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海粟与王济远,为何他们曾是上海美专的最强“战友”?

带你一起学收藏的 在艺App 2021-09-25


“我们虽不能共着一个讲台,却可以共着艺术这个大讲台。”


刘海粟,1896-1994

刘海粟一生热爱探索、传播艺术,且广泛结交朋友,徐志摩、傅雷、刘抗等都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在他的“好友列表”中,有一个人虽然不为众人所熟知,但却是其一生都怀着特殊感情的挚友,那便是王济远。



王济远

中国早期洋画运动核心人物

 

王济远,1893-1975


在中国的现代美术史上,王济远是被历史忽略的重要名字,他是中国早期洋画运动的中坚力量,以及中国早期现代绘画的践行者。上海作为中国洋画运动最早的传习地,培养了一批中国早期现代艺术的优秀名家,其中就有王济远。


也许对现在的很多人来说,王济远或许是个比较“遥远”的人物。但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的口中、报刊上的文字中,王济远和刘海粟的名字却常常是连在一起的。

 

1912年,刘海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的第一页。这所学校轰动一时,蜚声海内外,陆续培养出的艺术名家后来也是遍及天下。


1913年入读上海美专的王济远,便是当时从该校出来的首批画坛名家之一,与徐悲鸿等属于同一时期。毕业后,王济远留在上海美专担任教师,后来又晋升为西画系主任、副校长、代理校长。


 

1936年“中国现代名画展览会”参展画家合影左起:庞熏琴、张弦、刘海粟、陈人浩、郁风、周多、潘玉良、倪贻德、成家和(刘海粟夫人)、刘抗、王济远


任职12年期间,他一直是刘海粟最为得力的辅佐者,最为忠实的拥护者,也是其最为信赖的好友。二人一起积极建设经营学校,共同举办各类艺术活动,为艺术持续发声。


刘海粟与王济远的关系可以说是亦师亦友,两人的过往亦是一段段值得记忆的故事:1926年,王济远在课堂上与学生起了争执。背后的“布局者”刻意借此煽动学生们闹事,向刘海粟施压,要求学校开除王济远。这一闹可让上海美专乱成了一锅粥,甚至一度停课。

 

刘海粟自然是再清楚不过王济远的为人,面对学生的无理要求,他表示无法接受。他对王济远有着充分的信任,而且其为学校做出的贡献他也都看在眼里。“我刘海粟即使到了山穷水尽也不会出卖朋友,做有愧于朋友的事”,这便是他当时的态度。

 

而挑事者也正是看准了他讲义气的性格及其与王济远之间的深刻情谊,猜到他绝不会做出将王济远撤职的事。果然,当肇事学生被开除后,此事非但没能平息,学生们的反抗更加激烈了。

 

尽管刘海粟的态度坚决,但王济远却不想让事态发展得更为恶劣,更不想让刘海粟为难。思虑再三,王济远最终还是向刘海粟当面递交了辞职申请。

 

除了在上海美专就读任教之外,王济远先是加入了由刘海粟、汪亚尘等人创办的西洋画团体“天马会”,后又与江小鹣一同创立了艺苑绘画研究所,之后还参与了由庞薰琹、倪贻德等人发起的西洋画团体“决澜社”,并曾与刘海粟、倪贻德、傅雷、庞薰琹等发起成立西画团体“摩社”作为中国前卫美术运动之一分子,在中西文化相互冲撞交融、中国前卫美术运动最为火热的年代,王济远始终活跃在最前线。


 

1932年决澜社第一回展览合影 王济远(后排左五)


他还是潘玉良的恩师,常玉的友朋,张大千信赖的挚友,王济远堪称美术界的社交名流,人情练达,还和德国大使陶德曼、日本外交官须磨弥吉郎交往频密。

 

 

