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擅长“变废为宝”的艺术家,任性把百年历史荣宅变成他的“多宝阁”

带你一起学收藏的 在艺App 2021-09-25



“西斯特·盖茨:多宝阁”  ©️上海Prada荣宅





当陶瓷与一栋百年老宅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这次,西斯特·盖茨将自己虚拟成荣宅的主人,邀请观众“进入”他的日常生活。


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曾说:“生活、世界历史、局部历史,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事件,换言之,也是一系列短暂的戏剧性的场景”。于是,走进Prada荣宅“西斯特·盖茨:多宝阁”的展览现场,看着那些窗台上摆满的陶瓷器皿,也许西斯特·盖茨(Theaster Gates)便是在这栋百年老宅里,呈现一幕他与生活、宗教、历史和身份相关的短剧。




从破旧建筑开始的

社会实践


西斯特·盖茨被广泛关注,是因为2021年他参加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时创作的,一个名为“12 Ballads For Huguenot House”(为胡格诺会所创作的12首民谣)的社会实践项目。


这个项目的基础是两栋“平行建筑”,一座是位于芝加哥的、彼时正在腐烂的破旧的基督教会所——“胡格诺会所(Huguenot Haus)”,一座是位于德国卡塞尔的,建于1826年,后历经战火而幸存下来的同名建筑。西斯特·盖茨将位于伊利诺伊州的胡格诺会所的部分原材料运到了卡塞尔,重新改建了卡尔塞的“Huguenot Haus”。


改建之后,他与自己的工作团队及合作多年的实验音乐乐队Black Monks of Mississippi一起搬进了那座改建好的建筑,并在卡塞尔文献展的展览期间,将它作为一个举办各种表演和社交活动的公共聚会场所,举办了多场表演。


关于这件作品,西斯特·盖茨曾阐述说:“一幢是因战争与宗教迫害而遭弃置的教会会所,一幢则因城区荒废而遭遗弃的旧建筑,通过改造这栋建筑及在其中的真实经历,我将自己的主观存在性与德国的一段历史关联在了一起”。



《为胡格诺会所创作的12首民谣》第13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展览现场



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创作而言是很有些冲击性的,但之于西斯特·盖茨,却是他艺术实践中非常常见的一种诗意又明朗的手法,即便他的每一件作品背后几乎都有关于身份、种族、宗教、社会或者历史的严肃命题。




只是陶瓷艺术家?


本次在上海Prada荣宅展出的“西斯特·盖茨:多宝阁”便是这样的一件作品——通过大量极富历史意涵和文化象征的陶器及若干不起眼的日常之物,重新构建、关联和“转述”一栋承载百年风霜的老宅。


而整个展览,完全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自述——对应展厅“访客(宴会大厅)”、陈述——对应展厅“幽影(荣夫人卧室)”和展现——对应展厅“主人(会议室、饭厅与日光室)”三个层层递进的视角,完成了整个诉说。



“西斯特·盖茨:多宝阁” 上海Prada荣宅  ©️上海Prada荣宅



是否有些不好理解?其实就像西斯特·盖茨自己说的:“当艺术家不在场的时候,作品自身会说话”,只是在此之前,得先了解西斯特·盖茨。


对于他,媒体给的定义是:用艺术改造社区的城市规划师、卡塞尔文献展与惠特尼双年展的常驻艺术家、常年稳居艺术权利榜Top 50的著名艺术家、非盈利基金会的创始人、上世纪60年代之后最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之一......但如果全面了解过西斯特·盖茨的创作,你会发现,是个没有办法被定义的人,即便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陶瓷艺术家



西斯特·盖茨

1973年,在芝加哥西面,位于东加菲尔德公园附近的美国最著名的黑人社区里,诞生了一名男婴,父母给他取名:西斯特·盖茨。作为一名身份地道的非洲裔美国人,西斯特·盖茨的家庭是非常典型的美国黑人家庭——父亲是勤勤恳恳老实本分的屋顶水泥匠,母亲是一位朴实温和的小学教师,家里一共生养了九个小孩,西斯特·盖茨正是家里的老幺,且是唯一的男孩。


西斯特·盖茨曾回忆说,从他有记忆开始,父母每个礼拜都会带家里的孩子去参加浸礼会教堂(Baptist Church)的活动,那几乎是他们家每到周末的固定活动。当时,极其热爱表演的小盖茨还曾是那些唱诗班中的一员。


