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娘客厅|我的老师余光中

渡十娘all 渡十娘 2020-09-17

你做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文字|黄秀莲

编辑|渡十娘 



黄秀莲广东开平人,香港优秀散文作家,余光中弟子。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任白珍藏展「九十风华帝女花」策展人。著有散文集《洒泪暗牵袍》《岁月如烟》《此生或不虚度》《风雨萧瑟上学路》《翠篷红衫人力车》《生时不负树中盟》,其中数篇散文获选入香港中学教科书教材,曾获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散文组推荐奖。






2013年摄于沙田,余教授神气从容,师母娴雅自在



异材秀出千林表--吾师余光中

作者:黄秀莲


01

「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是苏轼名句之一,余光中教授非常欣赏眉山苏髯,那么,我借此句来概括其成就和气质。泉下恩师,大概不以为忤吧。

 

我有幸成为余教授的学生,是一九七七年的事。四十载师生缘份,从识荆于崇基书院的翠色,到告别高雄医院深切治疗部里已昏迷一天的诗人,多少回忆,都像吐露港的涛声,像吹过中文大学第六苑门前群松的风声,一下子涌上心头,又如何说起呢?

 

中学年代已开始读余教授文章,还记得当年捧书而读时,双手竟是微微在抖,哎呀,怎可能把文字写得那么美?本来就很美的中国文字,落在他手里,变得更美、极美。他不是中文系出身,而是外文系毕业,一手中文竟然写得出神入化。他常常把古典诗词及古文,冶炼熔铸,不是插入,而是融化,是化古为今,今而古雅,文白交融,圆融得不着痕迹,已然是拈花微笑的境界了。难得是自成风格,就是糊了姓名,也一眼看出是他的手笔。我对他的文章,始而惊艳,再而倾心,一直崇拜。惊艳、倾心、崇拜了几十年,而人间已几许风雨了。

 

余教授在一九七四年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书,得悉诗人驻校,我加倍发愤,一定要考上中大,追随他读书。在一九七七年我升上大二,可以修读他开的「现代文学」课了。选科程序是先得教授签名同意,地点在崇基教学楼。课室里面很多学生排队,人声鼎沸,我忽然瞥见有一位教授,半低着一头华发,凝神专注地签名。咦,眼前人好生眼熟,啊,是余光中!书本内页有作者相片的,一时间心情激荡,身子晃一晃,几乎立不稳。呀,是余光中!

 

景慕诗人的学生为数不少,本来四十名额,却有一百二十多人报名,破了中文系纪录。教室便从联合移师新亚人文馆,我总是提早二十分钟到,坐第二行正中,支着头,等待诗人出现。而余诗人从来不叫人失望,教学大纲井然有序,备课充足,妙语如珠。他有旧式文人的儒雅,又有西方绅士的风度,眉宇清奇,顾盼神飞,令人见之忘俗。用中文说是魅力,用英文说是charisma。举手投足总是流露出独特气质,明星光彩,让人一瞧见就忍不住要留神再看。在外表已是「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更何况那比他五呎三吋还要高的著作呢。我得承认自己是余迷,是粉丝,且是以三重身份来迷。一是读者之仰慕作家,二是学生之敬重老师,三是文学迷之崇拜文学明星,一重二重,三叠而来。

 

可是就在下学期突然遇上冲击,名为「这样的诗人余光中」书籍出版了,他写的评论〈狼来了〉,下笔颇重,令他陷入乡土文学的论争,一时间,他又成为风眼。我支着头,迷茫不解地望着诗人,然后怅然离开教室,整整一个礼拜,我陷入迷乱疑惑,颤抖于狂风骤雨。风雨未停,幸而我已豁然开朗,一片澄明。自己不是把他的著作都读遍了吗?自己不是每一课都听得仔细吗?为什么我不信任老师的为人?为什么我不信任自己的眼光?难道我不知道余光中是谁?!



