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陆蓓
编辑|渡十娘
陆蓓
曾经的财经记者、金融业管理人员,永远的文字和旅行爱好者;目前任大型互联网公司管理人员;著有《透明墙——互联网时代的公关》一书;2016年美国国务院 “国际领导力”项目访问学者;上海第一财经电视《首席旅行官》节目嘉宾主持。
去年下半年,我结束了长达5年的陪读生涯,因为女儿小胡终于上大学了,她申到了北卡著名的文理学院戴维森学院(Davidson College)。朋友们纷纷发来“贺电”,说祝贺你陪读成功,有一个Happy Ending。我不确定这算不算一个成功故事,姑且就把这次分享当作人生一个阶段性总结吧。
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因为地区差异,学校之间也有差距,用大白话说,美高是有梯队的。Charlotte Country Day在夏洛特是所好学校,放在全美就不起眼了。但我觉得家长们一旦了解美本录取的逻辑,就不会因为没有进到排名前50的高中而焦虑了。关于成绩,美本一看孩子高中4年的GPA变化,他们希望看到一个整体向上的趋势,所以起点低一点没关系,后面补回来就行。不过要特别注意11年级,这一年开始,所有课程的难度都会上一个台阶,一定要特别努力,保持住成绩,需要的话补补课也可以。第二要看孩子在学校的GPA排名,这份排名是要给大学的,基本上前20%一档,20%-40%一档,挤不进前20%的话,对申请好大学是有影响的。再次庆幸当年来了夏洛特。当加州的孩子们卷生卷死,人手8门10门AP时,Charlotte Country Day的孩子还能喘口气,读个六七门也够了,而且不一定要门门5分,4分也行(还能带进大学换学分,省不少学费)。小胡美高四年总体过得很开心。她参加了音乐剧演出(剧照见校历右下角,美得我都不敢认),得到了情绪的宣泄,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快乐;因为有芭蕾的基础,她还加入了中国孩子很少尝试的啦啦队,花了很大力气,从一个配角成为“被托举”的角色。这个过程很“艰辛”。大家可能不了解,啦啦队对孩子体力的要求特别高(当地的孩子都比她强壮)。尤其是在赛季,室外足球赛经常踢到半夜,我们在看台上穿着羽绒服,她们是从赛前到休息环节再到赛后一直待命,有需要就要马上脱掉羽绒服穿着表演服上场,比球员还辛苦。还有一个大问题是,作为一个外来者,小胡很难融入。不是说这些女生故意排外,而是她们几乎从幼儿园就认识且一路升学上来,更有甚者,她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可能都是Charlotte Country Day的校友,这种背景下,这些孩子自发形成一个坚固的圈子,很难打破。也不知道小胡用了什么方法,我感觉是她的善意、勤奋、坚韧,都在内心悄悄生长,后来女孩子们都相处得很不错。小胡在啦啦队坚持了4年,最后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篇漂亮的文书。给大家推荐一部关于啦啦队的纪录片《啦啦队女王》,非常真实动人小胡参加的第二个俱乐部是国际生联盟(也算带一点辩论性质的俱乐部),并在12年级当上了主席。有一次,老师带他们去参加大使馆的活动,小胡问了一个关于“俄乌战争”的问题(勇气可嘉,老师后来还把当天录的视频转给了我),问题提得很精彩。高中毕业前几天,有一天一早7点多,我接到学校打来的电话,说你们家长今天一定要到学校来,我们会在午餐时给你们一个惊喜。我一头雾水,去了后才知道,那是国际生联盟最后一次活动,学校像模像样给小胡颁了一个奖,老师颇为有心地写了获奖词,把老母亲我感动到哭得稀里哗啦。我家女儿不是同龄人里最优秀的,这点我有心理准备,但让我意外的是,每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她总能成为这群人里成长最快的,而且没有改变她善良、敏感的特色,这一点太不容易,老妈我心疼又自豪。小胡12年级时,因为上海疫情,我在美国待了整整一年,她所有的校园活动我一场不落参加了,我对孩子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的母女关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家有青春期娃的家长都懂)。之前,我们像两只刺猬,走太近就要彼此为难。我感触最深的是,小胡9年级时,我接送她上下学,她总让我等在校门口,不让进学校,也不愿意介绍我;到了12年级,她已经会主动跟老师说,这是我妈妈,她是一个作家,你们一定有很多话可以聊。女儿成了带领我了解美国文化的最佳老师。下面这张照片是小胡在毕业典礼上跟学校心理学老师的合影,拍照时她一直在哭,说舍不得学校和老师。这位老师对小胡的影响特别大。她本身非常优秀,是一位心理学博士,之前在大诊所工作,为了追求work life banlace选择到高中教书。学校的AP心理学教得深入,但课堂只要涉及到异常心理分析,老师就会在下课前认真跟孩子们强调:“我们见过黑暗的一面,更要坚守底线,每一天每一时都要be nice。”以至于到最后,“Be nice person”像信条一样深深刻入小胡心里——我觉得这是教育真正的意义。Charlotte Country Day有很好的升学顾问(Conselor),就是下面这位老师乔纳森。他在学校工作了18年,每年负责30个左右学生的升学指导工作,经验丰富且认真负责,大到学生的选校策略,小到Essay,都会跟学生一对一充分沟通。忙完申请季,他就去做橄榄球教练,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因为焦虑和没有把握,我成了“最爱问问题家长”,大概也是乔纳森最耐心对待的家长,每次见面他都笑着安慰我,最后我成了他的粉丝。毕业典礼结束,我在人群中找到他说:“你实在太像布拉格皮特,求合影,哈哈。”不瞒大家说,在大学选校时,我是蠢蠢欲动的。