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为周褐褐

带你一起学收藏的 在艺App 2021-09-25


“我们不讨论各自的艺术,他不知道我的想法,我也不知道他的想法,我们更多的是交流文化、音乐和生活。”周褐褐说。

 

周褐褐口中的他,是父亲周春芽。


标签


7月22日,周褐褐个展“载我以形”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日现场,一身黑衣的周春芽默默站在角落边上,满眼慈爱看着台上正在致辞的女儿。


周褐褐当众感谢了父亲,“已经深夜了,他还在帮我想着联系有哪些朋友可以到现场来。”她顿了顿,“因为我之前,并没有这么直接能感受到父母亲对我的关怀,所以要特别感谢我的父亲。”


  

艺术家周褐褐,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



此情此景,让人不由令人想起十年前,也是一个夏日,在周褐褐的首次个展“狂热者2012”上,曾梵志、王广义、岳敏君、栗宪庭等一众圈内大佬到场祝贺,盛况空前,周春芽骄傲地谦称自己为“褐褐的爸爸”

 

作为新人艺术家的成长,总是难免伴着复杂的眼光,自2011年初登场之后,周褐褐有了很多标签:哥特范暗夜幽灵、时装设计师、新锐艺术家、音乐家、艺二代……

 

不过,最初的那几年,媒体最常用的标题还是“周春芽的女儿”,毕竟,父亲是一位已经被写进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艺术家,她太容易与父亲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次年,她结婚,等到她再次回归艺术圈,已是5年后。

 

从2017年“驱散阴霾”、2018年“因彼而行”、 2019年“驱散阴霾之虚室生白”、 2021年 “纯纯各归”和 “载我以形”,回归的这几年,她保持着每1-2年办1-2次个展的节奏。

 

从“周春芽的女儿”到“艺术家周褐褐”,眨眼间,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十年。

 

“十年过去,恍如昨夜” 周褐褐说。

 

当年的“哥特”女孩早已褪去青涩与叛逆,眼神也变得愈发沉稳。这些曾经的定义与标签,她也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试图一点点去除。以艺术之名,自我蜕变。


“我对名利的追求没有那么强烈了,艺术是很高尚的,和音乐一样。”

 

成长

 

和周褐褐的采访约在展览开幕的前一日,看她的作品喜用黑、白两色,原想着,本人应该是有着蛮“高冷”的酷劲,但寒暄坐下来之后,大家却被她一句“我穿鲜艳的衣服确实不好看”的实在劲给逗笑了。

  

“大家可能第一印象觉得我冷酷,但其实我不是,我是很开朗、很有趣的人,还是很搞笑的”初次见面,周褐褐这样形容自己。

  

作为龙美术馆2021年度推出的第四个女性艺术家个展,就连同为女性的龙美术馆馆长王薇也惊叹于周褐褐选择将《庄子》的思想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富有强大的力量。


在周褐褐自己看来,这种力量与审美意识来自于童年。

 

 “成长是一个慢慢走向独立的人生体验的故事”, 她形容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漂泊的”,父母亲先后留学德国后各自分开生活,这让当时只有小学5、6年级的她,被母亲先后带到三个美丽的城市:卡塞尔、瓦尔堡和慕尼黑。




周褐褐在德国的童年时光



“小小的我很容易陶醉和幻想,坐在山顶遥望整个卡塞尔,一阵风就可以随时把我带走。”

  

卡塞尔城市不大,她常常在放学后的傍晚,在格林兄弟铜像的陪伴下一个人在大力士Herkules城堡下的池塘旁逗天鹅玩耍。



周褐褐在德国的童年时光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池塘就如约翰·埃弗里特·米莱笔下的《奥菲莉娅》,池塘边开满了各种野花,水是透明的却又是黑色的,“黄昏时刻,当天空渐渐变为深蓝色,那半小时是世间最美的时刻,因此我的春日色调是灰暗的,美不胜收。”

 