30年代上海艺坛的部分名流:王济远(前排左一)、朱屺瞻(左二)、丁悚(左五中坐者,画家丁聪的父亲)等人


尽管迫于形势王济远最后离开了上海美专,但也因此迎来了人生的转折。趁着闲暇,他先是去了日本,后又去到美国游学。日本和西方美术让他很受启发,他开始潜心钻研和实践中西方艺术的碰撞。


那一时期他的作品多是富有后印象派风格的画作,其中融合了塞尚般简练而凝重的笔触,又不失东方气韵。当时的日本美术评论称他“尤其共鸣于马蒂斯、毕加索和特朗之类的作风,吸摄这些西洋画家的长处,同时执意在传统的南画的素养的基础之上开拓新境。”

 

巧合的是,刘海粟在当时也因被视作“学阀”而流亡日本,二人在异国得以重逢,但他邀请王济远回到上海美专却被拒绝了。王济远表示自己对学校的感情很深,但鉴于之前的风波不好再回去,而且他想继续游学考察研究西方艺术。最后二人的想法达成一致,“我们虽然不能共着一个讲台,却可以共着艺术这个大讲台。”

 

于是,王济远从日本去了美国游历,而刘海粟也开启了其人生中重要的两次欧洲之行。



刘海粟两次旅欧

推动中国美术“文艺复兴”


1929年,在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支持下,刘海粟以“驻欧特约著作员”的身份首次赴欧考察。西方名家的经典作品让刘海粟深深为之动容,而且他十分倾慕于巴扎尔克的自学精神,于是打算通过临摹名作来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颇有些无师自通的意思。


 

1920年代,刘海粟在巴黎拜访贝纳尔


作为一位已然有所建树的中国画家,刘海粟在选择向哪位西方大师学习的时候,起点无疑高于常人,最终他临摹的都是一流前沿大师的作品,如提香的《基督下葬》、伦勃朗的《裴西芭的出浴》等。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人在那个年代是很难看到欧洲名画原作的,但能够一睹刘海粟的临摹画作,也算是很有眼福。因为其临摹之精妙程度,可以说是令人称绝。


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刘海粟观摩了无数经典作品,游遍欧洲各国名胜古迹。他边走边画,累计创作了三百多幅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其赴欧前创作的油画作品《前门》于1929年入选了当时已经举办了27届的顶级艺术盛会——法国秋季沙龙。他是沙龙开幕中第一个携作品参加的中国面孔,这在中西方艺术史上都是前所未见的“传奇”。

 

而后,刘海粟在旅欧期间创作的15幅作品又分别入选了尼日利沙龙事务所展览会和蒂勒里沙龙,一同展出的都是马蒂斯、贝纳尔等欧洲一流名家的作品。


此外,巴黎美术学院院长贝纳尔还在巴黎克莱蒙画院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其作品《卢森堡之雪》更是被法国政府购藏于特亦巴尔国家美术馆。

 

刘海粟画中的中西交融,或许便是其作品最动人之处。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所说,“他从西方引进来的写实的油画、表现性的油画、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油画里面,有中国人的血液,有中国人的感情,有中国人的思考,所以他这个油画是中国的油画,是有个性特色的油画,是有民族气派的油画。”

 

而作品大获认可也为他提供了一个传播东方文化的良机。1931年,刘海粟受邀前往柏林介绍中国艺术,透过讲解包含中国哲学和艺术观念的“六法论”,他在欧洲人面前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体系徐徐展示开来。


 

刘海粟全家与王济远在布鲁塞尔旅途中的旅途中的合影,1929-1931 /出自《艺气风发——来自刘海粟和刘抗的相册》


同年9月,刘海粟结束第一次欧洲考察回国。

 

1933年,刘海粟前往德国柏林举办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他的第二次欧洲之旅就此开启。展览会在德国引起了轰动,英国、法国、荷兰等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邀请刘海粟前去展览。