1980年余教授于香港大会堂演讲后,与我合照


02

初次见他时,我心情激荡,身子晃一晃,几乎立不稳。此番冲击,我再次心情激荡,身子晃一晃,几乎立不稳。可是,不过是晃一晃而已,自此之后,心如磐石,即使「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他是诗人,但是诗人也是人,论点不可能每一点都无误。他有一首长诗叫《火浴》,发表之后大受好评,可是弟子钟玲胆敢为文挑战,批评此诗内容挣扎不足,结果为师者不止把诗重写,还推荐此文,发表报刊。相似地,〈狼来了〉并未收入文集,他甚至表示悔其少作。他晚年时云淡风轻,可是年青时的确盛气。他是个英雄主义者,心气高傲,会摆好姿势,抛下战书,广发英雄帖,邀约对手上光明顶决一死战。其实多场笔战中,他或挑战而高叫「看剑」,或迎战而大喊「放马过来」,无不公然叫阵,打起旗号,光明磊落,英雄本色。至于告密之事,他一定不屑为之。不过是文人论文而已,怎料到辗转传开,事情失控,一切都不是本意。他心如朗月,绝无半点害人之心。盛名带来掌声与嘘声,在掌声中他没有沾沾自喜,在嘘声中他从容沉着。

 

我是粉丝,对于偶像,喜欢保持适当距离,更何况班上百多人,我毫不起眼,遥远地崇拜似乎注定的了。然而,要是有缘,缘份总会来的。就在下学期初,在崇基校园,一辆汽车停在面前,乘客说是余的朋友,路过香港,托我转交卡片。翌日即往曾肇添楼扣门,递上卡片,当时我不会说普通话,师生对谈,南腔北调,辅以英语。一张小小的卡片,展开了四十年情谊。后来他把我的论文投去《星岛日报》,数年后推荐我写专栏。师恩引渡,轻轻一扶,一叶小舟就把我送入文学桃花源。

 

在他的香港岁月中,我的身影只是隐约于人丛,怎料隔了「一湾浅浅的海峡」,感情反而更深,我甚至渐渐成为两老的「香港电台」。有一回余教授空邮两盒录音带给我,原来是杨弦谱其诗为歌,成为流行一时的校园民歌。我自是喜从天降,同学看在眼里,说:「余光中真幸福,有这么爱他的学生。」我答道:「我真幸福,有余光中这么值得爱的老师。」又有一回,他们下机当晚就赴书店演讲,樊善标教授问因何我不来,余教授解释道:「秀莲病了。」我情况如何,他根本不知,只是他有信心,除非我生病,不然一定来见他们。同是弟子,陈芳明之爱师,爱得曲折,带着浪子回头的内疚。我之爱师,爱得康庄,带着贯彻始终的坚定。

 

他们来港多是为了演讲,偶有余暇,多会外出,我曾带他们去金钟旧军火库欣赏意大利画家Caravaggio画的《以马忤斯的晚餐》,又看电影《林肯》和李安拍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看罢电影,三人在太古广场溜跶,广场商店名称多是英文,他说这名称来自哪本书,对面那店名称来自哪首诗,浮想联翩,商业化的地方,给他一分析,立刻诗意回荡。相处多了,我觉得他倾向理性,爱静中思考。另方面则静中有动,喜欢外闯,〈后赤壁赋〉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地势险峻,苏轼居然「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那种勇者姿态,他最为欣赏。难怪少年在台北骑单车而轮转天下,中年在香港船湾淡水湖长堤足踏两轮而逆风奔驰。他爱探索,所以和周策纵教授、黄国彬教授去香港仔永远坟场,寻蔡元培校长之墓。他好登高临深,八仙岭、飞鹅山、塞拉利昂、西贡等山山水水,都多情地写进文学史里。又在无意之中,于飞鹅山百花林发现了孙中山母亲之墓。由于爱山水,所以研究徐霞客游记。白天郊游,晚上执笔,化动态为静态。


