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天!来听这个家族与中国的故事

南京大学 2024-03-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CTV4 Author 中国缘

约翰·拉贝

一个中国人无法忘却的名字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保护了约25万中国人

位于南大校园里的拉贝故居

曾是很多人的“诺亚方舟”

他克服万难留下珍贵笔墨

《拉贝日记》

成为南京大屠杀

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跨越一个多世纪

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

传承祖父精神

续写拉贝家族与中国的故事




《中国缘 | 拉贝家族与中国》纪实节目

明天(1月14日)10:00

央视频全网首播

明天(1月14日)22:00

CCTV-4电视端播出

敬请期待!




01

约翰·拉贝与《拉贝日记》



1908年至1938年间,德国人约翰·拉贝在中国工作、生活。南京大屠杀期间,约翰·拉贝与多位国际友人共同组建南京国际安全区,为约25万中国人提供避难所,拯救了大批中国人的生命。



位于南京大学校园内的拉贝故居,是1934至1938年间约翰·拉贝的住宅,也是南京安全区25个难民收容所之一,保护了600多位难民免遭日军杀害。在这里,拉贝还每天以战时日记的形式,记录他亲眼目睹的日军所犯下的种种暴行。



约翰·拉贝在中国生活的30年间,共写下24本日记,其中3本在战争中遗失,现存的21本中记录了他在各地生活的经历和故事,讲述了他与中国人结下的深情厚谊。其中有10卷2000多页的文字以及约百幅日军暴行的照片,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拉贝日记》 托马斯·拉贝提供


这些珍贵的内容,正是世人所熟知的《拉贝日记》。约翰·拉贝被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为“南京好人”


1938年 中国难民写给约翰·拉贝的新年贺词

摘自:《拉贝日记》


02

他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

捐赠给中国



约翰·拉贝的孙子——现年72岁的托马斯·拉贝,是世界妇科内分泌和生殖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妇产医院工作约40年,2013年,托马斯·拉贝成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内分泌国际专家团队的一员。在他看来,成为医生是这一生最坚定最幸福的选择。




多年来,托马斯·拉贝与北京妇产医院的医生携手,致力于推动中德妇科内分泌合作项目,建立了国际生殖力保护中心、中德妇产科学会、国际跨学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等多个合作创新项目。


在十多年的合作与交流中,托马斯·拉贝对中国妇科内分泌在临床、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2018年,托马斯·拉贝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托马斯·拉贝说,祖父的所有日记原稿从祖父手里传给了父亲,父亲去世后,又传给了自己,他一直视如珍宝。在战争的险境中,祖父善良勇敢的精神让托马斯·拉贝深受震撼。


此后,托马斯·拉贝多次来到中国,感受祖父与中国之间的深厚情感。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参观了祖父在南京的旧居,甚至还与当年受到祖父保护的幸存者见了面。



真相不能被尘封,历史需要被铭记。1996年,拉贝家族向世人公布了约翰·拉贝在南京写下的日记。1997年,《拉贝日记》书籍中文版正式出版,之后,德文版、日文版、英文版也相继出版。


南京大学德语系郑寿康教授为主的翻译团队,曾协助江苏人民出版社联系版权,负责《拉贝日记》 第一版翻译工作,在当时引起轰动。



2016年,托马斯·拉贝正式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捐赠给了中国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而这也正是约翰·拉贝生前的心愿。


03传承弘扬拉贝精神


为了弘扬祖父的人道主义精神,近年来,在托马斯·拉贝的努力下,全球范围内先后建立起六个“约翰·拉贝交流中心”



“挽救一条生命,等同于拯救整个世界。”是托马斯·拉贝的人生座右铭。








当年
约翰·拉贝为何执意选择留在南京
舍命救助中国人民?
拉贝家族与中国究竟有哪些
珍贵又动人的故事?

明天(1月14日)10:00、22:00
敬请锁定央视频、CCTV-4
收看《中国缘 | 拉贝家族与中国》




点击收看:一个美国青年的金陵寻访

点击图片阅读:

诺奖得主、南大校友,她的传奇故事再登荧屏!


点击图片阅读:

百岁传奇,屡创第一!向这位南大校友致敬


来源:CCTV4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

编辑:刘   怡

审校:宗   和

责编:李烨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明天!来听这个家族与中国的故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