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夕快乐!画里赏趣,与古人一起热闹过春节

带你一起学收藏的 在艺App 2021-09-25

  

在艺 2021




从除夕到正月初一,画里赏趣,看古人如何过春节?


回家的车票会改期,而爱不会延期。


在艺这里祝大家除夕快乐!


除夕,即"年"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挨年近晚、岁穷月尽",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除夕"带着岁除之夜的意思,在民间尤为重视。这天,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清扫庭舍、张灯结彩,欢闹至极。


过完除夕,就是春节的正日子了。要说春节,历史就远了,可追溯到上古时期,不过那时更多带着立春岁首祈年祭祀的意味。


上古历法中讲到"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岁"即"摄提"(原始干支),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循环往复。干支纪元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往复岁的周期。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代表终而又始,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


而立春,则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如此春节就渐渐流传下来。



清 绘本《升平乐事图册》十二开局部,18.5×24.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绘本《升平乐事图册》十二开局部,18.5×24.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绘本《升平乐事图册》十二开局部,18.5×24.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随着春节的固定,春节的习俗也在慢慢发展。


早在先秦时候就出现了萌芽,这时候的礼俗有傩祭、立桃人、扫尘、宴会、祭祀祖先等;到汉魏时期,春季的习俗基本固定,像除夕驱傩、正旦朝会、立“神荼”“郁垒”、放爆竹以及聚宴饮酒等;等到唐宋时期,春节习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傩祭活动的民俗性与娱乐性增强,另外还要守岁、立门神、挂年画、帖春联。


而拜年的习俗在此时也趋于完善,不仅有尊卑长幼之分,还要互送节物。此后,明清之际的春节习俗也基本沿袭了唐宋时期的旧俗。


从春节习俗的演变过程来看,其宗教功能逐渐弱化而娱乐性逐渐增强,人们在力图营造欢庆氛围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 徐扬 万事如意立轴,纸本设色,172×94cm/拍品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每年这时候,很多画家都会作画祈运求福,将日常所见之物,融入到岁时节令文化内涵之中,为年节增添了喜庆气氛,而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丰沛的书画资料来一探古人的新年。


旧年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到了年尾最后一天,若是还有扫尘的家庭,当天是一定要紧忙着清扫的。这主要是因着“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便有着“除陈布新”的涵义,意在把一切霉运、晦气通通扫出门,以迎接吉祥兴旺的新一年。


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明 李世达 岁朝图



李世达《岁朝图》就生动描绘年前扫尘,童子拿着扫帚清扫院落的画面。


春联与辟邪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等扫完尘、除完旧之后,是一定要换新的。这时候,不得不提的就是贴春联了。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到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一联,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


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不仅如此,他还爱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流传最广的是赐给中山王徐达的一对:“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如今,有些人家不但在大门两侧张贴春联,还在门的左右边分别张贴着绘有门神的画像,将会一直保持到它们自然脱落或褪色为止。



明 朱见深 岁朝佳兆图,绢本设色,59.7×3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朱见深 岁朝佳兆图局部,绢本设色,59.7×3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朱见深 岁朝佳兆图局部,绢本设色,59.7×3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 朱见深 岁朝佳兆图局部,绢本设色,59.7×3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里要提一句的是,明代以前,悬挂钟馗像同样是一项重要的风俗活动,用以驱鬼辟邪,至明清之交此风俗才渐渐移向端午,因此朱见深的这幅《岁朝佳兆图》也可以看作是一幅祈祥祝福的宫廷年画。图中钟馗目光犀利,紧盯着飞来的蝙蝠,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头;小鬼双手捧着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盘,寓意“百事如意”。


除夕年夜饭


除夕忙忙碌碌一整天,到了晚上定要欢欢喜喜地吃一顿年夜饭,我们也叫团圆饭。


这时家庭成员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许多远在外地的家庭成员也总要在年夜饭之前赶回家中,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其实,我国早在汉代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旧时,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做不到饮食丰厚,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对年夜饭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较高,饭菜要尽可能丰富,一是为了满足旧年一整年的口腹之欲,二是以这种充实感寓意来年丰衣足食,好运连连。



清 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轴,纸本设色,82.4×5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姚文瀚 岁朝欢庆图轴局部,纸本设色,82.4×5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描绘了过年合家欢庆团圆的场面,男女主人端坐厅堂,孩童们则敲锣击鼓、吹笙拍板,耍玩傀儡、点燃炮竹,嬉戏于庭院中。家仆或持酒壶侍立,或端送糕果,穿梭于前厅回廊里。