师生相处,充满了解和信任,说话无拘无束,可是,从来没听过他们背后论人是非,说人长短。他常替人写推荐书,至于谁人求荐,绝口不提。他告诉我有文抄公抄袭了他几段文字,却闪闪眼说不会告诉我那是谁。相反,他称赞同事苏文擢教授在系务会议陷入死胡同时化解了困局,常常称赞金圣华教授的夫婿冯秋銮先生是「好得不得了的人」,又说年轻诗人刘伟成特别有礼…

 

03

他的暮年诗赋依旧元气淋漓,可是毕竟老了,要佩戴助听器。师母架上老花镜,把新电池换上,一双手伶伶俐俐。教授说:「人造的耳朵怎也比不上母亲造的耳朵。」寻常说话,家居动作,更能动人。天下余迷,都要再三感激余妈妈孙秀君女士、余太太范我存女士,没有她们殷勤照顾,诗人又怎能专心作诗?


 

2013年立于澳门雨中,相片由钟玲教授拍摄


去年师母肠部出血,进了深切治疗部,教授心焦,独自下楼,竟然摔倒,跌伤头部,健康一下子倒退七八成,举步迟疑,记性衰退。今年重阳,高雄中山大学拍了《余光中书写香港》录像带,为他贺寿。那天他犹能登台短讲,依旧博君一粲。

 

今年十二月七日,我飞往高雄,此行本是为师母贺寿,所以只稍驻三天,怎料行前惊闻教授小中风,心情忐忑,一卸下行李,忙忙随师母往医院探望,他已插了气喉和胃管。一见我就笑说:「你来了台湾。」仍能背诵「床前明月光」,翌晨他情况不稳,要转到深切治疗部。本来明天就要回港了,可是我又怎可以在他受苦之时离开,便把归期延后。

 

深切治疗部探病时间短,每次只容二人逗留,师母与女儿加上我,轮流探望,床前安慰。奈何病情每况愈下,十二日早上他尚能点头,表示听到,黄昏已不能响应。也许,此刻他只听到水声訇訇,黄河汹涌,长江奔流,那声音他最思念,那声音最触动乡愁。监测心跳血压等功能的显示器,久不久就响一下,听得我心惊肉跳。十三日黄昏我坐夜机回港,手里提着公文包,内有教授的手稿和一副眼镜,是赠与中大图书馆香港文学特藏室的。候机时,我抱着公文包,默默流泪,只怕旦夕之间,手泽犹存的物品会变成遗物。翌晨十时四分,教授安详离世。离世前最后的礼物,是送给香港,为沙田山居写下完美句号。

 

丧钟敲着沉痛,然而比沉痛更强烈的感觉,是崇敬。梁实秋先生器重爱徒余光中,谓:「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先生这高足呀,还有第三只手做翻译,第四只手写评论,第五只手做编辑,第六只手写刚劲有力撇画分明的钢笔字,更有能白手画世界地图的第七只手。一张嘴,演讲时锦心绣口,语妙天下,倾倒了两岸三地万千学子。又能朗诵,以古音吟咏「大江东去」而余音不尽,朗诵英诗而全场喝彩。真是异材秀出千林表。终其一生,朝朝暮暮,孜孜矻矻,于文学于教育,贡献千秋。他跟永恒拔河,何曾落败?文学世界里,他早已永恒。多读中国文学,是他对读者最大的期望。恭读余教授的作品,等于为他唱一阕永别的挽歌。

 

2017年12月于香港


 作者其他作品:苏州保姆坟何处?


 


锁定渡十娘,回复“好莱坞”获得最新视频






不要错过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


  1. 关于叶永烈的“小灵通”,6070后你还记得什么?

  2. 吕思清:一个小提琴家的传奇故事

  3. 前第一夫人的八卦时装看点

  4. 生了好女儿的你可以在上海呼风唤雨吗?

  5. 渡十娘|难以消褪的上海记忆

  6. 520,我们聊聊出轨的那些事吧

  7. 美联储发布全球灾情爆发后第一份《会议纪要》

  8. 美国超三分之一人口痴肥,是因为吃得太多吗?

  9. 十娘客厅 | CNN为什么撕川普

  10. 加州卷里为什么有牛油果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图片 I 网络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黄秀莲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