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起解锁南大校园“凝固的艺术”!雕塑知多少(上)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2024-03-08




南大鼎、南大星

孺子牛、“闯”、“诚”

多座名人雕像

……

你知道吗?南大校园不仅是“百果园”“百鸟园”(点击上方文字回顾往期)还矗立着着许多雕塑作品
是一座暗藏乾坤的“雕塑园”
今天,小南带你轻叩历史之门一起来解锁南大校园雕塑 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01塑·百廿古今


  • 鼓楼校区:郭影秋塑像

郭影秋

在南大任校长期间,郭影秋先生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提出“教学为主,科研突出”的口号,根据国家科技、经济发展和学校已有的基础,采用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方法,组织专、兼职结合的科研队伍,“狠抓尖端,重点攻关”。塑像采用青铜所作,它的永恒、深沉、博大与雄浑,贴切地表现出郭影秋老校长在南大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点击图片 查看郭影秋与南大的故事

  • 鼓楼校区:李四光塑像

李四光

“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曾在南京大学工作奋斗的李四光老校长,在海外学成归来后将一生所学奉献给深爱的祖国,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帮中国摘掉“贫油”帽。“以一灯穿诸灯”,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当以李四光、程开甲等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继承留学报国光荣传统,将光荣镌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点击图片 查看李四光与南大的故事


  • 仙林校区:吴有训塑像

吴有训

2012年起,吴有训先生像屹立在仙林校区的基础实验楼前,拉开了南大建校110周年校庆的序幕。立于花岗岩底座上的吴有训铜像庄重而生动,眼神坚定地目视前方,体现出一代大师对学术事业的专注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中国物理学研究开山祖师”吴有训先生为学界创造了卓著的学术成果,也为南大人树立了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标杆。


点击图片 查看吴有训与南大的故事


  • 仙林校区:陶行知塑像

陶行知

2021年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年之际,陶行知先生雕像落成。雕像高2.8米,未完全脱离石料,而是以半立体的方式与石块相融,展现了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大学前身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执教时期的风采。陶先生在我校首开“女禁”、首倡教学法、推行“选科制”、创办“暑期学校”,开辟中国女子教育新天地,拉开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大幕。2019年南京大学成立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旨在继承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培养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点击图片 查看陶行知与南大的故事


  • 鼓楼校区:吴健雄塑像

吴健雄

“她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女性,看到她就仿佛看到平地上崛起一座青翠的山峰。”在“东方居里夫人”“原子弹之母”“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这些闪亮的光辉背后,更不能被忘记的,是吴健雄女士在南京大学校园里的“苦读”。陈列在吴健雄图书馆的汉白玉塑像正如一座山峰,她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在无声中督促着母校的每一位学子专注于研习科学,立潜学之志,积经年之功。


点击图片 查看吴健雄与南大的故事

校园里的名人雕像众多,除了上述列举之外,还有被誉为“了解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南大的窗口”的匡亚明老校长、中国近代杰出的文理大师顾毓琇老校长、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陈裕光老校长、将南大带入天文学大门的戴文赛教授……翻开南京大学百年发展的诗篇,我们仿佛能看到一整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一个世纪里,这里汇集了一大批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他们属于南大,属于祖国,更属于这个世界。而雕塑,可以留住哲学家的思考,留住科学家的思维和教育家的思想。十几尊塑像安放在校园内,对南大学子来说,既是传统教育,也是文化传授,年轻人从他们身上读懂做学问,更读懂做人,读懂这所百廿大学的魂魄所在。



02塑·文心铸魂


  • 仙林校区:孔子像

孔子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孔子像是110周年校庆的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意在用雕塑艺术为文化立碑。整个雕塑体现了“智者仁相”的理念,通过艺术手法将孔子的智慧与仁爱相互融合。孔子头像崇高伟岸,仿佛矗立于思想高峰之巅,面容则含着如春风般的温暖,洋溢着“以人为本”的关怀和慈悲。孔子是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南大一直是科学文化发展的重地。孔子的思想、文化、精神不仅仅存在于校园空间中,也影响着一代代南大学子。


点击图片 查看孔子与南大的故事


  • 鼓楼校区:老子像

老子

孔子与老子塑像均为吴为山教授创作。老子的身体部分是空的,形成了一种开放的结构,如敞开心扉邀请着人们亲临其中;雕塑内壁刻满的《道德经》意为“满腹经纶”,将经典文本融入雕塑内部,创造了一种融汇文学与雕塑的独特艺术形式。这种开放式的结构不仅是对道家思想的生动表达,更强调了雕塑与观者之间的心灵共振,使其成为一场与人共鸣的艺术体验。


点击图片 查看老子与南大的故事


  • 鼓楼校区:李叔同像

李叔同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曾于南京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并谱曲了南京大学校歌。他的塑像,一身青布单衣,身影瘦削,感悟世事,沧桑而饱满。塑扬走写意之风,吴为山教授塑形传神,秉持“中国气派、中国精神、时代风格”的创作理念,将文化精神融入历史发展生生不息的长河之中。


