,都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文化的“一期一会”精神:怀着美丽的惜惜之情,把与自然和人世的每一次邂逅,都看成是生命中唯一的一次。这种永别的情怀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是少有的,而在日本,却意味着一种具民族凝聚力的人生态度和艺术精神。

 

东山是带着自己特有的生活体验登上艺术之巅的,直到他蔚为大家时,仍表示自己并没有奇才风流的天赋:“我本来就不是深深包裹在日本式的馨香环境中长大成人的。”“没有什么威势,这是在我固有的性格上,历经众多的挫折和苦恼的结果。……然而,对于我来说,也许正是在这样的遭际中,才捕捉到生命的光华,我没有就此倒下去而一蹶不振,我忍耐着千辛万苦,终于生活过来了。这固然凭靠着坚强的意志,以及由此而来的不懈努力等积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对一切存在抱着肯定的态度,这种态度不知不觉形成了我精神生活的根柢。”



 《夕星》


生于1908年的东山,二战末已年届中年,留德归来的画家也被应征入伍,在被迫每天携带炸药作袭击坦克的演习时,东山非但没有了绘画的念头,甚至也失去了生存的希望。一次偶然登上熊本天守阁遗迹,画家忽然被眼前的肥后平原和阿苏山脉所感动,“欣喜和悔恨涌上心头。我明白地意识到死亡将至时,生的姿影无疑强烈地映现在我的心间。”由此“临终之眼”看世界,一种“对生命紧紧的把握”的了悟令东山重拾画笔。从死亡的边缘抬起眼,风景使东山重见光明。

 

回顾东山的艺术生涯,予人印象至深的是他超常的理性。这固然缘于他自幼必须面对的生活压力,同时也明显带有民族的影响。东山可说是日本民族性格的象征:生而感性却执着于后天的理性磨砺。东山1926年入读东京美术学校,1933年研究科毕业,在选择留学去向时,年轻的东山就显得异常冷静:赴欧游学“不仅是做一般巡游美术的旅行,而是要在西方生活,从那里出发来反思日本。”当时的风气,一提起美术,一般人肯定会想到法国,东山则更向往意大利。但他考虑到,“要体验西方生活,与其找感性的环境,不如找理性的环境更好,于是德国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渴望通过体验与日本文化素质迥异的文化,来深入认识日本、观察西方,这实在是出身船具商家庭的东山最富远见的地方。

 

熟悉东山风景画的,对它左右对称的构图都留有深刻印象。从北欧系列的《印象》《白暮》,到京都系列的《残夏》《岁暮》等,都贯穿着这种稳健的构图。不少作品则是通过描绘映在水中的倒影来考虑构图的上下对称。但鲜为人知的是,就连这种对画面平衡的偏执,都是来自东山对儿时双亲关系的一种苦涩记忆:“我的性格多少有点喜欢自然地保持平衡,这是由于我从小总是关注着双亲关系的平衡而生活过来的缘故,自己总是企盼着某种程度的平衡。”很难一语道尽困厄对一位画家创作生涯的影响,然而一切诚如东山所说的:“唯有承担最深沉悲哀的人,才能接受人们的悲伤而给予安慰。”对东山的风景艺术也当作如是观。


《冬华》

 

02

作为日本风景画画家,东山的艺术道路可使人获得多方启示。如果说,日本民族对异质文化具有巨大消化能力和柔韧的融合能力,那么东山无疑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生长于东西结合色彩浓郁的神户,东山自认“我是抢先一步受到西洋文化的洗礼,或者说,我自身同西洋有着深刻的关联。战后处在西洋文化泛滥的洪流之中,我之所以没有产生动摇,就是这个缘故。”留欧的经历又使东山拓展了一种 “从日本画之外的世界入门 ”的视角,因此他比谁都更清楚:“一部日本美术史,就是以古代外来文化的刺激为纬线,以本民族文化执著的性质为经线而织成的。”

 

特别是俗称“大和绘”的日本风景画,就是深受中国宋元水墨画和后来南画的影响又独为迥出的山水画。其特点是,并非将风景放在广大的视野之中,而多以自然的一隅为题材,画面常不是远景、中景、近景的组合,而是单有近景的一种特殊构图。较之纵横驰突、水墨氤氲的中国山水画,日本风景画是从装饰感上产生的山水作品,它体现了日本人特有的自然观以及对自然纤细入微的感受力。

 

