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艺市场沙龙丨捅破市场窗户纸,画廊公开价格只是开始

分享全球艺术资讯 在艺App 2020-09-01



在艺艺术市场沙龙·第二期围绕“画廊要不要公开艺术品价格”继续在势象空间举办,邀请了中国本土画廊代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势象空间负责人李大钧、站台中国负责人陈海涛、星空间负责人房方,以及长期关注艺术市场的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在艺App负责人谢晓冬、北京匡时现当代艺术部业务经理江明洋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讨论。


由此引出的一级市场艺术品价格如何公开,在什么时候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借用房方的话来说,今天的这场沙龙无疑是在“捅破窗户纸”,探索解决艺术市场发展问题的一个开端。




完整直播回放

请点击下方小程序观看

↓↓↓


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其间也不乏剑拔弩张的观点对峙,沙龙现场一度出现“抢话筒大战”。我们也将7位嘉宾的观点,以下面👇4个观点整理成文,一并附上。


1,画廊主们如何看待艺术市场价格公开

2,艺术市场的拐点,决定价格需要透明化

3,价格透明化背后,是市场定位体系的共识问题

4,画廊应该如何为艺术品定价


全文共有8600字,翻阅大约需要15分钟,也可以根据4个部分截取阅读。




势象空间 在艺艺术市场沙龙现场





1

画廊主们如何看待艺术市场价格公开


 

夏季风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在几年前已经开始实施价格透明化了,尤其在我们深圳的空间,每一张作品的标签上都有价格。


价格透明化在深圳推广是因为其本身的艺术市场并不成熟,很多人对艺术品收藏没有概念,他们不清楚如何跟画廊主沟通,也不知道作品能不能买,如何去买,价格怎样。但当他们看到作品标签上的价格时,这些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价格透明化把这层壁垒打破了,让事情变得特别直接,有利于艺术市场的扩容发展。


不止像深圳这样不太成熟的艺术市场可以明码标价,北京也适合这么做。我们在北京的空间没有明码标价,主要是因为北京的市场比较成熟。大多数人到一个空间看作品的时候,知道如何购买,如何询价,在这方面都轻车熟路了。


艺术市场跟古董市场不太一样,价格透明对画廊是有好处的,一是可以让艺术家清楚自己作品的价格,二是可以给藏家一个价格信号,甚至在二级市场竞拍,也能有一个参考。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一直以来都在推行价格透明化的事。

 

 

陈海涛

(站台中国负责人)


价格这个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一刀切。


正常来讲,如果是一级市场非常有序地经营一个艺术家,那么价格公开是非常有意义的。复杂之处就在于,年龄比较大的艺术家的早期、中期、晚期作品存在差异,价格自然不可能一概而论。比如说像李瑞年的作品,每一幅都不可能简单的按尺寸评估价格。这就涉及到需要一个更为复杂的价值评估系统。

 


 

李大钧

(势象空间创始人)


“画廊要不要公开艺术品价格?”有两层涵义,一层在于价格要不要透明;另一层是价格要不要公布。


画廊如果从经营角度出发,有出售作品目的,应该是要公布的,而且需要一个很明确的定价,不是随意喊价。但是在国内、国外画廊实际的经营中,出于对艺术家的尊重,或者从艺术品艺术价值出发,或者出于对藏家个人的尊重,画廊不愿意把商业的东西在表面公布,于是隐秘了操作的部分。



 

房方

(星空间负责人)


大家抱怨的不够透明,指的不是成交价格不透明,是有可售作品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公开报价。另外,虽然应该公布艺术品报价,但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定的不透明度。比如如何成交,如何选择交易对象,无论是画廊还是其他买卖都有其自己的商业秘密。这两点最好是能够分开讨论。


一个人决定购买任何一件东西,都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他想拥有,第二他觉得值。艺术品同样,所以价格要透明,而且应该是一个稳定的、值得信赖的报价。我们画廊所有可售作品的价格,全都提供给客户,无论他是不是一个成熟的收藏家,现在有没有打算买,都可以向我来询价。


这是我的选择,但我认为这个选择对于新兴市场非常有必要。如果说今天我们的画廊行业,还在讨论定价单能不能给人看的问题,只能说这个行业在商业层面上还相当幼稚。过去十几年,拍卖行业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当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跟拍卖在价格上的公开有很大关系。我认识很多客户就算多花30%的价格,也愿意在拍卖上买艺术品,因为知道交易对手是谁,定价规则是什么。但在一级市场,连价钱都问不出来,怎么买,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研究,或者根本不知道去哪研究。


