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东政协提案为京郊艺术区发声,建议合理规划与发展
2021年3月5日,两会在京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刘小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刘小东为京郊艺术区提请了规划发展提案。提案一经发步,即引发了艺术圈的广泛赞同及转发。
全国政协委员刘小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刘小东
该提案以年轻的艺术毕业生和艺术从业者利益切入,从“京郊艺术村落的构成”、“艺术村落之于艺术群体及生态集群的意义”、“规划京郊艺术区发展的价值”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合理规划京郊艺术区的必要,其中最主要的核心是关于艺术创作群体的社会生存环境及基本权利保障的诉请。提案中明确指出,青年创意人才对于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而京郊低廉的住房和生活成本是确保北京市艺术创意人才储备及发展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这个提案之所以被广泛关注,是因为北京的艺术区拆迁话题和规划发展诉求是个一直在提及但始终没有被解决的问题——大约自2005年开始,这十数年间,每年都至少得有一两回相关的话题或事件刷爆朋友圈或是登上微博热搜。究其原因是因为艺术工作群体的生存环境及发展必须性得不到管理层及普遍社会公众的充分认知。
刘小东《关于合理规划京郊艺术区的发展的提案》原文如下:
许多年以来,北京东部地区形成了798、草场地、黑桥、宋庄等一片自发的艺术区。这些艺术区的房屋,有的是农民的民房出租,有的是农村自盖厂房,被一批批艺术工作者租赁下来当做工作室使用,于是大量的艺术村落形成。
这些工作室的空间在今日仍然供不应求,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艺术毕业生涌向社会。这些毕业生租赁工作室自谋职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为文化繁荣做出各自的努力和贡献,不仅活跃了个体经济的发展,也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条出路,从而解决了一些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难题。这是这些个体艺术家从各个艺术院校毕业以后形成的整体的发展方向。
这些应届毕业生首先需要的是工作环境。在京郊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租金相对便宜,环境相对稳定,就自然形成了很多小的艺术区。这些小规模的艺术区容纳了每年涌来的大量艺术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这种环境里创造着他们的未来,不断地发展着年轻有活力的艺术文化。
但由于近一两年来北京城市整体规划,很多地区加快了拆除搬迁工作,因此许多早些年自然形成的艺术村落遭到拆除,只留下了政府批准的798艺术区、草场地的部分地区以及宋庄的部分地区。随着北京市政府东迁到通州,宋庄艺术区也面临着拆迁的可能。为了使每年大量的艺术院校毕业生能够维持生计,能在北京地区有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去创造文化繁荣局面、活跃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我认为北京市政府有必要规划出能够让这些年轻的艺术学子们安心创作的一些艺术村落或者艺术小区,然后根据市场规律,长期而稳定地租给这些年轻艺术学子们去工作生活。这样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又带动了自主创业的好风气。所以如果政府在这方面加大力度,能够合理规划出适应这些今天年轻的艺术学子们的创作园地,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是个福音,对于社会来说也是一个安定的因素。合理规划适宜容纳年轻艺术人才留在北京工作的艺术区,是很有必要且有益的事。年轻的艺术人才将会给这个城市、社会和国家带来更新的创造力。他们也是共同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才储备。给他们提供安全稳定适宜的工作环境既促进了人才的自由全面发展,也为实现文化繁荣复兴提供人才推动力。这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原文来自《中国美术报》)
但其实,不管是从真实的历史案例、城市区域发展结构或者是时代发展趋势来说,艺术区域的合理存在及艺术家群体的生存和安全保障都有必要被公平客观地对待。
首先,以欧美近一个多世纪著名的艺术区发展经验来看,艺术区从来不是在市中心的经济黄金地段发展起来的,而相反是从经济最不发达区域发生和成长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两个分别是:相对低廉的生活和生存成本、自由甚至允许野蛮的思考和创作环境,比如美国纽约的苏荷区(South of Houston Street)、洛杉矶酿酒厂艺术村(TheBrewery)、伦敦南岸艺术区、伦敦东北部的克勒肯维尔(Clerkenwell)等等,无一不是在原先废旧的仓库、废弃码头、工业厂房等不毛之地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家的入驻和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成为世界重要的艺术文化中心。
正是因为认知到艺术对于区域文化和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不仅西方,中国在近10年间也积极通过刺激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复兴城市的老旧城区。但随着艺术区的逐渐发展和成熟,艺术家“逃离”原先的艺术区域前往另外的不发达区域重新寻找创作基地,不仅是现实,也是宿命。
二战后,纽约市的制造业衰退,苏荷区的制造商也纷纷搬离,留下的大车间因不适合居住而大多空闲,房租也极低。当市政府为低税收而伤脑筋时,满脑子有理想才华但还不名一文的青年艺术家发现了这片净土,铸铁建筑租金低且有足够大的空间,正好适合自己的工作,于是把它们变成生活空间和艺术工作室,俗称“统楼房”(Loft)。
其次,以法国地理学家格特曼(Jean C,ottmann,1961)关于大都市城市群或都市连绵区(简称MIR)的概念及高汝熹在“论中国的圈域经济”一文中关于“大都市经济圈”的定义来说的话,中国的大都市城市群的发展是不完善的,其导致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城市经济的增长受到了损失,而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城市区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可是,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却同时也是一个有巨大的服务业需求却始终没有被满足的国家。因此,《大国大城》的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陆铭认为,改善服务业的受限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从这点来说,艺术区及艺术文化生产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服务产业构成,是未来中国向更完善的“大都市经济圈”发展进程的必修课。
而往实际了说,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有效实施以及中国在近10年间的经济发展实力,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和国民综合文化与审美水平的提升早已过了看量不看质的时代,因此在完成GDP指标的情况下如何有质量地实现国民的实际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增长,或许才是今天的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那么,艺术文化氛围的构建和建设,便不只是消费或娱乐,而是需求。即如此,艺术家(或者说艺术创意工作者)就是最核心的生产力,那么为艺术创作者及群体提供相对稳定及安全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则不仅仅是扶持,而是培养。
就像刘小东在提案中所说的:“给他们提供安全稳定适宜的工作环境既促进了人才的自由全面发展,也为实现文化繁荣复兴提供人才推动力。这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相关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