便是在这种家庭文化的熏养之下,家里9个孩子都对社会活动、民权运动等非常感兴趣,西斯特·盖茨的姐姐还曾策划组织过维权活动,而成为艺术家的西斯特·盖茨,则是直接将其对社会、民生和文化的关注都通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制作陶瓷的西斯特·盖茨



但事实上,西斯特·盖茨并不是一个少年成名的艺术家,至少,在27岁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陶土艺术家之前,他没想过要做艺术家


在芝加哥北部的莱茵技术大学就读预备高中时,学校与家是两个相反方向,每天往返于城市两头的西斯特·盖茨亲眼目睹了城市生活中各阶层待遇 的差异以及公共权力的不平等,于是1996年考上艾奥瓦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的时候,他的主修专业选择的是城市规划,并曾义愤填膺地立志要“拯救城市”。


于此同时,西斯特·盖茨同时选修的专业是制陶艺术,彼时的他还不曾想到,要以艺术作为媒介,去影响城市和公众。但到1998年决定报考开普敦大学时,他则已经有了明确的艺术创作思考,故而当时主修的专业是美术及宗教研究,并以非常优异的成绩很快就获得了硕士学位。



西斯特·盖茨在TED演讲他的艺术实践



1999年,从南非回到芝加哥,西斯特·盖茨入职了芝加哥交通管理局,担任城市艺术规划师,专门为公共交通系统策划、组织和设计公共艺术。


这些经历和学习,对于,西斯特·盖茨后来通过艺术改造旧物、建筑、社区和城市的一系列创作有非常直观的影响,但他在2000年选择以陶器艺术家身份进行艺术创作,则不仅因为他对陶土痴迷——西斯特·盖茨在许多场合都表达了他对于陶土的着迷,并认为陶土作为人类最早能够进行生产制造的材料之一,是一种能够直接展示深刻联系的媒介,甚至我们的生活,以及整个社会都依赖于人类用双手和黏土一点点搭建而来——还因为其曾在1985年,遇到了日本传奇制陶大师“Shoji Yamaguchi”。正是因为那次相遇,影响了西斯特·盖茨对于陶瓷的理解,也是他后来花大量时间研究考察日本艺术和南非宗教的原因。而那段经历,后来也成为了他创作《Yamaguchi Story》的背景。


2006年,艾奥瓦州立大学基于西斯特·盖茨在陶瓷和宗教领域的研究成果,授予了他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的学位;同年,以艺术呈现设计专员(Arts Programmer)的身份,西斯特·盖茨受聘加入芝加哥大学,专门帮助芝加哥大学改善与周边社区的关系。


在芝加哥大学任职的四年间,除了创作陶瓷艺术之外,利用职务所提供的便利,西斯特·盖茨进行了大量的艺术项目及行为艺术实践,其中就包括召集传布福音的唱诗班、组建临时公会、邀约各种各样的合作者和朋友举办“周日聚餐”(即项目:Soul Food Pavilion)活动,当然还有至今仍在持续产生影响的,著名的《多尔切斯特计划》



《多尔切斯特计划》美国芝加哥南区多尔切斯特社区,左&右分别为:为改造后&改造前的房屋



令西斯特·盖茨享誉国际的艺术影响社区计划《多尔切斯特计划》(The Dorchester Project)的创作背景,是2008年,受金融海啸的影响,芝加哥南区的多尔切斯特社区在面临经济大范围的衰落、企业倒闭、家园空置、房地产坍塌的重压下,成为了芝加哥城市犯罪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008年,西斯特·盖茨搬进该区之后,发起了艺术改变社区的计划,希望用一个长期持续的时间,通过他的存在和房屋维修创建一种可行的“剩余效应”。


为了防止人员的继续流失,西斯特·盖茨最初的设想是通过将空置的房产变成艺术和社区空间的方式,来重新凝聚居民。于是他自费购买和回收利用废弃材料,重新翻修了自己的屋子和周围的房舍,然后从当地倒闭的书贩手上回收了14000册艺术类和建筑类书籍,同时收藏了由芝加哥艺术史学院捐赠的60000册存档的玻璃幻灯片,将这栋两层的建筑改成了图书档案馆和听音室