 

2

艺术市场的拐点,决定价格需要透明化



 

赵力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来讨论这个话题,实际上是因为市场大环境已经变化了,包括画廊定位和画廊发展的不同阶段等等。


原来画廊为什么不公开价格,因为是为极少数的几个收藏家服务的,这些人对价格心知肚明,根本没有必要公开,价格实际上也是局部透明的。但现在不是这样了,比如蜂巢在798的空间,已经变成一个供人参观的地方,画廊从封闭走向了公众化


客户的收藏目的也更加多元化,原来到画廊买作品就是用来收藏的,但现在有消费的、投资的,目的不尽相同。如果是消费型,那客户就觉得价格最好都公开,然后还想货比三家。收藏的目的也从独占型走向了分享型。


原来的很多壁垒是人为建立起来的,画廊有很精确的出售对象,可能还是关系比较紧密的藏家才有优先权。这种特权应该算是一种商业秘密,或是一种潜规则。但是现在这个规则碰到了很大的问题。分享的时代到了,市场需要透明性和分享性。这种分享,可能不仅是价格而且是价值分享。很多人想知道最贵的艺术家、最贵的作品,不只是想知道价格本身,而是想知道谁最重要。这就需要画廊把价格和价值体系共同建构起来。


画廊的价格我们都知道是一种策略,为什么要涨价,为什么要保持原来的价格,为什么很长时间不涨价,或者某一个时间段阶梯性的涨价,都是有原因的。最后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否公开价格,其实代表了画廊的诉求和意愿。画廊到底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多数人服务,是为艺术家,还是为市场服务。这些真实诉求背后,是不是一个公开的价目单就能完成实现这些述求,也是一个问题,这关系到艺术市场的本质在哪里的问题。

 


  

谢晓冬

(在艺App创始人)


我想回到几个基本的出发点来讲。第一个核心问题是怎么看待画廊的定位,是服务于大众面向更多的客户,还是服务于有选择性的少数客户,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如果选择后者的话,实际上有没有一个公开报价或者定价确实不太重要,但是如果说是要面向一个不特定的客户群,面向一个更大的市场,价格透明化,是一个必由之路。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如果没有价格,就没有自由竞争,没有博弈,就没有市场的形成。所以价格是研究未来、更大规模一级艺术市场必须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第二点,如果我们从历史中去看的话,明清之际一直到近现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润格,他都写得明明白白。正因如此,民国的整个收藏的氛围会那么好。我们当下是不是也是呢?我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参加艺术深圳,第一年只卖了3张画,第二年他把作品价格全都给公开了,结果卖了27张画。他就说很多深圳人是这样的,不知道画会卖多少钱,以为会很贵,怕问了之后也买不起,所以干脆也不问,导致整个商业决策的成本变得很高。


房总刚才说对每一个询问的人提供报价,我觉得这还不够。我认为真正的公开就是把价格贴在展签上,让任何人都可以获取。为什么电商能做起来,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比价市场,价格,数量,产地,好评率,这些信息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买家的决策效率。



 

房方

(星空间负责人)


我们回到关于背景的问题,就是现在艺术市场好吗?如果今天市场特好,咱们都去做生意了,不会坐在这儿花一个下午聊这问题。


我认为市场不好最大的问题,在于藏家太少,购买者太少。各家画廊都能挖掘到很好的艺术家,并且对于什么是有价值的艺术的把握能力非常强。但是我很怀疑包括我自己在内的画廊主在生意经上的选择。所以在这样一个藏家严重不足,然后市场并不好的情况下,讨论如何定价和价格透明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李大钧

(势象空间创始人)


从我们大经济环境来讲,资产的问题都和价格有关,稍微研究一点经济学的就会发现目前很多领域资产的价格都在下降,反映到艺术品市场里面也一样,也处在很大的变化期。我们也应该明白以不变应万变是不可能的此时需要建立一批专业化的艺术机构,一个专业化的艺术市场。这个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

 


夏季风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


我一直在思考,做怎么样的画廊或者一级市场才适合在这个时代生存。各行各业都在发展,都在转变发展观念和模式,可画廊现在处于固步自封,按兵不动的状态,这非常值得我们从业者去反思,找找病根在哪里。

 

 

3

价格透明化是市场定价体系的共识问题



 

赵力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我们处在市场经济当中,以价格为核心我是完全赞成的,毕竟我们都是市场主体,要相信市场。关键有一点就是我们很多的画廊主,不太分享价格背后那套定价系统。