守岁燃爆竹


吃完年夜饭,就到了熬夜守岁的时候,这主要是为了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直至新年黎明的到来。


关于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蜀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而散,称为“分岁“;大伙儿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可见,守岁习俗早在1600多年前就已经成型。


如今守岁,已渐渐成为人们过年的习俗,旧时有“三十放鞭,初一放炮“的说法,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清 丁观鹏  郎世宁等绘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绢本设色,305×20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丁观鹏  郎世宁等绘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局部,绢本设色,305×20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描绘了乾隆皇帝与皇族子弟在庭院内点炮竹,庆贺岁朝的热闹场景。其慈祥的目光,温柔的举止,显现出他身为帝王之外作为普通家长的一面,令画面充满无限的爱意与温情。



明 袁尚统绘 岁朝图,纸本设色,107.8×52.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袁尚统《岁朝图》描绘了山村一隅,诸多孩童在院中敲锣、打鼓、放鞭炮,尽情嬉戏玩乐,屋内三位长者同桌对饮,观看儿童嬉耍的画面


新春拜大年


守完岁就正式进入新的一年,新年第一天首要的就是拜年了。


“拜年”这一习俗从汉朝开始盛行,据说是因为当时汉高祖刘邦修建的长乐宫完工之时正值新年,群臣入朝庆贺,才形成了这样的“拜年”习俗。如此代代流传下来,尤其到了明清时候,拜年习俗更加的盛行。


不止皇家拜年讲究仪式,民间百姓同样注重礼节,亲朋好友互相登门拜年、晚辈向长辈行叩拜礼,直到现在一些农村仍然盛行这“磕头拜年”的做法。


《万国来朝图》描绘的是藩属及外国使臣到紫禁城朝贺的场面,将乾隆年间紫禁城元旦朝贺庆典的热闹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清 万国来朝图轴,绢本设色,299×20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颜峄《人物图》描绘的是一年新春初至,孩童向长辈祝福行礼的画面。


清 颜峄绘 人物图轴 绢本设色,188×1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颜峄绘 人物图轴局部 绢本设色,188×1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杨晋绘制的《岁朝图》在作品近处的小桥上有一长者持杖前行,其后有一童仆手持卷轴跟随,远处的屋中有四人临桌而坐,桌上置有酒食,屋内的柱旁有两位侍童等候。


清 杨晋绘 岁朝图 



李世倬《指画岁朝图》通过绘制童子将怀抱的花瓶进献给手持如意的老者的情景,寓意新岁吉祥如意的开始。



明 李世倬绘 指画岁朝图轴,纸本设色,104.5×46.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丁观鹏的《太平春市图》描绘了新春农村热闹欢庆春节情景,爆竹、太平鼓、果品、鸟鱼挑摊,以及各种行业的耍猴货郎、算命、跑旱船、演傀儡戏的表演艺人。



清 丁观鹏绘 太平春市图卷局部,纸本设色,30.3×233.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丁观鹏绘 太平春市图卷局部,纸本设色,30.3×233.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徐扬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卷,纸本设色,48.9×1342.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徐扬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卷局部,纸本设色,48.9×1342.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徐扬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卷局部,纸本设色,48.9×1342.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徐扬 的《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文武官员进京朝贺,市井百姓也纷纷出门拜年,从故宫内城城墙、观象台起,经东单牌楼,到皇城内东安门、东华门止,北京东城区重要地标都浓缩在长卷中,画面描绘新春胡同巷道车马游人络绎不绝、街面店铺鳞次栉比,展现出乾隆盛世北京市井的繁华富庶景象。


新春已到,在艺再次祝大家牛年大吉,牛气冲天;牛转乾坤,牛运无边!



-END-
图片来源/
网络
©️归艺术家所有,禁二改/盗用

编辑 | 郭嘉琪








相关文章回顾


波士顿塞尚大展结束倒计时!从默默无闻到现代艺术之父的逆袭之路
说自己“快破产”之后,“劳模”村上隆都在忙什么?
@所有拍卖人,2021年这六项工作将成为行业发展重点
一百余件代表作现身,“考尔德与毕加索”博物馆特展将首次亮相美国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