虽最初的计划和经费只支持在德国办一场,但刘海粟却想办法尽可能去到更多的欧洲国家巡展。而且展览期间,他每到一处便会发表介绍中国传统艺术的演讲,很大程度上宣扬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如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所说,“刘海粟系统地把中国传统的东西对西方做了个介绍,从六法,气韵生动,从中国院体绘画,从中国的山水画,方方面面的几十个讲座,对西方进行演讲。从这个方面来讲,在二三十年代里面也只有刘海粟一个人,他的贡献是非常非常大的。”

 

巡展进行得很顺利,但催促刘海粟回国的电报也是一封接一封,有关学校建设发展的一些事务亟须他来处理。权衡之后,刘海粟最终婉拒了美国和苏联的展会邀请,在结束布拉格的展览后便于1935年回国。


刘海粟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而他两次出游欧洲取得巨大成就,更是被称为“中国文艺复兴大师”。


此次2021年华艺国际(广州)春季拍卖会现当代专场,便将呈现刘海粟于1934年旅欧期间的一件传奇之作——《圣扬乔而夫飞瀑》。

 

 

刘海粟  圣扬乔而夫飞瀑 

1934  布面油画        

79.5×59.5cm

签名:

海粟 1934 Liu Hai Su(右下),ST GINGOLPH LES GORGES DELA MORGE 8.8.34(背签)

出版:

1.《时代》,第十卷,第二期,1936年,内页;

2.《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刘海粟》文化艺术出版社 P91。

来源:

1.法国私人收藏 ;

2.台北苏富比拍卖 1999年10月17日 Lot125 ;

3.香港苏富比拍卖 2005年5月1日 Lot66。

说明:作品曾创造刘海粟作品拍卖最高纪录。



《圣扬乔尔夫飞瀑》是1934年刘海粟在法国东部与日内瓦交界处Saint-Gingolph的对景写生,粗看之下有着后印象派绘画的痕迹,笔触、用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其受莫奈、梵高绘画的影响。画面的色彩鲜艳、笔触小而密集,强劲有力,表现出画家澎湃的创作激情与强烈的内心情感。

 

这幅作品与现藏刘海粟美术馆的《栗树林》为同时间、地点的写生作品。两幅作品的调式相近,褐红、赭黄和黄绿交错的色调,贴切地传达出了山地的初秋气氛,而两幅作品的书写笔触和表现手法也大相邻近,勾括灵动有致,书写流畅,造境简括,物象空间充满了暗示性而不是机械的描绘。

 

 

左-《栗树林》 右-《圣扬乔尔夫飞瀑》


《栗树林》完成后刘海粟便将其带回国内,但这幅《圣扬乔尔夫飞瀑》却一直留在法国,直到1990年代才被台湾藏家在英国伦敦一家拍卖行发现并购得。此幅画作保存完好,材质焕然如新,为市面上罕见的刘海粟精品。


 

作品在1936年的《时代》杂志出版


我们可以将这张作品采样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和文献意义的作品。从这张作品中,已然能够看到出印象派画风在向东方流布的过程中,形态和趣味已经发生悄然的转变,一种更自由任性的书写为色彩的表现找到了新的修辞方向。

 

刘海粟的色彩处理也相对主观,该作足见一斑,基本采用了类似浅绛山水的统一大调式,冷色以偏暖色的绿为主,以蓝色倾向来呈现空气透视,而暖色由前景、中景的赭红向远景的黄绿灰色透视渐变,色彩透视没有严格按照光色的变化,阴影的颜色也是随机以整体的深褐色加以暗示和提醒,并不斤斤计较于小色块的细微倾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是刘海粟一贯的风格。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景树丛的描写,树木的枝叶的点彩方式明显与印象派后期塞尚和凡高不一样,点彩的笔法更类似于传统山水的中锋旋绞,主体物象与负空间虚实相生,无中生有,笔触的边缘与留白形成一种空间错视与幻觉。