城堡经过长年累月自然侵蚀,呈现出暗黑的质感与岩石的色彩肌理变化,这种观感令她无比着迷,特别是当山顶太阳光从背后打过来的时候,仿佛就能看到一位举着手的大力神,光柱从他的指间穿过,那是她从未见过的神圣之景,她完全被吸引住了,“那个四面发散的光柱太震撼了,当时特别迷恋那种感觉,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奠定我最初的审美的意识。”


直到现在,她还是喜欢这种唯美又臆想的状态, “我漂浮在想象的空间里,有回忆也有对比。”


骨骼

 

  

“周褐褐:载我以形”展厅现场,作品《鞘翅》,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KESEN柯森



如果说她的创作里有什么是不可或缺的,那一定是音乐,她说,“没有音乐就不能创作”。

 

小时候,奶奶是四川音乐学院的书记,整幢楼住着全是音乐家,“那边在唱美声,这边在拉小提琴吹号,那种生活环境以后再也没有过,是种很温暖的感觉。”

 

音乐也是年幼身处异乡最温暖的陪伴,在去卡塞尔的第二年,母亲离开了她的第一任德国丈夫,开始闯荡慕尼黑,周褐褐被寄养在了瓦尔堡(Warburg)的Charlotte婆婆家,与她养的大狗yosha一起生活。


就读的小学Gymnasium Marianum是一座早于1281年的建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281 年在瓦尔堡成立的多米尼加修道院附属的一所修道院学校,该学校位于市中心,并在那里训练了传教士的后代。除此之外于1490 年左右,后来的神学家奥托·贝克曼 (Otto Beckmann) 和 1589 年来自明斯特的 Eberhardus 和 Luberus Bischopinck 兄弟相继在那里研读圣经。1643年正式命名为Gymnasium Marianum。


八十年代,出国的中国人很少,10岁的她在开学典礼上她被同学们称为“东方的公主”。


Charlotte婆婆家里没有钢琴,只有在学校暗黑空旷礼堂里的三角钢琴上练习,每天如此。放学之后的学校可以用死寂来形容,舞台上除了她和生涩的琴声,就是仿佛忽远忽近漂浮在城堡尖顶上空的灵魂。

  

一次受好奇心的怂恿下,她独自展开了一场校内冒险。当她小心翼翼抬高手臂扶着灰暗的楼梯把手朝着教室走去,梯部端头已被岁月平抚的圆润饱满,貌似油脂般细腻润滑,按捺不住俯身抚摸那波浪般的弧线,冷空气从头上飘过,也许恍惚听见身后莫名的低语声,她加快脚步走向深处。

  

幼小的她当时根本不知道,德国建筑材料的发达已让古老城堡里的设备焕然一新,所有的门在通过后都会自动上锁。身后大门关闭的巨大声响一声声回荡在深远的走廊尽头,她被锁在石窖底层,哭也没有用,紧握一把大门钥匙的她最终从厨房溜出迎着瓦尔堡的黄昏逃回村庄。

  

13岁的冬日,她回到了成都,顺理成章的走上了音乐之路,不过,这个音乐梦很快湮灭了:在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了三年后,她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原因是自己先天性的手小,钢琴弹奏越发得吃力痛苦。

 

“也许这是骨骼发育障碍,我的手比母亲几乎小一个关节。”从那时起,她开始留意人类的骨骼。在她看来,骨骼才是人体的真相,骨骼生长是旺盛生命力兴衰的过程而非死亡。


  

周褐褐, 音形(局部),

玻璃钢、布料、泡沫隔音板,尺寸可变,2021

图片由艺术家及A4 美术馆提供


  


“周褐褐:载我以形”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韩小易





她习惯以骨骼为主题来制作雕塑,然后用雕塑作为影像作品的背景,抽象诠释和表现大自然的种种。我们常常会受限于惯性思考——多数人认为骨骼是可怕的,但对她而言其实是特别的,是生命力与真相的代表之一