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共识,就是把我们各自的法则变成一个统一方法论,然后告诉大家我们是怎么定价的,我觉得比简单提供一个价格要更重要。虽然有点理想主义,但我认为这样形成一个专业的价格体系,可以更有说服力。

 


 

陈海涛

(站台中国负责人)


我认为价格透不透明,不是最大的问题,现在市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价值评估的问题,是价值建设和梳理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现在说拍卖行里艺术家的市场一拨起来一拨下去,变动很大,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学术价值梳理建设。现代画廊是西方系统形成的市场机制,它一定是在透明、公平和信用的系统下运行。相比于价格透明,和价格评估的问题,我更看重的是一种共识,能否形成对一个艺术家价格判断的共识。我们还是应该多关注画廊业或者是咱们艺术系统的整体生态,只有生态优化才能使我们每一个环节受惠。

 


 

李大钧

(势象空间创始人)


中国过去艺术市场的问题,是画廊在定价的过程中,没有话语权。拍卖很强势,收藏家很强势,最弱势的就是画廊。但是画廊目前在艺术生态中的价值,我们有目共睹,画廊作为市场主体建设的主力,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真的来了。但前提是画廊要体现其专业性。合理定价就是专业性最重要的一部分,价格是画廊主不可以忽略的部分。


过去艺术市场是艺术家自己在定价,一拍脑袋就是一个价,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而且画廊打折很草率,经常打对折、打三折随口喊。都让藏家养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你一报价先给你打7折,而且他还告诉你,我打你7折一点不过分,再跟艺术家打7折。这里面是什么逻辑,藏家认为我们这些艺术品的价格都是虚高的,是不科学的。所以最终还是一个对于定价机制共识的问题。



 

房方

(星空间负责人)


有很多人觉得中国的艺术品价格高。那是因为当一个人不知道一个领域的市场价格标准,就很容易担心这个商品价格过高,但却没人会怀疑他定低了。


我确实认为我们这个行业以前在价格方面犯了错误,我觉得今天这个市场不够好,跟价格上犯的错误有关,跟我们的文化选择都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真的想让中国的艺术市场有所推进的话,一级市场参与者就是得让价格更加透明,然后我们来看价格到底是定高了呢,还是定的低了,这样才有进步的可能。


今天大家终于来捅窗户纸了,这个窗户纸就是价钱,我们在艺术选择上大家做的都各有可圈可点之处。本土画廊从无到有,差不多干了将近二十几年,我们迈上第一个台阶。如果价格体系建设成了的话,我这个行业才算又迈到第二个台阶,才能让这个行业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如果我们把画廊市场做成像桌上这瓶矿泉水一样的生意,肯定比现在的日子过得好。我经常喝这桌上款矿泉水,觉得它的水质和口感不亚于我喝到的意大利或者法国的某品牌,它在超市里就卖一两块钱,性价比让我非常愉快,而且我也不需要去询价,我很清楚它的价格是什么。



 

江明洋

(北京匡时现当代艺术部业务经理)


其实画廊要不要公开艺术品这个价格,在二级市场中也会有,就叫估价待询。估价待询背后的逻辑,就是像赵力老师说的,是一种试错的过程,其最终的目的是要交易。我觉得这个能帮助市场设立一个机制,去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公开这个价格。


从画廊来讲,艺术市场其实是一个非对称信息的一个行业,是非标的行业。在这个程度上来讲,有没有必要一定去苛求要求,公开价格。我们再往下去思考这个问题,价格公开了,市场就透明了吗,市场就会变好吗。其实透明度也好,价格也好,艺术市场的核心依然是怎么能够给一个没太在市场上出现的艺术家定价,以及怎样在这么多浩若繁星的艺术家当中选择你很喜欢,又值得去投资的艺术作品的问题。



4

画廊应该如何为艺术品定价



 

李大钧

(势象空间创始人)


艺术品市场的定价原则确实是一个多元的问题。比如说有我们画廊给出的主动性定价,也有基于二级市场拍卖的市场化定价。像我们经营的老艺术家,比如李瑞年,我们画廊是不定价的,因为不在私下出售,都选择在公开市场出售。类似这种情况,就是二级市场的价格返过来会对作品定价再形成指导或者确认,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定价的话题有很多可以深入讨论的地方,但整体还是应该有几个准则。


第一个就是实事求是的务实原则。我们确实看到很多艺术家太贵了,一个艺术家,除非特别成熟,已经有二级市场长期佐证,可以有高价。多数艺术家应该还是一个入市的、稍微低价的定价原则。如果艺术家就是说“这个东西爱卖不卖”,那他就不应该在市场里头。