战后,为追求日本风景画的现代性,东山的努力功不可没。在人称“日展三山” (注2)的三大家中,他是唯一留欧的;但他却能自觉冲破东西间的壁垒,锐意开创传统风景画的新造型风格,从而使一度走在夕阳下的胶彩风景画有了峰回路转的起色,他因此被称为“再造了日本山水的东山魁夷”;然而东山是背着十字架闯出自己的画路的,其间所经历的漫长寂寞实不足以为外人道。1929年,东山还是学生时,作品就入选“帝展”,1947年,当他再度以《残照》入选“日展”时,其间整整相隔十八年。多年后东山回忆道:当时的友人相继成为画坛的宠儿、成为流行的作家,唯独我不及人家。我有些焦灼,但还是迈着迟缓的步伐向前走着。”



《残照》


在再造日本山水画的新意境上,东山的独到之处是:成功地将西方的写实融入日本式的象征,既尊重日本画既有的装饰性,又重视写生的现实感。他深信“没有目睹最好状态的大自然,就很难使自己的激情保持到最后。”为此,东山无数次沿日本列岛旅行写生。单是为表现波浪,东山就钻研过自古以来日本所有波涛浪纹的表现技法,直至在能登沿海发现最为理想的波涛,描绘出“从未有过的我自己的波涛。”东山不论在构图、象形,还是赋彩设色上,都有意识地追求纯化和印象效果,开创了纯日本风格的清澄明澈画风,并逐步扬弃了曾是东方绘画不可或缺的线条,在渲染技法上更是有了直追甚至超越中国的成就。

 

03

过人的理性,不仅影响着东山的艺术风格,也表现在他的民族自省意识上。作为对本民族根性有极深刻了解的艺术家,东山不仅以画笔传神地描绘出“日本风景兼有多彩与澹泊、华丽与幽玄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更以智者的洞察指出日本文化的“暧昧”特征。对此他曾以自己的名字为例形象地比喻:“‘东山’有一种柔和的感觉,而‘魁夷’则迥异了。”“我觉得这个名字出乎意外地表现了日本文化所具有的两面性。”他进而直言不讳:“我对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对日本美的特点及特殊性,既有肯定的一面,也有批判的一面。”东山在总结日本风景特性时所归纳的“幽玄”特征,非常有助于世人对日本民族特性的理解。其实东山所说的日本文化的“幽玄”特征,不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暧昧”?若能给予深入的探究,谁说这不也是一种源于理性的暧昧,和不得不借助暧昧来表现的理性?这倒是颇值得至今仍具鞺鞳急进盛唐遗风的中华民族深以为思的。

 

事实是,受古代日本历史的影响,弥生、绳文(注3)两种文化互为表里,形成了日本文化的特质:一方面是冷峻、剧烈、复杂,甚至诡异,另一方面却是柔和、开朗、单纯。并且,柔和而简洁的形式成了外表,而冷峻、诡异则包含在其内里。这一民族诞生时的性格,也就发展糅合为日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质。


《绿响》

 

东山一生探索和表现日本美,但从来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其广泛的国际视野,使他成为战后极少数对日本危险的民族意识怀有警觉的艺术家之一。他曾明确表示:“我们日本人奋力从那场悲惨的战争所造成的困苦中解脱出来,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我以为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有必要加以深刻的反省。如果人们一味放纵无止境的欲求,到头来势必得不到满足。人类也就因此而溃灭了。”过于清醒的头脑和纤细易感的性格,使东山备尝人生的落寞:“我内心深处也隐藏着灰暗和悲伤,可我从未曾向人公开流露过自己的苦恼。然而,心中怀有灰暗和苦恼的人,也是灵魂上寂福与和平的祈求者。也可以说,我的作品所表现的静谧、素雅和纯朴,是因为自己没有才希望得到,才恳切祈求的吧!”沉重的精神担当和由此引致的苦恼,是他和川端康成 (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72年以煤气自杀身亡——编者按)在同感智者的寂寞中成为相知者。川端曾一语道出:东山“内在的魅力,精神的苦恼,和不安的寂福和虔诚,在画面上没有表现出来,而是隐藏在深处。”那种带着个人和民族创痛的黯然,在他作品中一直挥之不去,所谓东山似的“蓝色的忧郁”大抵由此而来。


《唐招提寺御影堂障壁画》之《涛声》(局部)

 

东山也是一位对中国怀有深情的画家,生前一再肯定“日本自古以来就接受了中国的许多影响。”在应邀为唐招提寺作障壁画时,东山对文化渊源的虔诚之心得以充分的表达。为突出“鉴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大恩人”,他有意选择日本自然风景的两大特征——山与海,来表现对鉴真的敬意:“以山来比喻鉴真和尚的德高望重,以海来比喻他的精神深邃。”是项创作前后历时六年。为表现第一期的《山云》和《涛声》,画家几乎走遍了日本的天涯海角。第二期决定以鉴真的故乡为背景后,东山还远赴中国旅行写生。壁画完成后,东山却自谦地说:“我认为不是我画了这幅画,而是鉴真和尚精神的引导,才诞生了这幅画。”