图1:正在改造旧物的西斯特·盖茨及伙伴

图2:“多尔切斯特计划”中的社区资料室

图3:居民聚集在黑色电影院观赏放映

图4:收集了废弃旧书和录音带的图书馆&聆听屋



不仅如此,因为注意到该社区中生活着大量的非洲裔美国人,他又陆续翻新社区空置的房舍创办了黑人电影院、音乐小屋、展览空间、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活动空间,并定期举办“周日聚餐”活动,希望以此为社区的非洲裔居民提供谈论艺术、社区和文化的机会,逐渐形成温馨的社区文化,以期令整个社区恢复活力。


目前,这一项目已覆盖多处房产,更包含有一个“多切斯特艺术+居住合作社” 的项目。2010年,西斯特·盖茨还专门成立了“重建基金”来支持这个社区项目的扩大和发展。而2012年,他又买下了距多切斯特大街第6901号的几米之外的,被废弃的原芝加哥房屋管理局,通过低碳环保的翻新工作,将之改造成艺术工作室,以供艺术家们进驻该社区居住以及创作。


多尔切斯特计划同期,西斯特·盖茨还创办了属于他的福音音乐合唱团“密西西比黑人僧侣”(Black Monks of Mississippi),并组织了首场演出“密西西比州的黑人修道士在埃因霍温(Black Monks of Mississippi in Eindhoven)”。演出的成功,让这支黑人实验乐队就此打入了芝加哥表演界。


但 “密西西比黑人僧侣”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由一批有秩序的表演者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修道士组成的团队,他们不仅将东方的音乐格律、蓝调音乐的曲风用美国的音乐传统和黑人教堂福音歌的演唱形式进行融合,更利用多样的音乐与宗教实践,丰富了西斯特·盖茨的创作在艺术与精神、生活之间的体验。




2010年4月盖茨带领着数十位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居民至Milwaukee Art Museum表演四十分钟唱诗班风格的乐曲,其中多首歌词取材自他自己的成长经验。




盖茨与“密西西比黑人僧侣“乐团在Smart Museum of Art演出




被“虚构”的荣宅主人

某种程度上看,前面提到的作品《为胡格诺会所创作的12首民谣》实际是在“多尔切斯特计划”叠加“密西西比黑人僧侣”的表演之后,从概念、历史和空间维度上的一次有效的拓展实践。那么,“西斯特·盖茨:多宝阁”是否也是同样的手法?

在尝试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了解西斯特·盖茨的另一件作品《Yamaguchi Story》。这件作品创作于2008年,故事背景所描绘的,是1985年,西斯特·盖茨在拜访位于密西西比州的一个以富饶的黏土资源及黏土制造设备而闻名的陶瓷小镇时,偶遇传奇的日本陶艺师Shoji Yamaguchi(资料翻译称:山口),及艺术召集项目“Plate Convergences”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向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之后,大批的日本民众开始逃亡,山口就是其中的一个。在这个陶瓷小镇,山口邂逅了黑人民权活动家May,不久,两人便结为夫妻。也是受妻子的影响,山口在婚后创作的系列作品中,有许多是专门为黑人的食物和用餐习惯所制的陶瓷器皿。除此之外,夫妇两人亦非常热衷于邀请各式各样的人来家里聚餐,久而久之,他们家的餐桌逐渐演变成一个来自美国各地的人们公开讨论宗族、政治差异及各种不平等问题的非公共场域。


1991年,山口夫妇不幸在一场车祸中去世,他们的儿子John Yamaguchi继承了父母的志向,创立了“Yamaguchi Institute”来研究和管理父母的艺术遗产,并最终实现了通过宴会和艺术品培养社会转型的构想,而“Plate Convergences”,便是这一整个构想的名称。




西斯特·盖茨《石化灵器的人力车》2012  木材、黑色浇筑混凝土、粘土和塑料  444.5 x 101.6 x 101.6cm   ©️上海Prada荣宅



为什么这件作品值得一提?因为1985年的这一次相遇令西斯特·盖茨对于陶瓷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而某种层面上“Plate Convergences”也是其后来致力于在项目实践中通过对于空间/区域功能的关系重塑,创造一个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的联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的灵感。