第二还是应该考虑对买家负责任,因为你这一张口人家就是真金白银的买下去。大量的艺术家,包括艺术从业者,对艺术品和交易都不敬畏,非常草率,大家应该对这个这件商业行为负责任。


还有一个原则是增值的原则,物价在涨,房价在涨,工资再涨,什么都在涨价,艺术品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增值呢。而且如果画廊卖出去的作品几年内你涨不了,或者你定的价格经不起检验,这个也会影响到画价和市场,这也是画廊的责任。


再一个就是透明。这件事归根到底,是生态的问题,是共识的问题,是为什么画廊在艺术市场生态环节中重要的问题。画廊应该是这个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但我们的画廊现在权力不够,这跟画廊公信力不够、实力不够、做事的规则不够都有关系。我们更希望,作为这个艺术市场中的核心的力量,大家有一个类似于联盟或者协会或者共识的可能性,不是去协同什么利益,而是应该传达一种声音、理念,通过这个能对艺术市场的建设能起到影响。

 


 

房方

(星空间负责人)


当下整个画廊行业,就是应该充分地再讨论定价问题,我特别赞成“实事求是”这个观点,但要看实事求是关注的是哪些“事实”。


我认为所有的画廊同行在过去关注的都是艺术家的水准,但是在商言商,现在要关注供需关系了。供需关系才是今天做生意最重要的东西。


中国当代艺术一级市场的第一轮成长,是缘于2005年到2008年的爆炸式增长。但在这之后呢?我们同行之间在价格这件事上,都没好好聊过,以至于2008年积累的泡沫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完全释放干净。我觉得释放的越干净,越能够寻找到一个大家在“底部上”的共识,大家就可以一起往前走,如果说耗更长的时间,我觉得对所有的人都没有意义。



 

李大钧

(势象空间创始人)


我借房方这句话补充说一下供需关系。我听到不止一个艺术家,在他们的自我理论里,艺术品市场需要有“量”,我觉得艺术家的意思就要多画、多做市场。但我不这样认为,市场的原则是物以稀为贵,这个是常识问题。



 

赵力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艺术家有点儿想法,是要“全流通”,这是最大的问题。



 

房方

(星空间负责人)


如果我们的想法是最好量又很大、价格又特别高,想“物不稀且贵”这就有点儿任性,市场是不接受这个任性的。市场是如果供应多,就要考虑到市场的承受力,可能价格就很难上去。这个是常态规律。




夏季风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


刚才房方实际上谈到了一个时间节点,我很认同,2005年到2008年那个时间段,好多艺术家的价格,现在反过头来看贵得离奇,比如说有好多人当时成交价都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但现在连影子都看不见。这个至少对现在的一拨从业者,以及艺术家都是一个警示,我们需要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制定价格的问题。


刚刚房方谈到实际上就是说供需关系,我也特别认同,但是一个年轻艺术家在首次定价之前,是不存在供需关系的,这个价格怎么定呢。我始终认为艺术市场当中应该有一个“价格伦理”的问题,不可能说年轻艺术家,一下就涨得比吴大羽或者谁都贵很多,这在我看来就是泡沫。 


所以对年轻艺术家,我们给他的建议会比较多。而且现在年轻艺术家心态要平和很多,他也希望开始定的别太高。一个年轻艺术家,成长需要一个时间,一般在首次个展两三年之内,通常会推动第二个展览,第二个展览作品的价格,我们可能会有10%到15%的一个提升。其合理性在于,物价飞涨是一方面,第二个实际上也是对第一拨购买艺术家作品的藏家在财务上的回报。


目前画廊行业的“定价系统”,主要是停留在画廊和艺术家的一个共同合谋上,双方在协商,画廊按照自己的专业认知,以及对市场的认知,大概能确定这个艺术家的价格,在什么价位上比较合适。


我们目前所有的签约艺术家的定价,都是以系数的方式来执行的。最终的价格就是长加宽乘以系数,通常刚刚开始合作的年轻艺术家的系数会给100到150,300算是比较高的。这个系数的组成部分,包含艺术家的年龄、教育背景、参加过什么样的展览、作品获过什么奖、作品被什么样的美术馆收藏等等履历等等,但也会有一些例外,比如说像梁铨老师,他1980年代1990年代,刚从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留学回来时候的早期作品,第一是比较稀少,第二是早期的作品风格特征,跟2000年以来的风格特征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定价上会不一样。