纵观刘海粟这个时期的作品有一种较劲和任性的情绪,与日本第一代“准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相比,他自觉的东方性格已经完整地呈现出来,甚至是近乎偏执的强调这种性格。他的写生作品与日本前辈画家黑田清辉和藤岛武二的相比,更具书写的自由和流畅感,情绪更为敏感、张扬,色彩更为刺激、强烈,他自觉的弱化了色层堆叠和塑造感,以柔性的笔调书写出阳刚的气质,他完成的语言难度是巨大的——以柔致刚,以简驭繁,以轻薄而致厚重。在他1930年代的代表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明确而自觉的语言策略。

 


昔日挚友战乱一别

此生再未相逢

回到刘海粟与王济远的故事中来,1931年刘海粟结束第一次欧游回国时,已从美国游学回来王济远还专门去码头接他。重逢的二人交谈甚欢,这一次王济远还欣然接受了重回上海美专的邀请,继续任西画系主任,且不久后晋升为副校长、代理校长。


等到1935年,王济远前去看望二次欧游回国的刘海粟,表示对于未能管理好学校事务深感愧疚。刘海粟听他细细道来之后表示非常理解,并安慰他不必介怀,好好整顿之后学校定会再次兴旺起来。

 

但无奈的是,当时其实已是国难当头,经济形势非常不好,“八一三事变”之后上海也很快沦入日寇之手。战乱之中,王济远奔赴旧金山,之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到祖国,在美国度过了34年的余生,直至1975年于纽约辞世。

 

移居美国之后,王济远便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野,但他作为重要的中国艺术家代表在美国艺坛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他还在美国创办了华笔书画学院,培育了数千名学生。可以说,在国门尚未完全打开之前,那里的很多人并不知有刘海粟、徐悲鸿,而只知有王济远。

 

值得关注的是,王济远中晚期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他更多地以中国画及书法创作为主体,在水墨画、水彩和油画等多种媒介之间探索,并尝试找到一种融合平衡中西艺术的创作方式,他所秉承的观念是“画之极致,并无中西之分,画家所追求者,中西一致”。


不得不说,从此前往国内引入西画技法,到向西方普及中国艺术,王济远所追求的始终是融贯中西的先锋艺术理念。不论身在何处,他都将这一理念亲身践行到底,而他也确实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


此次2021年华艺国际(广州)春季拍卖会现当代专场,也将呈现王济远迁居美国后于1961-1962年创作的黑白水墨巨作——《墨荷图》。

 

 

王济远  墨荷图(一组八件)

1961-1962 纸本水墨

56×120cm×8

题款与钤印:

1. 一九六一年七月廿六日济远写,钤印: 王济远;

2. 一九六一年七月卅日济远写,钤印: 济;  

3. 雷雨后,一九六一年七月卅一济远写,钤印: 济远书画·济;

4. 一九六一年八月一日济远写,钤印: 济远书画·济;

5. 雨荷,一九六二年七月十五日济远写,钤印: 济远书画;

6. 钤印: 王氏济远;

7. 钤印: 王氏济远;

8.一九六二年八月一日济远写,钤印: 济。

说明:

作品将收录于《旅行的笔墨:王济远的绘画艺术》(岭南美术出版社)



此套《墨荷图》组画,共计8幅,是王济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创作的水墨花卉作品,也是少有的成套作品。以荷花入画一直是画家热衷创作的题材,此套作品描绘了夏日荷花盛开之景,荷花如白玉般皎洁,或作含蓄内敛状,或作奔放豁达状,荷花的多种动态跃然纸上,荷叶摇曳生姿,墨色氤氲,笔笔逸动。



左右滑动观看


他将水彩技法融入到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创作与表达中,从而形成了极具新颖又抒情的格调,以水墨的现代形式感彰显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以水墨铺满画面,而于荷花处,仅点缀些许淡墨,加之墨线勾勒,在荷叶、水塘的墨色渲染下,更显荷花之轻盈婀娜,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之圣洁特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形成宁静致远之感。 


 