骨骼是可以生长的,无论内骨骼还是外骨骼,都是生命的重要支撑,是生命提升空间运动能力的基础。骨骼介于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代表了非生物和生物的过渡状态,生命的开端(虽然早期生命是没有骨骼的),是血液的诞生地之一,是脑和思维的保护者……”


我很喜欢骨骼的质感,这代表了一切生物最原始的状态,也是进化的表现。”周褐褐说,“我想要把这种感觉通过自己的双手传达出来,这就有了后来我用各种化学材料和颜料创造出,在我的理解之下的骨骼雕塑。”


秘密


  

开幕式现场,观众参观展览,龙美术馆(西岸馆),2021,摄影:韩小易



龙美术馆展览现场的圆形《珍奇柜》里,书信、音乐唱片、手稿、唯一一张打工的工资单、第一张图书馆的卡、说不上名的昆虫标本……


这是策展人王晓松特意设置的一条隐藏线索,藏着的都是关于周褐褐的小秘密,每一样都有故事,她说自己是恋物的,不适合断舍离,“都舍不得扔,就收藏了一屋子。”


一张标着2008年10月22日(周褐褐生日那天)的VAMPS乐队演唱会的门票,有着特别意义。VAMPS是由日本彩虹乐队主唱HYDE和K.A.Z.组建的日本摇滚乐队。


  

展览现场,《珍奇柜》一张特别的演唱会门票


 

彼时,因为对日本彩虹乐队的狂热喜爱,让18岁已在四川美术学院读了两年艺术的她,毅然前往日本学习服装设计。



青年周褐褐在日本



生日那天正好有Vamps的现场音乐会,门票基本是从所有会员中抽选出来的,加入会员以来这是唯一中选的一次。她形容自己当时“高兴惨了”。


她用实力诠释了什么叫做“念念不忘,终有回响”,2019年,彩虹乐队的主唱HYDE首次来到成都,她以中国艺术家的身份与HYDE进行了一次音乐与艺术的对话,如愿以偿“追星”成功的原因竟然很简单,“我会日语” 周褐褐笑着说,“我当时坚定想把日语学好,相信总有一天可以连接上。”

 

从童年的审美意识到音乐、服装设计、艺术,她的每一步,似乎都走的有些不同寻常。不过,她也笃定相信,人生每一步选择与努力,都不会白费。

 

正如因为有学习服装设计的经历,这让她在艺术创作上对于材料的把握,一方面是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也更加自信,“人的一生会学很多知识,没有什么是没有用的,也许某一个时刻就迸发出来给你支撑。”


自然


  

艺术家周褐褐导览讲解作品,龙美术馆(西岸馆),2021,摄影:韩小易




从2011年首个个展之后,她试着在形而上学、现象学、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探索之路上往复,作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伴随着的两个孩子粽子和月亮的出生,这也让她对于来自人类自身的体验变得深刻,这些对于自然与生命的体悟,不再只是来自童年与青年的记忆

  

“作为一个血肉相连的旁观者,这算是一项爆炸性具体的再学习,尝试理清成年与未成年的差异,让我更加珍惜时间的宝贵,正视生命的无常。”


本次展览的主题为“载我以形”,就出自《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勤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把我的出生看做好事的,也就因此可以把我的死亡看做好事。

 

一谈到《庄子》,就会容易联想起中国式哲学,王晓松强调说,我们讨论的不是哲学,“她是在做作品的时候突然发现与《庄子》有契合之处,这种契合可能是阅读和体验感,或者一种非虚构与自然的复杂性。”

 

周褐褐希望这个题目可以使她的个展保持一种连续性,而且她在阅读中确实被庄子的自然观所感动。

 

她还有些奇怪的喜好:养昆虫、养小动物,养一些大家不常养的小宠物。她的家是一座微缩动物园,在有限的条件下,饲育了两只猫、三只螳螂、四只独角仙、两只乌龟、十一条蚕宝宝,还有部分稀有多肉植物。看似繁杂,还远远未达到满足她探索未知世界好奇心的数量。



