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激荡未来的大讨论!《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聚焦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2023-03-18


3月3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题为《一场激荡未来的大讨论—— 南京大学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大讨论纪实》的文章,报道了南京大学在全校范围开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大讨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启动实施“奋进行动”的生动实践。全文内容如下:




2月14日,春季学期一个平常的开学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一场持续3个多月的大讨论迎来阶段性收官。

“上到92岁的退休老教师,下到18岁的大一新生,覆盖2.5万余人次,关心南大、心系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人都被调动起来了!”走出大讨论总结会会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南大已经好多年没有这样大讨论集思广益的形式了。很多年前,南大的大讨论可是引领过全国思想热潮的呀……”一位参与讨论的哲学系离退休老同志感慨地说。


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大讨论?它所为何来,又将导向何方?




关于未来:“要不要来‘大讨论’一下”


去年11月中旬,学生们注意到,南大校园里的主要公共场所多了许多海报架。


海报上的话简单又直白:“南大人,来为‘大讨论’书面建言吧!您的良策将在校园APP刊发并成为学校的下一步行动方案!”


刚开始,很多人没太当回事:讨论什么?有什么好讨论的?


一名网名“粥庶人”的研究生此前也以为:这不过是“走走形式”。直到有一天,他好奇地打开“南大APP”,在“新闻”栏目里找到“书面建言汇”。细看之下,他发现这次大讨论不但方式渠道多,而且对匿名建言哪怕是批评,也能做到全文照登。比如,有人提出校务信箱“信件公开做得并不是很好”,有人认为学校与学生的沟通缺乏“长期反馈机制”,等等。


“就凭这两点,笔者觉得作为‘南哪儿人’(记者注:南大校友自嘲),正是需要‘敢说话’的时候。”受到触动的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厌菌”上写下了一篇题为《要不要来“大讨论”一下》的推送,号召大家积极参加讨论,被校友们广为转发。


年轻的心一旦被调动起来,力量无穷。


“既然学校真心听取大家的意见,自己何妨一试?”当了解到每个宿舍门口张贴的二维码都实打实通向“书面建言汇”,学生们纷纷拿起手机打开“扫一扫”。


动起来的何止学生。不到两个月,在职的、离退休的教职工,毕业的校友,全校上下,校园内外,甚至海内外……动员起来的南大人满怀赤诚,从关心南大发展的“急难愁盼”开始,走向南大如何以自身发展回应国家的“急难愁盼”。



“学生的意见建议水平之高、思路之宽,完全超出管理层的预期。”学校党委副书记薛海林介绍,学校通过梳理,汇聚了756条有效的正式书面建议,其中一半来自青年学生。与此同时,学校根据这些意见,形成了为师生办实事清单,“一案一单”提出切实的整改措施。


整改只是必经之路,关键是,下一步怎么办?


“怎么办”,原是萦绕在谭铁牛心中,党和国家提给南大的重要问题,也是刚过完120岁生日的南大“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必须回答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一个南大”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对南大提出了什么新要求、提供了什么新机遇?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第一个南大”的要求树立了什么样的奋斗目标?


16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第五轮学科评估实力新跨越;苏州校区招生和新生鼓楼校区寻根培养办学新格局确立;学校参与研发的“羲和号”卫星创造了5个“国际首次”,显著提升了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身处高峰的南大,与“第一个南大”奋斗目标相比,还有哪些差距?学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如何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


围绕这些沉甸甸的问题,所有的行动只是刚刚开始。



“三上三下”:聚焦南大核心竞争力


“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从南大发展和坐标定位着手开展‘大讨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建议,讨论要深入剖析把握3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南大自身发展的问题,二是竞争意识问题,三是原创动力问题。


“再进一步,聚焦如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如何助力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我国尽早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如何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发挥南大独特的作用;如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实现南大价值。”吕建说。



在谭铁牛看来,大讨论的过程可以用“三上三下”来概括:一“下”,广泛征集各方建言;一“上”,学校从建议中总结出“如何实现四校区高效有序良性联动,如何推进苏州校区建设”“如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和咨政服务能力提升”等16个专题,并撰写了总结报告。


二“下”,各院系、各部门带着专题深入分管领域召开群众座谈会;二“上”,以座谈会为基础,分16个专题继续撰写调研报告,进而转化成“持续优化学科结构,加快构建文理工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等16个“奋进行动”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生成一个“三步走”总体实施方案。


三“下”,各专题相关负责人带着“1+16”实施方案,继续深入各基层组织,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方案进行完善;三“上”,这才到了最终的总结阶段。



一场大讨论为什么要经历如此复杂细致的过程?


“发展必须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事实证明,很多时候我们还想得不够全面,群众的建议可以修正并完善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谭铁牛坚定地说。


据学校党委宣传部提供的统计数据,大讨论期间全校共组织相关调研、座谈会1112场。其中,院系841场、机关部处264场、校级座谈会7场。


如此海量研讨,到底在讨论些什么?