在这几个基础上,来看“西斯特·盖茨:多宝阁”这个展览,它当然可以被认为是西斯特·盖茨与这栋百年老宅的一次对话,但也许,你可以将它看成是西斯特·盖茨在一栋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及近代中国特殊的建筑痕迹的老宅中,以其自身的经历、记忆、情绪、思考和状态重新对这栋建筑展开描绘的故事。就像他自己说的,他将自己“虚构”成荣宅的主人,将荣宅打造成一个舒适的居所,里面摆放着他热爱的陶瓷。他希望以此与这个空间建立一种直接而深刻的联系。


从这里回到展厅则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展览被强制规定了观看顺序:1、宴会大厅;2、荣夫人卧室;3、一楼的会议室、饭厅与日光室,因为这样层层深入的关系,是认知“西斯特·荣·盖茨”最好的方式。



“西斯特·盖茨:多宝阁”-第一章:“访客(位置:宴会大厅)”  ©️上海Prada荣宅



首先,“身份”是西斯特·盖茨身上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甚至可以说他所有的创作和思考都是在作为“一名美国黑人”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置于荣宅宴会大厅的6个玻璃展柜里,分别呈现的关于西斯特·盖茨自我身份的认知的经验、构成并塑造其世界观的方式、对于公民权利与精神分明的思考等等,它们是真实关于西斯特·盖茨的经历,也是认知“西斯特·荣·盖茨”的背景信息。


有意思的是,所展示的这些经历并不是一种“过去时状态”,而是“现在进行时”,比如《中国瓦片的回归》《具象主义历史》《我的第一部电影》等,均创作于2021年。




“西斯特·盖茨:多宝阁”-第二章:幽影(位置:荣夫人卧室)©️上海Prada荣宅



随后,从“宴会大厅”转到“荣夫人卧室”,西斯特·盖茨通过将个人身份和经验的介入,创建了一个其与这个房间的虚拟的现实状态


在这个空间,不管从陈列或者所展示的作品,处处可见机巧——整个空间被刻意布置成一个无可厚非的展示场景:明确的一米线、整齐的摆放、介绍清晰的陶瓷展品等,但是,在原荣夫人盥洗室的日光区,西斯特·盖茨放置了一件用他自己的旧衣服改制成的雕塑《带基座的丹宁十字架圣礼》,似乎是关联的,又实在若即若离的状态,就像是默默潜入展览现场观察观众对于作品反映的艺术家本人。


如何从展览的角度理解这个空间?假如,宴会大厅里那六个展柜是“西斯特·荣·盖茨”的背景简历,那么“荣夫人卧室”,则是一个你通过公开的现场及舆论的描述,所理解的“西斯特·荣·盖茨”。它通过不同的视角呈现给你一个似乎具体的“西斯特·荣·盖茨”,但你和他不认识,不曾真正接触过,所有的感受也都是被规划或者转述的。



“西斯特·盖茨:多宝阁”-第三章:主人(位置:会议室、饭厅与日光室)©️上海Prada荣宅



层层递进之后,作为被邀请的客人,“西斯特·荣·盖茨”希望跟你聊一聊。


于是,在荣宅一层三个连贯的空间“会议室、饭厅与日光室”被西斯特·盖茨打造成一个可供接触、交流和探讨的、非常舒适又几近生活的场域。也许因为环境见人,也许就像作品《Yamaguchi Story》里山口夫妇曾经习惯的那样,通过一张有酒有美食的餐桌,或者一个舒适的场域提供予人以交流和探讨的机会,西斯特·盖茨用自己的陶瓷作品、雕塑、废物再造的地毯、放着哈蒙德B3管风琴的莱斯利音箱、放了红茶和书籍等日常物的置物架《红茶与世界之礼》等等,布置了一个“西斯特·荣·盖茨”的“工作室”。


在这个“工作室”里,除了温暖的氛围,若有似无的管风乐,干净的地毯、堆满杯盏的桌面,你还可以在“红茶架”上找到布展用的钉子、有了裂缝却不舍得扔掉的小茶杯...这一系列细节,都让人感觉熟悉和亲切。当然,假如不介意挡着一旁的观众,你也可以席地而坐,就像他“留言”所说的:“家应该让人感到舒适,而不是重要。我希望把荣宅打造成一个舒适的环境,你在任何一个房间都可以饮酒,小憩,跟你的朋友们聊天,你甚至可以坐下来放松一下。我想让它感觉更像一处居所,里面摆放着我热爱的陶瓷”。


