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不做南岸看客的管虎——《八佰》之外

渡十娘all 渡十娘 2020-09-17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Sunny

编辑|渡十娘 Eric.T


 




管虎,导演。1968年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92年自筹资金拍摄处女作《头发乱了》;

2002年拍摄电视剧《黑洞》,正式转战电视圈;

2003年至2008年间接连推出《冬至》、 《七日》、《生存之民工》、《活着,真好》等多部电视剧作品;


2009年再次回归大银幕,凭《斗牛》获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2013年拍摄电影《厨子戏子痞子》获得第21届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

2014年拍摄电影《老炮儿》,影片在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获得组委会大奖,主演冯小刚获最佳男演员奖 。
2016年,凭借《老炮儿》荣获第七届中国影协杯“十佳电影剧作”奖和20届华鼎奖最佳导演奖;
第1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最佳导演奖。 

2017年,凭借《老炮儿》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


执导电影《八佰》,于2017年9月9日在苏州正式开机。







历经磨难,《八佰》终于如期公映。虽然被剪得有点支离破碎,虽然我无缘进入影院体验iMAX的身临其境之感,但整整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依然一口气看完:没有美女,甚至没有主角,所有人的台词大概都不超过20句。眼前总是在晃动,忽然又是一个镜头拉到对岸的灯红酒绿,仿佛这不是战场,而是一场“真人秀”,对岸则是一群入戏或者不入戏的观众。而我们,则是银幕外的观众。戏里戏外的观众,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八佰》于我,除了电影之外,还有些不同寻常的意义:其一,淞沪战争爆发那一年,我母亲诞生;她只在虹口的“豪宅”里住了不满十个月,日军就打到了苏州河北边:过桥,就是英租界了。虽然虹口离开闸北还有距离,但惜命的太外公太外婆带着全家早就迁往更安全的法租界,而虹口的房子后来也被炸得支离破碎,最后成了上海工业缝纫机厂的厂房;所以不像很多的历史事件年代似乎无法有直接体验,而因为有这样一个参照,知道那活在电影里的人,即使当时只有十四岁的小湖北(影片中人物),到今天也快百岁了;其二,我来美国之前,在苏州河边上住过好几年,最后几个月还天天送娃过桥去上学,所以对苏州河上的一座座桥都很有亲切感;四行仓库算起来真的离我住的地方不远,想着当年怎么不去看看也好有个实际印象;至于晋元路和晋元中学更是很熟悉的名字,此刻一边看电影一边对这些过去只是符号的名字无端亲切起来;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导演管虎是我曾近距离接触过的一位六代导演,虽然几十年来我早就离开了电影圈,但年轻时曾经热爱的东西却一点未曾改变。

 


我与管虎导演初识于93年的长春电影节。那一年他带着自筹资金拍摄的处女作《头发乱了》参映。而那一年我刚刚到《文汇电影时报》做电影记者才一年多。

 

电影放映,观众寥寥。而年龄相仿的我却很感动:一群摇滚青年充满理想主义。电影节的几天我们三个年轻人(还有出生在香港,从澳洲回来中国做文化交流的孙雅丽小姐)一起看了不少影片也聊了不少奇闻逸事。管虎个子很高,他总是喜欢找一阳台之类的俯下身子来说话,然后不停地抽烟,一口京片子把我们两个南方女孩弄得一愣一愣的。也不管有没有笑点,他都小眼睛一眯哈哈大笑。雅丽当时刚买了“杏花三月天”的海外版权,中国很多导演都愿意结识她,希望她帮忙把自己的作品介绍到海外去。而当时每部国产电影的投资平均是一百五十万;导演们包括演员们都过得很辛苦。我们整天疑惑的都是:中国电影究竟有没有出路?

 

到北京以后管虎带我们跟“头发乱了”组创一起见面,我记得那时候北京到处都是黄色面旳,他随手招来一辆,接上大帅哥耿乐。那是我第一次见耿乐,他刚刚拍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头发已经短了(电影里他一头长发)。管虎说,他当时满北京找男主角,到了中央美院,看到耿乐躺在草地上晒太阳,一头长发洒在草地上,他眼睛一亮:就是他了!我问耿乐:跟姜文导演拍戏和跟管虎导演拍戏有啥不同(满满的记者套路是吧?)小伙儿乐了,说“跟管虎更有趣”。其实我对姜文也算熟悉,同样都是北京大院长大的,两人年龄相差无几,感觉姜文好像成熟很多,而且满满文艺范儿。管虎则总是玩世不恭的样子,典型北京小痞子。所以后来他能拍出“老炮儿”这样的电影,一点都不意外。

 

管虎和当年《八佰》主演秦汉合影。而秦父即当年下令死守四行仓库的孙元良


回上海后我在《电影时报》头版头条发了“头发乱了”的报道,提出了“第六代导演”的概念(相对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这一批五代导演而言)。我认为,新生代导演更关注的是当下的生活(后来的贾樟柯、娄烨、黄小帅等等),他们的眼光聚焦在个性张扬和未来发展。他们不会再把愚昧的东西(黄土地啊,大红灯笼啊等等)当作“越民族越世界”,民族就是民族世界就是世界。果然,这样的改变在之后的三十年越来越清晰,直到今天的中国电影天翻地覆。

 

之后管虎介绍了他当时的女朋友孔琳到上海找我(还记得“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那个用针戳小人的巩俐的丫鬟么?),从她那里又了解了很多他们两个人自筹资金拍“头发乱了”的经过,感觉这一代导演真的不容易,遇上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大部分本来有电影厂给你指标拍片的导演都没了活干。一边是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一边是本土电影产业的不景气。第五代探索片把艺术全搞完了,观众看碟片的热情远远高于进电影院。加上电视剧开始萌芽,电影人几乎跟“穷”字划等号。我领着孔琳满上海找适合的衣服,买的都不是什么大牌。