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本科生强基计划课程体系完善与交流项目拓展,毕业年级学生就业帮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哲学系党委、团委举办的党团学生骨干专题座谈会上,与会师生从教育教学、成长成才讨论到生活服务、权益保障,畅所欲言。


“我们要结合哲学学科与院系特色,进一步打造高质量、有内涵、深影响的系列品牌学生活动,激励学生为加快实现‘第一个南大’奋斗目标持续贡献青春力量。”听罢学生的发言,哲学系系主任王恒被学生的爱国荣校情怀深深打动。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哲学系青年教授周嘉昕跨院系参加了专题第一项“如何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大讨论。他提出,现在的青年学生,既彰显个性、追求自由,又寻求认同,尤其是通过朋友圈、微信群这样的“圈”与“群”来寻求认同,这一现象背后,折射的是集体观念的相对弱化。“希望学校能建立相关机制,加强各院系之间、各类课程之间教师的交流与配合,共同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个南大’是社会主义的南大,是党领导的南大,是扎根中国大地的南大,应该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说,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做好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以及专业化能力。


“要让制度真正服务于人才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大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谈哲敏领衔“人事人才工作·学科带头人”调研座谈会,他希望各位学科带头人转观念、谋新路,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引导青年学者在新政策新环境下,踏实研究、厚积薄发,走实走稳科研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南大是以基础研究见长的高校。近年来,学校特别注重推动科研范式转型,引导大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学校科技处副处长、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露洪带着实施方案第16项“加强有组织科研,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访谈提纲,参与召集了一个包括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学校自主布局的大科学计划负责人、院士、青年科学家代表、院系代表等20余人在内的小组,盯着问题找方法、沿着方法问路径。他清晰记得,研讨当天,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许志琴早早来到会场,从包里掏出准备好的发言稿。“一条一条,谈学校怎样在科研中加强目标导向,与访谈提纲一一对应。”陈露洪说。


“作为产研一体的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响应《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完善学术期刊相关评价体系’的要求,加快探索以出版内容和服务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评价。”学校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王文军在大讨论中表示,南大是国家人文社科研究的重镇,必须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咨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总结会召开前,学校本科生院教育教学发展与评估中心主任施林淼的电脑里,实施方案第二项“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更好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调研报告,修改稿已经标记到了第12版。“平时,我们可能忙于应付眼前的工作,不太有紧迫感去考虑一些核心的问题。大讨论给了我们一个全力以赴的机会。”



先行者说:世界一流大学这样办


为了大讨论,谭铁牛忙到了腊月二十九,正月初四又急匆匆赶回学校。


原因无他——一所伟大的学校到了发展路径选择的关键时刻。


1978年5月,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一声春雷,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章的主要作者胡福明,当时就在南大哲学系任教。


20世纪80年代末,南大率先从国外引入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指标,吹响了改革开放时代科研评价改革的“先锋号”。2014年,学校率先提出做问题导向的原创研究;2018年,在校长吕建的倡导下提出构建“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学研究新模式。当前,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学术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已成为南大人的共识。



“‘南京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实践及其长效机制探索’课题组曾对1991年到2021年评选出的102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的本科高校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南大培养的院士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第二。”身处学校本科生培养的枢纽部门,施林淼时常在心里掂量这组数据,“人才培养举措通常到5年、10年,甚至20年后才能见成效。如何才能保证我们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方向一直和国家需求相匹配?”


“‘第一个南大’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有两点:一是能否源源不断地产出重大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二是能否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大师级’人才。”在思考如何建设“第一个南大”的过程中,学校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质子源加速器项目科研团队抛出了两个关键问题。2021年,该团队经过8年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高性能真空电极这一“卡脖子”问题。


百尺竿头须进步。通过大讨论,南大人充分凝聚了共识:分“三步走”,为国家全面建成新时代的“第一个南大”!


第一步,用3至5年时间,在国内稳居全国高校第一方阵前列,在国际稳居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第二步,经过10年努力,到建校130周年时,在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前列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国际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第三步,再奋斗15年左右,到本世纪中叶,在国内成为全国顶尖一流高校,在国际成为世界顶级一流高校。


要实现这么高的目标,难不难?当然难。但先行者没有给自己留退路的习惯。


对谭铁牛来说,2月14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25年前的这一天,他和妻子放弃英国雷丁大学终身教职,登上飞机,踏上报效祖国之路。25年后,南大校园里,3个多月栉风沐雨,目光所及之处,带有标志性“南大紫”底色的大讨论宣传条幅鲜亮依旧,“团结奋斗、争先进位、坐言起行、应势而动”的奋进行动口号已经深入南大人的内心深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南大梦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然融为一体。



新学期伊始,南大苏州校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上,现代药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四大新型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等三大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在苏州一次布局7个极具发展潜力的研发机构意味着什么?


“南京大学将苏州校区建设置于深入实施‘奋进行动’的突出位置。”谭铁牛透露,苏州校区建设将成为南大发展壮大“新工科”的主阵地、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引擎、服务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高地、全球优秀人才的聚集地。


“我们要有为祖国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因为环境的安逸或挑战的困难而选择‘躺平’,要主动出击、直面困难,努力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为建设‘第一个南大’贡献力量。”大讨论中,学校社会学院的一名研究生说出了南大青年学子的心声。


“大讨论告一段落之际,就是大行动启动之时。我们翘首以盼!”学校一位离退休老干部满怀期待地说。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砥砺奋进,雄创一流!这场会议聚焦高质量就业


点击图片阅读:速览!解锁南大科技领域新进展
点击图片阅读:一文解锁南京大学因公出国(境)新系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记者:张   滢 赵建春 缪志聪

图片:佘治骏 刘广沛 罗   湛

编辑:高清瑶 付雪颖

审校:宗   和 张浩然

责编:李烨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