有的艺术家在画廊合作之前已经有市场了,我们会参考他原有的价格,再重新制定一个新的价格,通常不太会比以前的价格低,因为假如说比以前的价格低,意味着对之前买艺术家作品的藏家是一种伤害。


总体来说,一级市场的定价实际上是非常透明的。同样一个艺术家,我不太可能说卖给A特别便宜,卖给B变得很离谱很高,这样做就意味着我们把这个艺术家的价格搅乱了,专业的画廊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我们也有几个蓝筹年轻艺术家,想买作品确实是要排队的,比如说冷广敏,他一年创作十几件作品,真的是没办法满足藏家,只能我给你排到名单上去,但是也不会因为供不应求,就把价格涨上去,因为这样没有办法做长远。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这个市场变得规范,而这种规范实际上是不仅仅是对艺术家,对艺术市场,对画廊长期的生意都是有好处的。


所以我们画廊的年轻艺术家,再怎么着被人追捧,价格始终是非常稳健的。甚至也有像房方所讲的,我们有的艺术家非常长的时间是不涨价的。因为不可能高上去很高,然后再突然降下来,这样艺术家的整个价格系统就毁了,与其这样,我们可能选择不涨,或者说涨的幅度特别小就可以了。



 

房方

(星空间负责人)


我也介绍一下我们画廊的定价逻辑,不一定对,但我觉得是另外一个思路。


我认为从2008年以后,中国的艺术品特别是当代艺术品,一直在一个下行通道里,所以我对艺术品的价格是更从低不从高。我可能在定价上更看市场脸色,更看供需关系,以至于我代理的很多艺术家在漫长的时间里没有提过价,因为没有感觉到供需的巨大变化。如果我不能够撬动这个变化,也没有感受到这个变化,那我就不去调价。


但我不调价是跟我的藏家和艺术家达成共识的,我们认为现在是一个以低价收藏作品的时机,而不是去享受价格腾飞的时期,我们也就别期待太多经济回报。


在过去十年,艺术品的整体行情都在走下坡路,虽然货币被兑水了,但是总体价格都走下坡路了,没有走下坡路往上走的是极个别的,因为我的定价比较低,所以我价格的抗跌能力也比较好。

 


 

赵力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画廊的定价机制实际上就是一个撮合机制,画廊需要通过撮合艺术家和市场,及时调整价格。比如有时候定1万,可能低了,那就要及时把价格做浮动性调整,把错误的定价,通过一种机制让它更合理。


我们要容许试错的存在。很多人认为定价水平,体现的是画廊的专业性,那压力就全到画廊这边了,如果画廊一旦定错了价格,就会影响到画廊的商誉,这个成本实际上非常高,这种高成本就造成了画廊在定价方向上的犹豫不决,想做得完美,但实际上不可能。 我认为应该允许价格变化,允许在基础定价上形成价格阶梯,允许撮合,允许有错误率,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定价水平的精准性,而不是靠一次定价。


但回到原点上,可能还是需要设定一个画廊在价格方向上共同的原则和专业性,这个方式才是我们讨论可能透明化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时代变了,我们可能要重新设计一套定价机制,既是分享的又是共建的。


另外我同意房方说的“在商言商”,画廊和艺术市场是一个商业体,今天要谈的,就是我们在这个模式方向上可以不可以有所贡献。如果是前几年讨论这个话题,可能还是为时过早,现在市场冷静了,这是一个机会,反思一下,想想干点什么的时候。


我们现有的无论是拍卖还是画廊模式,都是来自于西方的,至少这30年都是这样。但我们刚刚也说到了民国时期的润笔费,也就是说在历史里,我们有自己关于艺术市场一套方式。那我们那一套和现在西方这一套这个之间有没有关联性,我们能不能在传承中,接轨世界的同时找到我们自己的特色。


虽然我自己不做画廊,但是我特别赞成在艺术市场史研究和收藏史方向上加大对于画廊的研究。包括它的模式包括我们的定价方式。所以画廊实际上我特别期待。

 




势象空间 在艺艺术市场沙龙现场



相关阅读链接

在艺市场沙龙 | 唐炬:我为什么不想再谈“写实”

在艺市场沙龙 | 常天鹄:春拍具象绘画的成交远超预估



编辑:刘霞 韩燚

图片提供:势象空间




点击下方小程序

观看更多热展资讯

收获更多精彩展讯

收看艺术圈内独家直播

点击下载在艺App

添加在艺看展助手-小艺微信

回复“城市名称”加入在艺同城看展群

福利多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