周褐褐,在那遥远的岛屿上是我和昆虫的家(局部),铝,尺寸可变,2021,图片由艺术家及A4 美术馆提供




《在那遥远的岛屿上是我和昆虫的家》是她的幻想:将自己的基因(和模因,meme)融入到昆虫的体内,化为一座又一座的自然岛屿,岛与岛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甚至是生殖隔离)。

 

《它处》也是她首次尝试用木料制造的作品。把内与外的和谐感浓缩、收敛到对于素材的开发和使用上,探索日常生活和内在真实感受间的差异是这次表达的观念核心之一。整件作品以密集视觉为出发点,籍此刺激感受外部世界的人类感官,同时带来不会被轻易接受的快感。



周褐褐,它处(局部),木头、玻璃,尺寸可变,2021,图片由艺术家及A4美术馆提供




不过,她的好奇心并不甘于只是被动接受书本上所说的,她想要自己去发现、去验证,就像还是当年那个古堡里独自探险的自己。

 

她和女儿一起养蚕宝宝,观察这些蚕宝宝从出生、交配、成茧,化蛾的全过程,她发现,原来动物界并不如想象中简单,甚至有些还跟书上写的完全不一样, “想要了解事实真相,最好是亲手试探。”

 

从养蚕开始,她开始探讨、学习自然与人的关系,“我们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虽然有对应,但各有各的道路和归属。”

 

天地、万物、自然与生命,在龙美术馆现场,你能够强烈感受到周褐褐所赋予作品的灵魂与气场,展厅入口处的大型装置作品《矩阵》《能量塔》《膜》和小雕塑《生物的存在》,极具力量感:黑色的《能量塔》从天而降,似电闪雷鸣,破碎虚空,“轰隆”一声砸向地面。数米高的层叠石飞溅而起,向外扩张,瞬间定格,形成银色冷酷的《矩阵》。


 

“周褐褐:载我以形”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韩小易



 

“周褐褐:载我以形”展厅现场,作品《元柱》局部,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KESEN柯森



  

“周褐褐:载我以形”展厅现场,作品《矩阵》《能量塔》局部,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KESEN柯森



周褐褐说,我们需要更豁达的看待这个世界,也要更豁达的理解。

 

《COVID-19肺》是她就去年疫情创作的一组作品,从两个层面讲述这两年来她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也结合了她对于人类社会中金属乐亚文化的符号体系的研究。

 

  

左:“周褐褐:载我以形”展厅现场,作品《狂热者二代》《COVID-19肺》局部,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S.KESEN柯森

右:“周褐褐:载我以形”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21,摄影:韩小易



兜兜转转,各种生命的基因与概念的模因组成了复杂的环圈。图案看似对称而并非绝对的镜面对称,正是环圈的关键所在。无法不将其视作大自然的神奇密码之一。


又如《春夜绽放的花》,那些看上去已经枯死的藤蔓,你又可曾想过,真实自然中,它竟然会在春夜里开出神秘貌美的花。

 

“我们一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可能战胜自然界,我们归属它们,要做的只是超越现实。”所以,对于自然所留下的谜题,需要破解吗?周褐褐说,不需要破解,就是要给观众一个谜题。

 

-END-
图片信息来源丨龙美术馆、艺术家
©️归艺术家所有,禁二改丨盗用

文字丨编辑:谢媛






周褐褐:载我以形



展览日期:2021. 7.23 - 2021.9.12

展览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18:00(17:00停止入场)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往期文章回顾


93岁创始人公布“接班计划”,纽约老牌中型画廊古德曼何去何从?

18岁的最火NFT艺术家,90美元飙升到55万只用了一年

蔡国强入驻抖音,丹尼尔·阿尔轩玩转小红书,一线艺术家开始加速破圈?

德国办草间弥生回顾展,“离经叛道”的她如何用“圆点”影响欧洲?




回到顶部点击 [在艺App] 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