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筑健康城,汉中中心的前世今生

从这里看硚口 硚口发布
2024-10-25

从70年前的3家小诊所,发展成为如今“一院两区”、医疗用房面积3000多平方米、开放床位55张的中心城区基层医疗服务中心,从萤萤之光到中心城区基层医疗服务中心的一颗明珠。近年来,硚口区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锐意进取、披荆斩棘的灯塔式探索在武汉医学发展史上写下不懈奋斗的一笔。

▲奋进中的汉中中心



三间诊所

利济路上的“医疗萤光”


汉中中心,发源于利济路,奠基于3个诊所。


利济路,源于晚清形成的利济巷。据民国出版的《夏口县志》中介绍,利济巷内有一家慈善机构,名为圣化堂。在兵荒马乱、恶疾横生的年代,圣化堂“施恩泽、济苍生”,帮助了一大批劳苦大众。人们感念于此,将圣化堂属地称之为“利济巷”、“利济路”,“利济”二字蕴含施恩布泽之意。



1953年春,汉阳熊少平等人,先后在利济路附近,组建了崇仁诊所、存仁诊所、老官诊所。擅长中医骨髓炎、骨结核治疗的熊少平,把祖传秘方带到了利济路片区,为居民和码工工人悬壶治病。


1954年,武汉遭遇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崇仁诊所、存仁诊所、老官诊所一起携手治病救人,业务相融合。灾难是危险,也是机遇。抗洪救灾中结下的革命友谊,合作中形成的业务共识,让三家诊所决定合并成立利济联合诊所。


利济联合诊所中的“利济”二字,既是地名,又何尝不是“施恩泽、济苍生”之仁德心的传承?


利济联合诊所虽然小,但是她那一颗为贫苦市民诊治疾病的初心,如同黑夜中的萤火之光,温暖而又有力量。



求“大带小”

改革路上的“医疗灯塔”


在老一辈汉中人的苦心经营下,利济联合诊所接诊量越来越多,业务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1958年,新组建的利济妇幼保健站落户于此,利济联合诊所顺应发展需要,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更名为“硚口区利济卫生院”。


名称变了,但为民众健康服务的初心没有变。1971年,汉中、利济保健站并入,进一步夯实了利济卫生院的实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服务大众健康,利济卫生院着手硬件建设。1974年,崭新的医疗大楼如期竣工,投入使用,到1980年,利济卫生院医疗用房扩建至1010平方,病床数增加至350%,到1981年由原来的10张扩大至35张。

▲在汉中中心工作44年的胥建汉,依然珍爱这件工作服,只因胸前若隐若现的四个字“利济医院”


面积大了,病床多了,意味着责任更大了。医院在承担两条街道的地段卫生防治工作之外,主动寻求改变。


经过调研,老汉中人发现大医院医疗工作量大,一床难求,而卫生院由于医疗技术和医院条件较差病人逐渐减少,造成了“大医院吃不了、小医院吃不饱”的普遍性局面。


勇于探索的汉中人敏锐发现,很多罹患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在全市大小医院因为病床紧张而不能及时收住院,导致治疗不及时,延误了病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成本。病人增加了痛苦,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传承 “施恩泽、济苍生”之心的汉中人决定,开办脑血管病房。面对这一创意,有人质疑,一个小小卫生院,哪有这个技术实力?出了事谁来负责?


医疗技术薄弱,的确是客观现实的问题。该怎么办?


汉中人针对医院人员技术力量薄弱的短板,创造性主动向身边的大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求助,请求技术上支持和帮助。


汉中人的诚心和闯劲,打动了武汉市第一医院。1983年3月,一份“大医院带小医院技术协议书”正式签订。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利济卫生院增挂“武汉市脑血管疾病医院”牌匾,成为武汉市第一家脑血管专科病房。

▲更改院名的报告及上级批复


历史实践表明,“大带小”技术挂钩,在大医院的技术指导下,卫生院的业务能力显著提升,缓解了脑血管病人住院难问题,医院病房从刚开始的35张,扩张到75张,为众多省市内外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还收到北京等外地群众要求住院治疗的信函18封,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受到国家卫生部、省市领导的好评和肯定。


1984年,医院更名为“利济医院”。同年,与当时的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现同济医院)签订《技术挂钩协议书》。次年,和该院(现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1989年,医院和武汉市第十医院尝试联合办院。一系列的主动寻求大医院技术指导的医疗探索,让利济医院得到长足的发展。

▲与武医二院(现同济医院)签订《技术挂钩协议书》


回首30多年前汉中人主动要求“大带小”的医疗探索,不正是目前国家力推的优质资源下沉的“分级诊疗”雏形吗?汉中人的医疗探索,如同灯塔,照亮着三四十年后的国家医疗改革发展之路,不能不让人深深叹服。



锐意进取

发展路上的“医疗明珠”


进入21世纪,汉中人迎来了新的变化。


2002年,武汉市卫生局认定硚口区利济医院为硚口区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辖区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职能。汉中中心,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创新。


2015年,中心完成了提档升级,形成了“一院两区”的布局。


2018年,汉中人率先和身边的三甲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成立紧密型医联体,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带小”的合作和探索。


2020年以来,在胜利完成抗击新冠武汉保卫战的后疫情时代,汉中人继续奋力拼搏,在“破”与“立”中求发展。


先是思想破冰,把位于硚口区中山大道188号的汉中居仁门院区没有电梯的7层综合楼,加装了电梯,盘活了近3000平方的医疗用房,为汉中中心未来10年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再是服务破壁,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短缺、技术水平不足的短板,中心先后购置了CT,24小时心电监护仪等先进设备。

▲中心配置的CT,给病人做检查


先后引进岐黄学者王平教授、中医博导彭锐教授等专家定期来汉中坐诊、讲课,构建岐黄学者专家工作室、武汉市第四医院慢性专家工作室等专家工作室,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打通就诊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居民在家门口能找到“名医大咖”、能看得好病。

▲岐黄学者王平教授为汉中居民看病


经过70年的发展,如今的汉中中心,由初期的3个小诊所,发展为“一院两区”、医疗用房面积3000多平方米、开放床位55张的中心城区基层医疗服务中心,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


展望未来,汉中中心秉承“实干、精业、团结、博新”的精神,继续打造中心城区的基层医疗服务中心,为武汉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硚口区卫健局

出品: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

传播硚口好声音

讲述硚口好故事



【你好,硚口】风吹过的夏天


国家级名单+1!硚口区专精特新企业已达40家


“铺路搭桥”金融助力零距离


法治一“夏”,让孩子们体验不一样的暑假过“法”!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硚口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