点击图片 查看李叔同与南大的故事


  • 鼓楼校区:母与子

母与子

在文化名人之外,校园中也有平凡人塑像的身影。“溪水边,小石旁,是母亲为我沐浴的地方。”《母与子》以抽象的表现形式,展现母亲为孩子洗澡的日常场景,纵使人物外形上并不多加塑造,但其中蕴含着“母爱”这一人类永恒母题,让每一个欣赏者都能从放松、轻盈的姿态中感受到母亲的温柔与爱意。


点击图片 查看母与子雕塑与南大的故事

·


校园中许多雕塑都是吴为山教授之作,是传统文化题材的写意雕塑,更是明心见性之作。“这一写意既是中国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斧凿之间,魂被一点一滴铸造出来。雕塑家以崇拜文化、传承之心铸造出艺术品的魂魄,这些魂魄也是人类的魂魄,是承载并展现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文化之魂魄。立于南大校园中,每一件塑像都讲述着一个中国故事,也承载着南大文脉,百廿学黉


03塑·南大精神


  • 鼓楼校区:孺子牛

孺子牛

巨型铜雕孺子牛诞生于本世纪初的百年校庆,为旅法艺术家熊秉明所作。作品立于心性的表达汇成牛的形态,已失前蹄而又正愤然跃起;表面泥土般的肌理如同纵横的沟壑、深耕的田地,高低凹凸、跌宕起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坚毅前行。孺子牛是南大精神的象征、更是时代精神的坐标。塑像在校园中静静伫立,勉励每一位南大学子不畏风浪、潜心做学问,“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点击图片 查看孺子牛与南大的故事


  • 浦口校区:南京大学星

南京大学星

“南京大学星”是一颗国际编号为3901的小行星,也是第二颗以中国高校命名的小行星。雕塑诞生于百年校庆之时,为纪念“南京大学星”的命名所作,使用了半圆、立方等几何形状,雄伟中又不失现代感与简约美。四向半圆,象征浩渺宇宙星空;中柱高耸,表现师生奋进精神;星光闪耀,诉说隽永南大情怀。


点击图片 查看南京大学星的故事


  • 仙林校区:“闯”

“闯”

在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深圳校友会集资捐赠“闯”,体现南大人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过程中的历史作为。雕塑的造型写实而强调动态感,人物健硕的身躯充满表现力,推门而出的姿态则象征着敢于冲破障碍、勇往直前的勇气,以及敢于打破框框、追求梦想、持续创新的改革前沿精神。“闯”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对南大精神作了特殊的阐述,更彰显南京大学的精神要素,鼓舞着南大人不断追求创新,在创新与奋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点击图片 查看“闯与南大的故事


  • 仙林校区:南京大学鼎

南京大学鼎

1935年,美国人福开森将其毕生收藏的千余件中国文物捐赠给了金陵大学,捐赠品中最为珍贵的一件西周青铜器是西周小克鼎。二源广场上的青铜大鼎,便是1:10等比放大仿造小克鼎所作。鼎上带有铭文70余字,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鼎身饰以夔龙纹,精美大气,也展现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工艺之美。


点击图片 查看南京大学鼎的故事


  • 仙林校区:120周年校庆“诚”

120周年校庆“诚”

南京大学历代校训以“诚”为核心,“大哉一诚天下动”“诚朴雄伟,励学敦行”。2022年,简洁醒目的铜铸“诚”字标识伫立在校园之中,标记着百廿南雍的奋斗新起点,也继续勉励着南大学子传承真挚精神、朴茂学风。


点击图片 查看120周年校庆“诚”的故事

··


校园中的一座座雕塑,镌刻着百廿校史的厚重,静静展现着传统文化之魂魄,也引导着每一位南大学子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南大校训为指引,砥砺奋进,为建设“第一个南大”而不懈努力!


下一期,让我们进一步

走进校园深处,走进院系楼宇

探寻更多“凝固的艺术”

敬请期待!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致敬·传承·奋进!南京大学2023年度教职工荣休暨入职典礼举行

点击图片阅读:听大学生讲“大先生”!这堂精彩微课即将上线 不容错过!

点击图片阅读:

在南大,开启一场重现、触摸、感知民俗的奇妙旅程


策划:新闻中心·融媒团队

统筹:李佳昊

文字:张了戈 何雨晴 刘   怡

图片:赵亭源 吴雨航 张成蹊 徐   睿 程嘉劲

潘星宇 张杨博瀚 刘   怡 张富阳

编辑:徐艺嘉 邱子涵 刘淑君

审校:宗   和

责编:李烨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起解锁南大校园“凝固的艺术”!雕塑知多少(上)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