《墨荷图》组画其三


王济远巧妙地运用墨色的浓淡来表现早晨与下午、晴天与雨天的变化。画中的荷花有正有侧、有动有静,或含苞或将放,或半开或全开,姿态各异。他笔下的荷花是端庄浑厚的,让人感受到充盈的体积与重量——尤其在图三,可以观察到艺术家将西方绘画明暗过渡的表现方式运用到荷叶的描绘中,让人明显地看到荷叶何处凹进、何处向光与背光。荷叶运用到两种画法,一种是以西方水彩为基础,虽以浅但粗的墨线勾勒外形,有深有浅地涂抹颜色,细致地罗列叶脉。另一种则是以传统写意荷花阔落的大笔从荷叶中心带到叶边。

 

 

《墨荷图》组画细节


此组《墨荷图》另一突出的特点是作品无一处留白,艺术家在背景空白处均施以淡墨填充,体现水彩画的渲染技巧。淡灰色的背景似乎暗示着暗淡阴沉、暧昧不明的日光,或是乌云密布的天空,又可能是雷雨过后、稍适熹微的日光。《墨荷图》是王济远感怀自然的画荷日记,又是他向往宁静自由、怀想东方文化的咏物志。墨色氤氲,笔笔逸动,随兴而致远。

 

 

王济远的荷花速写


平日的速写素描积累是王济远的重要创作方法,因而他的水墨画创作也和写生紧密联系,构成了绘画对象的主体造型。正是平日里对身边事物速写的坚持,才使得花的生机,得以在简单数笔中,跃然于纸上。从王济远存世的速写本中,有不少画荷的圆珠笔速写,勾勒了荷花和荷叶的各种姿态。经过超越半个世纪的时光,今天我们穿过王济远的感怀自然的目光凝视,八幅墨荷横亘眼下,仿佛跌进了怀旧的花样年华。《墨荷图》无疑是王济远美国时期成熟地融合中西画法、浑然天成之水墨巨作。


回首刘海粟与王济远的种种往事,令人唏嘘的是,这对挚友,自上世纪40年代战乱一别,再未相逢过。


等到1990年初,刘海粟前往台湾举办师生画作联展,看到前来迎接的上海美专徒弟们时,他还不由感慨道:“济远若在,该多好。”


 

华艺国际(广州)2021春季拍卖会3月29日-4月1日


作为位列全国第三的艺术品综合服务拍卖行,华艺国际持续关注并始终致力于呈现刘海粟、王济远等新美术运动先驱的作品。


2020年,华艺国际先后策划举行的“纽约华笔:王济远旅美作品专场”“线之灵韵:王济远旅美作品专题”等专场拍卖,都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寻了王济远的艺术魅力,是深入挖掘作品背后文化学术价值的体现,也是关注探索作品市场价值的表现。


 

华艺国际(广州)2021春季拍卖会“现当代艺术”专场2021年3月31日 13:00


2021年3月31日13:00,华艺国际(广州)春季拍卖会的“现当代艺术”专场,将重磅呈现刘海粟之《圣扬乔而夫飞瀑》、王济远之《墨荷图》。


故人已去,他们为后世留下的作品却是永恒的经典。因而,我们得以在今天,在任何时候,透过精妙绝伦的画作,回想昔日的光景,深切感悟二人之诚挚情谊,艺术之美妙动人。


 




-END-
图片信息来源丨华艺国际、网络
©️归藏家、相关机构所有,禁二改丨盗用

部分文字节选自:才情与热情的飞瀑——刘海粟的《圣扬乔尔夫飞瀑》漆澜

文字丨编辑:夏天






往期文章回顾


在艺·沙龙丨杜杰x王从卉x郭君奇x谢晓冬,一家百年老字号怎样打好现当代艺术这张牌?
在艺·对话丨@乔志兵:艺术收藏的第一步是触发“美感”
在艺·对话丨他一生热血情怀,唯有“精艺报国”:幕后团队谈程十发诞辰百年大展
在艺·对话丨“老”拍卖人怎么破圈?开拍“新”势力正式出招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