于是,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忍不住与这些物品展开交流,又通过它们,与西斯特·盖茨进行“对话”。因为这是展览的关系?不是,因为那些你无法忽视的有趣细节,比如那个来灵感自于图腾,又模样憨态的雕塑《鸟与缪西亚的假围巾、我的帽子与手套》、那个有几分诡异,但又仿佛原始艺术的陶制的《三重面具》...而你或者从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那些散落了满屋的,各有细节的陶瓷器皿,其实来自于西斯特·盖茨的作品《文献》。



西斯特·盖茨《一些成员生活在天堂》(A portion of the Team Lives in the Heavens)2016  釉面粘土  尺寸均为79 x 13.5 x 23.5cm   ©️上海Prada荣宅


《一些成员生活在天堂》(A portion of the Team Lives in the Heavens,2016)由14个站立的人像组成,以白色釉面粘土制作。盖茨借助复制雕塑时采用的塑模工艺在人像上留下标记,但釉面的不同使每一个人物均有所区别。这些人格化的雕像让艺术家得以反思精神主题和原始艺术,并与宗教世界形成联系。



可能有人会质疑,只是在荣宅里布置了一个“工作室”,何以就是“西斯特·荣·盖茨”?必须说,“西斯特·荣·盖茨”是一种拟述,用以概括西斯特·盖茨对于荣宅这栋建筑的主观介入及重新的定义,这在荣宅以往的展览中不曾有过,但这也正是西斯特·盖茨所擅长的。


最直观的例子是,当你置身于这个展览中时,假如剔除掉正在一旁解说和为你强调观看顺序的工作人员,你几乎不会主动回忆起荣宅这栋建筑的历史,及它每个房间的原有功能。换句话说,西斯特·盖茨弱化了荣宅自身的背景, 让观众通过作品一步步了解他的同时,也重新了解了荣宅。这也是西斯特·盖茨一直坚信的:当艺术家不在场的时候,作品自身会说话。


至于为什么叫“多宝阁”?西斯特·盖茨的解释是:母亲一直将客厅里的珍奇柜称作是她的“多宝阁(china cabinet)”   ,但其实,判定某些东西的珍贵与否,除了最基础的价格属性,更多的是价值属性,一个关联着情感、价值观、经历、记忆、历史性或特殊性等一系列内容的非理性标准。


而西斯特·盖茨的创作,不管是具有重建性质的社区改造计划《多尔切斯特计划》,或者是用以收藏杂志、著作、录音和幻灯片的石岛艺术银行(Stony Island Arts Bank),包括“废物利用”而做的毛毯,从旧建筑上收集的瓦片、粘土砖,对西斯特·盖茨来说都是“珍宝”,因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物上不仅刻画着历史如何演进的痕迹,更代表着我们认知和维系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栋百年老宅装着这数不尽的陶瓷、粘土雕塑、木头……可不正是一座“多宝阁”嘛!



西斯特·盖茨《石化灵器的人力车》2012  木材、黑色浇筑混凝土、粘土和塑料  444.5 x 101.6 x 101.6cm   ©️上海Prada荣宅



而当展览以《一些成员生活在天堂》作为完结,则忍不住让人想起西斯特·盖茨在2012年卡塞尔文献展结束之后的一番自白里所说过的一句话:“我目睹了人们将我两位违背规则的朋友活活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我决心不做这种事,我打算将格利阿特复活,重建胡格诺会所、开办银行、改变空间,把我时间用去爱,维持开放的心去看世界…虽然我用艺术作为载体去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并取得了成就,可我仍然想说,艺术不是我的家,我只是路过”。


怎么说呢,西斯特·盖茨真的是个清醒得很可爱的人,他所关注的,从来都是事物之内,生活的最本质。




-END-
图片信息来源丨在艺
©️归艺术机构所有,禁二改丨盗用

文字|编辑:郁婷


-MORE-






往期文章回顾


在艺·对话|Christina Quarles:她在月光下起舞,从身体里感受世界

强强联手,佳士得入驻全球最大文物艺术品保税服务综合体

15900字《论语玉册》致敬儒家经典,品味玉雕藏家的文化初衷

都是假象?晚清篆刻四大家之首吴让之,为何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