 

04

自然,作为画家,东山作品给人印象最强烈的是那种通幅皆蓝的视觉震撼,蓝色也因此而成为东山画作清晰易辨的标帜他曾写有一篇专论蓝色的著名散文《蓝色世界》,精辟分析了蓝色的象征性以及东西方蓝色所具有的不同内涵:“蓝色是精神与孤独,憧憬与乡愁的颜色,表现悲哀与沉静,传达年轻的心的不安与动摇。蓝色又是抑制的颜色,蕴藏在内心深处而不可达到的愿望的颜色。蓝色又颇似颓废和死亡的诱惑。”“蓝色在西方文化中完全是浪漫的象征”,而在“中国和日本提到蓝色在色光上是暧昧的,它是与绿混同使用的。它不是浪漫式的蓝,而是清澄的写实的蓝。”东山也曾作有一幅题为《蓝色的音响》(亦译《青响》)的风景画,画面恰是一片青翠迎人、节奏翕然的松林。

 

的确,在东山笔下,蓝色固有的美学属性得到最完美的体现。特别是在表现日本风情的“幽玄”景趣上,蓝色确有其无可替代的象征作用。

 

东山的许多作品不是用墨,而是用一种色调——常常就是蓝色,统一起来。像《寂静的夜》、《白夜光》、《雪原谱》等,几乎就是以蓝代墨的蓝色风景系列。


《雪原谱》

 

《雪原谱》中一排排枞树挺立在白色敷底的雪原之上,一眼望去,满目纵横淋漓的湛蓝,简直就是古意苍然的白底青花!那种细密的白底蓝意,犹如经过点蓝、烧蓝和磨光工艺的“景泰蓝”,发出令人心紧的蓝釉色光。凝然寂静中,又仿佛协奏声起,自远而近……

 

造成这种蓝色效果的,是一种孔雀石制成的矿石颜料,本是相当华丽响亮的颜色,然而在东山的笔下,给人的感觉不单是华美和流丽,而是深邃而沉郁,恰如其分地渲染出一种空漠、幽玄的特异气氛。

 

其实,在日本美术史上,向有引人注目的蓝色晕染传统。画史上不仅出现过宗达、光琳等蓝色晕染的高手,至广重和北齐时代则已成了日本版画的风格特征,并给后来的法国印象派以启迪。可见,蓝色晕染技法的大胆使用,不独为东山所擅长,但的确是东山最能超越传统程序化的匠气,兼容西方绘画元素,特别是德国象征主义画派“青骑士”的影响,展开其真正的大师手笔,将蓝色表现得最为酣畅淋漓、动人魂魄。从而成功地折射出现代人无所依归的精神底色,因而也格外应和了人们内心的欠缺和感伤,引起东西方观赏者的强烈共鸣。




东山魁夷的辞世,意味着日本乃至亚洲画坛的一颗巨星陨落。他给人留下的不单是一个形色构成的绘画世界,更以一位善于形而上思索的东方艺术家的影响力,留下坚毅沉着令人难忘的艺术精神:“在艺术的道路上绝对不能忘记初衷。”“起初我是把自己心中的东西寄托于大自然,如实地加以表现,以后发展到刻意把心思用在画面的造型性和单纯化上,接着更进一步深入,追求茫茫宇宙间具有感人力量的东西。

 

东山对自然所持的谦虚和严肃将获永世敬仰。

 

注:

1. 本文引文均出自东山魁夷散文选编《美的情愫》,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唐月梅译。

2. 胶彩画家杉山宁、东山魁夷和高山辰雄,战后异军突起,轮番囊括“日本美术展览会”大奖。三人的姓氏又都有一个“山”字,故人称“日展三山”。

3. 绳文时代,使用绳文式土器的时代,距今七——八千年前。弥生时代,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约公元前二——三世纪至公元后三世纪。分别代表古代日本的狩猎社会和农耕社会文明。


锁定渡十娘,回复“成为”获得最新视频






不要错过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


  1. 生了好女儿的你可以在上海呼风唤雨吗?

  2. 难以消褪的上海记忆

  3. 520,我们聊聊出轨的那些事吧

  4. 美联储发布全球灾情爆发后第一份《会议纪要》

  5. 美国超三分之一人口痴肥,是因为吃得太多吗?

  6. 十娘客厅 | CNN为什么撕川普

  7. 加州卷里为什么有牛油果

  8. 前第一夫人的八卦时装看点

  9. 十娘客厅|我的老师余光中

  10. 金庸的人间爱情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图片 I 网络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央然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