拍电影那么辛苦,我也问过管虎和孔琳:会一直拍下去么?他们很坚定:中国电影总是需要人去往下走的。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电影的市场化是迟早的。现在限制进口影片上映的数量,其实也无法保护国产电影能够不受冲击。大量盗版光碟的存在,让这样限制进口大片变成了鸵鸟政策。反而影院无法经营,市场就更加萎缩了。不如放更多影片进来,也让中国导演在大风大浪里成长起来。中国人口那么多,总会有人看电影的。听他们这么说我总是觉得很鼓劲,答应"有一天你们去奥斯卡了我一定写整版报道"!只是自己也没有坚持到曙光一刻。离开上海后我到美国念书工作再回国,离电影渐行渐远。但总记得我们这一代的导演们,是在前后夹击之下苦中作乐顽强生存下来的。不知道管虎有没有给人拍过广告求生存?年长一点的孙周就是给太阳神拍广告来养活自己的。(“你我的爱天长地久”还记得吧?

 

说起来今天的电影票房都是论亿为单位的,很多好莱坞的电影都有中国的投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是美国之外全球第二大市场了。明星们个个腰缠万贯,导演们能熬到今天的也早就光鲜得很了。我回国后第一次看到“管虎”名字是陈道明演的“黑洞”,让我觉得特别欣喜的是,他依然还在这个行业,并且已经卓有建树了。拍了那么多年的电视剧,说明六代导演是跟着中国经济建设的步伐成长起来的。他们不再象上一辈导演那样“死守”,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先让自己活了下来,再一步一步引导(而不是"迎合")观众。

 


后来连续看了管虎的一系列作品:“斗牛”,“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一直到“我和我的祖国.前夜”,不仅票房飘红,口碑也不错。但影片中已经看不到太多的“头发乱了”当中的文艺腔,让人感慨,一转眼,当年记忆中的那个“北京男孩儿”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资深导演了。

 

管虎要拍“八佰”,其实替他捏把汗。因为这个题材已经拍过两次不说,而且还很敏感:这青天白日满地红怎么处理啊?但他还是拍了。不仅拍了,而且做了巨大妥协之后也上映了。影片有很多看点,许多影评人都写了我就不赘述了。但有一个场景是让人久久的难忘的:桥北边将士们在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一桥之隔的南边却歌舞升平:有人竟然还开了赌局,押大押小,赌日本人赢还是国民党军队赢?这个镜头前前后后出现不下三遍,比杨惠敏送旗还要让人震撼。


当年游过苏州河送旗的杨惠敏(75版的扮演者是林青霞)


历史上,八百壮士(其实只有四百多人,为了迷惑日军,谎称八百)守四行的壮举确实是可歌可泣的。在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的情况下,他们被留下来坚守一方面是为了拖延日军的进攻速度,但更多的还是出于政治目的。当时九国公约签字国正好将于当年11月6日召开会议,国民党政府希望借此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在抵抗日本侵略战争上的坚决态度,以此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所以说,四行仓库之战打的越惨烈,所起到的效果也就越好。某种意义上来说,国民党政府希望被留下的士兵给一河之隔的外国租界区演一出戏,一出以生命为代价的戏。


这场“演出”的效果如何呢?在这四天里,大批上海市民在雨中聚集在苏州河南岸,为守军呐喊助威,上海市民向守军捐献十多卡车给养。战争期间,“八百壮士”的英勇精神,大大激励了全国军民抗日斗志,同时也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


然而这出“戏”并没有感动西方政客,中国人民遭受怎样的苦难,中国军队如何英勇抗战,他们并不在意。他们更关心的是他们在华的利益,更关心日军的炮火是否会降落到他们头上。他们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通过外交途径要求国民政府下令撤离孤军,以免日军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国侨民。


不做苏州河桥南岸的看客”恐怕慢慢会变成“八佰”粉丝们的梗。王千源、张译、姜武,欧豪当然也包括李晨和杜淳(因为我觉得相比前几位,他们的表现是逊色一点的),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国之栋梁”的气概;河这岸的800壮士(其实才400多),仿佛为了展现自己的英勇已尽显其能;河那岸,国际社会的大佬们和依然歌舞升平的老百姓们似乎不是在经历战争,而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因为影片被剪了很多,有些东西恐怕已经不完全是导演的电影了。但即使如此,我一边看一边还是不由想起那个冬天在北方,三个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但又那么不甘心。出国以后跟雅丽和管虎都断了联系(不像现在有微信),这篇文章管虎导演也未必能看见。但看完“八佰”我还是不由感叹:我们这一代人,终于向中国电影史贡献了一部真正的战争片。每一个镜头都让我想象这三十年来中国电影奇迹般地崛起,又一次突破瓶颈努力挣扎。几代电影人们也仿佛坚守着一个”四行仓库“,为了鼓舞对岸的百姓(观众),很多人一直一直坚持着,直到胜利或者上吊(此处纪念一下29岁便自缢身亡的胡波导演:作品”大象席地而坐“)他们为了理想而不媚俗,但同样为了理想却能屈能伸。


“不做南岸的看客”。这大概也是管虎导演始终的态度。只是遗憾无法体验高科技带来的震撼,暗忖等北美影院开放,一定要买张票进电影院再看一次。



王千源


欧豪


姜武



不要错过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



昨日更新:

客厅热文:

热门文章:


十娘专栏: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Sunny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