因为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我就想着孩子要不要回到繁华大都市上学,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纽约大学(以小胡的能力可以试试)或者去波士顿的大学。但是小胡想留在北卡,她觉得乡村生活更适合她。但那会她是有负担的,怕我对她不满,认为她不求上进。我们双方没有说开,小心翼翼彼此试探底线。其实从小胡10年级的暑假开始,我们就做了不少访校工作,从夏洛特一路北上到波士顿,把能去的高校都去了一次,哈耶普斯麻也去“朝圣”过了。小胡自己很喜欢布朗,但觉得“硬件”不太够,也就没什么执念。北卡本地的大学,比如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我们去了2次,戴维森学院去了3次。结合小胡的个人意愿以及学校升学顾问的建议,我们做家长的最终还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在早申阶段锁定戴维森,也成功拿到了offer。美本申请真的挺玄学,也很考验家长智慧,怎样避开“欲望的坑”,避开和同学竞争的坑都是学问。当年学校有4个学生跟小胡一起ED戴维森,其中一个孩子可能还符合“传承录取”(Legacy Admission)标准,结果只有小胡一人拿了offer,也是非常幸运。我一个朋友跟我说,你有没有发现,孩子自己选大学,ED多半能成功;家长强势介入选校的,多半要黄。我回想了下身边的例子,好像还真是这样。再来说说戴维森学院。它在全美文理学院中常年排在11-13之间,学校只提供本科教育,一届学生大概有400人,录取率很低,学费一年约8万美金。我们去访校时跟老师聊得很多,发现这里得老师真的很有实力,而且师生关系非常好。一个班通常就15人,不会超过25人,经常课上着上着跟老师熟了,就全班同学一起去老师家里吃饭,开小灶。小胡去上学后,我也经常过去玩,可能表现得太喜欢了,小胡就“嘲笑我”:妈妈,我在Charlotte Country Day上学时,你恨不得跟我上一遍高中;现在来了戴维森,你又恨不得跟我一起读一遍大学。我心想,要是这有真有这个机会才好呢。我之前提到过,我和先生轮流陪读,所以5年中大概有三年半的时间在美国。刚去的时候完全不习惯,觉得节奏也太慢了,如果不是为了陪孩子,一个星期就呆腻了。但因为肩负重任,不得不让自己习惯。夏村的安静日子,在我的人生中也是特殊的体验,回想起来,韵味无穷。我迅速加入当地一个陪读妈妈群,这里简直卧虎藏龙:有的妈妈在当地有工作,是大公司的CFO,或者是IT和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也有像我这样纯粹是为了陪读。但新一代的陪读妈妈无一例外都受过良好教育,对自己很有要求,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的妈妈鸡娃也鸡自己。我是不知道怎么鸡,一会觉得应该严格要求,一会又怕太过了孩子受不了又掉回之前的状态,就经常“仰卧起坐”,自己把自己弄拧巴了,心态不稳。所以我准备转移注意力,找点事干,不要整天盯着孩子,顺便也让自己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第一个尝试是去当地的社区大学读一些短期课程。我上过免费的ESL课(很快社区大学就不让我们蹭免费课了),后来又花200美金报了一个为期三个月的社会工作方面的课程(学习美国的医疗体系和养老保险体系),啃完一本厚厚的教材,还加入了社区大学的互助小组,和大家一起做作业、迎接考试,就像回到大学时光。对了,社区大学还有教修车的,很多爸爸会上这些课,拿到证就可以去找工作,好像还真有爸爸读完后找到工作的。除了参加当地橄榄树华人医疗基金会的公益活动,我还会去参加教堂的一些活动。这里要说一下,教堂也办社区活动,不一定非得是教徒才能参加。还有就是和邻居们好好交往。我的一个邻居是从欧洲移民来的法语老师。我们在散步时认识后就经常聚会,我带着中国茶,她做甜品,一起聊聊人生故事,她还会帮我纠正发音,人生处处是益友!最有意思的是我参加的一个芭蕾课程,老师是从英国来的专业芭蕾舞者,我本来想偷偷懒加入“银发组”好了,没想到我的同学们都是专业或者半专业的学习者,让我这个半吊子压力巨大(感受到了小胡承受的同辈压力)。虽然芭蕾方面长进有限,但跟她们一起学习、聊天,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人生智慧。慢慢的,我的生活从华人社交圈转入当地的白人社交圈,遇到过文化冲突,但更多的是打开视野,学会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去看待各种问题,包括看待我和女儿小胡的亲子关系,整个人因此更平和和包容。纪伯伦有一首著名的诗《致孩子》,诗里的境界太高,我做不到,我对我的女儿永远有牵挂,我对她的依恋可能超过她对我的。但我愿意做孩子的垫脚石,让她能跳到更高处去看世界。我们要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哪怕与我们的期望不完全相符,但只要他是正直的、快乐的,是一个nice person,我们就应该接纳这种结果。这里面包含着理解、尊重、拓展以及自己与自己的和解,是做父母一辈子的课题。从奔跑的职场到安静的书桌,这些是我5年来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期待下次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更多故事。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陆蓓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渡·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